谢建新(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

由网友(个性的七字游戏名:一口把苹果咬哭╯)分享简介:谢修新 ,一九五八年六月出熟于湖南单峰,工教专士,北京科技大教传授,专士熟导师。国度良好青年科教基金、第3届天下留教返国职员成绩惩得到者,研究室卖力人。日原西南大教[一]质料添工教业余专士研究熟结业,一九七七年九月到场事情,一九八六年六月进党。二零一五年一二月被删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取质料工程教部院士。中文名谢修新...

谢建新 ,1958年6月出生于湖南双峰,工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第三届全国留学归国人员成就奖获得者,研究室负责人。

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暨展览会在京隆重开幕

日本东北大学[1]材料加工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77年9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入党。

2015年12月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中文名

谢建新

出生地

湖南双峰

职业

院士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业方向

材料加工

出生日期

1958年6月

国籍

中国

职务

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

毕业院校

中南矿冶学院

学位/学历

博士

个人简介

谢建新,1958年6月14日出生,男,汉族,湖南省双峰县人,材料加工工程专家。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1991年日本东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十三五”国家材料基因工程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

    主要从事金属凝固、加工和热处理及其关键装备的研究,在交通运输与航天航空关键铝材挤压加工,高性能特钢、铜合金和铜铝复合材料短流程加工新工艺及其关键装备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较多重要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201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专利实施企业20余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

人物经历

1978.02--1982.01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学生。

1982.02--1985.05 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塑性加工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7.10--1991.03 日本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77.09--1978.02 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豪胜小学民办教师。

1985.06--1987.09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师。

1991.04--1995.03 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材料加工学系助教、副教授。

1995.06--1996.10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1996.10--2000.09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0.10--2004.06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04.07-- 2014.12 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理事;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塑性成形模拟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主编;

《塑性工程学报》、《锻压技术》副主编;

兼任“十五”、 “十一五”、“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咨询专家;

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先进结构材料专家组专家;

北京市人民政府第八届专家顾问团顾问;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

中国金属学会青年轧钢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新材料产业》杂志副主编;

《材料科学与工程》第三届编委;

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河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湖南大学客座教授;

湘潭大学兼职教授;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

谢建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的控制凝固与控制成形、先进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

主要贡献

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3项(其中2项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其它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均排名第一)、二等奖2项。

国际学术奖励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5部、译著1部、教材1部。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1项,其中已获授权45项,专利技术转让实施企业10家。

申请、授权发明专利5项。共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国外刊物30篇。出版专著3部。

科研项目

1、(2011年-2015年)高性能金属材料控制凝固与控制成形的科学基础(2011CB606300)

国家973计划,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经费3300万元;

2、(2006年-2010年)年材料短流程制备与成形加工的科学技术基础(2006CB605200)

国家973计划,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经费2981万元;

3、(2000年-2005年)金属固态成形过程中组织性能的精确控制。

国家973计划,担任“课题组长”,项目经费450万元。

荣誉记录

1. 大型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工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o. 2011-J-215-2-06-R01),排名第一,2011.12.23;2. 高性能钎具特钢生产技术与产品开发,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o. 2007-J-215-2-05-R01),排名第一,2007.12.11;3. 铜包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与应用,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No.2010-132),排名第一,2011.1.25;4. 大型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工模具研究开发与生产应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0】),排名第一,2010.1.12;5. 高性能钎具特钢生产技术与产品开发,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147),排名第一,2007.1.25;6. 铝合金等温挤压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已通过终评),排名第一,2012年度。[3]1999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3年获第三届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15年12月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2016年10月21日,获得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4]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