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中国金属学及材料科学专家)

由网友(ざ用白色的蜡笔画一场婚礼)分享简介:师昌绪(一九二零年一一月一五日⑵零一四年一一月一零日),出熟于河北省徐火县,结业于国立东南工教院,金属教及质料科教博野,中国科教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3世界科教院院士。一九四九年,正在密苏里大教矿冶教院获硕士教位。一九五五年归国没有久,当选为沈阴市政协委员以及辽宁省政协常务委员。一九八零年,当选为中国科教院教部委员。一...

师昌绪(1920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金属学及材料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我校精品话剧 寻找师昌绪 走进扬州

1949年,在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获硕士学位。1955年回国不久,被选为沈阳市政协委员和辽宁省政协常务委员。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92年,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他领导研制出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等多项成果,[1]2014年11月10日上午7时7分,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曾获得中科院科学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内的国家级奖10余项。

中文名

师昌绪

代表作品

翻译金属学物理基础

职业

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2]

出生日期

1920年11月15日[3]

逝世日期

2014年11月10日

研究领域

物理冶金

教学职称

教授

导师

科恩

性别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1952年获美国圣母大学冶金博士学位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4]
国家基金委特邀顾问
金属所名誉所长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名誉主席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
湘潭大学名誉董事长
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会长

出生地

河北省徐水县(现徐水区)

逝世地

北京

教育背景

国立西北工学院

人物生平

1920年11月生于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5]

抗战初期,师昌绪又进入流亡中成立的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后改名为国立第一中学),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活动。

1941年高中毕业,师昌绪认为中国要强盛,就必须有自己的钢铁工业。

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

1945年毕业后,做为全班第一名,他被推荐到资源委员会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从事炼铜工作。

1947年,调到鞍山钢铁公司。

1948年,利用1946年考取的出国资格,赴美留学。

1949年,在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获硕士学位。

任教时期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他倍受鼓舞,那时他曾准备应北洋大学的聘请回国任教。

1950年进入圣母(Notre Dame)大学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北洋大学聘他回国任教。因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国政府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只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在著名金属学家M.科恩(Morris Cohen)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

参与研究

1952年,由于抗美援朝,美国不许留美中国学生回国,他不得不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从事合金钢及其相关的研究。与此同时,他还和一批留美的爱国科学家同美国当局不屈不挠地斗争了三年。最后他们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他们迫切要求回国的强烈愿望,这封信由他送往印度驻美大使馆转交国内。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政府据此向美国提出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抗议,迫使美国同意他们回国,接着是中美大使级会谈,为中国留美学生自由回国打开了大门。50年代,他曾先后被选为沈阳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

归国之后

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6],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7]

1957年,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他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从此,他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

1963年开始,曾当选为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创办并兼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

1984年调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198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嗣后被聘为该会特邀顾问。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

1997年任湘潭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 。

人物逝世

2014年11月10日上午7时7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正在繁忙国务活动中的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师昌绪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11月11日上午9点起在北区学术报告厅设立吊唁厅,供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吊唁。 11月16日上午9点,师昌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主要成就

由于在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及科技规划等方面成绩突出,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院、部级的奖励。如以他为首研制的铬锰氮无镍不锈钢、808铁基高温合金及镍基铸造高温合金等3项科研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铁锰铝合金研究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铸造气冷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因制订技术革命新材料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制订中国中长期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速气体雾化急冷粉末技术与装置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人物观点

2012年12月,师昌绪院士表示:一方面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转基因问题,另一方面应从解决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来权衡转基因问题。

荣誉表彰

荣誉奖项
2015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获奖)
201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
2004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获奖)
2001年度TMS会员奖(获奖)
1998实用材料创新奖(获奖)
1988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
198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
198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
1988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
1987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获奖)
1982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获奖)
1978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奖)

著作作品

1张彦生,师昌绪,铁锰铝系奥氏体钢—耐热钢、无磁钢和低温钢.金属学报,1964(7):285~300。

2师昌绪等,GH135(808)铁基高温合金汇编,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报告,1974。

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编,-253℃低温用钢15锰26铝4钢资料汇编,上海:上海化学工业设计院石油化工设备设计建设组出版,1974。

4章安庆,孔庆平,师昌绪,一个镍基高温合金的蠕变与疲劳的交互作用.金属学报,1979(15):518~525。

5黄毅,李守新,师昌绪,形变过程中不锈钢的温度场的研究,第六届国际断裂会议论文集,1984。

人物语录

爱国是一种永不衰减的动力,这一点我的体会最深。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8]

人物评价

师昌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50年代他争取回国时,导师科恩教授热情挽留他,师昌绪回答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而美国并不缺少像我这样的人”。回国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所有这些不公正待遇和折磨均未能动摇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之后,他被派到一个中专程度的培训班工作。他在教书之余,收集与阅读大量文献,每天清晨3点起床伏案疾书,不到一年时间,他与合作者完成了一部既有基础概念又有最新动态,达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

师昌绪自强不息,有极强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从美国回到祖国时,有上海、北京与沈阳三个地方,任其选择。但在填表时,他写的是“服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后,又从事与他在美国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工作,而他毫无怨言,边工作边学习,并做出了成绩。他不懂俄文,为了需要,竟依靠查字典,译出了《金属学物理基础》一书中液体金属结构与凝固两章。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在众多工作中获得突出成绩。

师昌绪善于发扬学术民主、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他在金属所工作期间,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专长和创造能力,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几十年来,在他指导下,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茁壮成长,其中已晋升为高级职称的百余人,不少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有的担任研究所所长、工业园总经理、省科协副主席等,这些人具备业务专长和较强的管理能力。他是金属材料和金属腐蚀与防护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10余年来,在金属所与腐蚀所其他高级研究人员的协助下,培养了博士生近40人,硕士生45人,发表论文近200篇。同时,他还兼任清华大学、东北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在中国冶金科技发展史上镶嵌着师昌绪的辛勤、务实、忘我等优秀品格以及他的丰硕成果。这位中国人民优秀的科学家为振兴中华仍在不遗余力地奋斗着。

人物纪念

2015年,湘潭大学首届“师昌绪班”开班,以传承师昌绪的爱国情怀。2018年11月15日,九三学社刊文纪念师昌绪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材料学之父师昌绪诞辰100周年》。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