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师范学堂

由网友(- 疯子 。)分享简介:两江师范书院降生于一九零六年(清光绪3102年),是清代两江总督正在南京地域办教的1所师范书院,是中国近代最先创造的师范黉舍之1。书院由清终两江总督弛之洞创立,始名3江师范书院(一九零二⑴九零五),一九零六年(清光绪3102年)五月易名两江师范书院,李瑞清出任监视,博办劣级师范。书院创设了中国高档黉舍中第1个丹青脚工科,并...

两江师范学堂诞生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是清朝两江总督在南京地区办学的一所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

正文 校史长廊 南京师范大学校庆110周年

学堂由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建,初名三江师范学堂(1902-1905),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5月易名两江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监督,专办优级师范。

学堂创设了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并设音乐副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停办。1914年续办,于原址设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经过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改名为南京大学,后又于1952年经过全国院系调整拆分发展为今东南大学(位于两江师范学堂原址,以工学院为主体)、南京大学(继承两江师范学堂档案,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1])、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十多所高校。

中文名

两江师范学堂

外文名

Liangjiang Normal School

主要院系

理化科、农业博物科、历史舆地、手工图画科

所属地区

中国南京

学校类型

师范学校

办学性质

国立学堂

停办时间

1911

所属国家

中国

校训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简称

两江师范

创办时间

1906年

知名校友

胡小石、陈中凡、吕凤子、汪采白

属性

国立

校风

崇实务本

主要课程

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等

衍生学校

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等十余校

历史沿革

  • 学堂前身

两江师范学堂的前身为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校址设在南京北极阁前。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建,初名三江师范学堂,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开始筹建,1904年10月开学。全堂分设3科,3年毕业的本科、2年毕业的速成科和1年毕业的最速成科。并设有附属小学堂1所。以培养高、初两级小学堂教员为宗旨。学生分别由江苏、安徽、江西3省按分配学额选送。课程主要有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教育、理化、图画、体操等,另加法制、理财、农业、英文为随意科。[2]

  • 更名“两江”

三江师范学堂开办之后,因清廷限制江宁藩司铸铜元数额,加上铜贵钱贱,致使江宁藩司收入锐减,不能按时拨足学堂经费;而安徽、江西两省的协款又屡不拨付,造成学校经济常陷困境。及后,江宁士绅不满江西省不拨付协款,故而提议减少或取消江西籍学生名额,因而引发争端。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末,江苏籍的士绅如张謇等人提议应对三江师范学堂“正名”,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议,两江总督周馥亦认为学堂名为“三江”似乎意义含糊不明,遂自1906年5月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希冀以总督之名“两江”弭平纷争,至此,经费问题犹存,学堂更名却已成定局。[2]更名后陆续增设第三和第四分类科,数学、理化、农学博物、图画手工、历史舆地等选科和补习科;同时改为以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为宗旨的优级师范学堂。教员中除选派有举、贡、廪、增出身的中国教习分授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等学科外,并先后延聘日本教习数十人担任教育、理化、农学、博物、图画等学科的教学。

  • 停办和复校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两江师范学堂师生员工因战乱而离散,仅留少数员工保护校产,学堂停办,其校址被军阀用作兵营。

1913年6月,“二次革命”爆发,南京为南北军交战必争之地,乱兵土匪乘隙而入,学堂职工为保护校产而殒职,校产遭掠荡然无存。当时任江苏民政长的韩国钧接到两江师范学堂的管理员李承颐的报告后,下令江苏省教育司“会同警察总厅封锁两江师范学堂,等候改制开学”。[2]

从1912年起,两江师范的师生曾多次发起复校运动。如1912年6月间曾有改两江师范为“南洋大学”之议,遭否定后又有人提出改设“南洋优级师范”、推举张謇为校长的建议,但均未成功。

1914年,江苏各省立学校校长联名要求在两江师范学堂“设立高等师范学校”,两江师范学堂乃得以改设续办,成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3](具体参见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按使公署饬第二四〇六号”[4],这是南京大学校史认定中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两江师范学堂之间继承关系的官方文件依据)。[2]

校名演变

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原南京大学工学院保留在原址四牌楼成立南京工学院(即现东南大学),文理科迁出与金陵大学有关院系合并为新的南京大学,农学院迁出成立南京农学院、教育学院迁出成立南京师范学院等学校,

典章制度

1906年5月,三江师范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学堂监督。他面临的任务是:提高两江的内涵和课程的专业化程度,把两江办成专门培养中学堂师资的优级师范学堂。他的雄心得到了新聘日本总教习松本孝次郎的支持。松本曾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总教习、教授,1902年出版了专著《新编教育学》,是一个既有理论又具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他认同李瑞清的变革理念,帮助他制订改制计划,欲将两江师范发展为“华中、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程度最高的一所师范学堂”。[2]

由于各省中学及初级师范尚未普及,合格考生不足,于是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自设补习科及分类科之选科。依规定,补习科的学生依入学程度修习一至二年始可进入公共科;公共科的学生依资质程度修习一至三年,考试合格后即可升入分类科;分类科之选科,招收中学程度毕业生以及学堂所设选科之预科一年毕业生,学生修业二年后毕业。[2]

组织人事

1906年三江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所定编制,取消提调之职,保留总稽查之职至1907年。改总办为监督,并在监督之下分设教务长、庶务长、斋务长三职。教务长分管中日教习,负责教学、教材管理;庶务长管理学堂总务,下辖会计官、文案官、杂务官及相关职员;斋务长则统领监学官、检察官,负责对学生操行和生活的管理。这种组织架构,后来演变为校长以下设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等的“三长制”。

  • 监督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江西临川人。1893年中举。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1902年应聘主讲云南高等学堂,在云贵总督魏光焘麾下。不久魏光焘移节两江,延揽其入幕府(参见宋新桂:《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南京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1988年第2期。),李瑞清后以候补道任江宁府江南高等学堂监督,1905年摄江宁提学使。因平息江南陆师学堂“学潮”有方而为端方看重,1906年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即今之校长),兼署江宁提学使,直至1911年底两江被迫停办。期间他认真投入校务,重视师资,曾亲至日本考察教育,聘请有经验之教师来校任教;注重生产教育,要求学生必须修习农科,并在学校设立农场,饲养耕牛数十头,提供学生实地操作的学习环境。此外,他创办图画手工科,设置画室及工厂,亲自教授图画课,是中国高校设立美术科的创始人。 李瑞清的学识人品及办学理念,对两江师范学堂的影响至为深远。[2]

  • 教务长

雷恒(1867~1916),字常伯、见吾,江西新建人。1897年中举,1903年6月被聘为三江师范学堂教习,任文学舆地教员,不久中进士,改庶吉士。后由仕学馆资送日本留学。学成回国后任翰林侍讲。后到两江师范学堂任教,出任教务长,与李瑞清精诚合作,不辞劳瘁。学部官员曾赞誉雷恒说:“在事辛勤,历有年所,任学科则热心指授,总教务则严定规程,成材正不乏人,劳绩殊未可没。”(宣统三年元月二十三日《政治官报》,第18页。)两江停办后回到江西故里,任省立工专校长。[2]

此外,安徽全椒人汪文绶任庶务长,安徽南陵人何毓骏、湖南湘乡人张通谟先后任斋务长。[2]

办学规模

两江学堂的设备包括:一栋两层楼的口字形建筑物(口字房),内设办公室、图书室、实验室;一栋三层楼的西式教学大楼;另有教习房(教员宿舍)、学生宿舍、宽敞的运动场、教学实习用的农场、画室等,各项设备齐全。

师资教员

  • 日本教习

1906年3月,李瑞清带着修改后的聘约章程亲赴日本,通过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聘请了总教习松本孝次郎和另外4名教习。松本总教习4月抵达两江后,又增聘小野等3位日本教习,加上留任的2人,改制后的两江师范学堂聘请10名日本教习。其中松本总教习聘期三年,其余均为二年。

一年之后,由于总教习松本孝次郎力主强化理化、农学博物和手工等实科课程,而遭到其他日本教习的非议;松本的态度生硬、傲慢也引起其他日本教习的普遍反感,日本教习与其总教习之间再一次产生矛盾和冲突,风波持续多时。李瑞清支持松本,在1907年6、7月间解聘了早濑完二等6名反对松本的日本教习。9月,李瑞清新聘的小川邦人等7人(聘期缩短为一年)到达南京,三江师范学堂的日本教习仍有11人。

苏云峰根据他所见到的资料统计,从1903年至1911年,三江、两江先后聘请日本教习32人次,分为三、四个批次;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两江的日本教习仍有8名之多。但1910年冬刊印的《两江师范学堂同学录》,则载有当时仍在两江的12名日本教习和曾在三江、两江任教的18位日本教习名单,共计30名。

  • 中国教习

1906年正值三江更名和改制为两江的变动时期,而派往日本留学的教习也陆续回到学堂,产生了人浮于事、重复领薪等现象。学堂监督李瑞清着手整顿人事,裁减冗员,仅1907年4月即裁去教习、副教习16人;凡暂无课程教学任务者停发薪水;实际留堂教习和译员22人。

1908年因停办初级师范本科,专办优级师范,增设分类科,因而增补了教习和译员8人,使中国教习到达30人,加上10名日本教习,共有40名教习。1911年初,两江师范有中外教习36人,其中日本教习8人,西洋教习3人;中国教习35人(内含日语翻译11人,编译1人)。

根据有关资料,有7位中国教习是从1903年三江开办起,到1911年两江停办止,始终在学堂任教者。他们是:崇朴(修身、经学)、卢重庆(历史)、陆长康(历史)、顾厚辉(算学)、赵尔枚(日文)、都鸿藻(日文)和徐绍瑞(译员)。这七人都是三江第一批选聘的教习。除崇朴外,其余六人均在1904年被派赴日本留学,后又回三江任教。

  • 著名学者

王益霖(1856~1913),字春如,江西南昌人。三江师范经学教习。擅长旧学而又能求新求变,对西学亦有研究。1903年应聘为三江师范教习,当年中进士后,仍回三江任教。1907年转任河南高等学堂教习兼斋务长。

姚明辉,字孟项,上海人。两江师范学堂舆地及国学教习。是李瑞清恭请江苏提学使樊恭煦引荐,派专人前往嘉定礼聘而来。其在舆地学和国学方面的学识渊博,功底深厚,且教学得法,最为学生所称道。两江停办之后,姚历任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长、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代理校长,后又成为南高师和国立东南大学的著名教授。[2]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江苏镇江人。求学于钟山、南箐书院缪荃孙门下。后为江楚编译书局编辑。1903年随缪荃孙等赴日本考察教育两个多月,后在三江师范任历史科教习,(苏云峰根据有些柳诒徵的传记,认为柳诒徵1904年至1905年“读三江师范速成科”,但《两江师范学堂同学录》的最速成科和速成科学生名录中,却未见柳诒徵的名字;而苏云峰之《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第120页,则将柳诒徵列入1903~1905年间三江教习名单。)1905年秋任江宁高等学堂教习。1908年4月被李瑞清聘为两江师范学堂历史教习。1909年他任镇江府中学堂监督。1914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后,柳诒徵返任历史学教授,直至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时期,柳诒徵一直是学校的知名教授。[2]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江苏扬州人。1909年由江苏咨议局议员陈庆年推荐,到两江师范学堂任历史教习。不久,因从事反清活动受通缉而亡命日本。世人皆知在北京大学任教和作为反对袁世凯的“六君子”之一的刘师培,而不了解时年26岁的刘师培曾在两江师范学堂任教。[2]

班级生数

三江、两江时期共计招收各类学生1601人。其中,1906至1908年春,三江更名为两江后,专办优级本科,改以中学堂和初级师范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但合格生源不足,只好放宽条件,频频招生,多个批次共招生773人,其中包括“预科”和“补习科”;1910年春和1911年春,此时已有较多的合格考生,两江发展也已步入正规,招生规模扩大,据李瑞清的报告,1911年7月间,两江师范学堂在堂学生共有十三个班599人。

学堂从三江师范开始办学至1910年时共有毕业生919名,其中三江时期毕业117人,大都到小学堂任教;两江时期毕业802人,包括程度较高之“分类科”和“选科”的毕业生248人。而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开办近十年期间,办学绩效卓著,培养学生共计二千人左右。[2]

教学系科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初期工设有速成科、初级师范本科、优级师范本科之公共科(类似今之通识科)等科。

1907年10月设立优级本科之理化数学部、博物农学部和图画手工三个选科,另外招考历史地理的预科及补习科学生,原初设立的初级师范本科,于学生毕业后便停止招生。

1910年3月,学堂增设地理历史部与国文外国语部,并将理化数学部改为数学物理化学部,博物农学部改为农学博物部,共有四部,规模已相当于日本高等师范学校。[2]

公共科

两江师范自1906年7月起,开办优级师范本科之“公共科”,学制较富弹性,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而修读一至三年。主要是修读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东语、英语、逻辑、算学、体操等公共通识课程,为进入“分类科”打基础。[2]

分类科(选科)

1907年10月,两江师范开设优级本科之“分类科”。所谓“分类科”,就是在完成“公共科”学习之后进行的分学科的专业教育,其专业性加强,程度提高,因而不同于初级本科的“完全科”。两江师范开设了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部和图画手工等三个“选科”,学制二年。[2]

预科、补习科

由于当时各地中学及初级师范举办不久,尚未普及,毕业生甚少。因此,优级本科的“公共科”和“选科”往往生源短缺,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两江师范就采取灵活变通的办法,从1907年9月至1908年2月,先后招考了历史地理选科的两个“预科班”和三个“补习科”。学制一年,旨在为本科“选科”招收足额的合格生源。[2]

专办优级师范本科

1907年底第一届初级师范本科学生毕业。两江师范决定,从1908年起停办初级本科,专办优级师范本科,并以分类科为主,强调专业化培养。[2]

办学成就

重视实验、动手,兼顾理论、实践。开设“选科”与“补习科”,是两江师范的一个特色,也是《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所无而两江自创的东西。两江师范的分类科和选科,注重动手、不尚空谈的特点十分突出。如农学博物科每周授课26小时,其中专业课程占到一半,另外每周的实验共有9次:植物学3次,动物学2次,矿物学2次,农学2次。受到李瑞清特别关注的图画手工选科,每周授课21-24小时,另有试验或习作5次。所学课程还包括数学、物理和音乐。两江师范学堂建有木工场、金工场、农场和养蚕室,令那些传统科举制度下成长起来、热衷功名、鄙薄民生的学子,受到手脑并用的实践锻炼。[2]

有研究者认为,两江师范学堂的这些做法,“颇具时代意义”,“即令与同一时期的日本早稻田大学优级师范相比,也不逊色。”[2]

教学成果

三江、两江前后开办八年,学生考试成绩名列江南各高等学校之冠,举凡冶金学家周仁,国画大师胡小石、陈中凡,书画家吕凤子,皆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所培育之英才。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也是李瑞清的学生。三江、两江毕业生一般都能取得中学堂或初级师范教员的资格,他们的视野、抱负、学养和能力,在学界和社会得到好评。

1909年7月和1910年6月,两江师范的学生分别参加了江苏“全省学堂成绩作品展览会”和“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两江师范学堂的陈列品,如理化实验报告、物理器械、动植物标本、手工制品和美术作品等等,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观者莫不啧啧称赞”。

又如1910年初上海《时报》报道说:“两江师范学堂本科学生已满五年二级者共有三百余人,将举行毕业……唯各学堂在事人员,多系从前速成学生。该班一出,定行压倒侪辈,故刻下旧日之师范生异常惶恐云。”[2]

学校文化

  • 校训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1906年,“清道人”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定下“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质朴简约的语句,蕴含着深刻的意味,一代宗师期望后人要视富贵如浮云,无求于人,甘于清贫;希望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有功于国,勇于担当。这八个字成为南京大学抒写百余年办学史的序跋,也是今日南大“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校训的最直白的本怀。[5]

  • 学风

独立思考,崇实务本

李瑞清倡导独立思考、崇实务本的学风。当时清朝明文规定:“人文道德为学科根本,须臾不可离”,禁止学生对“经学大义”“动加訾议”、“好新务奇,致启驳杂支离之弊”。李瑞清也强调人文熏陶,注重国学根底,但是,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主张“学有反对而日进”。他曾在学生试卷后加批曰:“此卷颇喜其有言论自由、学术独立之概,故尤乐与详论之。”一段时间,学堂内出现考试作弊现象,李瑞清深恶痛绝,请柳诒徵先生作专题演讲以有所针砭。他在给柳诒徵的信中说:“近日学风日见退步,如各处毕业考试,竟先知题目,到处求人代作……良可痛苦。故养成学生无求学问之心,但要求范围,要求分数,中国前途尚堪设想乎?乞提起其知耻心,以不欺为本。”[2]

知名校友

三江、两江毕业生中,不乏著作等身的饱学之士和自成一家的一代宗师。其中有: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夏庐。1906年9月考取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预科,翌年插班入农学博物分类科,1909年毕业。国学、诗文、书法均得到李瑞清的指点,对古文字声韵训诂、佛典道藏、金石书画的研究造诣精深。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2]

吕凤子(1888~1959),又名吕濬,字凤痴。江苏丹阳人。1910年1月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选科。擅图画、金石、雕刻、书法及诗词。是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开创者。创办丹阳正则女子初等学校,后发展为正则艺专,另创办南京美专并任校长。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教授。[2]

陈中凡(1888~1982),原名钟凡、宗藩,字觉云。江苏建湖人。其叔父陈玉树曾是三江师范学堂的提调。1910年2月考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公共科。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1918年后,历任北京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主任、国立东南大学国文系主任,广东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金陵大学国文系教授,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诸子群经、书目学、先秦两汉文学史等领域造诣颇深。[2]

熊恢(1892~1974),号琢如,晚号竹如。江西丰城人。幼受庭训,志于学;年十一,毕读四书五经及通鉴辑览,并延师习英文数学,考入县高小肄业一年;以成绩优异咨升府立洪都中学,嗣转南京两江师范附中,毕业后升入国文外国语部(1910年)。熊氏幼年时代已富新思想,于两江师范时,即参与共进会,密习兵法,几遭捕入狱,幸得监督李瑞清的庇护而得免。后先后任江西省全身义务教育筹办处处长,江西社会教育委员会委员,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财经科主任等。于江西创立剑声中学,教泽宏扬中外,弟子布满天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