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令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由网友(陌上ミ烟雨遥﹌)分享简介:郭令智(一九一五年四月四日⑵零一五年八月五日),出熟于湖北省安陆县,结业于德国柏林大教,中国科教院院士,地量教野,中国板块机关以及地体机关研究的沉要开拓者之1。[一][二]一九三八年八月结业于中央大教地量系并留校任帮学,一九五六年插手93教社,一九五九年插手中国共产党,一九九三年被选为中国科教院院士。持久从事中国南部以及...

郭令智(1915年4月4日-2015年8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安陆县,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中国板块构造和地体构造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2]

泰康之家蜀园成都健康服务有限公司

1938年8月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并留校任助教,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在华南首次发现板块运动和俯冲碰撞所形成的江南元古代沟弧盆系,突破了板块构造限于晚显生宙的观念。2015年8月5日下午3时42分,郭令智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101岁。

中文名

郭令智

出生地

湖北安陆

国籍

中国

性别

教育背景

德国柏林大学

出生日期

1915年4月4日

逝世日期

2015年8月5日

逝世地

南京

研究领域

区域地质和地质构造研究

主要成就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15年4月4日,郭令智生于湖北省安陆县。[1]

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38年8月,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并留校任助教。[1]

1939-1946年,先后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四川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1]

1939-1940年,他在云南大学矿冶系任助教,担任《普通地质学》《光性矿物学》的教学和野外实习辅导。

1940年,他和朱熙人、袁见齐一起对云南省地质矿产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发表了专著《云南矿产志略》。

1946-1949年,任中国台湾大学地质系副教授、中国台湾省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1][3]

1947年春,他作为中国首批赴南沙群岛的科学家之一,对中国的南沙群岛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于1948年在《台湾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总结和论述了南沙群岛珊瑚礁的成因。

1949年9月,公费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深造。[1]

1951年12月,由英国绕道香港回到新中国,任南京大学教授至今。

1956年至1978年,任南京大学地质系区域地质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56年,他与肖楠森、张祖还和孙鼐等对南京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勘察选址,向铁道部提交勘察报告。


1956—1982年,他任区域地质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59年,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团。

1973年,暑假期间,他冒着酷暑到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做野外工作,并在湖南做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观点》的报告,着重论述了板块学说的发展概况和基本内容,为在中国普及板块构造理论做出了贡献。

1981年,起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82-1984年,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及校务委员会主任。(1983年,任教育部地学学科评议组组长、地学规划组组长。)

1987年,郭令智赴美国,参加匹兹堡大学200周年校庆学术讨论会和讲学。

1988年春,郭令智应日本名古屋大学邀请赴日本考察美浓地体。

1988年冬,郭令智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邀请,参加天山造山带和准噶尔盆地学术研讨会。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8月5日下午3时42分,郭令智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101岁。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在中国华南首次发现板块运动和俯冲碰撞所形成的江南元古代沟弧盆系,突破了板块构造限于晚显生宙的观念。建立中国华南构造演化模式和格局,论证了板块俯冲边界自西北向东南跃迁的总趋势。得出华南成矿带和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提出鉴别大陆边缘的8项标志揭示中国陆内板块A型俯冲和前陆盆地形成机制。

主要成就

郭令智著名的地质学家,尤其是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建树丰硕,是中国板块构造和地体构造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他首次在大巴山发现新生代砾岩和大型褶皱—推复构造,为后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地质地貌特征与成因奠定了坚实基础。1947年,他参加了中国第一批南沙群岛的地质地貌考察,并且对太平岛珊瑚礁的形成和类型提出了创新见解。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他论证了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的构造属性,提出了江南古岛弧的观点。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他领导构造地质学科开始了从固定论到活动论科学思维的转化,在中国最早系统介绍了板块构造学说并倡导把板块理论与地体构造应用于中国地质实践。成果包括:在江南地区发现了元古代蛇绿岩套、岛弧火山岩和岛弧复理石,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华南古板块沟-弧-盆体系的观点,指出了古大陆内部鉴定古板块边界的八项地质标志,论证了华南从元古代开始就已出现了古板块运动机制的观点,成为国际上完整重建元古代板块会聚边界的实例,冲破了当时国际上板块构造限于显生宙观点的思想束缚。80年代中叶以来,该团队在中国东南部发现并厘定了一系列地体构造,提出了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形成与演化的新认识,对华南各省的地质普查和找矿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3]

教学成果

郭令智长期讲授地质基础课,先后开设了自然地理学、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燃料地质学、地貌学、构造地貌学、中国地质学、板块构造等课程。曾任高教部地学教材编委会委员。[1]

论文著作

郭令智发表150余篇论著(包括与他人合作),其中关于地貌学和工程地质方面的21篇,区域地质构造方面的24篇,板块构造方面的62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外刊物上发表的12篇。

序号姓名作品刊物时间
1郭令智大巴山之几个地形问题地理1945,5(1~2):35~40
2郭令智、俞剑华、施央申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大地构造的几个问题的探讨南京大学学报(地质学)1963,2:1~12
3郭令智、施央申、沈修志论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两种形式——继承和上叠中国大地构造问题科学出版社1965
4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论古海沟岛弧系的研究方法及其意义福建地质1977,4:1~24
5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论现代海沟岛弧系和海沟弧形山脉系的形成和演化福建地质1977,4:25~50
6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壳演化,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构造地质、地质力学)地质出版社1980
7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地质与勘探1981,9:1~7;1981,10:1~6。
8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地质学报1983,1:11~21
9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论地体构造——板块构造理论的最新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4(10),27~34
10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中国东南部地体构造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84,20(4):732~739
11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论西太平洋弧后盆地区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板块构造基本问题地震出版社1986
12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江南元古代板块运动和岛弧构造的形成和演化,国际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讨论会论文集·第1集·构造地质地质出版社1986
13郭令智、舒良树、卢华复中国地体构造研究进展综述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10):1~17
14郭令智、钟志洪、王良书莺歌海盆地周边区域构造演化高校地质学报2001,7(1):1~12
15郭令智论华南板块构造地质出版社2001

人才培养

文革前,郭令智培养了13名研究生;1978年到2008年,他培养了28名硕士,30名博士。他培养的学生大都品学兼优,有的已成为著名学者和国家重大项目的负责人,其中有4位现已成为“两院院士”。[4]

荣誉记录

时间
奖项
备注
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
2002年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获奖
1999年第6届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及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地球科学奖获奖
1998年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获奖
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获奖
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
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奖
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
198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
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
1980年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奖

荣誉表彰

时间奖项备注
2001年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获奖
1998年何梁何利奖和李四光荣誉奖获奖
1998年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获奖
1993年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获奖
1993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获奖
1990年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获奖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奖
1978年
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奖

社会任职

1940-1946年,在重庆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员及助理研究员。

1961—1966年,他任高教部地学教材编委会委员。

1976年,任国家地质总局《普通地质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

1978年,任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1978年至1993年,连续当选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4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并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33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84-1988年,任南京大学顾问。[3]

1985年,任国际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委员会第二工作组组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24项构造组负责人。

1989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67项负责人。

2006年任南京大学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地学学科评议组组长、国际岩石圈对比计划IGCP224项目、IGCP267项目中方主席等学术兼职。[3]

人物评价

郭先生是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同龄人,他的光辉经历见证了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历程。[5](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孙枢评价)

郭先生为人非常谦逊。[2](中科院院士、地理学家汪集旸评价)

郭老师作为杰出的地质科学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的教育家,郭先生为人人品高尚,虽然自己生活的非常简朴,但对人非常热情。这样高尚的品行使自己和其他学子都受益终生。[2](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杨树锋教授)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