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熙炎(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原​研究员)

由网友(-Residualhave。(残忆))分享简介:陆熙炎(一九二八年八月二九日⑵零二三年一月四日),出熟于江苏省姑苏市,一九五一年结业于浙大化教系,无机化教野,中国科教院院士,熟前系中国科教院上海无机化教研究所研究员。[一]陆熙炎迟年从事碳火化合物研究,后从事无机磷、无机锡化教研究,2价钯催化下的反映及无关基元反映的研究。[二]二零二三年一月四日,陆熙炎果病治疗...

陆熙炎(1928年8月29日-2023年1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

陆熙炎早年从事碳水化合物研究,后从事有机磷、有机锡化学研究,二价钯催化下的反应及有关基元反应的研究。[2]

2023年1月4日,陆熙炎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3]

中文名

陆熙炎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

江苏省苏州市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28年8月29日

逝世日期

2023年1月4日[3]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

人物生平

1928年8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51年8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1951年8月至198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至1955年)、助理研究员(至1977年)、副研究员。

198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1年至1995年,任《化学学报》副主编(至1993年)、主编。

1997年,任《Tetrahedron》顾问编委。

人物逝世

2023年1月4日,陆熙炎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3]

主要成就

  • 科研综述

早年从事碳水化合物研究。20世纪50年代从事链霉素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分离纯化制得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60年代初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全合成的早期工作,此后从事萃取剂P-204工业合成方法研究并获得成功,参与研制成功光学仪器防霉剂SF-501。70年代末研究金属有机化学,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发现了一些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反应。90年代以来研究以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反应。现从事二价钯催化下的反应及有关基元反应的研究。[2]

到了80年代初转入有机合成中的金属有机化学研究,是中国较早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之一。主要工作为从金属有机化学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发现了许多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反应。如氢转移反应; 低价过渡金属和烯丙基碳-氧-杂原子键的反应; 烯丙基碳-磷键的化学&127;钯催化下双官能团的成环反应,贫电子炔烃的化学,叔膦催化的贫电子炔烃的[3+2]环加成反应等。

50年代初,陆熙炎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有机所,在汪猷教授的领导下,从事抗生素和糖类等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在国内,是他首次从低浓度的发酵液中分离出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为中国抗生素工业作出了贡献;同时,他还是中国较早从事碳水化合物研究的工作者之一。50年代末,由于原子能工业的需要,他参与了铀萃取剂的研究,实现了中国第一个萃取剂P-204的工业化生产,并亲临一线,为中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70年代开始,国际上崛起了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旨在有机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学(OMCOS)。陆熙炎敏锐地观察到这将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学科,遂毅然转入这一领域。由于他有糖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的知识基础,他果断地决定,利用金属有机化学的反应来发展有机合成的方法学(Organometallics Directed Towards Organic Synthesis,OMCOS)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五十年代从事链霉素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分离纯化制得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

六十年代初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全合成的早期工作。

六十年代从事萃取剂P-204工业合成方法研究、并获得成功获奖;参与研制成功了光学仪器防霉剂SF-501并获得成功获奖。

七十年代末研究金属有机化学,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20年来发现了一些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反应,九十年代以来研究以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反应。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现从事二价钯催化的反应及有关基元反应的研究。

九十年代初开展了有机催化剂(主要是叔膦)的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2]

  • 学术论著

共发表论文190余篇。

人才培养

凭着他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独到的见解,他认真地指导每一位研究生。正是由于他言传身教的作用,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熏陶。

培养博士24名(其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等奖、6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硕士23名。目前有在学研究生6名,其中博士生5名。

荣誉表彰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2]

1997年上海市劳动模范。

199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200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8年获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终身成就奖、2008年被授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

社会任职

1996-1997: <<中国化学>>主编。

1997-现在:<>和<>顾问编委。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兼职教授。

人物评价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4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凭藉扎实的基础、敏锐的眼光、踏实的作风,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奠定了其在学术界的地位。迄今为止,他在国内、国际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并被国际均相催化会议选为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国际著名有机化学杂志《Tetrahedron》选他为编委会顾问委员。

陆熙炎还特别热心于对年轻人的培养和提拔。对于组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加速他们的成长。他的学术生涯证明,应用工作同样能培养一个人,因为他本人就是在应用工作研究中“粗活细做”,一步一步地登上基础研究的一个个制高点的。他让工作人员参与研究生的文献讨论,参加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给他们充实和提高的机会。同时,他认为对年轻人既要帮助支持,也要严格要求,要让他们在竞争中成长。积几十年人生之经验,他告诫年轻人:诚实和正直是为人立身之本,也是每位科学工作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有了诚实和正直,还要勤奋和淡泊名利,一个追名逐利的、懒惰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工作者,他或许可以成名,但决不会对科学有真正的贡献。在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中,他经常提醒自己,努力做到这一点。他认为献身科学的人应该不计名利,抵制歪风侵蚀,坚持科研成果应当首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而不是首先在新闻媒介上发表;主张科学工作者要端正学风,保持科学研究的纯洁性。

年近古稀的陆熙炎宝刀未老、雄心依旧。这位不计名利、不患得失、直言快语、嫉恶如仇而又宽宏大度、与人为善的著名有机化学家,正带领他的课题组,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走向辉煌!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