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开沅(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由网友(仙鹤)分享简介:章开沅(一九二六年七月八日⑵零二一年五月二八日),安徽芜湖人,结业于华夏大教,闭西大教名望专士,中国闻名汗青教野、教诲野,华中师范大教声誉资深传授。章开沅是中国辛亥反动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力史研究所(现更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以及中国学会大教史研究中间的开办人,首要著述有《辛亥反动史》《辛亥反动取近代社会》等。一九八...

章开沅(1926年7月8日-2021年5月28日),安徽芜湖人,毕业于中原大学,关西大学名誉博士,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

章开沅是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等。1985年8月-1991年3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2015年,任武昌首义学院荣誉校长。2018年12月,获颁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1]2021年5月28日,章开沅去世,享年95岁。[2]

中文名

章开沅

代表作品

辛亥革命史、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26年7月8日[3]

逝世日期

2021年5月28日

毕业院校

中原大学

主要荣誉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1]

职称

教授

性别

国籍

中国

职业

历史学家、教育家、教师

主要成就

创办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

出生地

安徽省芜湖市

逝世地

湖北武汉[2]

祖籍

浙江省吴兴县

人物生平

著名历史学家 教育家章开沅先生逝世 享年95岁

1946年10月,入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后于该校肄业。[4]

1948年12月,赴中原解放区,在中原大学政治研究室当研究生。

曾获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

工作经历

1951年9月,入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在历史系先后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

1980年,参与创建中南地区辛亥革命研究会,任理事长。

1984年,任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

1986年,任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

1983年-1990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

1985年8月-1991年3月,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1990年-1993年,历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与普林斯顿神学院客座研究员、耶鲁大学历史系鲁斯学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客座教授。

1993年9月-1994年1月,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客座研究教授。

1994年2月,任中研院近史所访问学人。

1995年1月-7月,任香港中文大学第14届“黄林秀莲访问学人”,并进行合作研究。[5]

2012年3月30日,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

人物逝世

2021年5月28日,章开沅去世,享年95岁。[6]

研究方向

1954年以来,他主要从事辛亥革命研究,兼及中国资产阶级、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后则致力于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在研究中注意社会环境的剖析并形成自己的风格。[7]

主要成就

项目名称项目类型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国家“六五”重点项目
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1986年国家“七五”规划重点项目
教会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2001年国家规划项目
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研究1993年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项目
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998年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2001年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
张謇与中国近代社会2001年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
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1987年湖北省社科项目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1990年湖北省社科项目
湖北通史1997年湖北省社科项目

论文专著

论文名称刊载于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华中师院学报》1957年第1期
有关太平天国土地政策若干问题《华中师院学报》1957年第3期
试论中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前的维新思维《理论战线》1959年第12期
武昌起义与湖北革命运动《江汉学报》1961年第3期
从辛亥革命看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新华日报》1961年11月
太平天国在天京实行的几个制度《历史教学》1962年第4期
民国初年清朝“遗老”的复辟活动《江汉学报》1964年第4期
“孔家店”与张勋复辟《文物》1975年第5期
论同盟会的性格及其内部分歧《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研究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辛亥革命与只争朝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专辑
贝德士与金陵大学《宇宙光杂志》(台北)1994年6月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专刊》(台北)1995年2月
展望未来中国教会大学档案之研究方向《中国教会大学历史文献研讨会论文集》(香港)1995年版

人才培养

姓名人物身份

马敏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朱英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

严昌洪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

周洪宇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大副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

桑兵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虞和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

王奇生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潘岳

国家环保部副部长

张艳国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宋亚平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赵军

日本千叶商科大学教授

王玉德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刘伟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子侠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何建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莫世祥

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富强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财税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饶怀民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王杰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硕士生导师,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游建西

深圳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高钟

苏州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马小泉

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寿昆

著名中国书画家、金石篆刻家,卓有成就的瓷器艺术家

陶宏开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社会教育学家

李宪生

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

王建辉

北长江出版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湖北出版总社社长,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

彭剑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荣誉记录

荣誉名称项目名称
国家级三等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教育部第二届优秀成果一等奖历史的见证
教育部第一届优秀成果二等奖张謇传稿
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平凡的神圣
湖北省优秀成果一等奖辛亥革命史
湖北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通史
时间荣誉名称授予单位
2018年12月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15年2月14日首届感动江城人物武汉广播电视台
2012年南京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南京大学

著作作品

出版时间著作名称出版社
1975年辛亥革命前夜的一场大论战人民出版社
1985年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6年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书局
1989年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0年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杜
2003年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鸿爪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南京难民宣教师证言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丛刊(第二辑)珠海出版社
2007年余家菊与近代中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物观点

做学问的最佳精神状态是什么?简单地讲,就两个字,一个是‘虚’,一个是‘静’。‘虚’即是虚空,胸中没有丝毫杂念,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羁绊,没有项目,没有考核,甚至没有以前的一切理论知识,将自己完全放空。‘静’即是宁静,不生活在热闹场中,才能宁静;心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才能宁静。一个学者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开创什么样的局面,和他的纯真度是大有关系的。[8]

人物评价

章开沅在辛亥革命、中国资产阶级、中国教会大学、南京大屠杀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其深厚学养和人格魅力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是中国近代史学的领军人物。(中青报评)[2]

轶事典故

2014年,章开沅主动向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请求退休,辞去“资深教授”的名称和所有待遇,包括每年10万元的津贴。他曾自嘲说:“人文社科领域的资深教授,后边带着括弧,标注‘等同院士待遇’”。在章开沅看来,高校现今的体制像“围墙”,他想打破这堵墙,出去透透气。[9]

社会影响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国学者之一,先后应邀访问了东西方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受聘担任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许多著名学术机构的研究教授或客座教授,其深厚的学养和人格魅力深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章开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和贝德士文献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先后有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给予报道和评论。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