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明英宗、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

由网友(伤得淋漓尽致也要满血复活)分享简介:朱祁镇(亮英宗,一四二七年一一月二九日⑴四六四年二月二三日),亮晨第6任、第8任天子(先后正在位二二年),亮宣宗朱瞻基宗子,亮代宗朱祁钰同母兄,亮宪宗朱睹深之父。于一四六四年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谈仁亮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天子,葬于裕陵。朱祁镇九岁即位,但宠任寺人王振,招致阉人擅权,发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后正在...

朱祁镇(明英宗,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后在位22年),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于1464年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裕陵。

朱祁镇9岁即位,但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后在1457年复辟称帝,史称“夺门之变[1]

电视剧《大明王朝惊变录》中,朱祁镇由严宽饰演。[2]

主要成就

夺门之变后复位
废除“殉葬”制度

本名

朱祁镇

谥号

睿皇帝

逝世日期

1464年2月23日(天顺八年)

性别

朝代

明朝

陵号

裕陵

前任

朱瞻基(明宣宗)[3]

儿子

明宪宗朱见深

别名

明英宗、正统帝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427年11月29日(宣德二年)

出生地

北直隶顺天府(今北京)

庙号

英宗

在位时间

1435—1449年、1457—1464年

年号

正统、天顺

继任

朱祁钰(明景帝)

人物生平

明朝时期最出名的十大皇帝

宣德二年(1427年),孙嫔为明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晋封贵妃。明宣宗体弱,册立出生四个月的朱祁镇为皇太子,其母孙贵妃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驾崩,遗诏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元正统,尊奉皇太后张氏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

朱祁镇即位之前,宫中传言,太皇太后张氏打算立襄王朱瞻墡为帝。太皇太后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拥戴朱祁镇顺利登基。新君年仅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太皇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手中。

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去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权的时候不敢干坏事。而当时王振并不嚣张过分,也可见张氏的眼光很远。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颇为着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正统初年,太皇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去世(谥号文敏);正统八年(1443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谥号诚孝昭皇后);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

随着三杨去世,太皇太后张氏驾崩,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彼时,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位初期励精图治。

英宗北伐

明英宗北伐又称明英宗北征,是指正统年间,朱祁镇在正统三年(亦集乃之战)、正统六年(丰州之战)、正统九年(以克列苏之战)所发动的三次大规模北伐。

再下西洋

正统八年,明英宗命郭琰督造下西洋海船,遣下西洋和番都指挥马云再下西洋重新联络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剌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及古里官厂,但因张昭反对逐罢。

麓川之役

明宣宗时期,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地缘政治地震,造成动荡不安的云南承宣布政使司。[4]

明英宗令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南兵稳定局面,是为麓川之役。李贤撰《古穰杂录》,“谓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时只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抚安之,未必不从,遂轻动举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将,以致王师失利。适王振操柄逞忿,(王)骥阿其意。”出师征麓川,是一大失误,这是明代国史记录中的普遍观点。张志淳在《南园漫录》中的观点相反,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个正确决策。“夫振之恶虽不可殚述,然其主麓川一事,于国体、于利害、于忠臣义士之寃、于久远之计,自今观之,殊为有得。不然,则历今七十余年,为中外所坏,不知群夷变乱几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张志淳进一步分析了致误之由,完全是杨士奇、王恕单边听信沐氏子孙“隐蔽溢美”行状结果,“李(贤)遂据以为真,而以其事迁就之而笔于书,而不复考也”。李贤、杨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于史、于事、于是非皆颠倒谬误,至终身莫之省”,“顾失实至于如此,然则后世将安所凭哉?良可叹也!”晚明大臣亦在文集中大骂三杨,认为三人是“一夫跳梁”“文宗罪人”开了坏头。[5]

虚实私允

宣德五年前,蒙古各部陆续南下紧贴明堡居住,边将奏报力主严剿,远离边地的明宣宗认为本无漠北问题,纯属有心者煽动与边臣挑衅。“尔但宜慎边备,固城池,彼不犯边,毋擅以兵逼之,果来降,亦察其实,俾之入境,或近边居止,或打围,或往北行,听其所之 ”宣德八年,海西女真不断受到兀良哈等蒙军的侵扰故向辽东都司求救,明宣宗亦以“彼来扰(辽东)则御之,不扰亦勿侮之”。宣宗的决策给明蒙双方造成很大影响,彼时明军军力尚处于强盛时期,蒙古自思不能力敌既以使臣名义遣间谍长居明边,招揽明将,避免直接与明军发生冲突,专重蚕食东胜,开平,大宁旧地,以脱脱不花的名义安稳蒙古各部,镇抚关西七卫、女真卫所;而明军麾下女真卫所、蒙古降人、汉人将领发现既然无法同洪武永乐时代那样依靠对抗蒙军升官,保境,只能选择与蒙军合作发财,以求静边。因正统朝明军开始勤于边务才得以发现仁宣朝各处边防漏洞,正统十年十一月庚寅,明英宗朱祁镇敕大同、宣府总兵等官,武进伯朱冕等曰:“瓦剌使臣多带兵甲、弓矢、铜铳诸物,询其所由,皆大同、宣府一路贪利之徒(明朝对火器有极严格的产地要求及管理规定,明英宗所指贪利之徒是谁不言以明)私与交易者。尔等受朕委任,防闲弛慢,自今其严加禁约,若仍前弛慢,罪亦不宥。”

正统十二年三月,辽东王翱同军马出境巡哨,总兵官都督曹义出广宁,兀良哈贼众匿林中,曹义率兵围之,贼突出迎战,我军奋勇击之,贼大败;左参将都指挥胡源(真名崔源,不知清朝为何改为胡源)等出开原;辽阳都督焦礼出宁远,俱遇贼,各战败之,全师而还。随着蒙古事态发展,因也先兵锋的冲击,东西蒙古部落四散。明庭谍报不断传来也先欲寇掠的消息,不止刘球各边镇抚大臣也不断发出也先欲南寇的预警。介于兀良哈的异动明英宗于正统十二年十月勑辽东御史王翱等曰:“瓦剌也先以追捕仇人为名吞噬诸部,往者既自北而西又自西而东,今又东极海滨以侵女直。女直自开国以来役属中国,一旦失之,是撤我辽海藩篱。唇亡齿寒,不可不虑,已勑女直卫分俾知堤备,卿等亦宜严兵为备。毋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毋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不来不攻尚湏有恃,况其必来,必攻者乎。卿等其慎之。”不久,明英宗发现七十余卫附也先,明英宗又于正统十三年十一月八日勑谕忠于明庭的兀者等卫都督:“······尔等素多忠谨,自以文书缴进不隐。其情悉置不问,自今尔等宜严禁部属,毋与虏往来。或虏侵犯尔境,尔等备御不及,驰报辽东总兵等官,为尔量度应援,务使尔等不致失所,尔等其敬慎之。”

明英宗以为要明朝沿边各卫俾知堤备就可让也先知难而待,等南方事了就可无虑。然而也先通过在明朝居住的瓦剌使臣及明庭内部高中低层内奸,大明边防虚实动静皆已知晓,进攻时间节点选的非常合适。其中就有四朝元老御监郭敬的家人把伯,义州卫军士王文,大同指挥李让幼女为也先弟大同王儿妇,也先许以知院,又密受也先赏马四匹,被虏妇女二口。将各城指挥姓名尽报与也先。也先又重金贿赂明英宗的翻译官员马云、马青,探听明廷的虚实,提出与明廷皇室通婚的要求,因为也先欲与黄金家族比高,所以想为儿子求娶明朝公主夸耀蒙古群雄之中,明朝达官千户马云(这人在明史研究中极重要,曾任明英宗下西洋和番指挥、撒马儿罕公使)、马青、吴良等私下许诺,并说还要送也先美女。但因明朝重开大宋天的意识形态的关系,明朝翻译官马云、马青事后未敢将此事奏报明廷。后也先贡使至称:“此聘礼也(供马为迎娶明朝公主聘礼),”明廷答复:“诏无许姻意(没有许婚这回事)”。也先以为通婚成功,方才遣使贡马作为聘礼,结果大失颜面。事后也先以明朝刁难贡使并撕毁婚约及随意克减岁赐为由,集结军队出兵大举进攻明朝边境,对内则称要明朝予他大都。

土木之变

明太祖北征驱逐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北伐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驱逐和防备的,无外乎漠北的蒙古。元顺帝逃回漠北,北元一分为二:瓦剌和鞑靼。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因三杨及明宣宗的关系,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为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并且按人头派发。这种情况下,也先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

当时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劝阻,皇帝不听,一来是效仿他的父亲——明宣宗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二来为了证明自己,何况大明朝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怕他不成?

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大军出征,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太丢脸,他便建议绕道蔚州。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

蔚州,距离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军逼近大同,可不是闹着玩的。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大军准备开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上。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于是,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明军上当。也先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或曰土木之变。时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

俘虏了皇帝,瓦剌太师也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连明朝皇帝都抓住了,忧的是不知道该杀该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觉得明朝的皇帝奇货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觉得这个提议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上皇南宫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于是,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

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

《明史列传58》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景泰帝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明史纪事本末》渲染说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明实录》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6]

夺门之变

景泰帝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然而为了让自己一脉世代为君,他不但软禁兄长,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种种作为,颇让后人诟病。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知道这偌大的帝国,将要由何人接掌。

彼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开南宫大门,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4]

两帝并存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

复位当日,他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皇帝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皇帝最终同意,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

仓促之间,皇帝来不及罢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因此,短短几日之内,一个朝廷,竟然存在两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说是奇事一桩。

二月乙未,皇帝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还不解气,给了他一个恶谥,叫做戾。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天顺不顺

在《谥法》中,“英”代表着出类拔萃、聪明智慧,属于美谥,往往被赠予年少有为的帝王,但人到中年的明英宗自从改天顺为年号后,事事不顺。

在第四次北伐中明英宗因情报系统失灵战败被俘,九边大乱,导致“海西野人女直之有名者,率死于也先之乱,朝廷所赐玺书,尽为也先所取。”洪武永乐宣德三朝对海西的经略付诸一炬,三朝旧人皆战死,辽海藩篱尽消撤。海西财产的损失事后可以弥补,但海西旧人战死,投顺脱脱不花而活下来的海西众人通过对明初二帝北伐建立起的“天朝上国”无敌的政治形象的破灭无法挽回。明英宗心有不甘,于天顺六年, 明英宗派锦衣卫都指挥金事马鉴等前往奴儿干、吉列迷、黑龙江等“ 女直地方买卖” 欲趁机把铁岭的奴儿干迁回庙街。马鉴等人来到开原, 得等候“ 夷人接护” , 而夷人“ 过期不来” 。后来呕罕河卫头领你哈答率众到边, “ 诈言迎接” , 至晚竟人边寇掠, 过了几天, 成讨温卫头领娄得率众来迎, “ 称说黑龙江野人与都督阿哈仇杀,阿哈又与娄得有仇” 。

天顺元年,明英宗欲遣马云以开撒马儿罕道路补过,奈何因杀于谦苍天不予,马云因弩温答失里恐吓,逐罢。

遗诏废殉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英宗皇帝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

英宗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他历经磨难之后的灵光一点。

身世争议

《明史·列传第一·后妃》记载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即明英宗朱祁镇实际上并非孙皇后所生。

孝恭章皇后孙氏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作为宣德朝的皇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皇太后,和成化帝(朱见深)的主要抚育人,清朝编明史多有诋毁。根据当时宣德帝年近三十尚无皇子、宫中上下都关注谁会生育第一个皇子,并且当时张太后依然在世。孙皇后当时只是贵妃,不可能做到一手遮天,佯装自己怀孕而控制真怀孕的宫女偷梁换柱的做法,在当时几乎不可能。首先,孙贵妃要先在十月之内瞒过皇帝,再得在分娩之日瞒过张太后,这两点十分难做到,而对毫无疑问地获得了皇帝专宠、并已生下女儿常德公主的孙贵妃来说,也似乎不会置将来可能亲生的儿子的前途于不顾出此下策。况且关联此事之人众多,不可能将关联此事之人一一买通,所以,孙太后盗子之说不成立。

总之,只要进行冷静分析,我们就可以判断,有关孙氏夺子的说法也是难以经得住推敲和质证的。这应该是后人同情胡皇后所做的一些猜想和附会。

主要成就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1421)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初年,明仁宗欲迁都南京,命北京诸司仍称行在。正统六年(1441)八月,宁波知府郑恪请定都京师,改号南京,英宗从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宫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在之称。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 官员任用
官员任用
内阁成员正统时期杨荣、杨士奇、杨溥、马愉、曹鼐、陈循、苗衷、高谷
天顺时期彭时、徐有贞、许彬、薛瑄、李贤、吕原、岳正、陈文
名臣正统时期于谦、刘中敷、邝野、金濂、陈镒、王直、魏源、周忱、王佐、侯璡、魏骥
天顺时期耿九畴、年富、王翱、马昂、轩輗、杨善
名将正统时期张辅、朱勇、沐晟、蒋贵、谭广、蒋信、方政、沈清、赵安、马亮、萧授、山云
天顺时期陈友、陈豫、梁珤、张軏、孙镗、陈怀、施聚、任礼、张輗、杨信、曹义、焦礼卫、颖史昭
  • 年号

正统(1436年正月-1449年腊月),使用十四年。

天顺(1457年正月-1464年腊月),使用八年。

军事成就

  • 任用边将

因为明英宗热衷边事勤远略,所以任命了一大批边将,如谭广、王骥、蒋贵、蒋雄、赵安、蒋信、刘永诚、石亨(石兵)、石彪、梁智、杨洪、范广、于谦、王越、王永、曹义、崔源等人。

  • 英宗北伐

明英宗在麓川之战前曾每隔三年就对因三杨弃边而南下的蒙古各部进行一次北伐,因此爆发了正统三年亦集乃之战、正统六年丰州之战、正统九年以克列苏之战,正统十二年明军征兀良哈后明庭察觉草原异动,最后于正统十四年决定御驾亲征。

明英宗本人因赛因不花、郭敬家人把伯、义州卫军王文、跛儿干、李让、施带儿、喜宁、小田儿、加失领真等人泄露边防虚实加上明军情报失灵战败被俘,事后给明朝造成近乎毁灭性打击,全凭于谦、范广、二石力挽狂澜。

  • 麓川之役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由于弃交趾引发地缘地震,麓川平缅宣抚司的势力再度扩张,威胁着明王朝的统一大业,但明朝此时北方同蒙古和解,南方弃交趾布政司,东北方内迁奴儿干,西洋方向彻底废除下西洋,安享儒家盛世太平自然是对思任法的侵扰施以圣德,致使思任法越发嚣张。年少天子正统继位筹措制服。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六月,麓川平缅宣抚司长官思任法举兵内犯,制造分裂。对此,朝廷决定以武力征伐。南方诸省经过调兵遣将,准备粮草武器,从正统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派出南兵大军“三征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胜利班师,平定了麓川。其中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朝廷对云南西南边境重新调整改置“三宣六慰”。但纵容降人毛胜去往孟密,破坏西南稳定,又是明英宗之过。[7][8]

  • 土木之变

仁、宣二宗,相对于太祖、成祖二帝,可谓守成之君。而且鉴于永乐末期,明朝对蒙古阿鲁台部的连年征伐政策,国力耗损,仁宣二宗开始着手休养生息,放弃了对蒙古军事上的征伐政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维系蒙古朝贡关系。而蒙古方面,虽然仍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却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忙于统一蒙古的步伐,无暇南顾。在此情况下,双方极力地维系着和平通好关系。此外,二宗在放弃了军事征伐政策后,开始着手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都司、解散下西洋人员。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绥靖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认真爬梳史料,我们会发现,在“土木之变”以前就有了蒙古部落南迁的零星记载,兀良哈三卫南迁是其南迁行动的一部分。而“土木之变”时英宗御驾亲征只是明廷对蒙古各部落逐渐南迁带来威胁忍无可忍的一种积极回应。术业有专攻,自从春秋战国发明了大将的职务后,除了像马背天子朱棣一样外,天子六师一般都坐镇京师不宜轻出,王振耸使明英宗领兵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明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堡之变,对明朝政治来说,土木堡之战算是一个分界线。不过单就明蒙形势而言,反倒数年之后也先被杀,瓦剌就分裂而转而向西、压迫察合台人,蒙古诸部相互攻伐。草原上再次出现与中原对峙的强主,要到15世纪末小王子(达延汗)与明交恶的时候。朱祁镇复辟后杀以于谦、范广、石亨、石彪为首的武将功臣导致明军一直未能恢复战力,坐视达延汗在16世纪初完成中兴,这又不仅仅是土木之变的结果。

  • 河套之患

仁宣时期“不务远略”,脱欢人马虽不能深入边内,但时常骚扰明军巡逻的河套外缘,虽有白荣、范济上言,仁宣也没有重视河套在边防中的军事价值。正统三年,山西安东中屯卫百户周谅上言屯军东胜州废城,明庭逐决定整军殄灭骚扰以肃边境,正统六年,发生丰州之战。正统十四年,东胜卫废,以后因河套地区有空地三千里无人驻守,突然蒙古人慢慢侵入此地,成为以后的的河套之患,史称北虏入套。又天顺中,石彪镇大同,请置城于威宁海,不果。

人物关系

父亲:明宣宗朱瞻基

母亲:孝恭章孙皇后

后宫嫔妃

皇后

孝庄睿皇后钱氏,英宗结发妻,得英宗一生的敬爱。未生育。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

孝肃皇后周氏,宪宗生母,本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生明宪宗朱见深、崇简王朱见泽重庆公主

妃嫔

以下妃嫔的名号《明史》无记载,皆见于《明书》:

  • 万宸妃,生德王朱见潾、皇子朱见湜、吉王朱见浚、忻王朱见治、广德公主,谥“靖庄安穆。
  • 刘敬妃,英宗的爱妃之一,英宗死前明令与他合葬,但明宪宗没有遵令。谥“贞顺懿恭”。
  • 王惠妃,生许王朱见淳、嘉善公主。谥“端靖安和”。
  • 樊顺妃,比皇帝年长13岁。生一公主,早夭,谥“恭和安静”。
  • 杨安妃,生崇德公主。谥“庄僖端肃”。
  • 高淑妃,生秀王朱见澍、隆庆公主。82岁去世,谥“庄静安荣”[9]
  • 魏德妃,生宜兴公主、徽王朱见沛。谥“恭端庄惠”。《国榷》作“恭庄端惠”。
  • 王贤妃,谥“昭肃靖端”。
  • 刘丽妃,谥“安和荣靖”。
  • 刘妃,生嘉祥公主。封号待查,不确定是刘敬妃还是刘丽妃,也可能是第三位刘姓妃子。
  • 武昭妃,谥“端庄”。
  • 宫和妃,谥“恭安”。
  • 刘恭妃,谥“昭静”。
  • 李贤妃,谥“昭懿”。
  • 赵庄妃,谥“恭靖”。
  • 张成妃,谥“恭僖”。
  • 余充妃,谥“僖恪”。
  • 陈丽妃,谥“惠和”。
  • 王贞妃,谥“荣靖”。

王子公子

  • 儿子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原名朱见濬,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1487在位)。母孝肃皇后周氏。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九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

德庄王朱见潾(1448年5月7日—1517年9月7日),初名朱见清,明英宗朱祁镇第二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靖庄安穆宸妃万氏,明朝第一代德王。

皇子朱见湜,母靖庄安穆宸妃万氏;生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449年8月2日),死于景泰二年八月初五(1451年8月30日)。早卒,复辟后,不复追赠。

许悼王朱见淳,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端靖安和惠妃王氏,明朝第一代亦为唯一一代许王。朱见淳在景泰元年二月二十一日(1450年4月6日)出生,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1452年5月20日)受封许王,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453年1月3日)去世,谥号悼,年二岁,许国被撤除。

秀怀王朱见澍(1452年3月12日-1472年10月13日),明英宗朱祁镇第五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庄静安荣淑妃高氏。景泰三年二月十一日(1452年3月12日)生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受封秀王。成化六年(1470年)就藩汝宁府。成化八年九月十二日(1472年10月13日)去世。无子。

崇简王朱见泽,母孝肃皇后周氏;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十六日生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初六日受封崇王,成化十年(1474年)三月初五日就藩汝宁府。弘治十八年(1505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在位四十九年,享年五十一岁。谥号简。

吉简王朱见浚,母靖庄安穆宸妃万氏;景泰七年六月初九日生,天顺元年(1457)三月初六日,两岁时被封为吉王。成化十三年(1477)九月十九日就藩长沙府。在位七十一年,于嘉靖六年(1527)七月二十日薨,年七十二岁。谥号简王。

忻穆王朱见治(1458年3月18日―1472年4月2日),明英宗朱祁镇第八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靖庄安穆宸妃万氏。生于天顺二年闰二月四日(1458年3月18日),成化二年(1466年),被封为忻王。未就藩,成化八年二月二十四日(1472年4月2日)去世,无后,谥号穆王。

徽庄王朱见沛(1460年-1506年)。明英宗朱祁镇第九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恭端庄惠德妃魏氏/恭庄端惠德妃魏氏,成化二年(1466年)封徽王。成化十七年(1481年)就藩钧州府。正德元年(1506年)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谥号庄王。子徽简王朱祐枱嗣位。朱见沛有一同母妹妹宜兴公主。

  • 女儿

重庆公主,母周皇后。天顺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阳人,好学能书。英宗爱之,闲燕游幸多从。宪宗立,命掌宗人府事。居官廉慎,诗书之外无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履多手制,岁时拜谒如家人礼。景每早朝,主必亲起视饮食。主之贤,近世未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薨,年五十四。子贤历官都指挥佥事,有声。

嘉善公主,母王惠妃。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书骥孙也。弘治十二年薨。

淳安公主,母不详。成化二年下嫁蔡震。震行醇谨。正德中,刘瑾下狱,诏廷讯。有问者,瑾辄指其人附己,廷臣无敢诘。震历声曰:“我皇家至戚,应不附尔!”趣狱卒考掠之,瑾乃服罪,以是知名。嘉靖中卒,赠太保,谥康僖。

崇德公主,母杨安妃。成化二年下嫁杨伟,兴济伯善孙也。弘治二年薨。

广德公主,母万宸妃。成化八年下嫁樊凯。二十年八月薨。

宜兴公主,母魏德妃。成化九年下嫁马诚。正德九年薨。

隆庆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游泰:字尚秦,号东园(约1458年---1533年十月丁亥日),江苏盐城西北乡交睦庄(今江苏建湖县建阳镇交睦村)人,御前带刀侍卫,累朝皆领宿卫(负责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驸马都尉。游芝(1490年9月26日--1508年1月),游芝夫张仑(字尧臣,英国公)(1485年--1535年7月25日): 长子游铭(?--1512年正月); 二子游钦(?--1505年);三子游铉(1494年--1569年二月二十八日):字伯举,号微山。穆宗即位之后,特命升任指挥使,正三品,活到75岁。四子游锜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招远知县(现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

嘉祥公主,母刘妃。成化十三年下嫁黄镛。后六年薨。

公主,母樊顺妃,公主早夭,封号不详。

史籍记载

《明史·本纪第十·英宗前纪》[4]

《明史·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6]

《明英宗实录》

人物纪念

明英宗朱祁镇死后葬于明十三陵(裕陵)。该陵墓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英宗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入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霍建华 版 朱祁镇

    人物评价

    张廷玉等《明史》:赞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毛主席:“《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10]

    人民网:提到明英宗朱祁镇,人们恐怕会首先想到土木之变和错杀于谦。或许有人会对其恨之入骨,但事实上他应该不算是个坏人,他的政务处理能力也并不差,为人也很勤快,虽然有两大污点(打错一仗,杀错一人),也并不能完全抹煞他的能力。[11]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趁景泰帝病重政变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顺八年正月(1464),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明英宗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我一定会照办的。”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元璋和朱棣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 今,他们都是至 今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但在他们的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12]

    艺术形象

    年份电视剧/电影饰演者
    1985《萍踪侠影录》唐品昌
    1987《龙庭争霸》欧阳震华
    1999《百烈刀》程枭雄
    2003《大明王朝1449》严屹宽
    2004《萍踪侠影》张国立
    2011《后宫》周浩东
    2016《女医·明妃传》楼芸昊(少年)
    霍建华(成年)
    2019《大明风华》张艺兴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