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

由网友(彼此相拥)分享简介:中国航天科技散团有限私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缩写CASC),是中国国有特大型低科技企业散团,世界五零零弱企业之1,建立于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总部位于北京,董事少吴燕熟。[一]私司首要从事运载水箭、卫星、载人飞舟、货运飞舟、深空探测器、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缩写CASC),是中国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总部位于北京,董事长吴燕生。[1]

公司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空间站等宇航产品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发射服务。其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在中国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前身源于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

2022年3月,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发布会上,展示了2021年中国航天的最新成就,并披露了2022年中国航天事业的“任务清单”。

2021年共执行55次发射任务,发射次数居世界首位;发射115个航天器,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再创新高,达到191.19吨,同比增长85.5%。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48次发射任务,全部取得成功,发射次数居世界宇航企业第一。[2]

中文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外文名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国家

中国

年营收

38741.9 百万美元(2020年)[3]

员工人数

179085人(2020年)

企业领导

Wu Yansheng(CEO)[3]

年利润

2735.1 百万美元(2020年)

公司性质

国有独资企业

公司口号

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总部地点

北京

成立时间

1999年7月1日

经营范围

运载火箭、载人飞船、战略导弹等

公司官网

www.spacechina.com

英文简称

CASC

企业简介

招聘信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招企业校招 社招多岗多地招募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在中国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成立于1999年7月1日。其前身源于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辖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11家专业公司、1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以及若干直属单位。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空间站等宇航产品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发射服务。科研生产基地遍及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成都、香港、深圳等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展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空间生物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大力开拓卫星及其地面运营、国际宇航商业服务、航天金融投资、软件与信息服务等航天服务业,是中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中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提供商。长期以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当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继续实施载人航天与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锐意创新,勇于开拓,努力为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4]

发展历史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源于1956年10月8日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经过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日正式组建成立。

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1956.10---1964.11)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刘亚楼、王秉璋先后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二、第七机械工业部时期(1964.11-1982.4)

1964年12月26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决议。王秉璋、汪洋、宋任穷、郑天翔先后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

三、航天工业部时期(1982.4-1988.7)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第七机械工业部改称为航天工业部。张钧、李绪鄂先后任航天工业部部长。

四、航空航天工业部时期(1988.7—1993.6)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撤销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林宗棠任航空航天部部长。

五、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时期(1993.6—1999.7)

1993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分别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1993年6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正式成立,刘纪原任总经理(国家航天局局长)。

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999.7— 2017.12)

1999年7月1日,根据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王礼恒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2001年12月,国务院任命张庆伟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2007年8月,国务院任命马兴瑞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2013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按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要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设立董事会,任命许达哲同志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职务。任命雷凡培同志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同时,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决定,雷凡培同志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

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17.12—)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基本完成公司制改制的重大决定和国务院国资委有关工作部署,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集团公司已完成公司制改制,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在完成公司制改制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于1月22日在总部办公大楼前举行更名揭牌仪式,企业名称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变更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注册资本由111.2069亿元变更为200亿元。改制及更名后,原有业务、资产、资质、债权、债务均由改制后企业承继,出资人、公司住所、法定代表人、英文名称均不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目前辖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研究院)、11家专业公司、12家上市公司和若干直属单位。

企业业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有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空间飞行器的能力,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5500千克。正在研制的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4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具有研制各类卫星的能力。自1970年以来,先后向国家和国内外用户研制交付各类卫星80余颗,形成了返回式遥感、东方红通信广播、“风云”气象、地球资源、北斗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大系列。卫星的技术水平、应用水平以及长寿命、高可靠性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导弹系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具有研制多种类型战略、战术导弹等武器装备的技术和能力。研制生产了从近程到远程、洲际,从液体到固体,从陆上到水下,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的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系列,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技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积极运用航天技术,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特种车辆及零部件、空间生物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发展格局;向市场提供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卫星转发器租赁、软件、工业控制计算机、太阳能电池、特种泵阀、风能发电系统、汽车空调系统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己任,充分利用航天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加速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5]

部分产品

军用武器运载火箭空间探测
FB-6A车载防空武器系统长征五号系列载人飞船
LY-60(N)舰空导弹武器系统长征四号系列绕月探测
LY-60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地面设备长征三号系列卫星平台
FN-6便携式导弹武器系统长征二号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
CH-3(彩虹三号)中程无人机系统长征一号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PW系列无人机风云气象卫星系列
FT-1精确制导炸弹(500kg)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WS-2制导多管火箭弹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WS-1B多管火箭弹北斗系列导航卫星
WS-1多管火箭弹海洋系列卫星
A100简控多管火箭弹

组织架构

办公厅、规划计划部、财务金融部、人力资源部、研究发展部、质量技术部、系统工程部、宇航部、经营投资部、经济合作部、国际合作部、运行保障部、党群工作部(企业文化部)、纪检监察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部、离退休工作部。[6]

科研机构

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专业公司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航天科技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香港国际投资控股公司、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航天时代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航天长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中国四维测绘集团有限公司、航天新商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直属单位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航天档案馆、航天通信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天报社、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

上市公司

公司名称股票代码名称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600118中国卫星
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600151航天机电
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343航天动力
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00879航天电子
中国航天万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01185中国航天万源
中国航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00031航天控股
亚太卫星控股有限公司01045亚太卫星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405四维图新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600135乐凯胶片

管理团队

吴燕生:董事长、党组书记

张忠阳: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7]

方向明:董事、党组副书记

葛红林:外部董事

张汝恩:外部董事

王政:外部董事

文利民:外部董事

李玉海:外部董事

许世龙:职工董事[8]

高级管理

吴燕生:董事长、党组书记

张忠阳: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7]

方向明:董事、党组副书记

林益明:副总经理、党组成员[9]

谢俊: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

张忠阳: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李洪: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邓红兵: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张宏俊:副总经理、党组成员[10]

方世力:党组成员、总会计师[11][12]

企业文化

5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航天科技工业培育形成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航天“三大”精神是航天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和继承发展,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也是中国航天企业文化之魂。

1956年10月8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根据聂荣臻副总理的提议,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确定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自力更生”精神孕育了中国最初的航天精神。1986年底,当时的航天工业部党组对航天精神进行了提炼和归纳,提出了“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尊重科学、严谨务实、献身事业、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以后根据聂荣臻副总理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合航天科技工业的具体特点,对航天传统精神作了新的概括和提炼,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1999年9月18日,在建国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召开了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江泽民同志在会上提出并精辟阐述了在"两弹-星"研制过程中形成的"两弹-星"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2003年11月7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庆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长期的奋斗中,中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005年11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把载人航天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企业理念

企业目标: 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企业使命: 创人类航天文明 铸民族科技丰碑

发展方针: 发展航天 强大集团 改革创新 铸造一流

企业精神: 自信自强 无私无畏 敢想敢为 尽善尽美

核心价值观: 以国为重 以人为本 以质取信 以新图强

企业作风: 严慎细实

管理理念:

质量观--质量是政治 质量是生命 质量是效益

人才观--人才是航天的发动机 航天是人才的推进器

市场观--以需求为牵引 以质量创信誉 以创新谋发展 以服务增效益

学习观--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 把学习作为终生需求

成本观--成本是责任 成本是效益 成本是竞争力

成本文化

成本文化是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航天型号科研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指导集团公司各单位及全体员工成本行为的意识和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制度体系、物质保障条件与社会效应等。

一、建设目标

集团公司成本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将成本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形成全面、系统、有效的制度体系和行为准则,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条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到2010年初步建成能够有效促进航天事业发展、同时有利于经济目标实现,以先进成本管理思想与方法为支撑,具有航天特色的、先进的成本文化体系,全面提升集团公司的成本管理水平。

二、主要内容

集团公司成本文化包括精神层、行为层、物质层和社会层等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精神层

成本文化精神层是指集团公司在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在成本管理方面所形成的独具特征的成本意识和观念。成本文化精神层集中体现为成本理念,主要包括成本观、成本目标和成本方针等内容。

2、行为层

成本文化行为层包括规范成本活动的行为准则、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基础工作等内容。

(1)行为准则

遵章守信,尽职尽责,精打细算,日臻日善。

(2)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决策机构、管理机构,明确各级领导、型号负责人、各岗位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成本管理的责任,全面落实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

(3)管理制度

各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分析和考核为主线的,涉及经济活动全过程、涵盖成本全要素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制度体系

(4)基础工作

各单位要逐步健全与科研生产特点、经营管理要求、内外部环境相适应,与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规范体系。

3、物质层

成本文化物质层主要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现代化的技术设施和准确的数据信息等。

(1)工作环境

各单位要努力创建愉悦、和谐的工作环境,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集团公司的成本文化,营造良好的成本文化氛围。

(2)技术设施

各单位要着重解决工作设施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拓展、完善信息系统的功能,鼓励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进,引用先进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减少无效成本。

(3)数据信息

各单位要建立成本信息系统,实施成本动态管理,监控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预测成本趋势,发现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为单位提供决策支持。

4、社会层

成本文化社会层主要是指集团公司与社会交流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对集团公司成本文化的总体评价。

通过与社会的交流互动,尤其要借助对重大活动和杰出人物的宣传和报道,积极广泛地向社会推介集团公司的成本文化,表明集团公司严格控制成本、为用户与社会创造价值的诉求,增进社会对集团公司航天产品与服务成本合理性的认同,形成理解航天、关心航天、支持航天的社会环境,树立集约、高效、绿色的社会形象。通过了解政府机构、出资者、用户、供应商、销售商、公众、媒体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对集团公司成本文化的社会认同程度,评估集团公司成本文化的社会效应,充分借鉴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断完善与丰富集团公司成本文化内涵。

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建设纲要解读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航天人不仅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还铸就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其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创新文化,在中国航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内在的、无形的重要推动作用。

航天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的代表,肩负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50多年的发展反复证明,中国航天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自力更生是航天发展的基础,自主创新是航天发展的灵魂,勇攀高峰、以新图强是中国航天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不竭动力。面对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臻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传承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体现航天特色的创新文化,不仅对集团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内在需要。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积极挖掘、继承、弘扬和发展航天创新文化,坚持追求卓越、创新无限的理念,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建设,为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加速推进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而努力奋斗!

创新文化建设意义、目标和思路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意义

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肩负国家和民族重任,实践科学发展观,履行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深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航天文化体系的需要。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坚持在继承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推进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航天创新文化。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套完整、合理并能持续激发员工创新活力、满足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要求、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航天创新文化理念和行为体系,将创新观念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打造出知名航天品牌及一流的航天产品,树立创新形象,为航天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要求,牢牢抓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这条主线,继承航天“三大精神”,吸收航天文化精髓,丰富创新文化内涵,坚持倡导并实践创新文化理念和行为体系,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制度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推进技术、管理、组织和制度创新,把创新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和外化于形,最终实现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创新文化的传承

■万户飞天——古代航天创新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敢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中国是第一个敢于向茫茫太空、浩瀚星河挑战的国家,是古代火箭诞生的摇篮。

虽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飞天的尝试失败了,但万户敢于冒险、追求创新的精神长存浩宇,激励着现代中国人孜孜不懈,勇攀航天事业高峰。

■航天三大里程碑——现代航天创新精神

1960年11月15日,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东风二号装载着核弹头的首次两弹结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创造了中国人首次载人飞天的历史,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传回了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使中国跨入世界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现代中国人继承了先人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创新求索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天缔造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更是激励了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依靠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取得了今天航天事业举世瞩目的成就,奠定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

■航天创新文化定义

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具体地说,是指创新理念、创新行为准则及规章制度体系等。

航天创新文化是航天事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航天特色文化之一。航天“三大精神”所蕴含的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构成了航天创新文化的主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航天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新时期的航天创新文化。

■航天创新文化结构

航天创新文化结构包括精神层、行为层、物质层。

精神层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主要包括:创新方针、创新理念、创新价值观。

行为层亦称制度层,主要包括规范创新活动的行为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创新行为准则是爱国奉献、唯实求真、百家争鸣、系统思维;创新行为规范是指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

物质层是创新文化的物化部分,是航天创新理念与创新行为的外在表征。包括:高新的航天产品、知名的航天品牌、一流的技术设施、完善的工作系统。

创新文化核心内涵

■创新方针

国家至上。航天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航天的创新活动要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以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开展创新工作。

技术引领。从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高度着眼未来,超前部署和创新发展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突破和跨越,推动国家现代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建设;以技术创新引领和开拓市场,推动航天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作为科学、技术和工程前沿的高技术群,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创新工作要不畏艰难,敢于超越,不懈探索;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决心,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因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动摇必胜的信念,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攀登新的航天科技高峰。

追求卓越。航天事业具有技术高度先进性、系统性和跨学科性,必须把创新作为集团公司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强调永无止境的创新,做到尽善尽美。适应和引领市场需求,致力于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技术国际领先、产品和服务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创新理念

以人为本。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要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航天人才观,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充分依靠人、尊重人、理解人,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潜能,实现企业价值。

自主创新。历史发展事实证明,中国航天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只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为赶超世界航天先进水平提供核心驱动力。

开放合作。航天科技创新是基于大系统工程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系统内外的优势资源和已有成果为我所用;在交流和合作中处理好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

包容自励。航天的高技术性决定了创新工作的高风险性。树立正确的技术成败观,宽容失败,赋予员工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对待创新活动中的成功和失败,要胜不骄败不馁、大胆开拓创新。

■创新价值观

以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的本质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只有通过创新,真正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在航天领域的重点跨越,才能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占领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基础。

以创新推动富国强军。集团公司肩负着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通过发展新型装备,强大国防实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巩固和提升大国地位;通过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推动航天技术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以创新实现科学发展。航天事业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热爱祖国、默默奉献、服从国家利益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是指导创新工作的思想基础。

■创新行为准则

爱国奉献是企业和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必须遵守的思想准则。航天事业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热爱祖国、默默奉献、服从国家利益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是指导创新工作的思想基础。

唯实求真是企业和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航天科技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航天工程任务代表着国家形象。创新活动要求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规律,恪守科学道德,求真求精,追求真理,严禁弄虚作假。

百家争鸣是企业和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必须遵守的作风准则。发扬学术民主,广泛吸收不同学术团体或个人的创新智慧,集思广益,培养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的学术风气,打造业务能力强的创新团队。

系统思维是企业和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必须遵守的方法准则。航天工程具有大系统工程的特点,创新活动应参照钱学森同志创立的系统工程理论,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考核重要的创新环节,以局部与整体相协调为原则完成创新任务。

战略合作

2020年12月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4月10日,海马汽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01研究所在海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2年3月1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重庆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科研合作、人才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13]

企业成就

2022年3月,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发布会上,展示了2021年中国航天的最新成就,并披露了2022年中国航天事业的“任务清单”。2021年,中国航天发射活动继续刷新纪录。全年共执行55次发射任务,发射次数居世界首位;发射115个航天器,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再创新高,达到191.19吨,同比增长85.5%。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48次发射任务,全部取得成功,发射次数居世界宇航企业第一。[2]

荣誉记录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一级保密资格单位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主要荣誉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2007-2009年

任期考核“业绩优秀企业”称号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2007-2009年

任期考核科技创新特别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人民社会责任奖”调查活动组委会授予人民社会责任奖

中国质量协会授予“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30周年

优秀企业”称号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

联合授予“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单位”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全国企业文化杰出品牌组织”称号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授予中国工业大奖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2004-2006年

任期考核“业绩优秀企业”称号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2004-2006年

任期考核科技创新特别奖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联合授予“全国国有企业

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称号

2011年,集团公司获得“中国十大创新型企业”称号;集团公司获得中宣部、司法部颁发的“2006年度-2010年度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团队荣获2011年度CCTV经济年度人物大奖,成为CCTV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历史上首个团队大奖;集团公司团委获得中央企业团工委授予的“2010年中央企业青年志愿者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2年,集团公司获得全国“质量标杆示范单位”称号;集团公司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委授予“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团队荣获2012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特别奖;北斗导航研制团队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和2012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特别奖。

2013年,集团公司荣获“2013年度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集团公司荣获“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先进单位”和“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专项提升先进单位”称号;集团公司荣获首届中国质量奖。“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机构项目”、“载人航天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荣获全国质量奖卓越项目奖;神舟十号载人航天任务团队、嫦娥三号任务研制团队被评选为2013年度科技创新团队。

2014年,集团公司共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个、全国工人先锋号11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1个、全国三八红旗集体2个、全国三八红旗手15个、中国青年五四奖章8个。集团公司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6项奖励,其中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深空探测航天器系统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这是该奖项2012年设立以来集团公司首次获得此项荣誉。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此外,集团公司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79项。集团公司在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上有6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至此,集团公司已累计取得3项金奖、28项优秀奖的优异成绩。集团公司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团队被评为2014年度科技创新团队。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6项奖励,其中五院深空探测航天器系统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这是创新团队奖项2012年设立以来集团公司首次获得此项荣誉。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此外,集团公司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79项。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荣获5项奖励。其中,集团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航天科技集团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201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集团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军工企业集团中名列前茅。7月19日,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排名第343位;9月2日,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排名第78位;11月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入选《2018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百强榜》,以总分56.5分排名第39。12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财富》发布的“2018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公司”榜单中排名第16。

2019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荣获6项奖励,其中,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军工企业集团中名列前茅。7月22日,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排名第323位;9月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排名第83。

2020年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在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荣获3项奖励,其中,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成果获得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月,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14]7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位列中国制造企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制造企业效益200家榜》第6位,位列中国装备制造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榜》第13位。8月10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位列第352位;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0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25014549万元营业收入排名第88;11月3日,《财富》发布2020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全明星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排名第11。[15]

2021年7月13日,国资委考核分配局公布2020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名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列。[16]

2021年8月2日,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位列第307名。[3]

2022年5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四十一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固体大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八〇一所载人航天推进系统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体设计团队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17]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