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杜鹃(杜鹃花科杜鹃属植物)

由网友(困你于心牢)分享简介:黄杜鹃(教名:Rhododendron molle (Blume) G. Don ),杜鹃花科杜鹃属动物。中国各地均有漫衍。落叶灌木,分枝稀少,枝条竖立,叶纸量,少圆形至少圆状披针形,先端锐,具短尖头,基部楔形,边沿具睫毛,总状伞形花序顶熟,先花后叶或者取叶异时开搁。性喜弱光以及湿燥、透风杰出的情况,能耐-二零℃的高温;喜...

黄杜鹃(学名:Rhododendron molle  (Blume)  G. Don ),杜鹃花科杜鹃属植物。

黄杜鹃

中国各地均有分布。落叶灌木,分枝稀疏,枝条直立,叶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具短尖头,基部楔形,边缘具睫毛,总状伞形花序顶生,先花后叶或与叶同时开放。性喜强光和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能耐-20℃的低温;喜排水良好的土壤,耐贫瘠和干旱,忌雨涝积水。

中文学名

羊踯躅

植物界

双子叶植物纲

杜鹃花目

亚 科

杜鹃花亚科

亚 属

羊踯躅亚属

分布区域

中国

拉丁学名

Rhododendron molle (Blume) G. Don

被子植物门

亚 纲

合瓣花亚纲

杜鹃花科

杜鹃属

黄杜鹃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0.5-2米;分枝稀疏,枝条直立,幼时密被灰白色柔毛及疏刚毛。叶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5-11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钝,具短尖头,基部楔形,边缘具睫毛,幼时上面被微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柔毛,沿中脉被黄褐色刚毛,中脉和侧脉凸出;叶柄长2-6毫米,被柔毛和少数刚毛;总状伞形花序顶生,花多达13朵,先花后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花梗长1-2.5厘米,被微柔毛及疏刚毛;花萼裂片小,圆齿状,被微柔毛和刚毛状睫毛;花冠阔漏斗形,长4.5厘米,直径5-6厘米,黄色或金黄色,内有深红色斑点,花冠管向基部渐狭,圆筒状,长2.6厘米,外面被微柔毛,裂片5,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8厘米,外面被微柔毛;雄蕊5,不等长,长不超过花冠,花丝扁平,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圆锥状,长4毫米,密被灰白色柔毛及疏刚毛,花柱长达6厘米,无毛。蒴果圆锥状长圆形,长2.5-3.5厘米,具5条纵肋,被微柔毛和疏刚毛。花期3-5月,果期7-8月。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1000米的山坡草地或丘陵地带的灌丛或山脊杂木林下。

地理分布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

栽培技术

性喜强光和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能耐-20℃的低温;喜排水良好的土壤,耐贫瘠和干旱,忌雨涝积水。植株强健,管理粗放。杜鹃多生于山地,江南丘陵地可见到映山红和黄色的羊踯躅等落叶杜鹃,花开之时,正如扬万里所云:“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在庐山和井岗山,可见到铺满山岗,红如火焰,映得满山皆红的景观。而许多更美的杜鹃花则“隐居”深山。在云南海拔2800—4000米的崇山峻岭、雪山草甸和高山冰湖边,杜鹃灌丛如织锦般平铺在大地上;在4000—4500米处还可见到匍匐状贴地生长的类型。

播种繁殖

可用播种、扦插、嫁接及压条等方法繁殖。

【播种】:杜鹃结实串高,种子多,发芽率高,用种能获得大量后代,且实生苗的可塑性和生活力强,是引种、育种的重要手段。

⑴种子萌发技术:

把在室温或低温(4℃)下保存3个月以上的羊踯躅蒴果和净种子用培养皿萌发法和花盆育苗法培育,结果表明,低温保存净种子用培养皿萌发法,种子萌发率高达96%。将萌发后的种子移栽于花盆,覆盖约1cm厚的腐殖土,幼苗长势健壮,整齐,成活率较高。10~翌年3月,将羊踯躅种苗置于20~25℃温室,4~9月置于室外,种苗的生长速度提高,且在冬季能够正常生长而不落叶,

采种:秋季葫果呈绿褐色或黄褐色时,即可采收,放置室内晾干,待其开裂,抖出种子,贮于室内干燥处。次春播种。

⑵ 播种:用浅盆、木箱或在地床内,以排水良好的粗粒土铺底,面层2厘米用兰花泥或腐叶土(均需消毒)。种子撤匀后,薄覆一层细土。或在兰花泥上加铺0.5-1厘米碎水苔,种子直接播入水苔中,不加覆盖。然后害水使盆土湿润,盖以薄膜或玻璃板,置于阴处。

⑶管理:出苗之前,要保持盆土湿润。一般在15-20℃时,20天左右出苗,发芽率75-85%。此后可将覆盖物取去,注意通风,提高幼苗抗性。干燥时用纫喷头喷湿,不可冲倒幼苗。

⑷分苗:落叶杜鹃生长较快,待长出2-3片真叶时即可第一次移植,株距2-3厘米。秋后长至2-3厘米高,再次掘起移植于3寸小盆中,3株一盆。第二年视生长情况再分种,一般3-4年便能见花。常绿杜鹃到秋后第一次移植,次秋再次移植。苗期需避免强光、暴雨、大风,土壤不宜太湿,浇水仍行喷雾。

扦插繁殖

扦插:是应用最广的方法,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活率高,生长快速,性状稳定。

⑴插穗:取当年生嫩技刚刚木质化的枝条,带踵掰下,修平毛头,剪去下部叶片,留顶端4-5叶,如枝条过长可截去顶梢。若不能随采随插,可用湿布或苔藓包裹基部,套以塑料薄膜,放于阴处,可存放数日。

⑵时间:江南都在霉雨季节前扦插,成活率最高,西鹃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毛鹃在6月上旬至中旬,东鹃、夏鹃在6月中旬至下旬。此时插穗老嫩适中,天气温暖湿润,成活率达90%以上。

(3)方法:少量的可用盆插,大量的可用床插。介质用兰花泥、黄山土、河沙或硬石、珍珠岩等均可,要求少病菌、无杂草,不掺肥料。插入插穗的l/3至l/2,插毕用细孔壶喷洒,置荫棚下。盆底需垫高一砖;插床深20厘米,床底填7-8厘米厚排水层,以利排水。

⑷管理:插后一个月内,重点在遮荫和喷水,使插穗始终新鲜。大雨时避免雨水冲击,连日阴雨要注意排水,喷l/1000托布津防治黑斑病,高温季节要增加地面、叶面喷水,注意通风降温。约1个月左右;长根后顶部抽梢,如形成花蕾,应予摘除。9月后减少遮荫,使小苗逐步壮实,10月可施薄肥,。下旬即可上盆。若在插床上安装电子叶自动喷雾装置,介质用砭石或珍珠岩,则不需遮荫。在全日照下,20余天即生根,成活率为95%以上,2个月即可移植。

嫁接

【嫁接】:其优点是:接穗只需一段嫩梢;嫩梢随时可接,不受限制;可将几个品种嫁接在同一株上;比扦插长得快,成活率高。嫁接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嫩枝顶端劈接,5-6月最宜,成活率达90%。

【砧木】:选2年生独干毛鹃,要求新梢与接穗粗细相仿。毛鹃品种以玉蝴蝶、紫蝴蝶最好,一般不用毛白杜鹃原种

药用价值

羊踯躅的花含毒性成分梫木毒素和石楠素。叶含黄酮类、杜鹃花毒素、煤地衣酸甲酯。其味辛,有毒。有镇痛、驱风,除湿功效。可治风湿顽痹,伤折疼痛,皮肤顽癣等症。并用作手术麻醉。

内服:煎汤,1-2分;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擦。

又名:玉支(《别录》),羊不吃草(《本草拾遗》),黄杜鹃(《本草蒙筌》),黄踯躅、羊不食草(《纲目》),南天竺草(汪连仕《采药书》),黄色映山红(《纲目拾遗,),搜山虎(《草药图》),影山黄、八厘麻、出山彪、坐山虎、山枇杷、黄稻节柴、黄株标、大叶株标。【别名】:黄踯躅、黄杜鹃、羊不食草、闹羊花、惊羊花,老虎花、玉枝。

禁忌:羊踯躅全株有毒,误服过量可致呕吐、腹泻、腹痛、痉挛、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可致呼吸停止而死亡。

羊踯躅花性温,味辛,归肝经,有毒。

主治

1、风痰注痛。用羊踯躅花、天南星,一起生捣作饼,蒸四、五遍,以衡布袋收存。用时取焙为末,加蒸饼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温酒送下。腰脚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饭后服。

2、风湿痹痛(手足身体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涩)。用凌晨踯躅花,酒拦后蒸过,晒干,研为末。每服五分,以牛乳一合、酒二合调服。

⒊化学成分:花含毒性成分 木毒素(andromedotoxin)和石楠素(ericolin)。叶含黄酮类、杜鹃花毒素、煤地衣酸甲酯。

有毒植物: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花和果毒性最大。本植物的毒性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历史流传的所谓“蒙汗药”组成之一就是这种植物的花,相传该花浓汁与酒同服,能使人麻醉、丧失知觉。人中毒后一般有恶心、呕吐、腹泻、心跳缓慢、血压下降;严重者还有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手足麻木、运动失调和昏睡,因呼吸抑制而死亡。皮肤长期接触该植物可出现糜烂和灼痛。死后尸检可见瞳孔缩小,胃肠道出血,肺水肿和郁血,心肌、心内膜及心外膜有溢血点,唇及指甲青紫等。牛、羊和猪等中毒后,有流涎、呕吐、切齿、四肢外展、步态蹒跚;严重者腹部胀满、呼吸困难、后肢瘫痪、哀鸣不安、全身痉挛以至死亡。花和果实粉末的水混悬剂对小鼠灌胃的MLD分别是3.4和2.9g/kg。小鼠腹腔注射花的水或乙醇提取物(相当于花20g/kg),出现活动减少、肌肉松弛、共济失调、瘫痪以至死亡。花、茎、叶和根粉是昆虫的触杀毒和胃毒物,南方各省农村有作农药使用。[1]

【功用主治-羊踯躅根的功效】驱风,除湿,消肿,止痛。治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痔漏,癣疮。《纲目拾遗》:追风,定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煎水熏洗或涂搽。

选方

① 治风湿痹,身体手足收摄不逐,肢节疼痛,言语蹇涩:踯躅花不限多少,以酒拌蒸一炊久,取出晒干,捣罗为末。用牛乳一合,暖令热,调下一钱。

② 治风痰注痛:踯躅花、天南星。并生时同捣作饼,甑上蒸四、五遍,以稀葛囊盛之,临时取焙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温酒下。腰脚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后服。

③ 治妇人血风走注,随所留止疼痛:踯躅花、干蝎、乌头各半两,地龙二十条。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煎荆芥酒下,日二。

④ 治左瘫右痪:生干地黄、蔓荆子、白僵蚕各一两,五灵脂半两,踯躅花、天南星、白胶香、草乌头各一两。上为细末,酒煮半夏末为糊,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分作四服,酒吞下,日进二服。

⑤ 治神经性头痛、偏头痛:鲜闹羊花捣烂,外敷后脑或痛处二至三小时。

⑥ 治跌打损伤:三钱三二钱,小驳骨一两,泽兰二两。共捣烂,用酒炒热,敷患处。

⑦ 治疟疾:羊踯躅花一分,嫩松树梢五钱。水煎服。

⑧ 治风虫牙痛:踯躅一钱,草乌头二钱半。为末,化蜡丸豆大。绵包一丸,咬之,追涎。

⑨ 治皮肤顽癣及瘙痒:鲜闹羊花五钱。捣烂擦患处。

⑩ 治瘌痢头:鲜闹羊花擦患处;或晒干研粉调麻油涂患处

化学成分

花含毒性成分木毒素(andromedotoxin)和石楠素(ericolin)。叶含黄酮类、杜鹃花毒素、煤地衣酸甲酯。

不良反应

⒈《本草求原》:中其(闹羊花)毒者,黄糖、黄蚬汤、绿豆可解。

⒉《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羊踯躅,有毒部位:叶和花。中毒症状:开始时恶心,呕吐,腹泻,心跳缓慢,血压下降,动作失调,呼吸困难;严重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解救方法:酌情考虑催吐或洗胃及导泻;服蛋清、活性炭及糖水;亦可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并给兴奋剂,保暖;如血压下降则给去甲(基)肾上腺素;如呼吸困难可给氧,必要时行人工呼吸。民间用栀子汁解毒。

药材鉴别

花多皱缩。花梗灰白色,长短不等。花萼5裂,边缘有较长的细毛。花冠钟状,长至3cm,5裂,顶端卷折,表面疏生短柔毛,灰黄色至黄褐色。雄蕊较花冠为长,弯曲,露出花冠外,花药棕黄色,2室,孔裂。商品不带子房,花等及花梗也常除去。气微.味微苦。以花灰黄色、不霉、无其他混杂物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棕色。

①花粉粒四面体形,直径58-97μm,具3个萌发孔。

②花萼非腺毛由多细胞组成,交叉排列成数列,直径29-68μm。

③ 花冠非腺毛单细胞,直径10-20μm,长可达400μm以上,壁薄,有的可见壁疣。

④ 花粉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类圆形,直径13-31μm,排列整齐而紧密,壁稍增厚,有的纹孔明显,细胞内含黄棕色物质。

⑤ 花冠表皮细胞长方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6-78μm,呈波状弯曲。

药物应用

⒈羊踯躅与洋金花:二者均辛、温,有毒,能祛风除湿,活络定痛。然闹羊花可去癣,杀虫、截疟,洋金花能平喘、抗痫、治疮。主要功效相同,兼长各异。

⒉羊踯躅和豨莶草均能祛风除湿,活络止痛,闹羊花性温,用治寒痹,豨莶草性寒,用治热痹,功效虽同,寒热有异。

性味:辛;性温;有毒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花。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3-0.6g;煎汤,0.3-0.6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⒈《本经疏证》:羊踯躅,毒药也。然性能祛风寒湿,故可以治恶痹。痹者,风寒湿所成也。然非元气未虚、脾胃尚实之人不可用。凡用此等毒药,亦须杂以安胃和气血药同用。

⒉《本草新编》:羊踯躅,必须外邪难于外越者,始可偶尔一用以出奇,断不可频用以炫异也。止可用至三分,重伤者断不可越出一钱之外耳。

⒊《植物名实图考》:搜山虎即羊踯躅,古方多用,今汤头中无之。按罗思举《草药图》:搜山虎能治跌打损伤,(为)内伤要药,重者一钱半,轻者一钱,不可多用。霜后落叶,但存枯根。湖南之医以为发表入阳明经之药,是此药俗方中仍用之。

⒋《本经》: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

⒌《本草拾遗》:主一切风血。煮之,亦浸酒。

⒍《本草蒙筌》:主风湿藏肌肉里,渐渐麻痹。

⒎《本草新编》:主折伤。

⒏《本草求原》:劫顽痰。

⒐《科学的民间药草》:是麻醉药,能镇痉镇痛。治气喘。

本种为著名的有毒植物之一。“神农本草”及“植物名实图考”把它列入毒草类,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民间通常称“闹羊花”。植物体各部含有闹羊花毒素 (rhodo japonin)和马醉木毒素(asebotoxin), ericolin和andromedotoxin等成份,误食令人腹泻,呕吐或痉挛;羊食时往往踯躅而死亡,故此得名。在医药工业上用作麻醉剂、镇疼药;全株还可做农药。

《药典》。

【白药】洋号贺:花、叶治疗风湿骨痛,顽疣《滇药录》。洋号贺:花、根治疗皮肤顽癣,龋齿痛,跌打损伤,神经痛,慢性支气管炎《滇省志》。

【畲药】根、花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慢性气管炎,顽癣,蛊毒《畲医药》。

【瑶药】毛老虎:用于寒湿痹痛,跌打损伤,骨质增生。

花(闹羊花):辛,温。有大毒。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镇痛止痛。用于风湿顽痹,骨折痛,牙痛、皮肤顽癣。 果实(云轴子):苦,温。有大毒。蠲痹止痛,定喘止泻。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 根:辛,温。有毒。祛风,止咳散瘀止痛,杀虫。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神经痛,咳嗽痰喘,外用于肛门瘘管,杀灭钉螺。 茎、叶:杀蝇蛆,孑孓,钉螺。[2]

历史考证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灿烂文明。早在公元492年(南北朝)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一书就记载有“羊踯躅(即黄杜鹃),羊食其叶,踯躅而死”。到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对杜鹃花有:“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李白有:“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宋代杨万里有:“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依,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

到公元1578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有:“杜鹃花一名红踯躅,一名山石榴,一名映山红,一名山踯躅,处处山谷有之,高者四、五尺,低者一、二尺,春生苗,叶浅绿色,枝少而花繁,一支数萼二月始开,花如羊踯躅而带如石榴花,有红者、紫者、五出者、千叶者,小儿食其花,味酸无毒”。同书还详细论述了羊踯躅的药性和功效等。

生,残酷者无过于揪心之往事。然,揪心时常于不意间敲碎生之平静,撕裂心神之惨痛。既若此,仍不失为生之烂漫,光洁高悬,升华为纯净之回忆。

瓜州南三里,弯山云耸,其状如龙,逶迤嵯峨,郁郁葱葱,起伏跌宕,迷迷蒙蒙,山岚氤氲,如驻亦行。远眺无岩石,一派葱茏,近观有清泉,潺潺淙淙;仰视松竹青,间杂灌木生,俯察蕨草荣,兰蕙馨香茗。更有羊踯躅,三月叶绒绒,纷繁花色妍,摇曳嬉清风。今来怔忡忡,奚何不知行?乍见映山红,趋步遐思中。石蕴愚心事,当春乃发生。

杜鹃多别名,民曰映山红,亦曰羊踯躅,毛鹃学者称。弱冠山脚下,砌石愚居形,五户人家组,村落环山成,相呼看炊烟,传音山歌声。却道我阿妹,邻组六里径,当年临世时,乡秀尕老翁,起名踯躅儿,原由映山红。船漏恰雨逢,山洪又山崩,父命殁无影,母存残难行。可怜踯躅儿,八岁家梁栋,晨起稻田忙,砍柴复山中,回家炊烟起,菜饭敬母情。艰难苦度日,长大初始成,沉鱼落雁羞,出落变芳容。十八年华日,踯躅儿播名,贤德绕弯山,娇媚柔曼盈。愚学假日归,羊肠走曲径,意于醉故乡,寻觅山色景。步履缓行行,山歌自放松,忽闻对歌起,不见人踪影,簇簇染山遍,只见踯躅红,恍若天上来,又似花朵兴。正疑自在梦,笑声胜脆铃,惊乍愚魂魄,人现杜鹃丛,阿妹踯躅儿,翩然愚目中。紧捉阿妹手,询问阿婆情,踯躅言娘去,独影对方镜,眉锁些许忧,抚弄纽扣哽。愚意宽铮铮,铿锵慰终生。阿妹无言语,回身折鹃红。枝枝颜色别,簇成彩人生。颜容羞颜色,高兴复高兴。突见摇身恍,阿妹失踪影。愚急飞步去,踯躅再无影。天昏昏也,地也朦朦,踯躅阿妹,把我来等!

生者望死别,直教人泣血,杜宇今犹在,心与踯躅偕,但待来世伴,山石共和谐!呜呼,阿妹,白鹃为你洁,蓝鹃愚心竭!

附注:本种因叶较大,密被灰白色微柔毛及疏刚毛;花冠大,黄色或金黄色,极易识别。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