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步行虫(鞘翅目伪步甲科动物)

由网友(满身是刺)分享简介:虫豸名,为鞘翅目,伪步甲科。漫衍较广。首要为害白木耳,亦为害平菇等食用菌。成虫啃食白木耳耳片籽实层的1面,胶量消融后引致流耳。成虫还为害喷鼻菇、家养草耳以及裂褶菌,啃食籽实体外貌后高低不服。幼虫分离正在稍卷起的耳片内咬食耳肉,惹起流耳。虫嘴密度低、食料短少时,亦可为害其余食用菌类,作用产质以及品性。中文教名伪步行虫推丁教名Da...

昆虫名,为鞘翅目,伪步甲科。分布较广。主要为害黑木耳,亦为害平菇等食用菌。成虫啃食黑木耳耳片子实层的一面,胶质溶解后引致流耳。成虫还为害香菇、野生草耳和裂褶菌,啃食子实体表面后凹凸不平。幼虫分散在稍卷起的耳片内咬食耳肉,引起流耳。虫口密度高、食料缺少时,亦可为害其他食用菌类,影响产量和品质。

中文学名

伪步行虫

拉丁学名

Darkling beetle

伪步甲科

节肢动物门

鞘翅目

别称

黑壳子虫、鱼儿虫

动物界

昆虫纲

形态特征

阿左旗林业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应用自动虫情测报灯第十期观测结果

成虫

初期黄色,后呈蓝褐色,有光泽,体长9~12毫米,宽4.5~6毫米,长椭圆形。一般雌虫大于雄虫。头小,黑褐色,复眼大,触角锯齿状,11节。前胸背板宽大干长,前缘凹进角突出,后缘角略呈直角。小盾片小,近三角形。鞘翅有青、蓝、紫等金属光泽。每一鞘翅上有8条平行的小刻点纵沟。体腹部黑褐色,腹面5节。三对足近等长。各足的前跗节上均有两个黄褐色的向内弯的爪。

乳白色,后呈黄白色,椭圆形,外表光滑,长0.8~0.9毫米,宽0.4毫米。

幼虫

初孵时黄白色,头部淡黄色,一龄幼虫体长1.8~3.1毫米,腹部细长,9节,胸足发达,3对。老熟幼虫体长9.5~12毫米,灰褐色,体背各节有黑色圈,以胸部各节最明显,腹部背面除黑色圈外还有黄色圈,以腹背末端几节最明显。

为裸蛹,长7~9毫米,宽4毫米,初为乳白色,后呈黄白色,前胸背板隆起呈半圆形,近前缘的两侧各有一个赤褐色刺状突起。腹部细长,末端更细,各节两侧均有一小刺。尾端自中央裂开,有一对赤褐色刺状突起。[1]

生活习性

在华中地区年发生1代。以成虫潜伏在耳木裂缝深处或藏在耳木下端的土缝内越冬。温度回升后开始活动,4~9月平均温度17.5℃,相对湿度65%左右均可交尾产卵,多在8~14时交配。每次交尾40~70分钟。雌虫一生要经过多次交尾,多在下午进行。交尾后2~3天在夜间产卵。卵块产,产于不干不湿皱缩或卷起的耳片缝隙中。卵粒排列紧密而不整齐。雌虫一生能产卵135~280粒。卵期6~13天。孵化时幼虫咬破卵粒顶端的卵壳,爬到耳片上取食。幼虫期30~43天。刚孵化时集中在耳片上取食,随虫体长大而分散,爬行时左右摇摆,故名“鱼儿虫”。食性杂,食量大。不仅取食耳片,还为害耳根、耳芽,缺食情况下还取食苹盖菌、平菇、金边蛾及腐木。幼虫也可在干耳上取食。可随商品调运迁移为害。老熟幼虫从耳片爬到地上钻入2毫米深的土内做椭圆形土室,在其内不食不动,3~5天后蜕皮化蛹。蛹期4~7天。成虫多在白天羽化,少数在夜间。羽化8~10h后开始取食。成虫寿命极长,一般200余天,最长321天。当年很少交配产卵。成虫为害主要靠爬行,从一朵木耳迁移至另一朵木耳。在寻找配偶或食料不足时可进行远距离飞迁。天气转凉后成虫陆续进入树洞、石块、土缝、荆刺丛的下部、耳木形成层和本质部间等处越冬。成虫爬行迅速,有假死性,怕光,喜阴湿,夜间活动频繁,常群居于枯枝落叶中或耳木接地潮湿处。凡耳木处于较阴湿条件,此虫即发生较重,相反,耳木两端垫有枕木,通风透光,则受害较轻。[1]

防治方法

1、当年接种的耳木最好排放在向阳坡上,耳木两端垫小枕木,尽量保持通风透光,抑制害虫发生。翻调耳木或采收鲜耳时捕杀幼虫和成虫。黑木耳晒干过程和贮藏中注意消灭成虫和幼虫。

2、冬春彻底清除耳场内的残耳及附近的砖石、瓦块、枯枝落叶和烂草等,集中妥善处理。越冬成虫活动前选用0.9%虫螨克乳油1000~1500倍液,或3%莫比朗乳油1000~1500倍液、5%氯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10%多来宝乳剂1000~1500倍液喷洒耳场及四周地面,杀灭成虫,减少虫源基数。

3、虫害发生严重可在采耳后用上述药液喷洒防治。[1][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