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府(2023最新潮州府百科介绍)

由网友(再见了心爱的梦中女孩i)分享简介:隋文帝开皇101年(五九一年)改义安郡为潮州,潮汕地域与“正在潮之洲,潮流来去”之意,潮州名称初此。元朝改潮州为潮州路总管府。亮洪武2年(一三六九年),改潮州路为潮州府,潮州府是亮清期间正在广东省下辖的1个府。亮洪武2年(一三六九)潮州府辖海阴、贴阴、潮阴、程城四县。后又陆续分设新县,亮代潮州府先后共辖海阴、潮阴、贴阴、饶平...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改义安郡为潮州,潮汕地区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潮州名称始此。元代改潮州为潮州路总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为潮州府,潮州府是明清时期在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府。

潮州府

明洪武二年(1369)潮州府辖海阳、揭阳、潮阳、程乡4县。后又陆续分设新县,明代潮州府前后共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大埔、程乡、平远、镇平11县,程乡、平远、镇平、大埔四县主要聚居客家人。

清承明制,仍称潮州府,仍领11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原潮州府下辖的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3县与兴宁、长乐2县另设立嘉应州,合称“嘉应五属”。析出嘉应州后,潮州府共辖8县。清乾隆三年(1738年)析潮州府海阳县、揭阳县、大埔县三县地合置丰顺县后,潮州府共辖九县,大埔县聚居客家人,故潮州府下辖聚居有潮汕人的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澄海、丰顺八县合称潮州八邑。

潮州八邑隶属潮州府,地理相连、历史相承、文化相同、经济相关,故合称潮州八邑,非仅指现潮州市,是现潮汕三市(汕头、潮州、揭阳)和丰顺县。潮州府历代名称潮州,当代原来名称汕头,1991年汕头市分置为今潮汕三市(汕头、潮州、揭阳),统称潮汕地区。

中文名

潮州府

别名

潮州、义安郡

所属地区

古代广东

政府驻地

海阳县[1]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外文名

Teochew

行政区类别

古代州郡

下辖地区

今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梅州市大部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部

著名景点

广济桥、广济楼、龙湖古寨

潮州府简介

潮州府,明清时期在今广东潮汕地区设置的府。

潮州府,位于粤东沿海,是著名侨乡、美食之乡、名茶之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自古是海丝重镇和广东第二大城市,享有“岭海名邦、南国邦郡、海滨邹鲁、文化橱窗”等美誉。唐朝以来凭借地缘优势成为海上商贸门户和对台的主要通道,“南澳1号”明朝古沉船佐证了潮州府南澳曾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2]

潮州府,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潮州文化的发源地,是十相留声之地,有中国四大古桥广济桥,是隋代经略流求(台湾)之始发地,是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诞生地,是古潮商红头船的始发地,北宋宰相陈尧佐称誉的“海滨邹鲁”。

潮州府是著名的侨乡。广东省内有归侨10.3万人、侨眷20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区。广府语系地区的归侨侨眷有800万人,潮汕语系地区归侨侨眷有700万人,客家语系地区的归侨侨眷有500万人。

潮州府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兴盛地,是潮汕人的祖籍地与聚居地。潮州人是一个以潮汕话为母语的汉族民系,是今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的本地人之一,潮汕民系是广东三大汉族民系之一。[3]潮州人属于河洛人的一支,起源于古代中原,扬名于海内外。潮汕人以广东潮汕地区为祖籍地,主要遍布在中国南方沿海的广东、港台、海南等地,以及海外的南洋、西欧、北美、澳洲等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4]

潮汕人具有团结、拼搏、创新、反哺、海洋、重商文化特征,在世界政治 、经济、文化、科技各行各业有着极高的成就。上世纪初被泰国国王称为东方犹太人。潮汕人以低调务实、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诚实信义著称于世,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

历史沿革

广东省潮州府历史源远流长,夏、商、周三代属百越地,夏商之际属海阳国(南瓯国)。自秦朝,即为广东潮汕地区。秦朝至三国,隶属南海郡揭阳县。[5]晋义熙九年(413年)以秦汉揭阳县境置义安郡[1]。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原义安郡改称潮州,潮汕地区一带在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初期历代行政区名潮州。新中国成立之初行政区名称潮汕,1956年粤东政区改称汕头专区,治驻在今汕头市,1965年7月原兴梅专区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1983年汕头地区改置汕头市,同年9月析出汕尾地区,1991年汕头市分治为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潮汕四市统称潮汕地区。[3]

地名来由

“潮州”因潮州府建置而得名,其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原义安郡改称潮州,潮汕地区一带在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初期历代行政区名称潮州,今中国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仍称潮汕为潮州。

“潮汕”名称起源自中国近代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1904 年的兴建,广为人知自1907年孙中山领导的潮汕黄冈起义,曾用作潮汕行政区名称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广为使用是在分治之后。

建制沿革

潮州府地域人文历史悠久,八千年前已留下人类文明足迹。通过专家鉴定,采集到史前古文物,把潮汕地区的史前文化上溯至距今八千年。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潮州府已有一万年以上的人类生活史,五六千年的文明史。在旧石器时代,潮州府已有人类居住繁衍,在新石器时代,潮州府文明已与中原文明实现同步。[6]

夏、商、周三代属百越地,夏商之际属海阳国(南瓯国)。

自秦朝,即为广东地。秦朝至三国,隶属南海郡揭阳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自此,潮汕地区始有正式行政建制。汉高祖三年(前204)赵佗建南越国,隶属南越国揭阳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沿袭秦揭阳县境复置揭阳县,隶属南海郡。王莽代汉后,改揭阳县为南海亭,隶属交州(今广州)。东汉复称揭阳县,隶属南海郡。[5]

晋朝至隋朝,属广州义安郡、潮州。

晋并吴后,晋太康元年(280年),在原汉揭阳县的大部分地域上置海阳县,晋咸和六年(331年)将揭阳县划分为海阳、潮阳、绥安、海宁4县并入东官郡,晋义熙九年(413年)析东官郡置义安郡,以秦汉揭阳县境置义安郡,析海阳县北部置义招县,义安郡辖海阳、潮阳、海宁、绥安、义招5县,郡治海阳县(在今潮州),郡境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梅州大部、汕尾大部及福建省漳州5县一带。[1]

南朝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阳县部分置程乡县(梅县建置之始),程乡县境今梅县、蕉岭、平远全部及丰顺部分,隶属广州义安郡,南齐义安郡辖海阳、潮阳、海宁、绥安、义招、程乡6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原义安郡境置潮州,隶属广州总管府,潮州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程乡6县,州治海阳县。《资治通鉴·隋纪五》、《陈稜传》和《东夷传·流求国》明确记载了陈稜、张镇周率领万余隋军从义安郡海域扬帆出发经略流求,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成功拓展海洋生存空间,挺进第一岛链的出发地,义安郡在诸地方志中是最耀眼的亮点。

唐朝至清朝,除汕尾以外,属广东潮州府。[1]

唐承隋制,仍称潮州,隶属岭南东道,潮州统领海阳、潮阳、程乡3县,州境范围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部分、梅州市大部。唐垂拱二年(686年),割泉州南部(州治为今福州)和潮州一部分合置漳州。唐朝以来潮汕凭借地缘优势成为海上商贸门户和对台的主要通道。[1]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割海阳县之永宁、崇义二乡和延德乡之龙溪、鮀江、鳄浦、蓬州四都复置揭阳县,隶属潮州,潮州管辖的海阳、潮阳、揭阳3县古称“潮州三阳”,州境范围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梅州市大部。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并入海阳县。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析海阳县复置揭阳县,隶属潮州。绍兴十年(1140年),建县治于玉滘村(今榕城区),揭阳县建制自此至1991年12月不变。[5]

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改潮州为潮州路总管府,隶属广东道,潮州路仍领4县,仍辖“潮州三阳”。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为潮州府,隶属广东布政司,统领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县,县邑扩容,“潮州三阳”析置了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大埔,程乡县析置了平远、镇平2县,崇帧六年(1633年)潮州府共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大埔、程乡、平远、镇平11县。府境范围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梅州市。明朝以来潮州府南澳岛成为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全中国唯一的海岛总兵府,且对与台湾合作发展意义深远。[2]明万历年年间南澳成为郑成功东征驱逐荷夷、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重要基地,是他一生光辉的发祥地。[7][8][9]

清承明制,仍称潮州府,仍领11县,隶属广东省。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原潮州府下辖的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3县与兴宁、长乐2县另设立嘉应州,合称“嘉应五属”。析出嘉应州后,潮州府共辖8县,即海阳、揭阳、潮阳、莲阳(澄海)、洪阳(普宁)、葵阳(惠来)、饶阳(饶平)、茶阳(大埔)。清乾隆三年(1738年),划潮州海阳县之丰政都、揭阳县之蓝田都、大埔县之白芒社、嘉应州之建桥、环清、小溪等地建丰顺县后,潮州府共辖九县,府境范围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梅州市大埔、丰顺2县。大埔县主要聚居客家人,而丰顺县聚居有一定比例的潮汕人,故潮州府的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澄海、丰顺8县合称潮州八邑,潮州八邑地域范围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丰顺县。清咸丰八年(1858年)辟潮州府澄海县鮀浦司沙汕头为通商口岸。

·民国

民国初期潮州府地域属广东省潮州安抚使,驻汕头。

1914年属广东省潮循道,道治在汕头,曾一度改驻潮州城,辖惠州、潮州二府及嘉应州地。

1921年,汕头市政厅成立,与澄海县分治。

1926年11月,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将全省划为6个行政区,梅州各县属东江行政区,行政公署设在汕头市。[10]

1936,各省地方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辅助机关。[10]潮州府地域属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治驻潮安县,后迁往汕头,辖境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丰顺县。梅县、兴宁、平远、大埔、蕉岭、五华6县划为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还有龙川、和平、连平,共9个县),署址设在兴宁县城。[10]

1949年7月28日,潮梅人民临时行政委员会在粤东解放区成立,辖兴梅、潮汕的17个县市。[10]

·当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潮州府地域属广东省潮汕专员公署,署治驻潮安县,辖境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

1949年10月,成立“兴梅政务委员会”,对外称“兴梅专署”或“临时专署”,为当时兴梅专区的政权组织,行使政府职能。其下辖梅县、兴宁、大埔、平远、蕉岭5县,并于1949年12月、1950年1月分别接管五华县和丰顺县。

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头市人民政府。

1952年10月,兴梅专署并入“粤东办事处”(驻潮安县)。同年10月,粤东办事处撤销,成立“粤东区行政公署”。1955年又改称“广东省粤东行政公署”。

1955年9月,粤东行署治所从潮州城迁往汕头。

1956年2月,撤销粤东行政公署,分别成立汕头、惠阳专员公署。原兴梅专区7县属汕头专员公署管辖。

1956年改粤东政区设为汕头地区专员公署,治驻汕头市,汕头地区管辖潮安、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普宁、澄海、南澳、大埔、丰顺、海丰、陆丰、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平远18县和汕头市,辖境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5市。

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原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

1968年成立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治驻汕头市,汕头地区辖潮安、潮阳、揭阳、揭西、澄海、普宁、饶平、惠来、南澳、陆丰、海丰11县和汕头市,辖境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

1981年10月汕头市郊龙湖划出22.6平方公里土地建立汕头经济特区。

1983年改汕头地区设为汕头市,同年9月海陆丰改属惠阳地区(1988年1月海陆丰设今汕尾市),汕头市管辖潮安、潮阳、揭阳、揭西、澄海、普宁、饶平、惠来、南澳9县和汕头市,辖境今汕头、潮州、揭阳3市,辖境今汕头、潮州、揭阳3市。

1991年4月汕头经济特区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同年12月汕头市分治为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饶平县归潮州市管,揭西县、普宁县、惠来县归揭阳市管,南澳县、澄海县、潮阳县、经济特区等归汕头市管。

2003年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

2011年5月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面积2064平方公里。

注:根据当地政府官网整理

所辖各县

“海阳”一词出现于公元前1115-1091年,是先秦时位于岭南一带的方国,国名就是海阳国,又名南瓯国、正南瓯、瓯邓,南瓯国位于今福建、广东两省交界的广东省境内。此处“方国”不是正式的国家政权。

晋海阳县是潮州、潮州府的前身,潮州的沿革前期可表述为:秦揭阳戍(一说秦揭阳县)—汉揭阳县—晋初海阳县—晋义熙九年义安郡—隋潮州。海阳立县以后,在不同时期,直接析地置潮阳县、程乡县、揭阳县、饶平县、澄海县、丰顺县6县,又间接从这6县原海阳地中析出普宁县、平远县、镇平县、南澳县和汕头市政厅。

海阳地夏商之际属海阳国(南瓯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自此,潮汕地区始有正式行政建制。[5]揭阳戍辖区含今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梅州四个地级市与陆丰县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辖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等五县的县域。

汉高祖三年(前204)赵佗建南越国,隶属南越国揭阳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沿袭秦揭阳县境复置揭阳县,隶属南海郡。[5]

晋并吴后,晋初太康元年(280年),在原汉揭阳县的大部分地域上置海阳县,海阳县地域今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梅州大部。其地广及明初之潮州府、当今的汕潮揭梅四市,且介乎汉揭阳县与晋义安郡之间,在潮州的建置沿革历史中起重要作用。

晋咸和六年(331年)将揭阳县划分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并入东官郡,[5]晋义熙九年(413年)析东官郡置义安郡,以秦汉揭阳县地域置义安郡,郡治驻海阳县,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5县。此古揭阳之名始被取代。[1]

南朝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析义安郡海阳县设程乡县(梅县建置之始),程乡辖境包括今梅江区、梅县区、蕉岭县、平远县全部及丰顺县部分,南齐义安郡辖海阳、潮阳、海宁、义招、绥安、程乡6县。[1]

南朝梁设置东扬州,後来又更名为瀛州。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以原义安郡地域置潮州,州治驻海阳县,潮州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程乡6县。

唐承隋制,仍称潮州,潮州共辖海阳、潮阳、程乡3县。割部分与泉州南部合置漳州。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于潮州。宋元丰五年(1082年),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梅州赐名义安郡,属广南东路。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割海阳县之永宁、崇义二乡和延德乡之龙溪、鮀江、鳄浦、蓬州四都复置揭阳县。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并入海阳县。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析海阳县复置揭阳县,隶属潮州。绍兴十年(1140年),建县治于玉滘村(今榕城区),揭阳县建制自此至1991年12月不变。[5]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潮州。绍兴十四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州为路。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隶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使司。至元二十三年,复降为州,领程乡县。元贞元年(1295年),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

至明代,始分海阳县置饶平县、大埔县、澄海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析海阳县太平乡的宣化、信宁二都,光德乡的滦州、清远、弦歌三都,怀德乡的秋溪、龙眼城、苏湾三都,共8都置饶平县。明嘉靖五年(1526)划出光德乡的滦州、清远两都置大埔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朝廷决定从广东省潮州府潮阳县分出洋乌、减水、黄坑三个都的地域新置普宁县。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划出怀德乡的秋溪都归海阳县,划出苏湾都置澄海县。

至清代,分海阳县地合置丰顺县。清乾隆三年(1738),分海阳县北部永宁乡丰政都,合揭阳县崇义乡蓝田都、大埔县光德乡清远都,三县之边乡僻都设置丰顺县,县治初驻原海阳县地丰政都,故名丰顺县。丰顺县是从海阳县分出的最后一个县,因此丰顺别称新阳。析置丰顺县后的海阳县域包括潮州市潮安区、湘桥区地域。

因与山东省海阳县同名,民国元年(1912)海阳县更名为潮安县。

解放初定名潮安县。1958年11月,划饶平县凤凰镇、大山镇归属潮安县。1992年建潮州地级市,旧潮安城与潮安郊区分治,郊区另设潮安县,县治庵埠镇。[1]

1958年11月,划饶平县凤凰镇、大山镇归属潮安县。1991年12月汕头市分治为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饶平县划归新升格为地级的潮州市管,潮州市,旧潮州城与郊区分治,郊区另设潮安县,县城设在枫溪镇,同年九月县城迁至县域南部的庵埠镇。2013年6月,潮安县设立潮安区。

潮阳县

潮阳县境内于新石器时代已有部落聚居。夏商之际属海阳国(南瓯国)。春秋战国时,地属岭南百越。

秦属南海郡揭阳县地(一说揭阳戍)。

汉属南海郡揭阳县地。[5]

三国属吴国广州南海郡揭阳县地。

晋并吴后,晋初太康元年(280年),在原汉揭阳县的大部分地域上置海阳县,晋海阳县地包括今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梅州市(大部分)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将揭阳县划分为海阳、潮阳、绥安、海宁4县并入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以秦汉揭阳县境置义安郡,义安郡共辖海阳、潮阳、海宁、绥安、义招5县,郡治海阳县(在今潮州)。(一说东晋隆安元年(397)始置县于海之北,称潮阳,属义安郡。)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以原义安郡地域置潮州,州治驻海阳县,潮州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程乡6县。

唐承隋制,仍称潮州,潮州共辖海阳、潮阳、程乡3县。割部分与泉州南部合置漳州。唐永徽元年(650)并入海阳县;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县治设临昆山。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决定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棉阳(今潮阳市区,旧称棉城镇)。

宋代潮州共辖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县,潮州管辖的海阳、潮阳、揭阳3县合称“潮州三阳”。南宋绍兴二年(1132)再度并入海阳县,十年复置潮阳县。

元代属潮州路。

明代属潮州府。

清代属潮州府。[1]

民国时期先后属广东省都督府、巡按使署潮循道、直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公署、东区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五、第六、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2年(1933)划出两英圩及河浦寮等18个乡村置南山移垦委员会(民国24年改称南山管理局,县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0日成立潮阳县人民政府,设于一区(附城)。潮阳县先后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汕头专区行政专员公署、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7月汕头地区与汕头市合并,潮阳县属汕头市。1991年12月汕头市分治为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潮阳县划归汕头市管。1993年4月9日撤县设为潮阳市。2003年撤市设为汕头市潮阳区

揭阳县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明代郭春震《潮州府志》云:“揭阳山在县西北150里,秦名揭岭。”《潮州志》载:揭阳山在揭阳县城两北48公里,东北高1106米,南北二支抵丰顺陆河境,形势岩峤,县之主山也,或以此为揭阳岭。

揭阳县地夏商之际属海阳国(南瓯国)。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自此,潮汕地区始有正式行政建制。[5]揭阳戍辖区含今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梅州四个地级市与陆丰县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辖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等五县的县域。

汉高祖三年(前204)赵佗建南越国,隶属南越国揭阳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沿袭秦揭阳县境复置揭阳县,隶属南海郡。[5]王莽代汉后,改揭阳县为南海亭,隶属交州(今广州)。[5]东汉复称揭阳县,隶属南海郡。[5]

晋并吴后,晋太康元年(280年),在原汉揭阳县的大部分地域上置海阳县,海阳县地今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梅州大部。晋咸和六年(331年)将揭阳县划分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并入东官郡,[5]晋义熙九年(413年)析东官郡置义安郡,以秦汉揭阳县地域置义安郡,郡治驻海阳县,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5县。此古揭阳之名始被取代。[1]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割海阳县之永宁、崇义二乡和延德乡之龙溪、鮀江、鳄浦、蓬州四都复置揭阳县,隶属潮州,潮州管辖的海阳、潮阳、揭阳3县古称“潮州三阳”,州境范围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梅州市大部。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并入海阳县。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析海阳县复置揭阳县,隶属潮州。绍兴十年(1140年),建县治于玉滘村(今榕城区),揭阳县建制自此至1991年12月不变。[5]

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1991年12月汕头市分治为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揭西县、普宁县、惠来县归揭阳县升格的揭阳市管。

饶平县

饶平县,得名于“饶永不瘠,平永不乱”。

商末西周时期,饶平境内已有部落聚居,创造“浮滨型文化”。

饶平县地夏商之际属海阳国(南瓯国)。

秦汉三国时期属南海郡揭阳县。[5]

晋时属义安郡海阳县。

隋朝至清朝,隶属潮州府。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从海阳县析光德的弦歌(清代称元歌)、滦州、清远、太平乡的宣化、信宁及怀德乡的隆眼城、苏湾、秋溪等三乡八都置饶平县,县治为饶城(今三饶镇),总人口92921人,隶属潮州府。

1949年至1991年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地区、汕头市管辖。1991年12月至今归潮州市管辖。

南澳岛:据南澳象山1993的出土的细石器考证,早在8千年前岛上就有人类生活。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南澳始入版图,归南海郡揭阳县管辖。明万历三年(1575年)诏设南澳副总兵,分广东、福建两营。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设总兵。雍正十年(1732年)设南澳厅。民国元年(1912年)7月改南澳厅为南澳县。1914年10月,全县原由广东、福建分治划归广东省管辖。1927年,县城从深澳移至隆澳(后宅)。1950年2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澳。6月,南澳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14年10月,南澳岛原由广东、福建分治划归广东省管辖,并划入饶平县管辖。

惠来县

惠来县夏商之际属海阳国(南瓯国)。

秦汉三国时期属南海郡揭阳县。[5]

晋并吴后,晋太康元年(280年),在原汉揭阳县的大部分地域上置海阳县,晋海阳县地今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梅州市(大部分) 。晋咸和六年(331)从南海郡分出地域设立东官郡,在今惠来县西部地区设置海宁县,隶属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又从东官郡折置义安郡(郡治为今潮州市),辖海宁、海阳、潮阳、绥安、义招等县。海宁县历经宋、齐、梁、陈、隋诸朝,至唐武德四年(621)并入潮阳县。

五代、宋、元隶属潮州府。

明嘉靖三年(1524),置惠来县。因县治设于惠来都,故名。

民国时期,惠来县曾为潮梅、潮汕的辖县。1949年5月20日,惠来县全境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该年8月1日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撤消惠来县建制,原惠来县区域分并于普宁、潮阳县,1961年恢复惠来县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惠来县先后隶属潮汕、粤东、汕头行政区管辖。1983年,地方机构改革后,实行市管县,惠来隶属汕头市。1991年,原汕头地区,分设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惠来归属揭阳市至今。全县现设置14个镇、3个乡、4个农林场,全县乡镇下辖288个村民委员会,552个自然村。

普宁县

普宁夏商之际属海阳国(南瓯国)。

秦汉三国时期属南海郡揭阳县。[5]

晋代、南北朝隶属于义安郡潮阳县。

隋朝至清朝隶属潮州府潮阳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普宁县,初始县衙暂寄于潮阳贵屿民宅;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治迁于洪阳;1949年7月1日,普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定县城于流沙。

嘉靖四十二年(1563) 正月,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个都的地域置普宁县。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三月,总兵俞大猷统官兵6万,与入侵的2万名倭寇于戎水神山沟(今军埠)展开血战。此役杀死和俘倭寇1100多名。嘉靖四十四年(1565)普宁首任知县赵钺到任,县衙暂寄于潮阳县贵屿民舍。

万历三年(1575)知县刘钝于厚屿(今洪阳)营建城垣。

万历十年(1582)苦宁县洋乌、戎水两都划归潮阳县辖。

万历三十八年(1610)冬,知县阮以临主修《普宁县志略》,无刻印,今存抄本。是年,阮以临在县城东郊筑新堰,堤上植柳,后人称为阮堤。

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朱晚、张十一等数百人占领普宁城郊村寨,知县朱统鎙率兵出战,朱统鎙战死,官兵退入城固守。

顺治五年(1648)黄鼎集结贵山都后山村李芳等众夜袭普宁城,清首任知县周一元逃跑。黄鼎等占据普宁城3年。

顺治十二年(1655)九月九日,郑成功部将苏茂、林文灿串兵抵普宁,将城垣拆除,并拆卸官署、学宫的瓦木运往揭阳城固防。

顺治十四年(1657)泗竹埔村塾师吕东阳倡建陂沟水陂,办13乡引水工程。

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镇总兵刘进忠反清,派部将刘斌占据普宁城。先后委颜国祥、穆登醴为普宁知县,至康熙十六年六月,刘进忠降清,普宁城复归清廷统治。

康熙二十六年(1687)八月,东华屿寨总陈振仙、陈振玉在洪山顶古寺聚众举事,知县汪溶日请潮州府兵镇压,寺被毁。是年,知县汪镕日主修《普宁县志》,出木刻本,今佚。

雍正十年(1732)六月,广东巡抚杨文乾奉旨批文,将潮阳县戎水都170村、贵山都西半部93村、洋乌都尾段45村划归普宁县辖。

乾隆七年(1742)知县萧麟趾倡建培风塔。

乾隆十年(1745)知县萧麟趾重修《普宁县志》,分10卷,84目。今存1934年再版铅印本。

嘉庆十七年(1812)七月十六日,窖尾村庄阿亲以白莲救名义于铁山聚众举事,白布大旗书“顺天王”三字,后庄阿亲为清军所杀。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十九日.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林则徐抱病奉旨往广西赴任,行次普宁,二十二日在普宁城文昌阁病逝。

咸丰四年(1854)三月,大长陇村陈娘康于石港山聚集农民万余人起事。二十二日农军攻潮阳县城西门,四月二日攻城西南。十四日于潮阳县大布乡同清兵开战,杀死惠州协副将膺保、舵浦巡检司巡检章坤,潮州知府吴均败入潮阳城。五月十二日,农军攻克惠来县城,杀知县汤廷英、游击辛鼎甲。六月,协助许阿梅农军围攻普宁县城。五月,北山村许阿梅为首聚集农民万余人起事。农军于六月十六日和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五日两次围攻普宁县城,十一月在大坝圩打败潮州知府蒋立言官军,蒋立言败后自劾解任。

同治九年(1870)潮州镇总兵方耀奉檄清办积案,追究陈娘康农军杀官陷城事,大长陇村被毁。

同治十年(1871)潮州镇总兵方耀烧毁马院桥村,驱散村民,夺地为自已建府第“德安里”。

光绪十五年(1889)赖焕辰纂《普宁县志》续稿,未印行,今存抄本。

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学改办高等小学堂。县设立学务公所,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学务公所改为劝学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县人方瑞鳞、黄绪虞、方次石、方念祖等赴日本留学。

宣统三年(1911)九月二十一日(阳历11月11日),辛亥革命后,革命军光复潮汕,任赵绦云为普宁县民政长。

澄海县

远古时期澄海是一个“海气昏昏水拍天”的海湾,大部分地方处在海域中,后来逐渐冲积浮聚成陆。夏、商、周时属百越之地。夏商之际属海阳国(南瓯国)。

秦汉三国时期属南海郡揭阳县。[5]

晋代、南北朝隶属于义安郡潮阳县。

隋朝至清朝隶属潮州府海阳县。

隋、唐时属义安郡、潮州的海阳县(一说义安县)。

宋宣和三年(1121年)后,澄地分属于潮州辖下的海阳和揭阳两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后,澄地分属于潮州府辖下的海阳.揭阳和饶平3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澄海县,隶属于潮州府。澄海县辖原海阳县的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都,原揭阳县的鸵江、鳄浦、蓬洲都,以及原饶平县的苏湾都共7个都。县名取”澄靖海氛”之意。治所设于下外莆都的辟望村(即今澄城镇)。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为根绝闽粤沿海人民与郑成功反清力量的联系,施行靖边海禁政策,强迫沿海人民内徒50里称为“迁界”又俗称“斥地”)。澄海县全境皆被列入“迁界”的范围,先迁去上外莆、中外甫、下外莆和鸵江、鳄浦、蓬洲共6个都,后又再迁去苏湾都,澄海县建制撤销,至康熙八年,才重新恢复澄海县建制,仍归属潮州府管辖。

民国时期澄海县的上属机构名称时常变兔先称潮州安抚使、潮州军务督办、潮梅镇守使,后称东江行政委员公署和第五区(后又称第六、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

1949年10月24日,成立澄海县人民政府。1955年3月14日起,根据《宪法》规定,澄海县人民政府改为澄海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12日成立澄海县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659年1月24日,澄海县建制撤销(1959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县地并入汕头市郊,这是澄海第二次撤销县建制。是年11月13日澄海恢复建制(1960年9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复称澄海县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3月25日成立澄海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翌年4月5日成立澄海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21日,撤销澄海县革命委员会,恢复澄海县人民政府。

1994年4月18日,经国务院批淮,撤销澄海县,设立澄海市(县级),澄海县人民政府改称澄海市人民政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澄海上属机构先后有:新中国成立后属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1949年12月3日起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1950年2月10日起属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1日起属潮汕区专员公署;1951年7月年属粤东办事处1952年.11月4日起属粤东行署;1956年11月16日起属汕头专员公署;1967年3月22日起属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3月16日起属汕头专区(后改称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1日起属汕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2月起实行市管县,澄海县归汕头管辖;1994年4月18日起,澄海撤县设市,澄海市由汕头市代管。

大埔县

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这里是古代从福建汀州府、江西赣州府等地迁来的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大埔历史悠久,已先后发现多处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商墓群,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县志载:远自夏商周3代,大埔为扬州南裔地。夏商之际属海阳国(南瓯国)。

秦汉三国时期属南海郡揭阳县。[5]

晋并吴后,晋太康元年(280年),在原汉揭阳县的大部分地域上置海阳县,晋海阳县地今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梅州市(大部分)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万川并入海阳县(今潮安)。此后,历宋元及明前期,均为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风吹[石示]、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

1949年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 1958年撤丰顺县,划潭江、黄金、[阝留]隍、大龙华等4个公社归大埔县;1960年复设丰顺县,上述四个公社归还丰顺。明重置大埔县时县城驻茶阳,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镇五虎山麓,隶属梅县地区,1988年划属梅州市。

丰顺县

丰顺县之际属海阳国(南瓯国)。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揭阳县(一说在今在丰顺县境内设立了揭阳戍),隶属南海郡,自此,潮汕地区始有正式行政建制。[5]揭阳戍辖区含今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梅州四个地级市与陆丰县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辖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等五县的县域。

汉高祖三年(前204)赵佗建南越国,隶属南越国揭阳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沿袭秦揭阳县境复置揭阳县,隶属南海郡。[5]王莽代汉后,改揭阳县为南海亭,隶属交州(今广州)。[5]东汉复称揭阳县,隶属南海郡。[5]

晋并吴后,晋太康元年(280年),在原汉揭阳县的大部分地域上置海阳县,海阳县地今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梅州大部。晋咸和六年(331年)将揭阳县划分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并入东官郡,[5]晋义熙九年(413年)析东官郡置义安郡,以秦汉揭阳县地域置义安郡,郡治驻海阳县,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5县。此古揭阳之名始被取代。[1]

秦汉三国时期属南海郡揭阳县。[5]

晋代、南北朝隶属于义安郡海阳县。

隋朝至清朝隶属潮州府。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割海阳县之永宁、崇义二乡和延德乡之龙溪、鮀江、鳄浦、蓬州四都复置揭阳县,隶属潮州。于丰顺境内复设揭阳县,史称“复旧县治”,可见秦设揭阳戍确在丰顺境内。潮州管辖的海阳、潮阳、揭阳3县古称“潮州三阳”,州境范围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梅州市大部。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并入海阳县。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析海阳县复置揭阳县,隶属潮州。绍兴十年(1140年),建县治于玉滘村(今榕城区),揭阳县建制自此至1991年12月不变。[5]

从此直至清朝丰顺境内才再有县制。丰政都、清远都、蓝田都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丰顺县。从秦设揭阳戍算起,丰顺县有行政建制的历史至今已超过2200年。现县域主要为清朝从潮州府各县析地而置。

丰顺县南北各地在1912年以前,基本属潮州府(除建桥镇外),其中:

1.源出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今留隍镇、丰良镇、龙岗镇、黄金镇、径门镇、大龙华镇、潘田镇。

2.源出潮州府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今潭江镇、砂田镇、小胜镇。

3.源出潮州府揭阳县蓝田都:今汤坑镇、汤南镇、汤西镇、北斗镇、埔寨镇、八乡山等镇。「注:八乡山原属潮州府揭阳县,不属嘉应州长乐县(今梅州市五华县)。」

灾难历史

潮州人的祖先自古便是因为战乱而从中原南迁,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一路逃,本来以为安稳了下来,却每几百年就要面对一次族群的大灾难,后来抗日时期的屠澄海城也是。台风,地震,抵御海盗、日寇外,还遭受元军和清军两回大屠杀。中国在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是被少数民族统治,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元、清两个民族的政权都是从北方关外打进来,南宋小朝廷和南明政权只能一直向南退,都在省尾国角的潮汕做最后的抗争。

潮州人信仰

遭遇天灾人祸的潮人的信仰是寄托在一位位各司其职的神明和先贤。潮汕善堂逐渐演化成集释、道、儒文化于一炉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慈善救济机构。那一句“老爷保号”里面包含了潮人太多的屈辱与艰辛,是潮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外显仪式。

海外苦难

潮州人跨海至他国始于宋元,盛于清代。他们与犹太人一样屡遭排斥,潮人在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泰国和印尼遭受过几次类似西方反犹的排华苦难。 台湾著名歌手侯德健的《潮州人》,记述了潮人在越南的遭受的苦难。[11]

东方犹太人

“东方犹太人”之说源于上世纪初泰国国王拉玛六世《东方犹太人》一书。拉玛六世在位期间掀起了第一次排华高潮,由于潮人在泰国华人中占大多数,这就是这一称号的由来。[12]

府志和县志

《潮州府志》版本及潮州府各县志

(明)《潮州府志》,《永乐大典》本,1956年中华书局影印

(明)郭春震纂修:《潮州府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

(清)吴颖、贺宽纂修:《潮州府志》,清顺治十八年(1661)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康熙五年(1666)补刻本,1957年油印本

(清)林杭学修,杨钟岳纂:《潮州府志》,清康熙十三年(1684)刻本

(清)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四十年(1775)康基田增刻本,光绪十九年(1893)重刻乾隆四十年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民国)潘载和纂修:《潮州府志略》,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民国)饶宗颐纂修:《潮州府志》,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960年油印本

(清)王岱、王楚书纂修:《澄海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清)宁时文等纂修:《澄海县志》,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清)金廷烈纂修:《澄海县志》,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清)李书吉等纂修:《澄海县志》,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金一凤纂修:《海阳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抄本

(清)张士琏修,叶适、陈珏等纂:《海阳县志》,清康熙八年(1730)修,十二年(1734)刻本

(清)卢蔚猷修,吴道镕纂:《海阳县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翁辉东、黄人雄编:《海阳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清)刘抃等纂修:《饶平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抄本,二十六年(1687)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刘抃原本,惠登甲增修,黄德容、翁荃增修:《饶平县志》,清光绪九年(1883)增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齐翀纂修:《南澳县志》,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道光二十一年(1841)补刻本

(民国)章潜龙修,杨世泽纂:《南澳县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稿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明)黄一龙修,林大春纂:《潮阳县志》,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1963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清)臧宪祖纂修:《潮阳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唐文藻纂修:《潮阳县志》,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清)周恒重修,张其 纂:《潮阳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清)张秉政修,张经纂:《惠来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张玿美纂修:《惠来县志》,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吴兰编:《惠来乡土志》,清抄本

(明)阮以临修,黄秉中纂:《普宁县志略》,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修旧抄本

(清)萧麟趾修,梅奕绍等纂:《普宁县志》,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卢师职修,赖汉辰纂:《普宁县志稿》,清光绪十五年(1889)抄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明)冯元飚修,郭之奇纂:《揭阳县志》,清抄明崇祯四年(1631)本

(清)陈树芝纂修:《揭阳县志》,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

(清)刘业勤修,凌鱼纂:《揭阳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王崧修,李星辉纂:《揭阳县续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明)吴思立修,陈尧道等纂:《大埔县志》,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清)宋嗣京修,蓝应裕等纂:《埔阳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蔺涛纂修:《大埔县志》,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

(清)洪先涛纂修:《大埔县志》,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

(清)张鸿恩纂修:《大埔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光绪二年(1876)刻本

(民国)刘织超修,温廷敬等纂:《修大埔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葛曙纂修:《丰顺县志》,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葛曙纂修,许普济续修,吴鹏续纂:《丰顺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民国)刘禹轮修,李唐纂:《中华民国新修丰顺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