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诰(尚书篇目)

由网友(怪味小萝莉)分享简介:《大诰》出自《尚书》,是西周闻名政事野周私姬旦东征出师前,以成王的口气揭晓的诰文。该诰文申述东征的理由,鼓动各方国气焰。[一]《大诰》是周私姬旦东征时的真录,具备很低的史料价值。诰文字里行间无没有浸透着周私这诚挚、深挚的谦腔羞辱,闪烁委实事求是的古朴毫光,代表了晚期先秦集文的艺术成绩。[二]做品名称《大诰》创做年月西周文...

《大诰》出自《尚书》,是西周著名政治家周公姬旦东征出师前,以成王的口吻发表的诰文。

该诰文申述东征的理由,鼓舞各方国气势。[1]

《大诰》是周公姬旦东征时的实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诰文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周公那诚挚、深厚的满腔赤诚,闪耀着实事求是的古朴光芒,代表了早期先秦散文的艺术成就。[2]

作品名称

《大诰》

创作年代

西周

文学体裁

散文

作品别名

《尚书·周书·大诰》

作品出处

《尚书》

作者

周公

大诰简介

3. 今文尚书 之篇目

《书·大诰序》:“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孔传:“陈大道以诰天下﹐遂以名篇。”大诰,后用以泛称典诰之文。

诰文始见于《尚书》,在《尚书》有商汤打败夏桀以后发布的《汤诰》,它是召告天下,其所以讨伐夏桀的道理,并取得了胜利。在《周书》有《大诰》、《康诰》、《酒诰》,都是以诰文的形式发布,《大诰》是周公相成王时,管叔、蔡叔、武庚联合淮夷作乱,周公率兵东征,出师前,以成王的口吻发表诰文,申述所以东征的理由。《康诰》是康叔封为卫君时,周公告诫康叔如何治理卫国的诰词,全篇讲的是要康叔所以敬天爱民的道理;《酒诰》是周公命令康叔在卫国禁酒的诰词,要改变殷代以来骄奢淫逸的社会风气,故这些诰文,都是王者发布政令的文书。

作品原文

卷三十三 周书·大诰

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

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冲人,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已,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敷贲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艰大,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

肆予冲人永思艰,曰:呜呼!允蠢鳏寡,哀哉!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越予冲人,不卬自恤。义尔邦君,越尔多士、尹氏、御事,绥予曰:无毖于恤,不可不成乃宁考图功。

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呜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

王曰:尔惟旧人,尔丕克远省,尔知宁王若勤哉!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天棐忱辞,其考我民,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攸终?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

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艰日思,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弃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宁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

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尔时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尔亦不知天命不易。

予永念曰: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天亦惟休于前宁人,予曷其极卜,敢弗于从率宁人有指疆土,矧今卜并吉。肆朕诞以尔东征。天命不僭,卜陈惟若兹。[3]

作品注释

(1)王若曰:王指周公,武王死后,武王的儿子诵年幼,周公暂代天子之位。若:表示是暂时代理。

(2)猷:发语词。

(3)诰:周代最高统治者对臣僚的训语。尔:你,这里指你们。邦:指诸侯。越:连词,和。御事:指诸侯属下的官吏。

(4)弗:不。吊:善。

(5)割:祸害。

(6)洪惟:发语词。洪:通“鸿”。惟:语中助词。幼冲人:年幼的人,此处指成王。嗣:继续。无疆:永恒。疆:界限。大历服:指天子的职位。历:数。服:职位。

(7)弗:不。造:通“遭”。哲:明智。迪:道,这里是引导的意思。康:安康。

(8)矧:况,句中助词。格:推究。

(9)已:感叹词。

(10)惟:只。攸:所。济:渡,指渡过难关。

(11)敷:布,摆开的意思。贲:殷周时占卜用的大龟名。

(12)敷:布,这里是表达的意思。

(13)闭:关闭,引申为隐藏。宁王:当作文王,下同。绍:卜问。

(14)即:就。越:于是。兹:指示代词,指发动暴乱的人。

(15)腆:主持,引申为国主。诞:大。纪:理。叙:同“绪”,指事业。

(16)威:害。疵:病,指武王之死及群弟见疑之事。

(17)予:我。复:复国。

(18)鄙:鄙视,瞧不起。周邦:周国。

(19)翼:飞动的样子,比喻参与叛乱的人很多。日:可能是“曰”字之误。民献:即黎献,人民。

(20)予翼:翼予。翼,辅助。敉:安抚、平定。宁、武:指文王和武王。

(21)大事:指战事。休:美,善。

(22)并:皆。

(23)肆:故。越:和。尹氏:史官。庶士:许多官员。

(24)予:我。惟:思,引申为想。以:率领。邦:指诸侯。逋播:逃亡,叛乱。

(25)罔:无。反:反对。

(26)邦君室:王官、王室中的人,指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越:语中助词。予小子:说话人自称。考:长辈。翼:敬。

(27)害:何,为什么。

(28)肆:今。冲人:年幼的人,指成王。

(29)允:信,实在。蠢:扰动。寡:老而无夫的女子。

(30)造:遭。役:同“疫”,指灾难。遗、投:都是降给的意思。越:语首助词。卬:我。恤:忧。

(31)义:宜,应当。绥:告诉。予:我。

(32)毖:劳。成:成就。乃:你。宁:指文王。考:父亲。图:图谋。功:功业。

(33)惟:思。替:废。

(34)休:嘉奖。

(35)惟:语中助词。卜:占卜。用:因而。克:能够。绥:回顾。若:如何。

(36)相:助。矧:又。

(37)弼:帮助。丕:大。基:基业。

(38)尔:你们。惟:是。旧人:指曾经辅佐过文王的人。丕:程度副词,很。省:回顾。若:如何。

(39)毖:命令。所:所在,引申为办法。极:亟,急切。卒:终,完成。

(40)肆:故。诱:教育劝告。忱:诚。考:成。曷:同“何”。攸:所。

(41)亦:也。惟:语中助词。用:因此。勤:引申为经常。毖:命令。若:好像。毕:完成。

(42)若:语首助词。逝:往。言:语中助词。艰:困难。日:天天。

(43)若:其。室:房子。既:已经。厥:其。堂:宅基。矧:况。构:盖,建造房屋。

(44)播:播种。获:收获。

(45)考:父亲。翼:敬。其:岂。

(46)基:基业。

(47)肆:故。越:在。敉:平定(叛乱)。若:假若。友:当指友邦。民养:民长,指统治人民的诸侯国君。养:长。劝:劝止。

(48)肆:肆力,尽力。

(49)爽:明,使政治清明。惟:只。十人:指文母、周公、太公、召公、毕公、荣公、太颠、宏夭、散宜生、南宫括。越:语首助词。时:是。易:侮慢。戾:定,指上天的定命。

(50)大艰人: 指发动叛乱的管叔等人。诞:延纳,引申为勾结。邻:邻邦,指殷国。胥:相。

(51)易,改变.

(52)永:长时间。念:考虑。

(53)若:譬如。穑夫:农民。

(54)休:赞助。宁人:指文王。极:放下。

(55)指:同“旨”,美好。

(56)并:都。肆:因此。诞:大。以:率领。

(57)僭:差。卜陈:卜兆陈列。兹:这,这样。

作品译文

王说: “啊!我要郑重告诉你们,各国诸侯国国君及官员们。不好了!上天把大祸降给我们国家了,灾祸在继续发展,没有停止。现在我代替我年幼的侄子执掌我们永恒的权柄,但我却没有遇到明智的人,可以把我们的人民引导到安全的境地,更不用说了解天命的人了。

唉!我的处境就好像渡过深渊那样危险,我只好到上天那里寻找渡过难关的办法了。摆下占卜用的大龟吧,让它来明示我们的前辈是怎样在上天那里接受任命的。这样的大功,是不应当忘记的。我不敢隐藏上天的威严意旨,用文王遗留给我们的大宝龟进行占卜,我们就可以明了上天的用意了。结果就得到卜辞,说:‘西方将有很大的灾难,西方的人也不会平静。’于是这些阴谋叛乱的人更加蠢蠢欲动。殷商的余孽竟敢妄图恢复他们的统治地位。上天给我们降下了灾难,这些余孽知道我们国家因为灾难,人心纷乱,竟然狂妄宣称:‘我们要恢复我们的统治,反而更加看不起我们周国。现在他们发动叛乱了,有的地方的人民也响应他们的叛乱。但只要有十位贤臣辅佐我,我就可以迅速平定叛乱,完成文王、武王所力图达到的武功。我现在要发动平定叛乱的战争,这样做究竟是凶是吉?我占卜的结果都是吉兆。

因此,我要告诉我们友邦的国君以及各位官员说:我得到了吉兆,我要率领你们去讨伐殷国那些亡命之徒。可是,你们这些国君和你们的官吏,无不反对我的意见,说:‘困难太大了,民心也很不平静,而且事情就发生在王宫和近臣的家里,有些是我们尊敬的长辈和父兄,不应当去讨伐他们。王啊!你为什么不违背这个卜兆呢?’

周文王现在我应当为我们年幼的国王慎重考虑出征的困难。唉!实在是这样,一旦发动战争,就要惊扰千家万户,甚至包括鳏夫寡妇在内,这多么令人哀痛啊!我们遭到天灾,上天把非常严重的困难,降临到我以及我们幼主的身上,我不能只为自身的安危着想。我猜想你们各位国君和你们的官吏们,也一定会这样劝告我:‘不应当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安危,不应该不完成你的父亲文王所力图成就的功业。’

唉!我想我是文王的儿子,我不敢废弃上天的命令。上天嘉奖文王,使我们这个小小的周国兴盛起来。文王通过占卜,继承了上天所授予的大命。现在上天命令他的臣民帮助我们,何况我们又通过占卜了解到上天的这番用意呢?唉!上天明确的意见,人们应该表示敬畏,你们还是帮助我加强我们的统治吧!”

王说:“你们是曾经辅佐过文王的老臣,你们能够认真回顾遥远的过去吗?你们知道文王是如何勤勤恳恳的吗?上天把获得成功的办法秘密地告诉我们,我不敢不竭尽全力来完成文王所力图成就的事业。所以,我就用这个道理来劝导你们各位诸侯国君,上天诚恳地表示赞助,说明上天将要成全我们的臣民。我为什么不继承文王的事业、争取最后的胜利呢?上天也因此经常向我们发出命令,迫切得就像是去掉自己身上的疾病,我怎敢不去努力地完成文王从上天那里接受的神圣事业呢?”

周武王画像王说:“在过去,我曾经跟随武王到东方讨伐殷国,所以我天天考虑着东征的困难。譬如父亲要盖房子,已经确定了具体的方法,可是他的儿子却不肯奠定房子的地基,更何况是盖房子本身呢?他的父亲把地耕好,他的儿子却不肯播种,更何况是收获庄稼呢?做父亲的敬重自己的事业,(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怎么会说‘我的后代,不会荒废我的家业’呢?所以,我怎敢不在我执掌大位期间亲自去讨伐叛乱、完成文王从上天那里接受的大命呢?又好比当父兄的,如果有邻国讨伐他们的孩子,难道那些统治他们的侯王能够劝阻做父兄的不去救助自己的孩子吗?”

王说: “唉!努力吧,各位诸侯国君以及你们的官吏们。要治理国家,必须依靠圣明的人。十位贤臣是知道上天的意旨的。上天诚心诚意地辅助周朝,你们不敢侮慢上天的决定。现在上天已经把辅佐的意旨下达给我们,那些叛乱分子却勾结殷人来讨伐自己的同宗。你们不知道天命是不会改变的吗?

“我一直考虑:上天是要灭掉殷国的。譬如种庄稼的农民,为了使庄稼长得好,总要把田亩中的杂草完全除掉。我怎敢不像农民那样,除恶务尽呢?上天降福我们文王,我怎敢对占卜置之不理,怎敢不遵从上天的意旨、不遵循文王的意图而不去保卫我们美好的疆土呢?何况今天的占卜都是吉利的,因此我一定率领你们诸侯国君东征。天命是不会有差错的,卜辞所显示的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品评析

周公以《大诰》平息了纷争、统一了思想后,毅然率师东征。3年后,平定了管蔡之乱,重新统一了周朝。此后,周公继续摄政7年,然后还政于成王。

《大诰》一开始就说:“王若曰”,表明说话的人并非成王,而是代成王布政的周公。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安抚殷商遗民,将纣王之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并派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去监视他,称“三监”。此后不到两年,周武王就因病死去,其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当时成王尚在襁褓之中,无法亲政,这对新建立的周王朝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周公摄政,履行天子的一些职责,决断天下大事。因为这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又引起王室贵族内部的怀疑猜忌。公元前1063年,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串通“三监”,联络淮夷,起兵叛周。一时间内忧外患,周王朝有临深渊履薄冰之忧。就在这个时候,周公不避嫌疑,挺身而出,辅佐成王。经过耐心的解释和说服,终于达到了王室内部的团结,并力排众议,毅然出兵东征,这在周初是一件大事。《大诰》就是周公所做的战前动员,是当时的实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周公的谈话有两个主要内容。首先分析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困难有两个方面:一是武王之死以及王室内部的猜忌,二是武庚等发动叛乱,图谋复辟,二者交织在一起,使得当时周朝所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针对这种情况,周公主张武力解决,并通过占卜肯定了这个主张。其次对反对武力平叛的诸侯臣下进行说服教育,这是动员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因此所占的篇幅更大。对于武力平叛,周的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意见非常多,可以说是占了上风。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当时民心动摇,局势混乱,平叛的困难太大。二是叛乱分子中有些是王室内部的人,甚至是长辈,不应该讨伐他们,因此劝说周公不顾占卜的结果,取消东征。为了说服反对派,争取诸侯国的支持,周公从不同角度反复论证了武力镇压的必要性。针对反对派所谓的“困难太大”,周公指出武力平叛是必要的,为了完成文王留下的未竟的事业,便不能被困难吓倒,也不能过多考虑自身的安危,这是用使命感来激励反对派。接着周公又动情地指出群臣都是文王的旧臣,应当知道文王的勤劳,言下之意是既然如此,那就应该倾尽全力去完成文王的未竟事业。神学是奴隶主阶级的精神支柱,为了说服反对派,周公一再利用天命来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法性。他在谈话中反复指出周建立政权,是上天的意旨,上天不但把成功的办法告诉给他们,而且像去掉自身疾病那样迫切地希望他们完成文王的未竟事业,显然,这个事业就是平定叛乱。他还强调这次占卜所使用的是文王所遗留下来的大宝龟,而且占得吉兆,暗示东征一定会像当年武王伐纣一样取得巨大胜利。

谈话还两次用种庄稼做比喻,说明后人应当继承前人的遗业和除恶务尽的重要性,说理形象生动。文章中有不少比喻都很质朴,也有很强的说服力:

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

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

以涉深水为喻,以父子亲情为喻,生动亲切,朴质动人,代表了早期先秦散文的艺术成就。作者感情诚挚、深厚,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周公的满腔赤诚。

作者简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武王的弟弟,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使得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以《大诰》平息了纷争,统一了思想后,毅然率师东征。三年后,平定了管蔡之乱,重新统一了周朝。此后,周公继续摄政7年,然后还政于成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