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花(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

由网友(╰哀哀怨怨丶淡忘相思)分享简介:芭蕉花为芭蕉科动物芭蕉的花蕾或者花。穗状花序顶熟,下垂;苞片佛焰苞状,红褐色或者紫色,每一苞片有大都小花,除了苞片最上面具三~四没有孕花外,其他皆发育。花双性,凡是雄花熟于花束上部,雌花鄙人部;花冠近唇形,上唇较少,先端五齿裂,下唇较短,基部为上唇所包;雄花具雄蕊五,离熟,屈出花冠;药线形,二室;雌花子房下位三室,花柱一,柱头近...

芭蕉花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穗状花序顶生,下垂;苞片佛焰苞状,红褐色或紫色,每苞片有多数小花,除苞片最下面具3~4不孕花外,其余皆发育。花单性,通常雄花生于花束上部,雌花在下部;花冠近唇形,上唇较长,先端5齿裂,下唇较短,基部为上唇所包;雄花具雄蕊5,离生,伸出花冠;药线形,2室;雌花子房下位3室,花柱1,柱头近头状,光滑。具有独特的鲜甜味。

中文学名

芭蕉花

植物界

单子叶植物纲

芭蕉科

芭蕉花

拉丁学名

Musa basjoo Sieb

被子植物门

姜目

芭蕉属

形态特征

芭蕉花不仅好看,还好吃

植株高2.5-4米。叶片长圆形,长2-3米,宽25-30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30 厘米。花序顶生,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内约10-16朵,排成2列;合生花被片长4-4.5厘米,具5(3+2)齿裂,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顶端具小尖头。浆果三棱状,长圆形,长5-7厘米,具3-5棱,近无柄,肉质,内具多数种子。种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宽6-8毫米。[1]

分布范围

原产日本琉球群岛,我国台湾可能有野生,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1]

植物文化

芭蕉花:傣族食花文化的代表。

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 尤其在傣族地区, 可用于食用的花卉数不胜数。在云南各民族的食花文化中, 芭蕉花是一种不可忽略的食物。食用的芭蕉花通常指的是芭蕉和小果野蕉的花序, 尤以小果野蕉的花序味道最为鲜美。小果野蕉对土壤的要求不高, 在云南独特的地理条件下, 小果野蕉分布很广, 野生在山林中, 而且没有定期开放的花期, 一年四季都会开花结果 (雨季尤多) , 因此芭蕉花是四季可得的食物。在傣族人的生活中, 芭蕉花是一种常吃的山珍野味。

傣族人民对芭蕉花的烹饪花样百出, 既可以炒、煮, 还可用来包烧。据传说, 是一个召勐府的女佣发现了芭蕉花的食用方法, 她将刚破“茎”而出的芭蕉花烧熟, 蘸着“喃咪”下饭, 于是发现了芭蕉花的美味。芭蕉花的品质, 以刚刚破“茎”而出的花苞为最好, 刚刚结果的次之, 结完果实后的花序一般就不会食用了。在烹饪的时候, 须将老的呈暗红色的花苞片剥去, 将剥剩的芭蕉花切碎, 可用于素炒, 也可炒以肉末或豆豉, 风味极佳。若将每朵花里的柱头摘去, 口感更好。除了炒, 还可以煮汤。通常将芭蕉花与肉片、番茄或臭菜煮成菜汤, 汤和菜都是美味。尤其是红烧肉煮芭蕉花, 别具一番风味。包蒸和包烧也是烹饪芭蕉花的方法, 先将芭蕉花煮熟, 加以食盐揉捏, 挤掉涩水, 拌以葱花、蒜泥、辣椒等佐料, 用芭蕉叶包起来, 放在甑子里蒸, 即成包蒸芭蕉花;放在火炭里烧, 即是包烧芭蕉花。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