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特色舞蹈)

由网友(干涸的鱼)分享简介:傣族跳舞(The dai dance)是傣族国民抒发情感的1种特点跳舞;大多婀娜多姿、节拍迟缓,也有轻松开阔爽朗。傣族跳舞品种单一,情势多样,风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色。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演出性、祭祀性3大类。中文名傣族跳舞地區雲南分屬平易近間跳舞外文名The dai dance特點動做優俗代表孔雀舞[一]跳舞发源旱季...

傣族舞蹈(The dai dance)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轻快明朗。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类。

中文名

傣族舞蹈

地區

雲南

分屬

民間舞蹈

外文名

The dai dance

特點

動作優雅

代表

孔雀舞[1]

舞蹈起源

傣族舞蹈的舞蹈特点

雨季结束,丰收即将到来的时候过开门节,届时,男女青年们穿上新衣,成群结伙,敲鼓敲锣,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举行赕佛。过去在夏历二月初八举行跳摆:村寨中的男人们备丰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献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别持小钹、大锣、象脚鼓跳舞,舞毕痛饮而散。这种跳摆活动现已不多见。过去在跳摆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也叫“做大摆”,白天诵经,晚上有歌舞演出。

在多民族杂居区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与其他民族共过春节、赶花街等活动;有的地方有祭龙树和祭祖活动,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舞蹈类别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话里,造物主英叭原来就是天空中的水气;而人则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在有关“泼水节”的各种传说中,尽管人物不同,但他们用水来制服火,用水来洗净血污,用水来祈福等内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历史悠久,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宁元年(120),傣族先民掸人的首领曾向东汉皇帝奉献过大规模的乐舞、杂技。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在当地就有了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艺术。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类。

自娱性

自娱性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1.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2.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舞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

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表演性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祭祀性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

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

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

武术性

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其他

1、依拉贺舞——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 “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3、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4、腊条舞——傣语称“戛甸”。是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做掏手、向外划圆等动作。

5、鸡舞——傣语称“戛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6、十二马舞——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勐懂地区。以唱为主,内容有唱结婚、爱情及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等。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戛伴光舞相似。

舞蹈特点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舞蹈技巧

傣族舞优美、轻盈、朴实、矫健,感情内在含蓄:跳舞时下半身多成半蹲状态,身体、手臂、下肢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造型。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另外,重拍向下均匀颤动也形成其特有的韵律特征和节奏特征。

除了人们熟知的孔雀舞,傣族舞还有象脚鼓舞、长甲舞、蜡条舞、鱼舞等。

1.傣族舞手式与基本位置:手式、掌式、掌式摊掌、掌式按掌、掌式托掌、平掌、领腕、掌式侧提腕、孔雀手、眼式手、嘴式手、鱼舞手式、准备手、抓式手

2.手位: 一位手(前旁后侧)、里二位手、大小二位手、三位手、大三位手、侧三位手、四位手、大四位手、五位手、小五位手、六位手、七位手、小七位手、斜七位手、一七位手、小一三位手、一三位手、一二位手、八位手

3. 脚位:正步、丁字步、小之字步、大之字步、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小踏步、大踏步、中踏步

4.动律元素:起伏动律、脆动律、颤动律、

5.头与眼睛:头眼脆动律、头眼顺倒、头眼逆倒、卷身逆倒

6.步伐练习:正步起伏步、丁字起伏步、前点起伏步、后点起伏步、旁点起伏步

7.手位练习:二位领腕、三位领腕、七位推按掌、四位领腕推拉手、一七位按掌、五位领腕、二位托按肘、小二位交叉按掌、七位打开成一三位领腕、五位推手

8.肩部练习:绕肩、柔肩、抖肩、双耸肩、单耸肩

9.孔雀飞练习:下穿手、前后划圆手、二位翻盖手、七位脆动律翻盖手、孔雀飞手

10.小跳练习:掖腿立跳、旁点步小跳与交换、前曲腿蹭跳、顿错步后曲腿小跳、前点步小跳、下穿四位飞翔手旁点小跳、交叉跺步转、错步七位嘴式推掌、跺步前勾点小跳、蹭跺步后曲腿

11.手位与步伐练习:平行步推拉手、抬后曲腿四位领腕手、旁勾点步一七位推拉手、双晃三位望月手前点步、前点步碾转、前勾点步二位揉手 。

舞蹈动作

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地沉,向下走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要缓慢,和下垂时一样。

2、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胯,双膝向下弯,左膝叉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胯,右脚点地向左腿压,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胯的时候上身不能前倾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

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动作,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干净,还要配合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垂直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胯,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胯,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表演形式

“孔雀舞”是傣家最喜爱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也是傣族人民审美特征的生动具体的体现。其表演的形式是:一种是以广场上表演片段为初始的,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头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绘有孔雀羽毛花纹的衣衫,腰部系上用彩纸或彩绸扎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时双手拉线牵引雀尾以使其舞动,内容多为表演孔雀的林间漫步嬉戏,飞翅下山,拖翅、晒翅、尾翅、飞翔以及极为精彩的开展抖翅等。这种孔雀舞借助道具的表现力,使舞蹈更具形象化,但它同时却又影响了舞者身体动态的发挥。傣族舞蹈家毛相率先改革了笨重的面具和舞具,吸收了许多外来民族舞的动作和技巧,如汉族的圆场步,蒙族的碎抖肩等。1957年他和白文芬表演的《双人孔雀舞》在苏联莫斯科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银质奖。同年由中央歌”团金明编导的,由崔美善等表演的《孔雀舞》,对原民间舞作了新的创作和发展,以浪漫的色彩和写意的表情升华了作品主题,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美丽的孔雀已广泛成为舞蹈艺术家创作舞蹈的素材,女子参加表演占据了主要地位,舞台上涌现出优秀的演员和剧团。由傣族著名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孔雀舞,以深厚的艺术造‘”和优美多姿的舞技,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被誉为“傣家的金孔雀”。到了80年代,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表演的独舞《雀之灵》以出神人化的表演,摘下了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的桂冠。美丽的孔雀,使艺术的舞台更加绚丽多姿。

傣族除了喜爱表现孔雀外,另一喜爱表现的题材是水。傣族谚语:大象跟着森林走,傣族家尾着清水走。傣族先民自古以来就是临水而居的民族。从经济上看,傣族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辛勤的水田劳作更加深了人民对水的感情。从傣族民族的文化风情、传说故事来看,都多与水紧紧相关。在他们看来,澜沧江是雷鸣的瀑布,傣家之所以会唱歌,是因为一个姑娘从山泉滴水的声音中得到启示,模仿山泉滴水而成歌。所以他们一生下来就要受到水的洗礼,人死去人棺前也还是要受水的洗礼。每年傣族都以过泼水节,来纪念那牺牲自己杀死魔王而造福百姓的姑娘。水是他们物质生活必需品,同时又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因此,舞蹈中也非常喜爱表现这一题材。80年代由傣家刀美兰表演的舞蹈《水》充分体现这一点。

“嘎光舞”也是傣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傣语意为“围着鼓跳舞”,表演形式自由,时间地点不拘,男女老幼皆可参加,是民族风格浓郁的自娱性舞蹈形式。舞者围着象脚鼓和错锣屈膝半蹲并均匀颤动,以手部的转腕动作,突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和“一顺边”。男子舞蹈时还有较大幅度的俯仰、转身和划动手臂动作。由群众舞蹈工作者加以规范的“新嘎光”,在德宏地区普遍展开。新嘎光不强调颤动,步法为错步或点步,舞姿活泼、欢快、潇洒自如,深受群众喜爱。[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