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蒙古帝国可汗)

由网友(心葬深海)分享简介:成吉思汗(即孛儿只斤·铁木实,一一六二年⑴二二七年八月二五日),蒙古尼伦部孛儿只斤氏族人,父亲也速该,妈妈诃额仑,[一]出熟正在漠北草本斡难河上游地域(今蒙古国肯特省),蒙古帝国可汗,世界史上良好的军事野、政事野,谥号圣武天子,庙号太祖。[一]铁木实九岁时,其父为敌人塔塔儿人毒逝世,后投靠克烈部汪汗,网络殁父旧部。金世宗...

成吉思汗(即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1227年8月25日),蒙古尼伦部孛儿只斤氏族人,父亲也速该,母亲诃额仑,[1]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蒙古帝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谥号圣武皇帝,庙号太祖[1]

铁木真9岁时,其父为仇敌塔塔儿人毒死,后投奔克烈部汪汗,收集亡父旧部。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被蒙古尼伦部拥戴为合罕,金章宗承安元年助金打塔塔儿部,先后统一了塔塔儿部、克烈部汪汗、乃蛮等诸部。金泰和元年即大汗位,建蒙古国。在位期间征服吉利吉思、畏兀儿、哈剌鲁等诸部,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在归途中病死。[1]

电视剧《成吉思汗》1987年版中成吉思汗由演员万梓良饰演,[2]《成吉思汗》2000年版中成吉思汗由演员巴森饰演,[3]电视剧《忽必烈传奇》中成吉思汗由演员唐国强饰演。[4]

中文名

成吉思汗

外文名

Чингис Хаан;蒙古语:Činggis Qaγan

民族

蒙古

出生日期

1162年[5]

出生地

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

身份

大汗

朝代

大蒙古国

妻子

孛儿帖皇后、忽兰皇后、也遂皇后

主要战役

蔑儿乞之战、阔亦田之战

主要成就

建立蒙古帝国
灭花剌子模

本名

孛儿只斤·铁木真

谥号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逝世日期

1227年8月25日

性别

庙号

太祖

子女

察合台、窝阔台、火臣别吉

在位时间

1206年-1227年8月25日

继任

元太宗窝阔台汗

人物生平

中国古代疆域最阔王朝为何却活不过百年

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 。生于金朝世宗 大定二年,后因父亲被杀, 所部就分散了。经不断努力,联合 札木合以及父亲的安答脱斡领勒,重组 乞颜,最后慢慢发展最终统一蒙古。当时,今中国北方区域处在女真金朝统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独立,互不统属。金朝对其实行“ 分而治之”和屠杀掠夺的“减丁”政策。

1146年,蒙古部首领 俺巴孩汗被 金熙宗以“惩治叛部法”的名义钉死在 木驴上。蒙古部落联盟曾经组织了多次反抗斗争,他们的几代先人为此付出了鲜血与生命。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生的铁木真,自然也将对金国的胜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奋斗目标。

他一直把这个仇恨记在心里,正是这种几代冤仇导致了草原内外的长期征战,铁木真的母亲 诃额仑夫人出身于 弘吉剌部,同蔑儿乞人赤列都结亲。1161年秋, 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在 斡难河畔打猎,发现了途经蒙古部驻地的诃额仑。他在几位兄弟的协助下,根据当时的“ 抢亲”传统,打败了蔑儿乞人,抢来了诃额仑夫人,于是诃额仑成为 也速该的妻子。

第二年,也速该生擒塔塔尔部首领 铁木真兀格,恰好这时第一个儿子降生了。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也速该给自己刚出生的长子取名“铁木真”。铁木真9岁时,父亲被铁木真兀格之子札邻不合毒死。也速该死后,俺巴孩汗孙泰赤兀部的塔里忽台乘机兴风作浪,煽动蒙古部众抛弃铁木真母子,使其一家从部落首领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难的深渊。

十三翼战

铁木真18岁时,昔日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又抢走了他的妻子。铁木真向蔑儿乞部开战,打败了蔑儿乞人。1184年前后,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

铁木真称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 札木合结合塔塔儿、泰赤兀等13部向铁木真发动了“ 十三翼之战”。这是铁木真一生所经历60余场战争中唯一一次战败。

统一部落

随着自己力量的不断强大,铁木真开始向杀害父祖的敌人寻仇。击败主儿乞部,杀其首领,部将 木华黎父子投诚。后木华黎成为铁木真的第一名将,封 太师国王,让他独当一面地经略 中原。

草原各部贵族害怕铁木真的崛起,推举 札木合为“古儿汗”,即众汗之汗,誓与铁木真为敌。他们组建12部联军,向铁木真和 克烈部发动了 阔亦田之战。札木合率领的乌合之众经不住铁木真王汗联军的猛烈打击,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札木合投降王汗。随后铁木真进攻 塔塔儿部,其首领札邻不合服毒自杀,塔塔儿部另一首领也客扯连投降。铁木真追击泰赤兀部,在指挥作战中被泰赤兀部将射中脖颈,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众向铁木真投降。

泰赤兀部的覆灭,铲除了铁木真进一步统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碍,而其几员部将如神箭手 哲别、 纳牙阿等却成为铁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后来远征 西辽消灭 屈出律的是他们,第一次在西征中哲别和 速不台作用最为特殊,追赶摩诃末 苏丹的是他们,活捉秃儿罕太后的是他们,败罗斯基辅大公的也是他们。

1202年秋,铁木真集中兵力,消灭了其宿敌塔塔儿部。1203年秋,铁木真袭击了一直与自己争战不休的 王汗的金帐,王汗父子被打败。1204年,铁木真征服 乃蛮部。

王汗只身一人想投奔 乃蛮部,在乃蛮边界被边将当作奸细杀死,其子桑昆身死异乡。

强大的克烈部被灭,铁木真占据了水草丰美的东部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蛮部还有力量能够与铁木真对抗,败于铁木真之手的各部贵族先后汇集于乃蛮汗廷,企图借助 太阳汗的支持夺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场。但草原人民并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经战阵的“太阳汗”也不堪一击,经过纳忽崖之战,乃蛮部被其彻底消灭。

崛起扩张

1206年春天,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今 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诸王和群臣为铁木真上 尊号“成吉思汗”。但 晚清以前,元、明及清中前期的汉文史集中,并无上尊号”成吉思汗“的记载,元史太祖本纪记载诸王群臣为上尊号“成吉思皇帝”。同时代南宋彭大雅编《 黑鞑事略》记载也记载为成吉思皇帝(“其主初僣皇帝号者小名曰忒没真僣号曰成吉思皇帝”),彭是南宋出使蒙古联络夹击金朝的使臣。元代李志常《长春眞人西游记·卷上》也记载为“诏曰成吉思皇帝敕眞人邱师”。1998年发现的元代银质鎏金文“盐山圣旨牌”亦书曰“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西方的史集中则记载为成吉思汗,并传入中国,导致自晚清时始汉文史集中(如《海国图志》、《蒙兀儿史记》、《蒙古纪事本末》,《新元史》等)出现两者并用或者独用成吉思汗的记载。正式登基成为 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这是蒙古帝国的开始。遂颁布了《 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应用范围最广泛的 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贵族民主为基础的蒙古贵族共和政体制度。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实行 千户制,建立护卫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经二十余年与 西夏的战争,屡创西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除金朝西北屏 障以顺利南下攻金。六年,亲率大军伐金,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首战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获捷;再战 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 怀安东南),歼灭金军大量精锐;又战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 延庆),大败 金军十余万;重创金军于东京(今辽宁辽阳)、 西京(今山西 大同)、 居庸关等地。后不断改变战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辽西地区。

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三月,集兵大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而“违约”为藉口,乘金人心浮动及憋军哗变降蒙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 石抹明安率军,会合降蒙乣(jiǔ辽、金、元时代对被征服北方诸部族人泛称)军进攻中都,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为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四处掠夺工匠艺人,一城即掠数万。随后建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箭速传骑”,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有“蒙古旋风”之称。

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

成吉思汗十三年,遣先锋将领 哲别灭西辽 屈出律势力,扫清西征障碍。

成吉思汗十四年,以西域 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 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 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 布哈拉及 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 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 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 印度河)。

成吉思汗十九年,班师返 漠北。

二十一年,率军10万歼灭西夏军主力(次年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于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在六盘山下 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年66岁。临终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其子 窝阔台和拖雷遵此遗策,于窝阔台汗六年(1234)灭金。

领户分封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兵就有权,兵强则国固。在以征服战争为职业的历史阶段尤其如此。因此,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战争中已经实行的千户制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先后任命了一批千户官、万户官和宗室诸王,建立了一个层层隶属、指挥灵活、便于统治、能征善战的军政组织。成吉思汗把占领区的人户编为95个千户,分封给开国功臣和贵戚们,分别进行统治。

《 史集》和《 蒙古秘史》一一列举了这些千户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经历以及各千户的组成情况,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驸马,有3位驸马共领有10千户,因此当时实际分封的只有88人,这就是蒙古汗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 千户制的建立,标志着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后瓦解。这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是蒙古汗国统治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环。建立特殊功勋的 那颜,还被授予种种特权,那颜阶层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统治蒙古人民的支柱。这实际上是用战争打败了原来各部的奴隶主和氏族贵族,又重新培植了一个新的奴隶主阶层,这是以成吉思汗所在的黄金家族为主、各级功臣为辅的新的奴隶主阶层。

福神般的怯薛军成吉思汗分封完千户、万户之后,马上着手扩建中军护卫 怯薛军。由于怯薛军分四班轮番入值,习惯上称为四怯薛。其中的护卫人员称怯薛歹,偶数作怯薛丹。正在执行任务的护卫人员叫怯薛者,从事宫廷服役的怯薛歹称为怯薛执事。怯薛歹是从万户官、千户官、百户官、十户官及自由民的儿子中挑选,这说明成吉思汗十分注意保障这支队伍的可靠性。成吉思汗规定,怯薛军的主要职责有三项:一是护卫大汗的金帐;二是“战时在前为勇士”,充当大汗亲自统率的作战部队;三是分管汗廷的各种事务。因此可以说,成吉思汗建立的怯薛军既是由大汗直接控制的常备武装,又是一个分管中央日常事务的行政组织,它已发展成为蒙古汗国中枢庞大的统治机构。成吉思汗给了他们优越的地位:怯薛者的地位高于在外的千户官;怯薛者的从者,地位在百户官、十户官之上。成吉思汗建立这样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对维护汗权、巩固新生的统一国家、防止氏族贵族的复活和重新发生内战,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它也是成吉思汗对外进行征服战争的有力工具。

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讹答剌城的海儿汗杀死了蒙古汗国的499名和平商人,其国王摩诃末又武断地杀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

这成为成吉思汗西征的导火线。

如何看待成吉思汗西征,古今中外一直有不少争议。蒙古族是个马上民族,他们在马背上降生,在马背上成长,甚至在马背上死亡。成吉思汗是个马上皇帝,他跨马挥刀统一了蒙古草原,攻下了金朝的中都,又将马蹄所到之处视为自己的领土,掠夺人口和财物,为自己的子孙经营一片理想的领地,这确实是成吉思汗西征的真正目的。

出师前分歧

出师之前,成吉思汗诸子之间发生了一场 察合台关于 术赤的出身与汗位继承问题的争吵:术赤是不是成吉思汗的亲生骨肉,并非当时争论的焦点,其关键在于究竟由谁继承汗位。能否使自己的事业发扬光大,是成吉思汗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在这场冲突中,成吉思汗确定三子 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主要就是从政治稳定和个人才能方面考虑的。同时它说明当时蒙古汗位的继承还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保留了一些原始社会末期推举制的痕迹:从嫡子的“贤者”中选拔继位者,最后由库里台大会予以确认。正是这种汗位继承制度,导致了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皇族的皇位之争。

术赤是长子,当时关于他是不是成吉思汗亲儿子的争论,使成吉思汗不想让术赤继承汗位而导致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察合台是孛儿帖生的二儿子,打起仗来不失为一个勇士,有不服输的性格。不过他鲁莽、好斗、残忍,成吉思汗知道他不是继承自己事业的材料。窝阔台是老三,论战功和勇敢他都不如两个哥哥。可是他比两个哥哥聪明,能体察成吉思汗的心思,为人也随和,不参与兄弟之间的争斗,从不对继承汗位表现出任何热衷。正是这一点,使他得到成吉思汗的信赖,并把汗位传给了他。

扫清边界中间突破

成吉思汗对 花剌子模的进攻采取了“扫清边界,中间突破”的战略。花剌子模的新都撒马尔罕在不花剌以东,旧都玉龙杰赤在不花剌西北。国王驻新都,母后秃儿罕驻旧都。成吉思汗首战的目标是攻取讹答剌等边界城市,同时亲率中军进攻不花剌,目的在于避实击虚,从中间突破,切断花剌子模新旧二都之间的联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这场战争打得最激烈的地方就是讹答剌城,海儿汗最后被活捉。成吉思汗为了给被杀的商队和使臣报仇,融化了银液灌在他的眼睛里。

摩诃末国王之死花剌子模在当时相当强大,国王摩诃末苏丹号称世界征服者。中东地区和相邻的欧洲诸国都十分惧怕他,连 斡罗思的不少 公国,也常常被他们袭扰,以致花剌子模的集市上常常有斡罗思人被拍卖。摩诃末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他除了对母后有所忌惮之外,将 西辽人、乃蛮人全不放在眼里。对于蒙古人,开始他知之甚少,太后的兄弟海儿汗贪财害死了蒙古商队,他并不赞成,也不知情,但因为太后支持国舅,他也只得以强硬的态度对待蒙古的使团。当时他真的相信那是一群野蛮的异教徒,骑着像兔子一样矮小的马,根本不堪一击。他第一次在西辽边境同哲别率领的蒙古小股部队遭遇的时候,才领略了蒙古人的战斗力。

面对着蒙古大军的进攻,摩诃末国王拒绝了集中兵力决战的建议, 分兵把关、城个自为战,导致被动挨打。而当蒙古大军日益逼近时,他又放弃都城和天险,率众逃跑,从未组织过一次像样的抵抗。根据成吉思汗的命令,蒙古名将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摩诃末。成吉思汗要求他们要像猎犬一样咬住自己的猎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海岛,也要像疾风闪电般追上去。躲入山林的秃儿罕王后被迫投降了,逃往海岛的摩诃末也悲惨地死去。

摩诃末死后, 哲别、速不台又挥军北上,进入钦察草原与斡罗思地区。因术赤与察合台意见不合, 玉龙杰赤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命令窝阔台为前线指挥,最后才攻下玉龙杰赤城。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被消灭了,钦察骑兵和斡罗思诸公国也一败涂地,古印度河、伏尔加河一带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 花剌子模的王子札兰丁率领残部进行抵抗,在八鲁弯之战中一举消灭了近3万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大势己去,札兰丁被成吉思汗围困在申河边上,最后突围逃往印度。

长春真人

回军路上接见 长春真人——在西征回军的路上,成吉思汗接见中国北方道教全真派首领长春真人 丘处机,日本学者称之为是为西征送去的一股清风。丘处机是道教全真龙门派掌教,成吉思汗待他也如师友。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相会时间不长,但是在成吉思汗人生道路上起的作用却相当大,使其性格也发生了不小变化。

丘处机清楚地告诉他,人是不能长生不老的,只能养生。还告诉他一条治国之道,劝他要清静无为,不要滥杀无辜等。

人物逝世

回军灭西夏(1225年)秋,经过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 西夏背盟,主将 木华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顾64岁高龄,坚持亲征西夏。途中围猎受伤,高烧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 六盘山休养,留下了三条著名的遗嘱。 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附近的 清水县。

他虽然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灭亡西夏,却为自己的子孙留下了灭夏、灭金的方略。

庙号谥号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 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 元太祖 。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 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 圣武皇帝。

至大二年(1309年)十二月, 元武宗 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主要成就

蒙古族原来没有文字,只靠结草刻木记事。在铁木真讨伐乃蛮部的战争中,捉住一个名叫 塔塔统阿的畏兀儿人。他是乃蛮部太阳汗的掌印官, 太阳汗尊他为国傅,让他 掌握金印和钱谷。铁木真让塔塔统阿留在自己左右,“是后,凡有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不久,铁木真又让塔塔统阿用畏兀儿文字母拼写蒙古语,教太子诸王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畏兀字书”。从此以后,蒙古汗国的文书,“行于回回者则用回回字”,“回回字只有二十一个字母,其余只就偏旁上凑成。

行于汉人、契丹、女真诸亡国者只用汉字”。而在一个相当时期内,在蒙古本土还是“只用小木”。“回回字”就是指的“畏兀字书”。虽然忽必烈时曾让国师 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但元朝退出中原后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畏兀字书”经过14世纪初的改革,更趋完善,一直沿用到今天。塔塔统阿创制蒙古文字,这在蒙古汗国历史上是一个创举。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文字,成吉思汗才有可能颁布成文法和青册,而在他死后不久成书的第一部蒙古民族的古代史——《 蒙古秘史》,就是用这种畏兀字书写成的。

颁布文法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前,由于蒙古族还没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成文法。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时,就命令 失吉忽秃忽着手制定青册,这是蒙古族正式颁布成文法的开端。但蒙古族的第一部成文法——《札撒大典》却是十几年之后,在西征花剌子模之前制定的。据《 史集》记载,1219年,“成吉思汗高举征服世界的旗帜出征花剌子模”,临出师前,“他召集了会议,举行了 忽里勒台,在他们中间对自己的领导规则、律令和古代习惯重新做了规定”,这就是所谓《札撒大典》。 志费尼在《 世界征服者史》中专门写了一章“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他兴起后颁布的札撒”,其中说:“因为 鞑靼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便下令蒙古儿童习写畏兀文,并把有关的札撒和律令记在卷帙上。

这些卷帙,称为‘札撒大典’,保存在为首宗王的库藏中。每逢新汗登基、大军调动或诸王会集共商国是和朝政,他们就把这些卷帙拿出来,依照上面的话行事,并根据其中规定的方式去部署军队,毁灭州郡、城镇”《札撒大典》已经失传,但在中外史籍中还片断记载了其中一部分条款。在蒙古社会中,大汗、合罕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大汗的言论、命令就是法律,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札撒”记录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成吉思汗的“训言”,也被称为“大法令”。

宗教政策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当时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在其统治的范围之内几乎应有尽有。其中包括蒙古人原来信奉的 萨满教,西藏、西夏和汉人信奉的佛教,金和南宋的道教、 摩尼教,畏兀儿和西方各国信奉的 伊斯兰教(回回教、答失蛮),蒙古高原一些部落乃至钦察、斡罗思各国信奉的基督教(包括景教,即聂斯托利派;也里可温,罗马派)等等。蒙古贵族征服天下,基本上是采取屠杀和掠夺政策,但其宗教政策却比较开明,并不强迫被征服者改信蒙古人的宗教,而是宣布信教自由,允许各个教派存在,而且允许蒙古人自由参加各种教派,对教徒基本上免除 赋税和徭役。实行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对蒙古贵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曾发挥过不小的作用。

随着中亚、波斯、高加索地区和东欧大平原等地被征服,来到东方的回回人空前增加。蒙古贵族利用回回上层和富商大贾作为压迫与剥削中原汉民的帮手,如花剌子模人牙剌瓦赤,不花剌贵族赛典赤赡思丁,富商奥都剌合蛮、阿合马等,都在统治机构中担任很重要的职务。移居漠北与中原各地的回回人被允许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其聚居地建立清真寺,回教教师答失蛮、苦行者迭里威失,享受与僧道、也里可温同样的免税待遇。但一般的 回教徒——木速鲁蛮则同编民一样要交纳赋税,负担差发。

总之,“在中国,由于蒙古人采取‘信仰自由’和‘兼容并包’的政策,伊斯兰教乘机往东发展,大批穆斯林迁居来华,为穆斯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自忽必烈以后,元朝统治者主要提倡 喇嘛教,西藏人八思巴被尊为“ 大宝法王”、“ 大元帝师”。以后每一帝师死,必自西藏取一人为嗣,一直到元朝灭亡。由此佛教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权,并将教义传入了蒙古地区。

人物关系

成吉思汗一共有后妃40多人,并同时册立 数位皇后。她们分居在四个 斡儿朵(原意为毡帐,后指宫室)中。每个斡儿朵排名第一位的,既是该斡儿朵的首领,其余后妃按实际地位排名。所有后妃中,又以第一斡儿朵的正妻 孛儿帖地位最高。

第一斡儿朵:

孛儿帖皇后(谥为‘光献翼圣皇后’);忽鲁伦皇后;阔里桀担皇后;脱忽思皇后;帖木伦皇后; 亦怜真八剌皇后;不颜忽秃皇后;忽胜海妃子。

第二斡儿朵: 忽兰皇后; 古儿别速皇后(又称为‘哈儿八真皇后’或乃蛮部落‘太阳汗妃’,名叫 歌璧,是漠北第一美人);亦乞列真皇后;脱忽思皇后(与第一斡儿朵第四人同名);也真妃子;也里忽秃妃子;察真妃子;哈剌真妃子。

第三斡儿朵: 也遂皇后; 也速干皇后;忽鲁哈剌皇后;阿失仑皇后;秃儿哈剌皇后;察合皇后(名叫 李嵬名,又称为西夏公主, 李安全之女);

阿昔迷失皇后;完者忽都皇后。

第四斡儿朵: 公主皇后( 金国之 岐国公主, 完颜永济第四女); 合答安皇后;斡者忽思皇后;燕里皇后;有秃该妃子;完者妃子; 金莲妃子;完者台妃子;奴伦妃子;卯真妃子。

其他:亦巴合别乞(克烈氏, 札合敢不长女)

八不别乞妃子

子女成员

据《 元史》宗室世系表记载,成吉思汗有六个儿子,按出生顺序为:

术赤,孛儿帖所生,

察合台,孛儿帖所生,

窝阔台,孛儿帖所生,

拖雷,孛儿帖所生,

兀鲁赤,无后嗣,

阔列坚,忽兰所生。他虽然是庶子却很受父亲宠爱。后来他随 拔都征俄罗斯的时候因箭伤而死。

其他没在《元史》宗室世系表记载儿子:

察兀儿,也速干所生。

术儿彻,古儿别速所生。

有史载的成吉思汗女儿:

昌国大长公主,名 火臣别吉(豁真别乞;火阿真伯姬,伯姬:音译,本作别乞。),孛儿帖所生,嫁给昌忠武王 孛秃。笔者倾向于作火阿真伯姬解释:伯,长也,伯姬即长女,这样兼顾音义。《元史·本纪第一·太祖》:帝欲为长子术赤求婚于 汪罕女抄儿伯姬,汪罕之孙秃撒合亦欲尚帝女火阿真伯姬,俱不谐,自是颇有违言。《 圣武亲征录》也作“汪可汗之孙秃撒合亦求上公主火阿真伯姬”。

延安公主,名 扯扯亦坚,孛儿帖所生。

赵国大长公主,名 阿剌海别吉,孛儿帖所生,嫁给赵武毅王 孛要合,无子。成吉思汗1206-1211年西征期间以及逝世以后,她以监国公主的身份代理朝政。《元史》列传第五称载她“明睿有智略,车驾征伐四出,尝使留守,军国大政,咨禀而后行,师出无内顾之忧,公主之力居多”。

郓国公主,名 秃满伦,孛儿帖所生。

阿儿答鲁黑,又译作阿勒塔伦,按塔伦,又名阿勒塔鲁罕,孛儿帖所生幼女。嫁给斡勒忽讷兀惕部的泰出(又译作塔出)驸马。有子术真伯(又称扎兀儿薛禅),术真伯先后娶 元宪宗 蒙哥之女 失邻公主和必赤合公主。

高昌公主,名也立可敦,嫁给 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

史籍记载

  • 宋濂,《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

  • 柯劭忞,《新元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上》、《新元史·卷三本纪第三·太祖下》。

人物纪念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子孙为他举行了一个很特殊的葬礼,埋葬了这个世界历史上特殊的人物。他没有留下陵寝和宝鼎,只在他坟地周围30里处插上一圈箭簇,派重兵守卫这块禁地。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了700余年,成陵的所在已经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衣冠冢成吉思汗陵墓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中部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包头市185公里。陵园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陵园分作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六个部分。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富浓厚的蒙古民族艺术风格。

人物争议

关于铁木真的出生地,蒙古国史学家推测不一:

一说在肯特省达达勒苏木境内巴拉吉河南岸的“德伦宝立德格山”;

一说在宾德尔苏木境内鄂嫩河西岸的“德伦宝立德格山。”俄罗斯学者也提出铁木真·成吉思汗诞生地是在俄罗斯境内距察苏材村五公里的德伦宝立德格山的地方。但认同的学者不多,只是“一家之言”。达达勒苏木和宾德尔苏木都在争“成吉思汗出生地”的殊荣,都说‘我们这里是成吉思汗诞生地’。”

呼伦贝尔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孟松林在前往斡难河、鄂嫩河考察,并查阅大量史料后,认为宾德尔苏木斡难河(鄂嫩河)边的迭里温·孛勒答黑山(德伦宝立德格山)是铁木真的出生地,因为“只有宾德尔苏木的德伦宝立德格山附近的豁儿豁纳黑川原野,才具备承载千军万马的辽阔,只有那里才具备牧放几十万只牛羊的草原。而达达勒苏木的德伦宝立德格山周围是一个山区,地域狭小,森林密布,而且,距斡难河26公里,它不具备成为当时已是蒙古乞颜部头领也速该·把阿秃儿统领万众人马的领地”,佐证了蒙古史学家苏和的观点。[6]

成吉思汗的出生地,蒙古国史学家推测不一:

在肯特省达达勒苏木境内巴拉吉河南岸的“德伦宝立德格山”;

宾德尔苏木境内鄂嫩河西岸的“德伦宝立德格山。”

俄罗斯学者也提出铁木真·成吉思汗诞生地是在俄罗斯境内距察苏材村五公里的德伦宝立德格山的地方。但认同的学者不多,只是“一家之言”。达达勒苏木和宾德尔苏木都在争“成吉思汗出生地”的殊荣,都说‘我们这里是成吉思汗诞生地’。”

于是, 孟松林多次去斡难河流域考察,几乎走遍了 鄂嫩河上游的 森林、草原、河流、小溪,并五次横穿豁儿豁纳黑川,多次往返于鄂嫩河上下流域,甚至是俄罗斯赤塔州境内的鄂嫩河。在查阅了大量史料,通过反复的实地考察和对比后,他认为宾德尔苏木斡难河(鄂嫩河)边的迭里温·孛勒答黑山(德伦宝立德格山)才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真正出生地!因为“只有宾德尔苏木的德伦宝立德格山附近的豁儿豁纳黑川原野,才具备承载千军万马的辽阔,只有那里才具备牧放几十万只牛羊的草原。而达达勒苏木的德伦宝立德格山周围是一个山区,地域狭小,森林密布,而且,距斡难河26公里,它不具备成为当时已是蒙古乞颜部头领也速该·把阿秃儿统领万众人马的领地”。从而他令人信服地佐证了蒙古史学家苏和老师的观点。

名字之谜

成吉思汗还是成吉思合罕,有关前四汗史的一种最详细、最重要的史源《元朝秘史》,之所以把元太祖的称号写作“成吉思合罕”,伯希和在他的遗著《马可波罗注》里提出,今日所见《元朝秘史》,实乃元代某个时期的抄本;正是这个抄写者,按他那个时代对元朝皇帝的蒙古语习称,将原来文本里的“成吉思汗”改写作“成吉思合罕”。

另外关于学者理解《蒙古秘史》开篇的首行就写有"成吉思合罕讷忽札兀儿"的一句话,一般认为:一、为《蒙古秘史》的原书题名;二、为《蒙古秘史》某些章节的题名;三、为独立的历史文献之题名;四、属于下一个句子的一个句子成分(主语)。人们之所以提出以上几种意见的主要原因,是与《蒙古秘史》的原书题名究竟是什么这一重大问题有关。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流传至今的《蒙古秘史》的《元朝秘史》一名乃是汉字音译者给起的题名,在其下方并列两行所书的"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是为汉文题名之蒙译,无论哪一个也都不是《蒙古秘史》的原书题名。由此,将对人们理解”成吉思合罕讷忽札兀儿“这句话变得复杂化起来。

死因传说

在正史记载中成吉思汗为病死。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政敌的抹黑等等,成吉思汗的真实死因已不可考,这里列出一些说法以供参考。

1、西夏王妃咬死说。《蒙古源流》记载,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西夏乞降,并根据成吉思汗的要求献上一些美女,其中就包括西夏王妃。西夏王妃对成吉思汗深恶痛绝,在成吉思汗猥亵她时,一口将成吉思汗的下体咬掉。成吉思汗血流不止,当日殒命。

2、被雷劈死说。蒙古人迷信“上天以雷电警告不孝者”,成吉思汗因惹母亲生气导致母亲去世,有不孝之嫌,所以特别害怕雷电,1227年夏,成吉思汗误入雷区,被雷电击中致死。

3、被马踩死说 。蒙古人撰编的《蒙古秘史·卷十四》记载,“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坠马之后,被后面的马踩中而死。

4、中箭说。1227年初成吉思汗在西夏作战时膝部中了毒箭,最终致命。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自己的遗著中认为:成吉思汗死于箭伤。《圣武亲征录》说,成吉思汗受箭伤有三次:1202年阔奕坛之战、1212年攻西京之战、1226年攻西夏时膝部中箭。估计最后一次箭伤对其身体影响较大。《世界侵略者传略》、《史集》、《元史译文》、《纲目译文》等国外、国内书籍都说“汗病八日死”。

5、中毒说。民间另有传说,“中毒说”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其时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间,在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其在游记中记叙的成吉思汗的死因: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时,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间另有传说,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成吉思汗对窝阔台越来越不满意,想改立拖雷为储汗,窝阔台为维护自己的汗位,与成吉思汗喝酒时,下药将成吉思汗毒死。

下葬地点

对于成吉思汗墓地的具体位置,多年来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

二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

三是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

四是位于宁夏境内的六盘山。700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

在蒙古国肯特山的依据是,有关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经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树下静坐长思,而后忽然起立,对手下随从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南宋文人的笔记中也记载,成吉思汗当年在西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独木棺里。所谓独木棺,是截取大树的一段,将中间掏空做成棺材。独木棺下葬后,墓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的依据将在后文中详细表述。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所在的清和县三道海附近的依据是有考古专家在该地发现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测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证之一是马可·波罗在他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把君主的灵柩运往阿勒泰山的途中,护送的人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为殉葬者”。

在宁夏六盘山的依据则是,有记载说,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时,攻打西夏时死于六盘山附近。有考古专家据此认为,按照蒙古族过去的风俗,人去世3天内就应该处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为的是怕尸体腐烂,灵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

衣冠冢成吉思汗陵墓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中部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包头市185公里。陵园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陵园分作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六个部分。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富浓厚的蒙古民族艺术风格。

人物名言

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

我一旦得到贤士和能人,就让他们紧随我,不让远去。

战胜了敌人,我们共同分配获得的财物。

没有铁的纪律,战车就开的不远。

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马就能驰骋多远。

在我的力量还不足的时候,我就得忍让,违心的忍让!

打仗时,我若是率众脱逃,你们可以砍断我的双腿;战胜时,我若是把战利品揣进私囊,你们可以斩断我的手指。

男子最大之乐事,在于压服乱众,战胜敌人,夺取其所有的一切,骑其骏马,纳其美貌之妻妾。

不要想有人保护你,不要乞求有人替你主持公道。只有学会了靠自己的力量活下来!

在明亮的白昼要像雄狼一样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像乌鸦一样,有坚强的忍耐力!

天下地土宽广,河水众多,你们尽可以各自去扩大营盘,征服邦国。

婚姻而论财,殆若商贾矣!

如果你们(蒙古族)忘记了自己的文明、语言、文字,乃至民族,那么我将会随时回来惩罚你们(蒙古族)和你们的后代的,(或,我会回来再次统一你们的)!

装得下,世界就是你的!

身力有限,智慧无穷。

抵长之尽,达深之底。

艺术形象

1976年香港 佳艺电视台《射雕英雄传》:凌汗饰成吉思汗;

1983年香港无线电视台《射雕英雄传》: 秦沛饰成吉思汗;

1987年香港亚洲电视《成 吉思汗》: 刘永饰成吉思汗;

1987年香港无线电视《成吉思汗》: 万梓良饰成吉思汗;

1988年台湾中视版《射雕英雄传》: 李志坚饰成吉思汗;

1994年 香港无线电视《射雕英雄传》: 刘江饰成吉思汗;

1997年《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涂们饰成吉思汗;

2000年《成吉思汗》: 巴森、科尔沁毕少格、锡林满达、达楞照日格后依次三人饰演16岁、12岁、9岁时的铁木真;

2003年内地版《射雕英雄传》:巴森饰成吉思汗;

2005年谢尔盖·波德罗夫执导电影《蒙古王》: 浅野忠信饰成吉思汗;

2007年日本拍摄《 苍狼》: 反町隆史饰成吉思汗;

2008年内地版《射雕英雄传》: 巴音饰成吉思汗;

2013年《 建元风云》: 唐国强饰成吉思汗;

2013年华语电影《止杀令》 涂们饰成吉思汗;

2018年电影《战神纪》 陈伟霆饰演成吉思汗。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