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璋(北洋时期直系军阀首领)

由网友(算了.)分享简介:冯国璋(一八五九年一月七日⑴九一九年一二月二八日),字华符,1做华甫,出熟于河北河间,直系军阀的首级,中华平易近国副总统,取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3杰”。冯国璋正在辛亥反动时统率北洋军弹压武昌起义,后曾衔命率军入攻南京,弹压“2次反动”。一九一九年一二月二八日,冯国璋病逝,常年六零岁。[一]中文名冯国璋出熟地河北省沧州...

冯国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华符,一作华甫,出生于河北河间,直系军阀的首领,中华民国副总统,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

日本用尽心思逼北洋大佬们就范,为何没有一个当汉奸

冯国璋在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后曾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病逝,终年60岁。[1]

中文名

冯国璋

出生地

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

别名

字华甫

职业

直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副总统

毕业院校

北洋武备学堂

信仰

佛教

祖籍

河北省沧州市

出生日期

1859年1月7日

逝世日期

1919年12月28日

国籍

中国(清末民初)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直系军阀之首、代理总统

地位

北洋三杰之一

人物生平

冯国璋,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今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人,生于1859年1月7日。

1885年,进北洋武备学堂学习,由于刻苦好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1890年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留校充当教习,颇受学生敬佩。

1893年投聂士成军中当幕僚,忠于职守,甲午战争中,随聂转战东北前线,屡为聂出谋划策,所以聂军战绩较佳,颇得聂士成重用,这也是冯国璋发轫的开始。

1893年10月至1894年5月,随聂士成率武备学堂学生考察东三省边境地区,充任注说。同时协助聂士成编撰《东游纪程》,该书所记为逐日行程及沿途见闻,有关当地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物产贸易均有记载,尤详于兵要地理、地形地貌、驻军驻防、驿站道路等边疆地区情况。中日战争中,冯国璋因功受清廷褒奖,随聂士成驻山海关保卫京畿,任该军军械局督办。

1895年4月,以军事随员身份随驻日使臣裕庚出使日本,在日本结识了福岛安正、青木宣纯等,并留心考察军事,日积月累,编成兵书数册。初呈聂,未受重视,转呈袁世凯,被视为“鸿宝”,并谓“军界之学子无逾公者”。遂被委任为督操营务处总办,新军兵法操典多为他一手修定。与合肥段祺瑞、正定王士珍有北洋“陆军三杰”之称。

1899年,冯国璋镇压义和团为清朝“立功”,次年由袁世凯保补用知州升为补用知府。

1901年袁由保定创设军政司,下设兵备、参谋和教练处,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办。负责创办将弁学堂、武师学堂及测绘学堂等。

1903年,冯于北京担任清政府练兵处军学司司长,亲手培养了一批具有浓厚北洋派系观念的军官,对北洋军阀反动集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1906年,冯署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与满族亲贵建立了密切联系,这是他后来能控制、驾驭禁卫军的主要原因。

从1907年至1911年,他一直任军咨使,曾条陈时事数万言。如对中国当时的练兵方法,对认识利用中国地理条件及改置军事区划,加强军事教育,提高军队素质等作了精辟分析,并提出了必要的改进措施,但未被采纳,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钳口结舌,随声画诺,不复言天下事了”。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0月25日,清廷从袁世凯所请任命冯国璋为第二军总统。

袁世凯当上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冯国璋于1912年9月出任直隶都督兼民政厅长。

二次革命爆发后,冯国璋任江淮宣抚使兼北洋军第二军军长南下镇压,于1913年9月2日攻占南京。

1913年12月16日冯国璋出任江苏都督,同年晋升陆军上将,后又授以宣武上将。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选冯国璋为副总统,他不愿失去地盘,故在江苏就职,仍兼江苏督军。


1917年7月,张勋复辟,黎元洪进入外国使馆。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通电讨伐张勋。

张勋战败后,冯国璋依法将大总统职权还予黎元洪。此时北洋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及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两派基本形成。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后,段持武力政策,坚持对南方用兵。冯想离京出逃,在蚌埠受阻,只得回京,让段祺瑞重当总理。

皖系政客在此时已建立“安福俱乐部”,策划新的总统选举。冯国璋自知当选无望,于1918年8月13日,通电辞职。于1919年返回河间故里。

1919年10月,冯国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终年60岁。[2]

主要成就

冯国璋一面向袁世凯迭电密陈请“勿轻开战祸”,一面通过梁启超、胡鄂公等人与西南滇桂军阀唐继尧、陆荣廷信使往来,以促使西南独立和陆荣廷攻击广州,逐驱袁世凯死党龙济光;同时,又劝说四川的北洋军与护国军停战,并且指使四川、湖南将军陈宦、汤芗铭通电拒绝袁世凯的命令。当袁世凯派曹锟率北洋军入川与护国军接火之日,梁启超派人赴南京,请冯国璋协助蔡锷反对帝制维护共和。冯国璋对来使说:“我是他(指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而又比较亲信的人,我的电报对他是个重大打击。我们之间,不可讳言是有知遇之感的。论私交我应该拥护他的,论为国家打算,又万不能这样做,做了也未必对他有好处,一旦国人群起而攻之,受祸更烈。所以,我刚才考虑的结果,决计发电劝袁退位。”于是,冯叫秘书拟好两电,一电致袁世凯,劝其退位;一电分致鄂赣与西南各省,表示他反对洪宪帝制的态度。

不仅如此,冯国璋还主动联络江西李纯、浙江朱瑞、湖南汤芗铭、山东靳云鹏等将军联名发出密电向各省将军征求收拾时局的意见,时称“五将军密电”,其电文内容,要求南方者:(一)取消独立,(二)退出战区,(三)保护战地人民。要求北方者:(—)取消帝制,(二)惩办帝制罪魁,(三)请元首自行辞职以觇全国人民之意思。可见“五将军密电”是冯国璋企图以“中立”省将军首领的名义,召唤非独立各省区,形成第三种力量,以图联合护国军,打倒袁世凯的一种计谋。

亲属成员

关系人物
父祖祖父冯丕振
父亲冯春棠
兄弟大哥冯佩璋
二哥冯蕴璋
三哥冯琥璋
子孙儿子冯家遂、冯家迪、冯家遇、冯家迈、冯家周
孙子海岱、海嵊、海岗、海岛等

人物评价

应该说,早年身为清廷大臣的冯国璋能为其族人后代订出“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这十个字,可以称得上是很有政治远见的,是积极进步的。冯国璋一生由一介书生而入武林,读文史后再习军事。在他所处那个时代,经历了数次战争,其中亲自参与的就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进京等战事;中国作为战败国,付出了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沉重代价。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或是身为一名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军事将领,冯国璋曾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见解,屡屡向上司和清廷进言,并且一直身体力行地为“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这一宏愿而尽心尽力。

冯国璋当时已深切地感知,一个自诩为泱泱大国的国家,由于数百年来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国力早已衰败不堪,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一大截了。他两次东渡扶桑,从那个自明治维新以来变得强悍起来的国度中,发现了一条中国富强昌盛,再树雄姿的可行之路,那就是打破海禁,引进外国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让国人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但其时其势,这位汉族的清廷重臣也有与当年李鸿章相似的忧虑和顾忌,眼看着京城里那个冥顽不化的满清朝廷,还有早已腐败不堪的各级衙门地方官吏,落后的农桑耕作制和淤堵不扬的贸易商业,还有几乎空白的现代工业这副积重难返的烂摊子,就决定了真正要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形成“大事起”的强盛之势,非一朝一代人所能办到的。因此,冯国璋把希望放在了儿孙辈身上。

后世纪念

冯国璋故居始建于1913年2月,1915年12月底竣工,占地近百亩,四合院式建筑,厅堂屋阁四百余间,耗白银六十万两,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均明廊画柱,高脊广舍,并点缀“玻璃厅”等西式建筑。文化大革命中冯国璋故居部被改动、损毁。2008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墓地

冯国璋国葬墓始建于1917年,三年建成。原南北长897米,东西长103米,共138.6亩。在这块矩形的土地上,原来由南到北生长着苍郁美丽的树木,建有壮观的碑、坊、亭、台,具有封建帝王陵的气势,文革期间被毁。[3]

影视形象

类型年份影视剧演员
电影2010年《建党伟业》冯巩
2011年《辛亥革命》多布杰
电视剧2003年《走向共和》姚刚
2009年《蔡锷与小凤仙》王俊棠
2011年《辛亥革命》王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