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韶乐(2023最新中和韶乐百科介绍)

由网友(为卿倾此天下丶)分享简介:中以及韶乐,是亮清两晨用于祭祀、晨会、宴会的皇野音乐。据文件记录,周朝便设有号称“6代大乐”的宫庭音乐,成为俗乐。俗乐以及以律吕,文以5声,8音迭奏,玉振金声,融礼、乐、歌、舞为1体,以抒发对于天神的称道取崇拜。自先秦至宋元,俗乐历代相延不停,亮晨之始,把俗乐添以改选,并定名为“中以及韶乐”,清代沿用。已经中隔,后经国度无关部...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朝用于祭祀、朝会、宴会的皇家音乐。

内地港宝什么时候到香港读书最合适

据文献记载,周代就设有号称“六代大乐”的宫廷音乐,成为雅乐。雅乐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融礼、乐、歌、舞为一体,以表达对天神的歌颂与崇敬。

自先秦至宋元,雅乐历代相延不断,明朝之初,把雅乐加以改组,并命名为“中和韶乐”,清朝沿用。曾经中隔,后经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及演奏人员,进行研究实验恢复,2004年在天坛公园“神乐署”正式公开对外免费演乐,该专业乐团即中和韶乐团。

儒家认为,人的修养能达到中和境界(即致中和),就会产生‘万物位焉,万物育焉’的神秘效果。

韶乐,史称舜乐。

中文名

中和韶乐

状态

后继传承

拼音

zhōng hé sháo lè

时间

明清两朝

类别

历史

介绍

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又名郊庙乐,是一种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乐。它是明清两朝举行祭祀、朝会及宴飨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也是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宫廷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因中国古人信奉“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尊雅乐为“华夏正声”,故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均设立专职官员和职能部门负责有关音乐事宜。明初,太祖朱元璋将雅乐更名为中和韶乐,清朝沿用至今。中和韶乐的主要特点是:五声音阶的运用;一字一音,保存和延续了先秦雅乐的特征;八音具备;有乐必有歌;突出钟声磬韵,体现“金声玉振”的特色。

天坛神乐署位于天坛外坛西部。创立于明初,它是明清两朝的礼乐学府,是培养乐舞生和演陈礼乐的场所。初名神乐观,清乾隆十九年改为神乐署。

中和韶乐在中国古代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历代传承,直到清朝灭亡,中和韶乐才归于沉寂。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认识,中和韶乐逐渐复苏。2004年9月天坛神乐署修复完成,天坛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神乐署的管理和保护。

发掘、研究、保护中和韶乐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次,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中和韶乐表示了中国古人对和谐完美的憧憬,其内涵符合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也表达了深邃宏远的文化理念)。

如今中和韶乐丧失了昔日赖以生存的舞台,演出人员的演出水平也难以为继,再加上现代人对传统音乐日渐失去兴趣。中和韶乐正面临生存危机。

祭祀乐舞

根据《钦定大清通礼》和《钦定大清会典》记载,祭祀历代帝王有专用的祭祀乐舞,即《中和韶乐》。它包括祭祀乐曲七段:《肇平之章》、《兴平之章》、《崇平之章》、《恬平之章》、《淳平之章》、《臣平之章》、《和佑之章》。舞蹈分为三段八十八式。初献用武舞,亚献、终献用文舞。以体现祭祀礼仪的庄重。

八音古乐

根据《钦定大清通礼》记载,祭祀典礼所用八音古乐包括金、石、土、木、革、丝、竹、匏,共18类105件乐器。分别是编钟、编磬、镈钟、特磬、建鼓、博柎、琴、瑟、笛、排箫、箎、笙、埙、笏、柷、敔、麾、节等。

据《钦定大清会典图》记载,祭祀中和韶乐乐悬,镈钟一,设于左。特磬一,设于右。编钟十六,同一簴(读句,木架),设于镈钟之右。编磬十六,同一簴设于特磬之左。建鼓一,设于镈钟之左。其内,左、右埙(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乐器)各一,篪(读池,古代竹制的一种乐器)各三,排箫各一,并列为一行。又内,笛各五,并列为一行。又内,箫各五并列为一行。又内,瑟各二,并列为一行。又内,琴各五,并列为一行。司器乐生,器各一人,皆内向立。左、右笙各五,竖列为一行。左,柷(读住)一,搏拊一;右,敔(读宇)一,搏拊一。乐生器各一人,左、右相向立。笏(读户)各五,司章者执之,立于笙前,左、右向。左,麾一,掌麾一人,向右立。乐舞生,左、右文舞各三十二人,武舞各三十二人,分列于乐悬之前。左、右节各二,执节者四人,分立于舞前以引舞。大祀、中祀用中和韶乐者,位次皆同。

如果有兴趣可至天坛“神乐署”,是官方专门演乐团。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