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中国台湾地区举办的电影奖项)

由网友(荒年)分享简介:金马惩(英语:Golden Horse Awards,简写为GHA)是由中国台湾影戏职业成长基金会的台北金马影铺履行委员会正在中国台湾地域举办的影戏惩项。开办于一九六二年。取中国影戏金鸡惩以及中国喷鼻港影戏金像惩并称为“华语影戏3大惩”。[一]金马惩接管去自世界各地的华语影戏报名,每一届颁布二三个惩项。由业余人士构成的评审团正在...

金马奖(英语:Golden Horse Awards,简写为GHA)是由中国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的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在中国台湾地区举办的电影奖项创办于1962年。与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并称为“华语电影三大奖”[1]

金马奖女导演发表感言,巩俐段奕宏表情亮了,中国一点都不能少

金马奖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语电影报名,每届颁发23个奖项。由专业人士组成的评审团在观赏完所有影片,探讨讨论后投票选出得主。除了正式奖项外,还有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两个会外奖项。终身成就奖或特别贡献奖,则由各电影工(公)会推举,执行委员会投票选出。[2]

金马奖每年举办一届,一般于每年11月至12月于中国台湾举行颁奖典礼。

中文名

金马奖

类型

华语电影奖项

创办时间

1962年

主办单位

台北金马电影节执行委员会

颁奖周期

每年一届

执委会主席

李安

主题音乐

金马奔腾

外文名

Golden Horse Awards

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创办单位

台湾新闻局

颁奖地点

中国台湾

奖项性质

华语三大电影奖之一

停办年份

1964年与1974年

名称由来

源自金门、马祖两岛名的字首

奖项沿革

1957年,台湾电影兴盛,征信新闻社(《中国时报》前身)举办第一届““台语”片电影展览会”,当时有32部电影参与角逐,奖项类别分为:由专业评审选定的“金马奖”11项,观众票选的“银星奖”10名,另增设有“荣誉奖”1名和“观众票选优胜奖”10名,这是“金马奖”之名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出现;不过台湾片影展只举办了一届。

1959年,台湾行政主管部门颁布《国语影片奖励办法》,每年办理前一年度的电影奖励活动,奖项分剧情片、纪录片与个人技术三部分,奖额不限,每项均有多名获奖;活动一连举办三届,初具金马奖竞赛雏形。

1962年,台湾新闻局公布实施《五十一年奖励国语影片办法》,正式创设金马奖。共设18个奖项,采取先公布评选结果,再举行颁奖典礼的形式并维持该形式至第十四届;颁奖典礼的举办日期为每年10月31日,第三至十五届改为10月30日[3]

1964年,金马奖停办一届[4]

1966年,《奖励国语影片办法》修正,规定所有获奖者必须亲自出席领奖,如不能出席,应于一年内亲自补领[5]

1968年(第五届)开始,金马奖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主办[6]

1971年,教育部文化局宣布金马奖由年度性改为长期性,《奖励优良国语影片办法》不再逐年公布[7]

1973年,撤销教育部文化局,由新闻局成立电影事业处接管电影相关业务,主办金马奖[8]

1974年,因举办亚洲影展,金马奖停办一届[9]

1978年,评审及颁奖形式被修改为第一阶段由评审提出入围名单,第二阶段由评审在颁奖礼当天选出得奖名单并密封,再于颁奖礼现场揭晓[10]

1979年,金马奖举办日期不再限于每年10月30日,并扩大为晚会形式[11]

1980年,首度举办国际影片观摩展;首度使用樊曼侬作曲、孙仪填词的主题曲《金马奔腾》[12]

1984年,金马奖首度交由民间办理[13]

1988年,金马奖工作委员会修改组织简则,停止由电影团体轮流主办,设立专任秘书长[14]

1989年,金马奖整体活动定名为“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本届增设国际影片竞赛,因受到舆论批评,仅办理一届[15]

1990年,“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成立[16]

1991年,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正式转由民间运作,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同时纳入基金会下[17];个人奖项报名资格放宽为“凡华裔人士均可报名,但需加入台港两地电影团体“[18]

1992年,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更名为“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19]

1993年,金马奖设立星光大道,大陆电影人首次正式组团参加相关活动,颁奖典礼首次在亚洲地区同步播出[20]

1994年,执委会决定不符合“大陆编导演比例不超过二分之一“的影片不能参加金马奖[18]

1997年,新闻局废除《奖励优良国语电影办法》,将金马奖定位为全球华语影片竞赛[21]

1999年,金马奖与新闻局达成协议,不主动邀请政界领导参加颁奖典礼,并规定出席的政界人士不上台、不致辞、不颁奖三原则[22];影片报名资格再次放宽[18]

2001年,修订组织章程,执委会主席两年一任,秘书长与工作人员一年一聘[23]

奖项文化

”金马”二字源自金门、马祖两岛名的字首,此外,它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名称以“金字招牌”为号召的潮流[24]

奖杯奖座

金马奖创立初期奖座依奖项有大中小之分。第一届奖座出处已不可考,第二届邀请青年雕塑家杨英风设计,以殷商图纹构化“马首是瞻”,表现得奖者的典范风华,之后配合时代进步,渐进设计为战马奔腾之姿,象征电影艺术工作者向专业化、艺术化、国际化不断努力的精神,也包含着华语片放眼世界、精益求精的宏观胸襟,金马意兴风发、向前奔跃的姿态象征了金马奖引领华语电影奔腾不息之意[25]

主题音乐

1980年,第十七届金马奖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主题曲《金马奔腾》,由樊曼侬作曲、孙仪作词。

金马奔腾

作词:孙仪 作曲/编曲:樊曼侬

让金马带动 电影的巨轮

如金之真纯 如马之奔腾

为艺术献身 至善 至美 至真

以喜怒哀乐 表达人生

让金马精神 引导着我们

追求着理想 向前飞奔[26]

奖项设置

类别奖项备注
影片类最佳剧情长片
最佳纪录片
最佳动画长片1969年设置”最佳卡通片“和”最佳卡通片编导“,1990年”最佳卡通片“更名为”最佳动画片“
最佳剧情短片1996年设置“最佳创作短片”,2016年拆分为此
最佳动画短片
个人类最佳导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导演2010年设置
最佳新演员2000年设置
最佳原著剧本1979年由”最佳编剧“拆分
最佳改编剧本
最佳摄影
最佳视觉效果1995年设置”最佳视听科技“奖,1996年更名为”最佳视觉特效“,2004年更名为此
最佳美术设计1965年设置
最佳造型设计1981年设置”最佳服装设计“奖,1990年更名为此
最佳动作设计1992年设置”最佳武术指导“,1993年更名为”最佳动作指导“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1981年”最佳配乐“拆分为”原作音乐“和”改编音乐“,1990年合并为”最佳电影音乐“,1997年更名为此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1979年”最佳音乐“拆分为”最佳配乐“与”最佳电影插曲“,1992年由”最佳电影插曲“更名为”最佳电影歌曲“,1997年更名为此
最佳剪辑
最佳音效
特别奖项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1997年设置“评审团特别奖”,2001年更名为“评审团个人特别奖”,2002年更名为“年度最佳台湾电影工作者”,2006年更名为“福尔摩沙个人奖”,2007年更名为此
金马奖特别奖
非正式竞赛观众票选最佳影片1992年设置
已取消奖项最佳新闻片、最佳新闻片编导、最佳新闻片摄影1968年设置,1971年取消新闻影片类奖项
年度台湾杰出电影1997年设置“评审团大奖”,2001年更名为“评审团影片特别奖”,2002年更名为“年度最佳台湾电影”,2006年更名为“福尔摩沙影片奖”,2007年更名为此,2011年取消
骑士勋章2008年设置,仅有一届
大陆影人特别奖1993年设置,办理三届,颁发一届
最佳纪录片导演1985年设置,1990年取消
最佳童星1985年取消
优等剧情片、优等纪录片、纪录片最佳策划、纪录片最佳摄影1981年取消
备注:以上“奖项设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27][18]

评选规则

评审委员资格

评审委员由电影相关专业人士出任,依评审阶段分为初选、复选及决选。

电影基金会董监事、金马执委会执行委员不得担任评审委员。于各阶段进行评选作业时,参赛影片幕前幕后人员(以影片前后完整演职员表为依据)亦不得担任该类别及该阶段评审委员。

评审委员不得连续两年担任。

评审委员须亲自全程参与评选工作,不得缺席或由他人代理职务,否则经报知金马执行委员会同意后,即取消其评审资格。

如评审委员资格不符,或于评选过程违反评选原则,一经查证属实,立即取消其评审资格。

评选办法

初选:初选阶段依影片类别分为剧情长片类、纪录片类、剧情短片类及动画片类共四类评审委员。各类初选会议由各类评审委员采取公开讨论、不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评选。获半数以上评审委员推荐之影片,方可进入复选阶段。

复选:由评审委员针对所有影片类、个人类奖项进行评选。采取公开讨论、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入围名单。“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则针对入围影片所填报之“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名单进行评选,评审有主动提名权,经评审公开讨论、不记名投票选出得奖者一名。名单于复选会议结束后召开记者会公布。

决选:由评审委员针对入围名单采取公开讨论、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得奖名单,并经由专业律师公证后密封,最后于颁奖典礼中公布。[27]

评审团(第五十五届)[28]

初选评审动画片类张晏榕、张淑满、谢文明
剧情短片类王耿瑜、李念修、詹京霖
纪录片类吴秀菁、李香秀、李家骅、庄益增、蔡甘铨
剧情长片类吴珮慈、卓男、马欣、许肇任、陈子谦、刘梓洁、郑秉泓
复选及决选评审吴冠平、李耀华、周青元、林书宇、柯星沛、陈竹昇、陈珊妮、曾伟祯、曾国祥、杨雅喆、蔡珮玲
决选评审Michael BERRY、许月珍、陈博文、游乃海、黄志明、巩俐

历届情况

历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年份名称年份名称年份名称
1962第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63第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65第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1966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67第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68第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1969第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70第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71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1972第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73第1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75第1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1976第1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77第1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78第1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1979第1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80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81第1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1982第1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83第2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84第2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1985第2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86第2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87第2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1988第2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89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90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1991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92第2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93第3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1994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95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96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1997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98第3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999第3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2000第3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01第3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02第3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2003第4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04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05第4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2006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07第4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08第4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2009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10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11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2012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13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14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2015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16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17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2018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19第5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2020第5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注:统计截至2020年
历届最佳影片、导演、男/女主角

时间

届次

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1962

第01届

《星星月亮太阳》

陶秦《千娇百媚》

王引《手枪》

尤敏《星星月亮太阳》

1963

第02届

《梁山伯与祝英台》

李翰祥《梁山伯与祝英台》

唐菁《黑夜到黎明》

乐蒂《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5

第03届

《养鸭人家》

李行《养鸭人家》

葛香亭《养鸭人家》

李丽华《故都春梦》

1966

第04届

《西施》

李翰祥《西施》

赵雷《西施》

归亚蕾《烟雨濛濛》

1967

第05届

《我女若兰》

李嘉《我女若兰》

欧威《故乡劫》

江青《几度夕阳红》

1968

第06届

《路》

白景瑞《寂寞的十七岁》

崔福生《路》

凌波《烽火万里情》

1969

第07届

《小镇春回》

白景瑞《新娘与我》

杨群《扬子江风云》

李丽华《扬子江风云》

1970

第08届

《家在台北》

张曾泽《路客与刀客》

葛香亭《高山青》

归亚蕾《家在台北》

1971

第09届

《缇萦》

丁善玺《落鹰峡》

王引《缇萦》

卢燕《董夫人》

1972

第10届

《秋决》

李行《秋决》

欧威《秋决》

翁倩玉《真假千金》

1973

第11届

《忍》

程刚《十四女英豪》

杨群《忍》

上官灵凤《马路小英雄》

1975

第12届

《吾土吾民》

刘艺《长情万缕》

秦祥林《长情万缕》

卢燕《倾国倾城》

1976

第13届

《梅花》

张佩成《狼牙口》

常枫《香花与毒草》

徐枫《刺客》

1977

第14届

《笕桥英烈传》

张曾泽《笕桥英烈传》

秦祥林《人在天涯》

陈秋霞《秋霞》

1978

第15届

《汪洋中的一条船》

李行《汪洋中的一条船》

秦汉《汪洋中的一条船》

恬妞《蒂蒂日记》

1979

第16届

《小城故事》

胡金铨《山中传奇》

柯俊雄《黄埔军魂》

林凤娇《小城故事》

1980

第17届

《早安台北》

王菊金《六朝怪谈》

王冠雄《茉莉花》

徐枫《源》

1981

第18届

《假如我是真的》

徐克《夜来香》

谭咏麟《假如我是真的》

张艾嘉《我的爷爷》

1982

第19届

《辛亥双十》

章国明《边缘人》

艾迪《边缘人》

汪萍《武松》

1983

第20届

《小毕的故事》

陈坤厚《小毕的故事》

孙越《搭错车》

陆小芬《看海的日子》

1984

第21届

《老莫的第二个春天》

麦当雄《省港旗兵》

李修贤《公仆》

杨惠姗《小逃犯》

1985

第22届

《我这样过了一生》

张毅《我这样过了一生》

周润发《等待黎明》

杨惠姗《我这样过了一生》

1986

第23届

《恐怖分子》

吴宇森《英雄本色》

狄龙《英雄本色》

张艾嘉《最爱》

1987

第24届

《稻草人》

王童《稻草人》

周润发《秋天的童话》

梅艳芳《胭脂扣》

1988

第25届

《七小福》

罗启锐《七小福》

万梓良《大头仔》

郑裕玲《星星月亮太阳》

1989

第26届

《三个女人的故事》

侯孝贤《悲情城市》

陈松勇《悲情城市》

张曼玉《三个女人的故事》

1990

第27届

《滚滚红尘》

严浩《滚滚红尘》

梁家辉《爱在他乡的季节》

林青霞《滚滚红尘》

1991

第28届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王家卫《阿飞正传》

郎雄《推手》

张曼玉《阮玲玉》

1992

第29届

《无言的山丘》

王童《无言的山丘》

成龙《警察故事III超级警察》

陈令智《浮世恋曲》

1993

第30届

《喜宴》

李安《喜宴》

成龙《重案组》

吴家丽《赤裸的诱惑》

1994

第31届

《爱情万岁》

蔡明亮《爱情万岁》

梁朝伟《重庆森林》

陈冲《红玫瑰白玫瑰》

1995

第32届

《女人四十》

侯孝贤《好男好女》

林扬《超级大国民》

萧芳芳《女人四十》

1996

第33届

《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

夏雨《阳光灿烂的日子》

萧芳芳《虎度门》

1997

第34届

《甜蜜蜜》

陈果《香港制造》

谢君豪《南海十三郎》

张曼玉《甜蜜蜜》

1998

第35届

《天浴》

陈冲《天浴》

洛桑群培《天浴》

李小璐《天浴》

1999

第36届

《千言万语》

许鞍华《千言万语》

柯俊雄《一代枭雄曹操》

李丽珍《千言万语》

2000

第37届

《卧虎藏龙》

杜琪峰《枪火》

吴镇宇《枪火》

张曼玉《花样年华》

2001

第38届

《榴莲飘飘》

关锦鹏《蓝宇》

刘烨《蓝宇》

秦海璐《榴莲飘飘》

2002

第39届

《美丽时光》

陈果《香港有个荷里活》

黎明《三更之回家》

李心洁《见鬼》

2003

第40届

《无间道》

刘伟强、麦兆辉《无间道》

梁朝伟《无间道》

吴君如《金鸡》

2004

第41届

《可可西里》

杜琪峰《大事件》

刘德华《无间道3:终极无间》

杨贵媚《月光下,我记得》

2005

第42届

《功夫》

周星驰《功夫》

郭富城《三岔口》

舒淇《最好的时光》

2006

第43届

《父子》

陈可辛《如果,爱》

郭富城《父子》

周迅《如果·爱》

2007

第44届

《色·戒》

李安《色·戒》

梁朝伟《色·戒》

陈冲《意》

2008

第45届

《投名状》

陈可辛《投名状》

张涵予《集结号》

刘美君《我不卖身,我卖子宫》

2009

第46届

《不能没有你》

戴立忍《不能没有你》

张家辉《证人》

黄渤《斗牛》

李冰冰《风声》

2010

第47届

《当爱来的时候》

钟孟宏《第四张画》

阮经天《艋舺》

吕丽萍《玩酷青春》

2011

第48届

《赛德克·巴莱》

许鞍华《桃姐》

刘德华《桃姐》

叶德娴《桃姐》

2012

第49届

《神探亨特张》

杜琪峰《夺命金》

刘青云《夺命金》

桂纶镁《女朋友男朋友》

2013

第50届

《爸妈不在家》

蔡明亮《郊游》

李康生《郊游》

章子怡《一代宗师》

2014

第51届

《推拿》

许鞍华《黄金时代》

陈建斌《一个勺子》

陈湘琪《回光奏鸣曲》

2015

第52届

《刺客聂隐娘》

侯孝贤《刺客聂隐娘》

冯小刚《老炮儿》

林嘉欣《百日告别》

2016

第53届

《八月》

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

范伟《不成问题的问题》

周冬雨《七月与安生》

马思纯《七月与安生》

2017

第54届

《血观音》

文晏《嘉年华》

涂们《老兽》

惠英红《血观音》

2018

第55届

《大象席地而坐》

张艺谋《影》

徐峥《我不是药神》

谢盈萱《谁先爱上他的》

2019

第56届

《阳光普照》

钟孟宏《阳光普照》

陈以文《阳光普照》

杨雁雁《热带雨》

2020

第57届

《消失的情人节》

陈玉勋《消失的情人节》

莫子仪《亲爱的房客》

陈淑芳《孤味》

参考资料[29]
历届最佳配角新人

时间

届次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演员

最佳新导演

1962

第01届

矮仔财《宜室宜家》

唐宝云《台风》

未设

未设

1963

第02届

马骥《白云故乡》

杜娟《巫山春回》

1965

第03届

井淼《故都春梦》

王莱《人之初》

1966

第04届

吴家骥《金玉奴》

卢碧云《烟雨蒙蒙》

1967

第05届

崔福生《贞节牌坊》

于倩《蓝与黑》

1968

第06届

井淼《烽火万里情》

欧阳莎菲《烽火万里情》

1969

第07届

孙越《扬子江风云》

张冰玉《小镇春回》

1970

第08届

仪铭《歌声魅影》

夏台凤《歌声魅影》

1971

第09届

王戎《庭院深深》

陈莎莉《落鹰峡》

1972

第10届

魏苏《大地春雷》

傅碧辉《秋决》

1973

第11届

王宇《突破国际死亡线》

卢燕《十四女英豪》

1975

第12届

仪铭《云深不知处》

萧芳芳《女朋友》

1976

第13届

郎雄《狼牙口》

张艾嘉《碧云天》

1977

第14届

白鹰《千刀万里追》

胡茵梦《人在天涯》

1978

第15届

谷名伦《日落北京城》

归亚蕾《蒂蒂日记》

1979

第16届

韩苏《欢颜》

沈时华《一个女工的故事》

1980

第17届

向云鹏《乡野人》

邵佩玲《茉莉花》

1981

第18届

王珏《皇天后土》

王莱《小葫芦》

1982

第19届

谷峰《武松》

叶德娴《汽水加牛奶》

1983

第20届

谷峰《待罪的女孩》

英英《看海的日子》

1984

第21届

常枫《颐园飘香》

陈秋燕《油麻菜籽》

1985

第22届

陈博正《超级市民》

唐如韫《童年往事》

1986

第23届

秦沛《癫佬正传》

缪骞人《最爱》

1987

第24届

午马《倩女幽魂》

林珊如《期待你长大》

1988

第25届

周星驰《霹雳先锋》

王莱《海峡两岸》

1989

第26届

张世《香蕉天堂》

李淑桢《鲁冰花》

1990

第27届

张学友《笑傲江湖》

张曼玉《滚滚红尘》

1991

第28届

关海山《五亿探长雷洛传》

王莱《推手》

潘迪华《阿飞正传》

1992

第29

顾宝明《暗恋桃花源》

顾美华《浮世恋曲》

1993

第30届

郎雄《喜宴》

归亚蕾《喜宴》

1994

第31届

王柏森《独立时代》

金燕玲《独立时代》

1995

第32届

罗家英《女人四十》

文英《热带鱼》

1996

第33届

王启赞《麻将》

邱秀敏《忠仔》

1997

第34届

陈进兴《爱情来了》

廖慧珍《爱情来了》

1998

第35届

曾志伟《愈快乐愈堕落》

舒淇《洪兴十三妹》

1999

第36届

戴立忍《想死趁现在》

叶德娴《笨小孩》

2000

第37届

太保《运转手之恋》

赵美龄《沙河悲歌》

姚月明《细路祥》

2001

第38届

谭耀文《野兽之瞳》

罗慧英《爱上我吧》

秦海璐《榴莲飘飘》

2002

第39届

黄秋生《想飞》

林嘉欣《男人四十》

林嘉欣《男人四十》

2003

第40届

黄秋生《无间道》

林美秀《黑狗来了》

王宝强《盲井》

郑智允《跑吧孩子》

2004

第41届

吴彦祖《新警察故事》

白灵《三更2之饺子》

洪颢瑄《拥抱大白熊》

杨佑宁《17岁的天空》

2005

第42届

黄秋生《头文字D》

元秋《功夫》

周杰伦《头文字D》

2006

第43届

吴景滔《父子》

谢欣颖《爱丽丝的镜子》

张睿家《盛夏光年》

2007

第44届

梁家辉《战·鼓》

范冰冰《心中有鬼》

汤唯《色·戒》

2008

第45届

马如龙《海角七号》

梅芳《囧男孩》

姜圣民《跳格子》

2009

第46届

王学圻《梅兰芳》

惠英红《心魔》

余少群《梅兰芳》

2010

第47届

吴朋奉《父后七日》

郝蕾《第四张画》

李千娜《茱丽叶》

何蔚庭《台北星期天》

2011

第48届

徐诣帆《赛德克·巴莱》

唐群《到阜阳六百里》

柯震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乌尔善《刀见笑》

2012

第49届

郑中基《低俗喜剧》

梁静《杀生》

齐溪《浮城谜事》

张荣吉《逆光飞翔》

2013

第50届

李雪健《一九四二》

杨雁雁《爸妈不在家》

郭书瑶《志气》

陈哲艺《爸妈不在家》

2014

第51届

陈建斌《军中乐园》

万茜《军中乐园》

张磊《推拿》

陈建斌《一个勺子》

2015

第52届

白只《踏血寻梅》

吕雪凤《醉·生梦死》

李鸿其《醉·生梦死》

毕赣《路边野餐》

2016

第53届

林柏宏《六弄咖啡馆》

金燕玲《一念无明》

孔维一《八月》

黄进《一念无明》

2017

第54届

陈竹昇《阿莉芙》

文淇《血观音》

瑞玛席丹《强尼·凯克》

黄信尧《大佛普拉斯》

2018

第55届

袁富华《翠丝》

丁宁《幸福城市》

钟家骏《只有大海知道》

文牧野《我不是药神》

2019

第56届

刘冠廷《阳光普照》

张诗盈《我的灵魂是爱做的》

范少勋《下半场》

徐汉强《返校》

2020

第57届

纳豆《同学麦娜丝》

陈淑芳《亲爱的房客》

陈姸霏《无声》

张吉安《南巫》

参考资料[30]

制作团队

执行委员会设一位主席,成员为七至十一位学者专家及电影从业人员。会务则交由执行长负责推动,下设五个部门,行政部负责行政事务、票务作业、贵宾接待等工作,行销部负责宣传造势、异业合作、週边活动等业务,竞赛部负责影片竞赛、金马奖颁奖典礼,创投会议部负责创投会议之推动与执行,影展部则负责国际影展内容策划、影片及影人邀约、字幕翻译製作、拷贝运送及影展现场执行等各项事宜。

2018年起由李安接任主席。执行委员为李行、侯孝贤、杨贵媚、廖庆松、胡仲光、李远、黄建业、石伟明、杨力州、江志强。[31]

奖项之最

项目电影工作者纪录备注
获最多金马奖张叔平13次最佳美术设计:1986、1991、1995、2004、2013、2015

最佳造型设计:1986、1991、2000、2013、2017最佳剪辑:1995、2001最佳录音:1985、1992、1993、1995

同一奖项获奖最多杜笃之12次最佳录音:1985、1992、1993、1995最佳音效:2001、2006、2007、2010、2011、2013、2015、2017
提名最多次金马奖张叔平38次最佳美术设计:第18、21、23(2项)、25、28、29、31(2项)、32、34、37、38、41、50、52最佳造型设计:第21、23、28、29(2项)、31、32、33、38、39、41、48、50、52(2项)、54最佳剪辑:第31、32、34、38、50。
同一奖项提名最多杜笃之33次最佳录音:第21、22、23、26、28、29(2项)、30(2项)、31(2项)、32(2项)最佳音效:36、37、38(2项)、40、41(2项)、43、44、45、46(2项)、47、48、50(2项)、51、52、54(2项)。
得奖最多幕前工作者张曼玉5次最佳女主角:1989、1991、1997、2000

最佳女配角:1990

入围最多幕前工作者张艾嘉18次最佳女主角:1980、1981、1986、1989、2001、2004、2010、2015、2017

最佳女配角:1976最佳导演:1986、2008、2017最佳原著剧本:1986、1996、2017最佳改编剧本:1995、2015

演员奖大满贯林嘉欣最佳新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女主角《男人四十》(2002)《百日告别》(2015)
最佳女主角
项目演员纪录届/年份备注
获最多最佳女主角张曼玉4次第26届 (1989)第28届 (1991)第34届 (1997)第37届 (2000)《三个女人的故事》《阮玲玉》《甜蜜蜜》《花样年华》
入围最多次最佳女主角张艾嘉9次获奖2次 (第18及23届)
连续两年获得最佳女主角杨惠姗隔年即获奖第21届 (1984)第22届 (1985)《小逃犯》《我这样过了一生》
萧芳芳第32届 (1995)第33届 (1996)《女人四十》《虎度门》
间隔最久再获最佳女主角奖陈冲隔13年第31届 (1994)第44届 (2007)《红玫瑰白玫瑰》《意》
最年长最佳女主角得主叶德娴63岁第48届 (2011)《桃姐》
最年轻最佳女主角得主李小璐17岁第35届 (1998)《天浴》
最年长最佳女主角入围陶述73岁第33届 (1996)《红柿子》
最年轻最佳女主角入围文淇14岁第54届 (2017)《嘉年华》
首位以非剧情长片入围王琄以创作短片入围此奖第41届 (2004)《秋天的蓝调》
首位以电视电影入围尹馨已以同一部片获得电视金钟奖电视电影类最佳女主角奖第54届 (2017)《川流之岛》
首位以同系列片蝉联入围演技奖项许玮甯以《红衣小女孩》系列电影连续两年入围第53届 (2016)第54届 (2017)《红衣小女孩》女主角》《红衣小女孩2》女配角
最佳女配角
项目演员纪录届/年份备注
获最多最佳女配角王莱4次第3届 (1965)第18届 (1981)第25届 (1988)第28届 (1991)《人之初》《小葫芦》《海峡两岸》《推手》
入围最多次最佳女配角金燕玲6次获奖2次 (第31及53届)
间隔最久再获最佳女配角奖金燕玲隔22年第31届 (1994)第53届 (2016)《独立时代》《一念无明》
最年长最佳女配角得主梅芳73岁第45届 (2008)《囧男孩》
最年轻最佳女配角得主林珊如10岁第24届 (1987)《期待你长大》
最年长最佳女配角入围吴彦姝79岁第54届 (2017)《相爱相亲》
最年轻最佳女配角入围林珊如10岁第24届 (1987)《期待你长大》
最佳男主角
项目演员纪录届/年份备注
获最多最佳男主角梁朝伟3次第31届 (1994)第40届 (2003)第44届 (2007)《重庆森林》《无间道》《色戒》
入围最多次最佳男主角梁朝伟7次获奖3次 (第31、40、44届)
连续两年获得最佳男主角成龙隔年即获奖第29届 (1992)第30届 (1993)《警察故事III超级警察》《重案组》
郭富城第42届 (2005)第43届 (2006)《三岔口》《父子》
间隔最久再获最佳男主角奖柯俊雄隔20年第16届 (1979)第36届 (1999)《黄埔军魂》《一代枭雄: 曹操》
最年长最佳男主角得主林扬63岁第32届 (1995)《超级大国民》
最年轻最佳男主角得主夏雨20岁第33届 (1996)《阳光灿烂的日子》
最年长最佳男主角入围许冠文74岁第53届 (2016)《一路顺风》
最年轻最佳男主角入围张震15岁第28届 (1991)《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最佳男配角
项目演员纪录届/年份备注
获最多最佳男配角黄秋生3次第39届 (2002)第40届 (2003)第42届 (2005)《想飞》《无间道》《头文字D》
入围最多次最佳男配角戴立忍5次获奖1次 (第36届)
连续两年获得最佳男配角谷峰隔年即获奖第19届 (1982)第20届 (1983)《武松》《待罪的女孩》
黄秋生第39届 (2002)第40届 (2003)《想飞》《无间道》
间隔最久再获最佳男配角奖郎雄隔17年第13届 (1976)第30届 (1993)《狼牙口》《喜宴》
最年长最佳男配角得主郎雄63岁第30届 (1993)《喜宴》
最年轻最佳男配角得主吴景滔9岁第43届 (2006)《父子》
最年长最佳男配角入围王天林78岁第42届 (2005)《黑社会》
最年轻最佳男配角入围吴景滔9岁第43届 (2006)《父子》
同届双得主
项目名称年份备注
男主角奖双得主张家辉、黄渤第46届第46届最佳男主角首次出现2位得主,分别是《证人》的张家辉和及《斗牛》的黄渤。
女主角奖双得主周冬雨、马思纯第53届第53届最佳女主角首次出现2位得主,周冬雨和马思纯,皆为《七月与安生》的女主角。
女配角奖双得主王莱、潘迪华第28届第28届最佳女配角首次出现2位得主,分别是《推手》的王莱和《阿飞正传》的潘迪华。
最佳新演员奖双得主郑智允、王宝强第40届第40届最佳新演员首次出现2位得主,分别是《跑吧孩子》的演员郑智允和《盲井》的王宝强。
洪颢瑄、杨祐宁第41届第41届最佳新演员第2次出现2位得主,分别是《拥抱大白熊》的洪颢瑄和《十七岁的天空》的杨祐宁。
评审团特别奖双得主《阮玲玉》、《推手》第28届《阮玲玉》由关锦鹏执导;《推手》由李安执导。
年度最佳台湾电影双得主《美丽时光》、《梦幻部落》第39届《美丽时光》由张作骥执导;《梦幻部落》由郑文堂执导。
最佳音乐双得主顾嘉辉、骆明道第3届由顾嘉辉《万花迎春》和骆明道《情人石》获得。
导演奖项
项目导演纪录年份备注
获得最多最佳导演奖李行3次第3届(1965)第10届(1972)第15届(1978)《养鸭人家》《秋决》《汪洋中的一条船》
杜琪峰第37届(2000)第41届(2004)第49届(2012)《枪火》《大事件》《夺命金》
许鞍华第36届(1999)第48届(2011)第51届(2014)《千言万语》《桃姐》《黄金时代》
侯孝贤第26届(1989)第32届(1995)第52届(2015)《悲情城市》《好男好女》《刺客聂隐娘》
入围最多最佳导演奖侯孝贤8次第19、21、22、26、32、35、42、52届
杜琪峰第37、40、41、42、43、49、50、53届
获得过最佳导演奖的演员陈冲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第31届(1994)、第44届(2007)第35届(1998)《红玫瑰白玫瑰》、《意》《天浴》
周星驰最佳男配角最佳导演第25届(1988)第42届(2005)《霹雳先锋》《功夫》
戴立忍最佳男配角最佳导演第36届(1999)第46届(2009)《想死趁现在》《不能没有你》
冯小刚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第52届(2015)第53届(2016)《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
获得过最佳新导演奖的演员陈建斌最佳新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皆在第51届(2014)《一个勺子》《军中乐园》
导过最多最佳剧情片的导演李行7次第3届(1965)第6届(1968)第10届(1972)第12届(1975)第15届(1978)第16届(1979)第17届(1980)《养鸭人家》《路》《秋决》《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
获导演奖女性陈冲1次第35届
许鞍华3次第36、48、51届
文晏1次第54届

影片奖项

项目片名纪录年份备注
剧情片最多获奖《三个女人的故事》8项获奖第26届 (1989)8项获奖 /11项提名
《滚滚红尘》第27届 (1990)8项获奖 / 12项提名
剧情片最多入围《香港有个好莱坞》14项入围第39届 (2002)3项获奖/ 14项提名
《当爱来的时候》第47届 (2010)4项获奖/ 14项提名
落选奖项最多的剧情片《香港有个好莱坞》11项未获奖第39届 (2002)3项获奖 /14项提名
落选奖项最多且无获奖的剧情片《如梦》9项皆未获奖第46届 (2009)0项获奖/ 9项提名
大满贯作品《天浴》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第35届 (1998)也获得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共7奖,11项提名
动画长片最多入围《好极了》3项入围第54届 (2017)
最长获奖剧情片《赛德克·巴莱》4小时36分钟第48届 (2011)获最佳剧情片等5奖
最长获奖影片《囚》4小时47分钟第54届 (2017)纪录片入围并得奖

注:以上“奖项之最”统计截至2018年12月[32]

奖项评析

金马奖不以票房作为入选考量,反而为华语文艺片提供了展示舞台。奖励了许多优良华语影片及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成为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指标[33]。(人民网评)

随着金马奖颁奖视野的扩大,这个存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华语电影颁奖礼仍具有风向标般的意义,被视为华人电影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之一。(人民政协报评)

由于外部环境所致,早期的金马奖主要针对台湾本土电影,后来港片加入,在港片黄金年代,一度喧宾夺主跃为主角,到20世纪90年代,内地电影开始参与。港片以其无与伦比的娱乐性,通过戏院和录像带,成为华人最熟悉的华语电影。除却港片之于华人,其它地区的电影,基本上处于相互陌生的状态,以电影奖为例,台湾人看金鸡百花的早期获奖名单,和内地人看早期金马一样,都感到非常陌生,如同翻看另一个国度的电影。[34](搜狐娱乐评)

金马奖是个有影响的华语电影奖项,它一直回避两岸政治纷争,从而为两岸电影工作者开展交流提供了空间[35]。(环球时报评)

奖项争议

金马奖出现过几次入围后发现资格不符又撤销入围资格的情况,引发争议。

1、第40届原同时以《飞跃情海》入围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员的林依晨,被以前一年演出《空手道少女组》并担任女主角为由取消最佳新演员入围资格[36]

2、第45届原入围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的金城武,在名单公布6小时后被因国籍(因属日籍)资格不符,取消该奖项入围资格,成为金马奖史上最短命入围者[37];最佳新演员入围者田中千绘传出出道多年早已参演多部电影,入围资格备受争议,金马奖委员会出面解释,新人奖中的首次演出认定,在于是否担任片中主/配角,对于只是客串性质演出在入围资格认定上不构成问题。

3、第49届原入围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的《沉默如谜的呼吸》(词:周云蓬,曲:周云蓬,唱:周云蓬,出自影片《神探亨特张》)与《惊惶》(词:沼泽乐队,曲:沼泽乐队,唱:沼泽乐队,出自影片《浮城谜事》),在入围名单于2012年10月2日下午5点公布后,经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查证并非影片原创歌曲,也与电影公司求证确认后,于同日晚间10点在官方网站公告取消两首歌曲的提名资格[38]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