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2023最新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百科介绍)

由网友(凉薄℃)分享简介:中国大冢制药有限私司(China OTSUKA Pharmaceutical Co.,Ltd.),建立于一九八一年,位于天津市,是1野以从事医药制造业为主的企业。董事少为董删贺。[一]中国大冢制药有限私司营业触及药品出产;药品委派出产;药品零售;药品0卖;食物出产;食物发卖;食物互联网发卖等。领有广东南大学冢制药有限私司、...

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China OTSUKA Pharmaceutical Co.,Ltd.),成立于1981年,位于天津市,是一家以从事医药制造业为主的企业。董事长为董增贺。[1]

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业务涉及药品生产;药品委托生产;药品批发;药品零售;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食品互联网销售等。拥有广东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大连大冢制药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截至2023年,在全国建立了30个分支机构,产品覆盖全国31个省市和地区,形成了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2]

中文名

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

性质

中日合资

成立时间

1981

人数

900

公司成立背景

日本大冢制药株式会社的公司简介

70年代末期中华大地拨乱反正、方兴未艾,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中外合资还是新鲜事物,在那个历史条件下,历时6年在中日两国有识之士的努力下,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起航了。

公司成立历程

1978年经日本大陆贸易公司本间庆藏先生介绍,日本大冢制药株式会社与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开始洽谈关于输液技术交流与合资建厂问题。1980年8月2日 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成立合同签字仪式上,林栋和大冢明彦分别代表中日双方签暑了《合资经营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合同书》、《技术合作合同》和《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章程》三份文件。 1981年2月28日 公司首届董事会在中国天津召开。 1983年6月8日公司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的批准证书,1984年1月23日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关《保税工厂登记证书》,1月26日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举行职工入司仪式,当时公司共有职工182名。5月17日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典礼。1984年5月28日公司销售出第一批10%葡萄糖注射液45000瓶。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COP商标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注册证。1985年1月10日公司第一批大输液产品返销日本。从此中国制药企业走向合作、发展、国际化的道路,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作为排头兵在行业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公司成立故事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医药行业在国际合作方面是走在比较前面的行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开放得比较早。改革初期,前后成立了5家合资制药企业:中日合资的天津中国大冢、中美合资的上海施贵宝、中瑞合资的无锡华瑞、中比合资的西安杨森及华纳(苏州胶囊)。这5家医药行业的合资试点企业可谓是首食“螃蟹”者。作为这第一批企业中的第一个,中国大冢的建成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当年做合资所碰到的困难在今天看来是不容易理解的。”当时在国家医药管理局外事局负责国际技术交流工作的唐韵琪回忆起往事有很多感慨。

什么都是第一次!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经济活动所必需的法律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在碰到没有法律依据可循的时候就只能把问题上交中央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和解决。

据唐韵琪回忆,在与日方开始接触、有合资建厂想法的时候,中国第一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尚未颁布,无法可依。尽管有法律专家、经济专家,但一般都缺乏国际交流合作的实际操作经验。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初期与日本接触承担的压力更是特别大。

幸运的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在1979年7月颁布了,法律明文允许:“公司、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共同举办合营企业。”

中日间的合作经过了多轮谈判磋商,1980年2月,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向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外商投资管理委员会提出合资计划。同年,正式签约,拉开了合资的序幕。第二年,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时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外事办公室主任的林栋兼任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这种既是政府官员又是企业经营者的存在,如今看来很奇怪,也难于理解,但它是当时政治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第一代医药代表”的问世

中国大冢成立初期大输液产品的销售情况极为不佳,仓库积压。彼时,中国大冢决定成立经营科,由1名日方科长、1名内勤和8名外勤推销员组成。8名外勤推销员分别是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学院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这是一个从日资企业舶来的科室,而这8名外勤推销员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代的“医药代表”,他们的名片上印的头衔是“销售工程师”。

当时中国大冢的产品要经过20多个环节才能最终被患者使用。成立经营科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这些环节,让产品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出去。销售工程师的工作就是医药情报员及推销员,并负责一部分销售渠道疏通工作。极其常见的营销手法在当时却是前所未有的,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时,医药代表的职责是在医院中为医生讲解从国外引进的新药的使用方法。许多医药行业内的最新信息,都是经由医药代表传播的。专业的医药代表推动了许多特效药和自主创新药在临床中使用,也使医院与制药企业之间产生了良性互动。

公司贡献

可以说,从合资建厂那一天起,中国大冢一直引领着我国输液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中国安全输液的历史。

1984年,中国大冢建成投产,首次将PP塑瓶输液引入中国,生产出我国第一批塑瓶输液;

2000年,引进聚丙烯共挤膜软袋输液,实现制袋、罐装一体化全密闭生产;

2004年,在国内首家引入塑料安瓿包装小针,大大减少玻璃瓶在使用中的安全隐患;

21世纪初,在国内首次引入外包装上双色印刷技术;

在双色印刷技术基础上又引进套色印刷技术,增加产品在临床使用中的识别性,减少给药差错。

企业文化

“为人类的健康不断提供最新、最优质的产品”

公司理念

“信赖、人和、创新”

公司规模

注册资金 16200万元人民币,公司员工人数900人,工厂所在地天津市西青区南河镇津文公路西,占地面积103308平方米,建筑面积45590平方米,生产品种注射剂、片剂、滴眼剂等,年产封闭式大输液四千万瓶(袋)、片剂7000万片和滴眼剂500万瓶。

企业文化建设

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于2001年10月13日竣工剪彩,同时正式向职工和家属全面开放。文体活动中心是中国大冢近几年来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在不断扩大生产的同时为同行业、本企业职工做的有意义的一件实事。中国大冢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活动中心的建立必将促进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企业文化也将更日趋成熟,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生产力来催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文体中心包括一片碧绿、标准的足球场、红绿白相间的标准的篮球场、网球场、和排球场,室内包括台球室、乒乓球室、电子飞镖和沙弧球室,还有一间阅览室“三辻书屋”。

“中国大冢”报:是公司内部刊物,目的为“宣传企业、传递信息,沟通感情、展示才华”。刊物从编辑、修订、排版全部由企业员工自行策划完成。

文体节:公司非常重视企业员工的文化建设。建立了各种群众组织和文化体育队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从90年代初每两年举办一届文化体育节,激发了员工的进取心,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