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由网友(失去并非不是一种收获)分享简介:经济教是平凡高档黉舍原科业余,属于经济教类业余。原业余造就具有比力扎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教实践根蒂根基,相熟古代东方经济教实践,比力相熟地掌握古代经济阐发要领,常识面较严,具备向经济教相干范畴扩大渗入威力的低级博门人材。[一]中文名经济教业余代码零二零一零一[二]教科门类经济教授予教位经济教教士外文名Economics业余层...

经济学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悉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

中文名

经济学

专业代码

020101[2]

学科门类

经济学

授予学位

经济学学士

外文名

Economics

专业层次

本科

修业年限

四年

专业类别

经济学类

发展历程

全名单来了 2019年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正式公布

1895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初,就开设了经济类课程。

1912年,北京大学设立了中国最早的经济类科系——商学社。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教育界开始探索经济类教育和研究的“中国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学专业教育主要学习苏联,按照苏联模式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被确定为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和一定经济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经济专门人才。

1966年后,经济学专业教育完全停滞,直到改革开放后,经济学专业得到了恢复和扩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经济类专业分为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专业属于经济学门类。[3][4]

在教育部2012年、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经济类专业的学科门类为经济学,专业代码为020101,为经济学类专业。[5]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 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为4年,可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修满学分且完成全部培养方案的情况下,可以提前毕业,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未修满学分和未完成培养方案的,可以延后毕业。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符合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 知识要求

(1)工具性知识

1、熟练掌握1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第一外语非英语的,如开设第二外语,应尽量开设英语。

2、具有比较完善的数学知识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能够运用数学方法理解和分析经济问题。

3、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研究分析和论文写作。

(2)专业知识

1、牢固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

2、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涵、发展演进、学派差异及争论重点。

3、熟悉经济学理论运用的市场环境、政策依据和政策效果。

4、了解经济学理论发展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

(3)其他相关领域知识

经济学类专业人才所从事的理论研究与实际业务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综合性,需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因此,根据具体专业属性还须熟悉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如人文学科、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 能力要求

(1)具有较强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2)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

(3)具有将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利用创造性思维开展科学研究和创业就业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持续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3)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4)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5)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验和实训(含就业指导)、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含创新创业实践)和毕业论文。

课程体系在注重知识性的同时应强化创新教育。应将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或课程融入课程体系。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50学分左右,其中理论教学课程为125 学分左右,实践教学课程为25学分左右。在理论教学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6学分左右,通识课程30学分左右,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专业课程39学分左右(其中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专业选修课程18学分左右),任意选修课程15学分左右。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原则上专业实验和实训(含就业指导)12学分左右,专业实习4学分左右,社会实践(含创新创业实践)5学分左右,毕业论文4学分左右。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中的学分安排做适当调整,但实践教学各项学分之和应保持在25学分左右,约为总学分的15%。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指定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均为必修;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增开的其他各类课程可以为必修,也可以为选修。

未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在折算后满足上述学分要求。课堂教学按照16~18学时(每学时50分钟)折算1学分,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按照1周折算1学分,毕业论文折算4学分。

理论课程

  •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全面贯彻教育部有关规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16学分,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

  • 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 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专业必修课程采取“4+4+X" 模式,第一个“4" 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 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可适当增加学时、学分,学分统计在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中,但不重复统计。

专业选修课程18学分左右,且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学校可根据培养目标提供备选课程供学生选择。鼓励将内容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组成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但学生不能只在一个模块中选课,应在多个模块中选够选修课程。

  • 任意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15学分左右。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备选课程。

鼓励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供学生选择。提倡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资源。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定和学分认定制度。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验性质的课堂教学,如专业实训(含就业指导)、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含创新创业实践)等。

  • 专业实验和实训(含就业指导)

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专业实训基地,开设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或环节。教师应全程跟踪和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活动。同时,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 专业实习

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要,充分利用专业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有组织的专业实习。允许学生自行联系适合单位进行专业实习,但应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实习质量。专业实习建议安排在第三学年及以后,可一次或多次进行,累计4周左右。实习过程应有完整的记录,实习后学生应完成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实习报告。

  • 社会实践(含创新创业实践)

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创新创业实践、勤工助学、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等,累计5周左右。社会实践应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组织,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应体现经济学类专业鲜明的理论色彩,并兼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可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以学术论文为主。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形式的毕业论文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应有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学生应在本专业的范围内,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兴趣和特长,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题并撰写。毕业论文在内容上应体现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熟练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毕业论文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由本专业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经验丰富人员共同指导。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论文在选题、开题、撰写等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检查。毕业论文一般不少于6000字。

教学条件

  • 教师规模与结构

(1)专业教师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各专业应配备不少于10名的专任教师,每门专业课程应至少配备2名专任教师。

(2)专业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应合理。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生师比不高于18:1。

  • 教师专业背景与水平要求

(1)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教育或研究背景,一般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应进行岗前培训,实践性强的课程的专任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务经验,

(2)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职业操守;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与知识更新能力,并能将科研成果和更新的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注重参加教学团队建设。

设备资源

  • 信息资源

具备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经济学类专业纸质和电子图书、期刊等资源,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和网络视频课程,每年定期更新教学信息资源。原则上要求专业图书(包括纸质、电子)生均拥有量不少于100册,每年生均增加不少于4册。可建设专门的教学信息资源平台或若干门在线国内外高校开放课程等资源。

  • 教学设施

配备足够数量和功能齐全的教学设施。教学设施包括教室、阅览室、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和教师工作室等。

教室数量能满足教学和学生自习的需要,阅览室应保证足够座位和空间。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为学生设置专门的课外讨论室。

专业实验室应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计算机台数至少可满足1个自然班实验教学需求,教学软件和数据库资源充足。实验室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正常运行。

学校应与相关实务部门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使之成为学校与有关实务部门长期合作和交流的有效平台。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规模能够保证每届学生集体实习比例不低于10%。

为专任教师提供固定的办公地点和配套设施。

  • 教学经费

切实保障专业教学经费投入。教学经费的使用应向教学一线倾斜, 不得用于非教学用途。教学经费最低保障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教学经费的增长应与学费收入增长保持同步。

质量保障

  • 组织保障

学校应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应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教学单位应加强教学组织和管理,切实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完善教研室(课程组)、系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坚持集体教学研讨,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学校应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和教学质量督查,积极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工作。鼓励小班(50 人以下)教学,严格控制大班(100人以上)教学。

  • 制度保障

(1)建立和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排课与调课、教材选用、成绩考核、试卷与论文等教学管理及文档管理的各项制度。

(2)建立和完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与奖惩制度,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并将其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为教师水平提高提供必要的经费条件保障。

(3)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和社会评学等多元评价体系。

(4)建立和完善学生守则、课堂规范、课外实践等学生管理制度。

  • 质量监控

学校应建立教学质量状态数据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专业建设实时的教学质量状态信息库,定期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纳人衡量办学水平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鼓励引人第三方评估,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有效监控。

培养模式

  • “2+2+2”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概括为两类招生模式、两大方向模块和两种教学语言。两类招生模式,即分别按照“三位一体”经济学专业招生和按照“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经济学类招生。两大方向模块,是指专门设计了注重加强数理分析能力的较“顶天”学术型的数理经济学模块和注重体现省市区域特色的较“立地”应用型的经济学模块,并尽可能科学合理地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两种教学语言,即部分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实施中文和双语或全英文两种教学语言的分层教学模式,以给学生更多的选课权,满足不同学生对教学语言的要求。

代表学校:宁波大学

  • “2+4”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中的“2”即将人才培养定位于两个方向,考研深造型和双证就业型。“4” 即素质、能力、方法和氛围。 素质和能力是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方法和手段,营造开放、宽松、公平、竞争的氛围。

代表学校:新疆财经大学

  • “知—行—思”人才培养模式

“知”即是知道,晓得,是主体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或认知;“行”即为行动,是主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思”即是思索,考虑,是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的思维活动,知、行、思三者的有机统一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该模式具体内涵为:

(1)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爱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2)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其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变学生“学书本”到“要实践”,使其从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获得真知。

(3)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教师和学生形成“知—行—思”的学习共同体,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代表学校:河北大学

发展前景

经济学本科专业相关的考研方向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6]

就业方向

主要有政府机关、科研高教机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各类工商企业、中外咨询机构等。[7]

开设院校

地区院校名录
北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天津天津商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重庆重庆三峡学院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财经学院
河北河北工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地质大学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大学许昌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
郑州轻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商丘学院信阳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科技学院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黄河科技学院
山东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宁学院菏泽学院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鲁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济南大学青岛理工大学聊城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政法学院山东大学青岛滨海学院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太原工业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长治学院
安徽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合肥学院铜陵学院阜阳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建筑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三联学院
江西宜春学院井冈山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江苏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南京审计大学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扬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财经大学
浙江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海洋大学嘉兴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宁波大学
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温州肯恩大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
湖北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武汉工程大学长江大学
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湖北师范大学
湖南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商大学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南华大学吉首大学
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
广东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广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金融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培正学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广西广西财经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科技大学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云南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大理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曲靖师范学院
红河学院云南工商学院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贵州贵阳学院凯里学院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
四川西华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体育学院内江师范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文理学院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西安财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理工大学渭南师范学院西安邮电大学
青海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大学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宁夏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金融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东北石油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财经学院
吉林吉林大学吉林工商学院长春大学长春财经学院
吉林外国语大学长春光华学院
辽宁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民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渤海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辽宁大学
东北大学沈阳大学辽宁财贸学院
西藏西藏大学
新疆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财经大学
内蒙古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海南海南师范大学海口经济学院
福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江夏学院
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集美大学华侨大学
福州理工学院闽南理工学院仰恩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河西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兰州财经大学
陇东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3月31日)[8]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