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恩(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思想家)

由网友(錯遇了妳)分享简介:潘仇(Thomas Paine,一七三七年一月二九日⑴八零九年六月八日),熟于英国诺福克郡,英裔美国思惟野、做野、政事勾当野、实践野、反动野、激入平易近主主义者。他投身泰西反动静止,曾选进法国人民私会,后正在美国总统杰斐逊的约请下回归美国,撰写了《人的权力》《美国险情》《感性时代》等。中文名托马斯·潘仇外文名Thomas...

潘恩(Thomas Paine,1737年1月29日-1809年6月8日),生于英国诺福克郡,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

汉学家包华石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在中国吗

他投身欧美革命运动,曾选入法国国民公会,后在美国总统杰斐逊的邀请下返回美国,撰写了《人的权利》《美国危机》《理性时代》等。

中文名

托马斯·潘恩

外文名

Thomas Paine

逝世日期

1809年6月8日

国籍

美国

民族

日耳曼民族

出生日期

1737年1月29日

出生地

英国诺福克郡

代表作品

《美国危机》《理性时代》《人权论》

别名

潘恩

人物生平

1737年1月29日,潘恩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人家。父亲是英格兰诺福克郡一名穷苦的胸衣匠人。幼年时,潘恩就失学了,成年后为稻粱谋计,先后以店员、胸衣匠、教员、税吏等职业为生;两次结婚,却从未尝过幸福滋味,均以失败收场。

1765年潘恩在列易斯当税吏时就关心政治,受到当时在英做外交官的富兰克林赏识,1772年写了小册子《税吏事件》,描写英国税吏的苦恼。

1774年4月,他因有“反政府”思想被免职。同年10月,潘恩被作为契约奴来到美洲,凭富兰克林的推荐信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当时,正值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但是,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连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确提出美国独立,更别提革命了。

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军屡败,士气低落,战局危急,前线作战的潘恩于膝上写下数篇战斗檄文,取名《美洲的危机》,华盛顿命人于军前朗读,士气大振,于1776年圣诞夜特仑屯战役中大获全胜。

1787年潘恩回到英国作短期旅行,1789年,受到法国大革命鼓舞,他写了歌颂法国大革命的与埃德蒙·伯克论战的小册子《人权》,引起海峡两岸轰动,历史证明该书促成了法国大革命的转向。这本小册子在英国遭到查禁,潘恩被英国政府追捕,被迫旅居法国,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他参加了法国大革命,但他后来深谋远虑地反对处决路易十六,暴君罗伯斯庇尔的雅各宾派搞恐怖专政时,潘恩说:“共和国死了”。因此,公安委员会以“图谋反抗共和国”的罪名逮捕了他。在狱中,他写下了他的第三部名著——《理性的时代》。后在美国驻法大使门罗的干预下获释。

1802年,潘恩应杰斐逊之邀回到他的精神故乡美国,却因《理性的时代》强硬的反宗教立场,不幸被这个国家遗弃,受尽奚落、侮辱和攻击,还被人开了一枪,于1809年死去,由好心的法国房东太太将其埋葬,葬礼仅六人参加。

主要作品

《人权论》

【即上文所说的《人的权利》】当柏克起而攻击法国革命时,1791年3月,他在伦敦出版《人权论》,激烈抨击柏克的《法国革命感言录》,引起英吉利海峡两岸舆论界的轰动。在书中,他在一个比柏克视野远为广阔的背景上,突出勾勒法国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它冲破了当时笼罩于整个西方先进思想界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迷信,深刻地批判了这一政体,给当时还处于摸索状态的法国革命指明了共和主义的崭新方向。

人物思想

潘恩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和自然神论者,他的“世界公民”理念宣传建立“世界共和国”,他也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资限额的提出者之一。在潘恩思想体系中,国王与贵族不存在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他对教会持极为严厉的批评态度。他说:“宗教里的基督教体系是对常识的一个侮辱。”

“至于称为《圣经》的书,说成是上帝的话,是一个亵渎。那是一本充满谎言和自相矛盾的书,记录很坏的时代和很坏的人的一段历史。”

人物影响

拿破仑极为推崇潘恩,告诉潘恩他枕下总放着一本《人权》,称潘恩为“共和国的火炬,一切传奇中最伟大的人物”,后拿破仑背弃共和,实行独裁,潘恩毫不留情地讥之为“前所未有的江湖骗子”。

罗伯斯庇尔在他自己创办的专政刊物《宪章捍卫者》1792年6月号摘要转载了《人权论》,热情称赞潘恩“是一个人类权力最雄辩的辩护者”。

一位西方学者认为:“发生在柏克和潘恩之间的这场大辩论,可能是英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意识形态论战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场论战。”

罗曼·罗兰为潘恩的悲剧打抱不平,曾预告要给“勇敢的空想主义者托马斯·潘恩”作传,把潘恩列入他的英雄长廊,与贝多芬、托尔斯泰等人做伴。至于与潘恩同时代的那些大革命家、大专政家,他却一个也没放在眼里。[1]

迪安事件之后,美国上层社会说:“他升起像一支火箭,坠落如一根拐杖。”

美国公使莫里斯写信给国务卿杰弗逊说:“他在狱中以著书反对耶稣自娱。我倾向于认为,他在狱中如果安分守己,或许能有幸被人遗忘。他若引入过多注意,那把早就悬在他头上的利斧就会落下来了。”

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一个人即使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也需要有些世故,才能得到赞扬。”

人物轶事

潘恩曾发明、设计过一连串东西,从刨床、轻型起重机到车厢轮子、无烟蜡烛。

1789年,他参与法国大革命,成为领袖之一,但因为政见相左(潘恩反对处死路易十六),被罗伯斯庇尔投入监狱。数年后,他几经周折返回美国,也是应者寥寥。

1809年,这位美式政体的开创者孤独地死于纽约,身后竟乏人送葬。不能不说,这是历史和潘恩开的残酷玩笑。[2]

1809年,潘恩在贫困潦倒、屈辱愤懑中于纽约逝世。据他的房东太太回忆:

下葬的场面让人揪心:“当棺木落地时,墓土撒上时,我站在墓穴的东端,让我的小儿子站在西端。环顾周围寥寥的旁观者,我说:‘啊,潘恩先生:我的儿子站在那儿,代表美国向您致谢。而我,则代表全体法兰西人民!’”

他被葬于1802年重归美国后的居住地,位于今天的新罗谢尔,也就是后来的潘恩小舍。然而他的遗体却被一位名叫威廉·克伯特的仰慕者掘出,这位仰慕者期望将其骸骨重归英国故里荣誉下葬,但后来却不知所终。潘恩最后下葬地也因此成为了未解之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