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诗(2023最新四言诗百科介绍)

由网友(清欢都远了)分享简介:4言诗是诗体的1种,指通尾都是或者基原是4字句写成的诗歌。4言诗是现代孕育发生最先的1种诗体。正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睹,到中国第1部诗歌总散《诗经》中,虽纯有3、5、7、8、9言之句,而基原上都是4言体。中文名4言诗地域中国文体诗歌职位地方现代最先孕育发生的1种诗体闻名4言诗年龄期间当前,4言诗逐渐式微,但仍有没有长诗人写...

四言诗是诗体的一种,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都是四言体。

中文名

四言诗

地区

中国

体裁

诗歌

地位

古代最早产生的一种诗体

著名四言诗

二十一条 搜狗百科

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毛泽东的四言诗

四言诗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 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 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 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 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 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 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 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 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 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 与日俱长

尚飨

龟虽寿

曹操(东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téng )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jì)伏枥(lì )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琉璃明王四言诗》

翩翩黄鸟,雌雄相依。

念我之独,谁其与归。

诗词介绍:

高句丽诗词歌赋高句丽时期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历史久远, 高句丽时期诗词歌赋遗存不多,迄今 仅史,记载中发现4首。其一是公元前 17年十月,儒留王为怀念爱妃雉姬 而作四言诗,是迄今为止所知集安历史上第一位留名诗人。

历史记载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西汉时期四言诗不少,如《易林》一书,虽为爻辞,但富有诗意,几与《诗经》并为四言诗矩□。明代杨慎大加称誉,叹为“古雅玄妙”。西汉一朝虽也有五言体兴起于民间歌谣,但文士之作,大体还是用四言体。韦孟的《讽谏诗》可为代表。刘勰曾誉之为“继轨周人”之作。但东汉之后,五言诗很快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钟嵘《诗品序》说,时人对于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这以后,传世的四言体确实不多,佳作更少。比较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正体的,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短歌行》与陶渊明《停云》诸作,篇中分章,反复吟咏,是“惟能辞意融化而一出于性情六义之正者”(吴讷《文章辩体序说》)。此外,嵇康的《幽愤诗》,以至韩愈的《元和圣德诗》、柳宗元的《平淮夷雅》,也有一定成就,曾被认为“词严气伟,非后人所及”(《文章辩体序说》)。宋代胡一桂亦工四言诗,但比起《诗经》中的珍品,诗味大不相同,而且篇幅较长,又不分章,所以有称之为四言变体的。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

毛泽东四言诗

四言诗

1915年

五月七日,

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

在我学子。

【写作背景】

诗中所提的五月七日,是当时的袁世凯政府在日本提出的二十一项侵华条款上签字的日子。毛泽东面对国家奇耻,以此诗号召学子,要立志报国仇。

【赏析】

这首诗虽短,但却充分突出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诗人报仇雪恨的心情溢于言表。语言简练,铿锵有力。

头两句,开门见山地点出事件的严重性:“民国奇耻”。一个“奇”字,点出了袁世凯在五月七日这天,答应了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二十一条”,这件事是中华民国的奇耻大辱,万万不能忍受!这两句为下两句做了坚实的铺垫,要报仇是有原因的,不容置疑。“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一问一答,直截了当,简洁有力。如何去报仇雪恨呢?只有让我们青年学生奋发起来,拯救祖国。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刊出:“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踵事增华,异曲同工。[1]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