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院(2023最新中国建筑设计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衬哽)分享简介:中国修建设计研究院,曾用名中国修建设计院有限私司,简称“中国院”,英文标识CADG,[一]建立于二零一四年,位于北京市,是1野以从事业余技能办事业为主的企业。董事少是宋源。[二]按照官网二零二三年二月显示,领有员工跨越三零零零人,设有直属部分四零余个,正在海内各省市设有分私司一五野,下辖齐资企业四野,控股企业一野,参股企...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曾用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院”,英文标识CADG,[1]成立于2014年,位于北京市,是一家以从事专业技术服务业为主的企业。董事长是宋源。[2]

根据官网2023年2月显示,拥有职工超过3000人,设有直属部门40余个,在国内各省市设有分公司15家,下辖全资企业4家,控股企业1家,参股企业7家。[1]中国建筑设计院有建筑工程设计;城市与小城镇规划;古建、园林与环境景观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申遗;房地产开发;工程总承包等。[2]

股票简称中国建筑,股票代码601668。[3]2022年5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史陈列馆被评选为2022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序号第13。[4]

注册资金

18143万元

公司名称

中国建筑设计院

公司性质

中央直属企业

外文名称

CAG

概况

兰州 生活美学让 诗与远方 近在咫尺 动态 吉屋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CAG)是2000年4月由原建设部四家直属的建设部设计院、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和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组建的大型骨干科技型中央企业,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中央直属设计公司,改革开放后是第一批进入国际建筑市场并较早获得对外经营权的设计企业之一,注册资金为18143万元,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2000年11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院集团现有员工4000余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人,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90余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40余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10余人,注册城市规划师40余人,注册造价师30余人,注册咨询师50余人,注册监理师50余人,注册设备工程师180余人,注册电气工程师80余人,其他注册人员10余人;高级设计、研究人员1100余人,中级技术人员900余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的中央直属企业,其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在建筑设计行业排名第一,是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排头兵,是推动我国建设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主要业务

范围涵盖前期咨询、规划、设计、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专业承包、环评和节能评价等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全过程。包括建筑工程设计与咨询、城市与小城镇规划、市政工程综合设计、城市燃气与工业煤气、污水与垃圾处理、道路桥梁设计、建筑智能化及系统工程设计、建筑标准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居住工程、建筑标准、科技信息技术、建筑历史、建筑经济等业务及其相应科研工作。基本形成了建筑设计、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市政、建筑标准、建设信息、工程咨询、室内装饰、园林绿化、住宅研发等一体化的集团化产业构架。

55年来先后设计完成了北京火车站、中国美术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国际饭店、深圳体育馆、外交部大楼、北京万泉新新家园、湖州东白鱼潭小区、北京煤气厂扩建工程、2008北京奥运会国家主体育场、西直门交通枢纽、首都博物馆、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故宫保护、长城保护、敦煌莫高窟、引滦入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长江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1986年至2006年获设计奖461项,其中国际奖8项、国家级奖68项、省部级奖324项。

组织机构

院本部职能部门:办公室、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投资与资产管理部、技术质量管理部、科研管理部、海外事业部、党群工作部、行政管理部、审计委员会、院刊编辑部、离退休职工管理办公室、信息管理研究中心。

1个建筑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中心;

5个专业设计院: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结构专业设计研究院、机电专业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

3个名人工作室:崔恺建筑设计工作室、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陈一峰建筑设计工作室;

7个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建设部建设科技信息研究所(亚太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研究所、城市地下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智能化设计研究所、建筑防水与工程材料研究所;

院现拥有17家一级公司(企业);院还设有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燃气用具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部城市煤气技术发展中心、建设部给水排水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推广办公室。

大事记

1952年 本院前身中央直属设计公司成立

1953年 本院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设计院,即中央设计院

1954年 从上海等地选调的约200多名技术干部到本院工作,年末本院职工总数达1015人

1955年 本院更名为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

1957年 本院设计的长安街第一栋现代化功能建筑中央电报大楼竣工

1958年 院设置为五个设计室分别承担工业建筑、民用建筑、援外建筑、国防工程、建筑标准等项设计工作

1959年 本院设计的北京站,全国农业展览馆,洛阳拖拉机厂等大型项目相继竣工

1960年 院成立家具设计机构,开始了对室内装修,家具设计与制作和经济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1964年 有本院专家负责,百余名技术人员参加编辑的《建筑设计资料集》第1集出版,全书共3集,发行20多万套

1966年 河北邢台发生地震,本院组织设计人员赴灾区帮助人民重建家园

1967年 本院设计的大型援外工程几内亚大会堂竣工,在国际上获良好评价

1968年 军代表、工宣队进驻本院,院实行军事管制

1969年 奉上级指示,本院迁至河南新乡,时职工总数958人

1970年 本院被撤消,908名职工被分配至其它单位和山西、湖南、河南等地

1971年 由11家单位重组后的新机构正式成立,定名为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

1973年 正式成立建筑设计研究院

1974年 本院设计的大型援外工程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落成

1975年 正式成立标准设计研究所

1976年 唐山地震,本院领导率专家组赴唐山参与新唐山规划设计

1978年 本院招收第一批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0年 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

1983年 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正式成立;设计院定名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筑设计院

1984年 本院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1985年 本院接手也中公司的经营管理

1987年 本院设计的大型项目北京图书馆落成

1988年 设计院更名为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本院历史所参与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卷出版

1991年 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来院考察复式住宅

1993年 本院被评为“中国勘察设计综合实力百强单位”

1994年 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更名为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组建

1995年 本院同日本合作的新JICA项目“中国住宅新技术研究和培训中心”正式启动

1996年 本院所属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成立

1998年 由本院华森公司和中国建筑学会,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共同举办的“住宅建筑设计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1999年 遵照党中央指示开展“三讲”党性党风教育

2000年 建设部决定撤并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组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1年 举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暨揭牌仪式”;本院主办的“国际建协中心联盟2001年大会”在北京召开

2002年 隆重纪念建院50周年

荣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央直属设计单位。1952年始建,50多年硕果累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和部委级科技奖励105项,建筑设计作品6000多项,遍布全国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工业设计院之一,在共和国建设和成长时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先后参与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参加了“大三线”重大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参与了唐山大地震震后恢复重建。参加并完成了众多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点工程设计项目。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国防建设和援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我国建筑行业科技攻关的骨干力量,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先后主持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计划中在建设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为我国建筑设计、住宅研究、村镇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作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龙头企业,50多年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曾先后设计完成了北京火车站、北京展览馆、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北京西直门大型交通枢纽、首都博物馆等一大批经典之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还综合运用各种科技手段,设计完成了我国第一个超大跨度空间网架结构建筑、第一个325米超高度钢结构大气污染监测塔、第一个我国自己投资自行设计的五星级现代化酒店,以及代表当今世界第一流技术水平的2008北京奥运主场馆。创下了无数个国内第一,填补了若干个国内空白。

几代科技人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这是一个伴随共和国建设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的企业,也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企业。

50多年来,被赞誉为中国建筑设计百科全书的经典长卷《建筑设计资料集》诞生于此;

重视功能,讲究质量,求实严谨的职业操守和企业文化,历经多年,沉淀于此;

林乐义、戴念慈、陈登鳌、傅熹年、李猷嘉、吴学敏、龚德顺、李娥飞、崔恺、赵冠谦等一批建筑界的栋梁之才治学务专,成就于此。

贡献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几代科技工作者始终站在共和国建设科技发展的最前列,一步一个脚印,引领着行业科技发展,推动着行业技术进步。 如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已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性的国有大型科技企业。从业人员近40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级设计大师6名,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高级专家93名,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研究设计人员1064名,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5.8%以上。院辖中国市政华北设计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深圳华森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城市建设研究院、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等18家直属单位,分布在北京、天津、深圳、上海、重庆等国内各主要城市。院内设有3个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经国家建设部批准设立的行业研究中心和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设立的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在住宅研究、村镇建设研究、城市建设研究、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多个研究领域均处在国内领先水平,成为行业认同的技术集散地和信息辐射源。

为我国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构建科技平台

设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担负着我国住宅领域基础性研究与科技攻关的重任。一批经验丰富、长期从事住宅研究的科技人员,早在“六五”时期就开展了“改善城市住宅功能与质量研究”等一系列住宅研究课题,为我国住宅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他们承担并完成了“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科技开发项目等一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先后推广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住宅建筑配套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等一大批成套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还设有“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燃气用具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部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部城市煤气技术发展中心”、“建设部给水排水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行业研究中心。先后主持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小城镇科技发展重大项目”中的重点攻关任务、“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和轻轨交通方式研究”项目以及“污水净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等一批国家攻关项目。承接并完成了几百项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规划设计任务。已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国内唯一接受建设部委托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归口管理单位,也是建设部指定的村镇建设规范标准的技术归口单位。有一批被尊称为“老标准”的科技人员,把一生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事业中。他们潜心研究,编制出《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一大批国内领先、部分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标准。为国家的工业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村镇建设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还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重点科研基地”。拥有一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默默耕耘在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队伍。曾先后完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等巨著,完成了故宫、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等多处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及《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牛河梁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众多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05年后又陆续启动了《国家重大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纲要》的研究编制工作。《纲要》涉及包括汉长安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以及长城、大运河、周口店等100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遗产。

追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科技发展的足迹,我们感慨万千。50多年走过的光辉历程,载着骄人的业绩,一路撒满辉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科技工作者为此感到骄傲;也为共和国建设科技发展的伟大业绩感到自豪。

今天,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站在新的起点上,迎接新的挑战。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这个经过多年精心打造的建筑设计“航空母舰”,正在驶向美好灿烂的明天。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