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2023最新法制史百科介绍)

由网友(东走西丢)分享简介:法治史是研究法令及相干轨制的发熟、成长、演化及其纪律的科教。广义的法令史仅着沉于法令自己的演入,而狭义的法治史所包罗的规模较广,除了法令自己之、法令相干轨制和法令实施的环境外,还包孕取社会之间的闭系。中文名法治史包孕法教范畴的轨制史以及思惟史类型法令术语相干黉舍中国国民大教、中国政法大教等寄义凡是将法令史等异于法治史,但...

法制史是研究法律及相关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狭义的法律史仅着重于法律本身的演进,而广义的法制史所包含的范围较广,除法律本身之、法律相关制度以及法律实行的情况外,还包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中文名

法制史

包括

法学领域的制度史和思想史

类型

法律术语

相关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

含义

中国法制史的图书目录

通常将法律史等同于法制史,但现今中国的法学学科划分认为,法律史大于法制史,而法律史包括制度史和思想史。国内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一般是法律史而不是法制史。

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硕士点和博士点通常是法制史的学科点,但是随着世纪末和新世纪的到来。各大重点高校和五大政法院校(现为四个)都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纷纷将硕士点改为法律史,方向包括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主要是西方法制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思想史(与法理学交叉)等等。

但是,在本科的教学中,依旧是分成中国法制史和外国法制史;而不称为法律史。

相关学校

国内法律史(法制史)学科较强的有:

中国政法大学(均衡,中国法制史较有名)

华东政法大学(均衡,外国法制史更有名)

西南政法大学(均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原来的中南政法,以中国法制史和中西比较为主)

湘潭大学【非洲法研究比较有特色(属外国法)】

西北政法大学

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

其他还有教师散落于各个大学(如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

相关考试

全国的学会包括了中国法律史学会、全国外国法制史学会、西方法律思想史学会、比较法学会(研究会)等多个学会。

08年法制史依然是考察分值最少的科目之一,所涉题型只有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其中单选是第一卷的第8题到第11题以及第13题共计考察5分、多选是第57题到第59题共计6分。法制史部分在08年司法考试中合计考察11分,是2013年司法考试中考察分数最少的一科。[1]

2013年考试大纲

第一章 中国法制史

第一节 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第二节 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

第三节 清末、民国时期的法制

第二章 外国法制史

第一节 罗马法

第二节 英美法系

第三节 大陆法系

相关研究

在清代法制史的研究中,州县档案与正史、方志、族谱、官箴书、日记等史料相比,有其独特的价值。充分利用州县档案不只是法律史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亦会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若善加利用,可以使研究者获得更加鲜活的文本,进而有可能得出更加贴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清朝正史的可信性

正史一类的历史资料多是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宣示,它不一定是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陈寅恪就曾说过“清代官书未必尽可信赖”,因为实录“悉经改易”(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82、891页),而官书“多所讳饰”(陈寅恪:《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4页)。国家法律、省例多为制度史的研究素材,往往不能反映具体的实践。“官箴书”因其本身负载有“规劝、告诫”的功能,多有表达理想中的“为官之道”或“为幕之道”的目的,即便是官员治理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未必就是著者为官行为的真实记录,在当时亦未必经过了实践层面的验证。而这些,当然不能成为,至少不能完全成为我们分析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素材。

失之简略是地方志、族谱等资料共存的问题。地方志受体例、内容的限制,往往举其大要而简于叙事,缺乏深度的记述致使细里不明,因果不彰。族谱一类的文献通常也不能反映出族际之间及家族以外的社会实际,而且由于它“攀富”、“攀贵”的特征,所记往往也失于真实。

州县司法档案

州县司法档案则大不一样,其内容的“丰富性”,隐含信息的“无穷性”,往往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时给我们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其丰富的信息量也会使研究者体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惬意与魅力。一件完整的诉讼档案记录了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当事人的年龄、住地、家庭人员、邻居、经济状态、社会组成等众多信息,也能看到县官、衙役、代书、讼师、家族、乡约、保甲等各种力量对案件的态度。不仅如此,由于普通百姓所告大多为琐事,通过档案我们大致能了解乡村社会百姓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地方档案记录的多是普通百姓的“细故”,不需要如重情案件那样逐级转审,所以记录这些事件的书吏通常没有必要花时间回过头来修改与刻意雕凿。

当然,州县档案的记载也存在未能如实反映事实的情况,甚至有虚构的可能。日本学者唐泽靖彦曾对《淡新档案》、《巴县档案》和安徽《南陵县档案》中的诉讼文书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文书中涉及的官民各方,都在经意或不经意中虚构或“制作”着事实。尤其是各种程式化的诉讼语言,与档案制作者(如当事人、师爷、书吏、官员等)的得失利害、动机立场、身份地位、职业规范息息相关。简单俗套的文字之下,实则暗藏玄机(唐泽靖彦:《清代的诉状及其制作者》,牛杰译,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0卷,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因此,绝不能将其中的叙述直接视为“史实”。但是这一问题并非不可克服。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在《档案中的虚构:十六世纪法国司法档案中的赦罪故事及故事的叙述者》一书中,使用重建语境的办法,对16世纪的大量“赦免状”进行批判性分析,从而探寻了彼时法国的世情百态。对于利用基层档案的研究者而言,这不失为一个可资借鉴的尝试,而且清代州县档案数量多、情节丰富,若研究方法得当,研究者应该可以比较有效地避开州县档案中的“陷阱”。

在利用州县档案时,对档案保存的缺陷性也要有足够的认识。现存的档案多为明清档案,之前能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不仅如此,就清代州县档案而言,各个时段保存的数量参差不齐,绝大部分集中在晚清,特别是光绪、宣统年间,而且同一卷档案的保存也不一定完整。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以晚清的情况概括出整个清代的事实,也不能因为某一卷档案没有堂谕,就直接推出此案件是以“批词”完案的结论,如此等等。因此,虽然档案具有很高的原始性、可信性,但如果不将其放到已知的史实中,不使用传世的系统的文献与之对比,我们对新史料的理解和认识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无法认识和理解,更不要说利用这些新史料来研究历史。

一言以蔽之,历史事实、历史书写、历史解释三者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强调对州县档案资料的利用,并不能排斥对传世文献的阅读与利用,只有将档案与律例、则例、会典、官箴、刑案汇览、判例判牍等传世文献,甚至包括族谱、碑刻、文学资料、田野调查资料等结合起来综合考察,才有可能更准确地认识所要研究的对象,研究出来的结论也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1]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