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群(中国天文学家)

由网友(爱上你爱上了错)分享简介:崔向群(一九五一年一二月-),天文教野,出熟于沉庆市万州,结业于南京理工大教,中国科教院院士,第3世界科教院院士,现为中国科教院国度天文台南京天文光教技能研究所研究员。她乐成研制出生避世界上最大嘴径的大望场以及光谱获与率最低的大天区面积多方针光纤光谱千里镜(LAMOST)。中文名崔向群出熟地沉庆市万州性别女教诲配景南京理工大...

崔向群(1951年12月-),天文学家,出生于重庆市万州,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崔向群

她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

中文名

崔向群

出生地

重庆市万州

性别

教育背景

南京理工大学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担任职务

研究员

出生日期

1951年12月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学历

博士

主要成就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1年12月,崔向群出生于重庆市万州区。

1975年,崔向群从华东工程学院光学仪器专业毕业,自愿去了大茅山深山沟里的军用光学仪器厂 。

1977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进入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成为该所“文革”后招收的首批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崔向群留所工作。

1975-78年:兵器工业部5318厂光学车间从事光学工艺。

1981-85年: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厂参加1.26米红外望远镜设计和研制。

1985-86年:英国焦吉班克射电天文台公派访问工作1年3个月,参加38米和76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天线面板精度提高工作。

1986-94年:在设在德国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参加4架8.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阵的方案研究、设计和研制。

1994-至今: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现为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参加建议、预研、研制6米级口径的大口径兼有大视场的我国自主创新概念的光学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 ,任项目总工程师。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

2013年,崔向群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

人物简介

女,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12月生于重庆市万州,籍贯山东博兴。197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1982年、1995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硕士、博士学位。

负责研制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为中国在大样本天文学特别是宇宙大尺度结构、暗能量探索和银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国际前沿创建了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一种新型的主动光学方法: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相结合的主动光学方法,成功实现了六角形变形子镜和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使主动光学发展到新的水平,不仅使LAMOST这种非传统光学系统成功实现,将中国望远镜研制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还为中国研制未来极大望远镜奠定了基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任免信息

2018年1月24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崔向群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

研究方向

1、天文望远望与仪器

2、主动光学技术

3、大口径非球面光学镜面技术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崔向群负责研制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为中国在大样本天文学特别是宇宙大尺度结构、暗能量探索和银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国际前沿创建了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一种新型的主动光学方法: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相结合的主动光学方法,成功实现了六角形变形子镜和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使主动光学发展到新的水平,不仅使LAMOST这种非传统光学系统成功实现,将我国望远镜研制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还为我国研制未来极大望远镜奠定了基础。

    1994年,崔向群参加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后冠名为郭守敬望远镜)”的工作,为LAMOST项目的5位建议人之一。

    2006年4月,崔向群主持的LAMOST主镜子镜的拼接技术也获成功,该成果被评选为2006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之一。[1]

      学术论文

      2020年1月,据中国知网显示崔向群先后发表35余篇论文 [3]。代表论文如下:

      1,崔向群,高必烈,汪达兴,朱永田,杨世海,朱政,王磊,夏自立.一种大口径大非球面度天文镜面磨制新技术[J].光学学报,2005(03):402-407.

      2,苏定强,王亚男,崔向群.一个巨型望远镜方案[J].天文学报,2004(01):105-114.

      3,李艳,袁祥岩,崔向群.基于Keck方法的大型拼接镜面共面方法的研究[J].天文研究与技术,2009,6(02):147-153.

      4,杨晓洪,高必烈,崔向群.检测大口径光学平面镜时干涉条纹的子孔径拼接方法[J].光学技术,2005(04):611-613.

      5,陈应秀,杨德华,崔向群.一种测量材料线膨胀系数的新方法[J].工具技术,2006(12):84-87.

      6,崔向群,李新南,张振超,夏自立,李烨平,王佑.大口径天文薄镜面磨制试验[J].光学学报,2005(07):965-969.

      7,杨德华,顾伯忠,崔向群.一种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刚度的计算及应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3(S2):114-117.

      8,李新南,章海鹰,崔向群,姜自波,郑奕,刘星涛,倪厚坤.大口径离轴非球面镜预应力环抛方法研究[J].天文学报,2012,53(02):161-170.

      9,刘成淼,李建欣,朱日宏,崔向群.基于双通道剪切干涉的高光谱偏振成像方法[J].光学学报,2017,37(10):142-152.

      10,崔向群. 天文望远镜的进展与展望[C]. 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天文学会,2011:32.[3]

        承担项目

        中国内项目:

        1994年,崔向群参加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后冠名为郭守敬望远镜)”的工作,为LAMOST项目的5位建议人之一 [1]

        截至2019年10月,崔向群先后承担项目包括: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1米近地天体望远镜、1米真空太阳红外望远镜、太阳多波段爆发望远镜等 [4]

        国际合作项目:

        截至2019年10月,崔向群先后承担项目主要有:中国为西班牙研制1.5米和0.9米望远镜、中国分别为日本和韩国研制1米望远镜、中国为俄罗斯研制2.5米望远镜、中澳合作南极巡天望远镜、英国为中国研制云南2.4米望远镜等[4]

        科研奖励

        时间研究项目所获奖励
        2005年高精度大口径天文镜面磨制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大口径主动光学实验望远镜装置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
        2006年4月LAMOST主镜子镜的拼接技术2006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之一[2]
        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2]

        人才培养

        • 寄语学生

        崔向群鼓励同学们奋发图强,争做国家未来栋梁[5]

        • 学术讲座

        2016年10月2日下午,崔向群受邀出席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崔向群向同学们介绍天文望远镜的400年发展历程与展望,将天文望远镜的不断发展,其概念将进一步延伸到了引力波、宇宙射线和暗物质领域 [6]

        2019年6月10日,崔向群受邀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作了《大型天文望远镜的现状与未来》的主题讲座[7]

        • 教育理念

        崔向群对培养大师级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弥补中学时期应试教育的弊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要学好数理基础,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三是要拓宽视野,要瞄准国际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来发光发热,特别要注重国际视野、国际合作能力的培养,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一个高的起点来开始科学研究,学院可以通过开设相关学科领域的大师级讲座来为本科生提供一个了解学术前沿的平台;四是要多与其他院校交流学习,吸收他们成功的经验。崔向群院士表示,要培养大师,就是要努力培养青年学子“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素质和水平 [7]

        荣誉表彰

        时间所获荣誉
        2009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2]
        2010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
        201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
        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
        中国科学院第三届十大杰出妇女
        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

        社会任职

        1.国际天文学会(IAU)光学红外技术分会(DivisionIX)组委;

        2.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

        3.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

        4.江苏激光与工程光学学会理事。

        社会兼职

        时间 兼任职务
        2013年-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8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代表[1]
        2010-2014中国天文学会第十二届理事长
        国际天文学会光学红外分会组委
        国际天文仪器委员会组委
        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
        江苏激光与工程光学学会理事[8]

        学术成就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曾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同时也是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

        1.高精度大口径天文镜面磨制技术(2005年)

        2.大口径主动光学实验望远镜装置(2006年)

        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均为第二完成人:

        1.高精度大口径天文望远镜薄镜面磨制的主动支撑控制装置

        2.天文望远镜主动光学主动支撑的电控系统

        已受理发明专利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

        论文数十篇

        目前的研究内容、项目、经费等:

        1.承担的国家项目:

        目前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任项目总工程师。国家投资项目经费2.35亿元人民币。

        2.承担的省部级项目:

        南极内陆冰穹A天文选址和天文望远镜研制及相关技术研究,项目经费900万元。

        3.正在开展的研究内容有:

        (a)大口径(6米口径)光学镜面的拼接技术

        (b)在同一块大口径镜面上同时应用子镜拼接的镜面和可变形镜面的主动光学技术

        (c)30-100米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关键技术预研究

        (d)南极望远镜预研究

        学术荣誉

        1.国内外学术经历:

        75-78年:兵器工业部5318厂光学车间从事光学工艺;

        81-85年: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厂参加1.26米红外望远镜设计和研制;

        85-86年:英国焦吉班克射电天文台公派访问工作1年3个月,参加38米和76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天线面板精度提高工作;

        86-94年:在设在德国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参加4架8.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阵的方案研究、设计和研制;

        94-至今: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现为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参加建议、预研、研制6米级口径的大口径兼有大视场的我国自主创新概念的光学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 ,任项目总工程师。

        2.国内外学术合作计划:与美国、澳大利亚合作开展南极内陆冰穹A天文望远镜研究。

        3.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人物评价

        崔向群将中国望远镜研制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还为中国研制未来极大望远镜奠定了基础 [9]。(中国科学院评)

        崔向群不放弃、有主见、敢争先[10] 。(新华网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