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谟(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

由网友(枯蝶残香零叶)分享简介:傅野谟(一九三三年零五月⑵零一五年零六月一一日),出熟于上海,籍贯湖南沅江,中国无机地球化教取重积教野、中国无机地球化教教科奠定人,中国科教院院士,中国科教院地球化教研究所研究员、本副所少。正在地球化教研究所卖力创立了中国第1个进步前辈的无机地球化教试验室。取人互助总结出10项有用的找油无机地球化教指标。一九五六年,结业于北...

傅家谟(1933年05月-2015年06月11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湖南沅江,中国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中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在地球化学研究所负责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先进的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与人合作总结出十项有效的找油有机地球化学指标。

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傅家谟院士逝世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其在广泛进行中国东部和大陆架油气远景评价的研究中,提出碳酸盐岩有机质演化与成油机理、膏盐相沉积早期成油、未成熟原油、煤成烃等,丰富了石油成因的理论。2015年6月,傅家谟在广州逝世,享年82岁。

中文名

傅家谟

出生地

上海

国籍

中国

教育背景

北京地质学院

主要成就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出生日期

1933年5月23日

逝世日期

2015年6月11日

民族

汉族

代表作品

有机地球化学

人物生平

1933年,傅家谟出生在上海,原籍湖南沅江,傅家谟从小因父亲工作经常变动,学生时代亦随之更换地方,调换学校,而且从小学开始就寄宿学校,过集体生活,有机会遇到许多良师益友,受益匪浅。初中二、三年级时,就读于上海市大场附近的一所中学——顾村初级中学。

1949年底,上海解放,正值傅家谟步入高中二年级时,父亲因患胃病两次住院开刀,傅家谟高二转考进当时上海的一所夜中,希望熟悉点社会,学点本事。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1957年9月—1961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叶连俊院士。傅家谟的硕士论文研究区地处鄂西山区,条件艰险,傅家谟硬是带着一位民工翻山越岭跑野外、采集标本、观察各种地质现象并测数据,勤勘察,每天早出晚归;回所后一项一项实验都亲自动手测定,论文编写也努力按老师的指导去做。

1961年9月-1966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

1966年,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并任实验室主任。

1966年10月-1978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8年10月-1983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3年10月-1989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5年,领导组建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1990年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石油地球化学和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1988年6月-1992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广州分部工作。[2]

1989年2月-1994年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研究员。

1989年8月28日,作为21位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之一,受到了江泽民和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1年12月-2008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3年,依托国家实验室组建成立“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1994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5年,担任校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3]

2015年6月11日0时5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82岁。[4]

主要成就

  • 科研综述

系统总结了海相碳酸岩油气生成演化理论与评价指标方法。丰富和发展陆相生油理论,在中国陆相沉积物和陆相原油中首次发现葡萄藻烷(烯)、含硫有机化合物等20多种新生物标志物。

1956年,他从北京地质学院“黄埔一期”毕业后,从事地质研究工作,一干就是45年,当年风华正茂、壮志未酬的年轻人,而今已是两鬓斑白、成就显赫的科学家。投身于自己热爱的地质事业,傅家谟终生无悔。

他早期从事过沉积铁矿、铀矿地质和地下核试验地质等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与地质工作功底。他不断开创有机地球化学新领域,为发展中国能源资源的成因理论,指导勘探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瞄准前沿,创建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

如果从A.Treibs发现原油中的卟啉化合物开始算起,有机地球化学已走过六十余个春秋。它是研究地球表层有机质的分布、组成、迁移与富集规律的学科。受石油、天然气工业的驱动,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已成为石油、天然气勘探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1966年,由于国家急需石油资源,石油部、地质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下达了西南石油大会战任务。在傅家谟的倡导和带领下,开始了以石油为主要任务的有机地球化学的科学研究,经过3年的努力探索,于1969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填补了国内学科空白,推动了中国有机地球化学与石油地球化学的发展。该实验室1985年被中国科学院批准为第一批对国内外实行开放研究的开放实验室。1986年6月,欧洲有机地球化学学会主席P.A.申克教授来华参观后,称赞:中国在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些重要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年内组织中外学者完成了32项在理论上和生产上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该室因研究成果突出,人才辈出,在1988年科学院17个开放实验室评比中名列榜首。1989年经过评议被国家计委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该实验室通过验收建成。1993年主持建立“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之急需,开展以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研究为主的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研究,2000年广东省28个省重点实验室评比中名列第一名。近十年来,由于得到国家的强力支持,现已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技术支撑体系,拥有一支具有很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年轻、高水平、精干、高效的队伍,培养出10位博士后、22位博士和24位硕士,独立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课题并多次获奖,傅家谟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由彭平安研究员任主任的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基地,展现出更广阔的新天地。

开拓创新,提出中国碳酸岩生油评价新理论

傅家谟认为在西南大会战中,作为科学院的研究单位,要勇于开拓创新,关键是要在石油成因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建立一套健全的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找油找气新方法、新指标,特别是碳酸岩地层找油找气的新理论、新方法。

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迫使中国的西南三线建设匆匆上马,国家对西南地区石油勘探寄予厚望。就世界范围而论,很多大型油气田产自碳酸岩地层。虽然中国南方地区大面积分布碳酸岩,但由于地质时代老,演化程度高,仅在四川地区获得工业气藏和少量凝析油藏。

1970—1972年间,傅家谟、汪本善等参加了两部一院(石油部、地质部、中科院)组成的“西南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大队”。他们急国家所急,积极开展了“西南海相碳酸岩石油地球化学”的研究。

1975年,经过野外地质和室内实验研究,傅家谟首次提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石油演化模式,并提出“中国南方找气为主,找油为辅”的勘探方针,又进一步提出了“碳酸岩生油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10项有机地球化学新方法、新指标。当年颇有争议的论断,经过二十多年的生产实践已证实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并为生产部门广泛接受。所以,人类实践活动的扩展与深化,总会引起理论上的发展与创新。据此,“西南海相碳酸岩地层石油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研究成果,获1978年中国科学大会奖与科学院奖,并在1980年美国“碳酸岩石油地球化学与生油潜力”讨论会上报告,刊登于1985年AAPG专刊上。另一项“找油找气有机地球化学新指标、新方法及其应用”的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六五”期间,傅家谟、贾蓉芬、刘德汉等又对扬子古生界、华北古生界、西南及苏北地区有关碳酸岩的地层作过系统的生油及油气评价研究。通过模拟实验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油气评价指标,首次论述碳酸岩中存在三种形式的分散有机质,并提出碳酸盐矿物对有机质的晶析、催化与保护作用,总结出包裹体、固体沥青等在油气评价中的意义与实例。研究提示了油气成因与金属矿床成因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奠定了中国海相碳酸岩找油气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是应用基础研究指导生产,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范例,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优质高效,出色完成两期联合国资助工程

由于该研究室在油气地球化学工作中的突出成绩,赢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两期资助工程——UNDPCPR/80/037,1980—1981;84/005,1985—1987。傅家谟为两期工程国家项目主任。在他亲自主持领导下的两期联合国资助建立有机地球化学试验中心的工程项目,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文件所规定的预期目标,受到了UNDP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的表彰,赞扬该项目是联合国资助中国的600余项目中效益最突出的项目之一。

注重应用,提出“煤成气煤成油”新模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基础研究入手,特别是重视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为中国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服务,是傅家谟开展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一贯指导思想。1982年以来,根据国家计委下达的任务,他与兰州地质研究所等单位接受了国家重点攻关课题——煤成气的研究。煤系地层产生天然气且能聚集成大气田,是在荷兰发现格罗宁根特大型气田之后才引起广泛关注的。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中国则更晚。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从地史分析,可能有大量的煤成气藏,关键是要探明其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傅家谟、刘德汉、盛国英等通过大量煤成气、煤成油及各种煤岩组分的模拟实验等研究,提出了煤不仅是形成天然气的源岩,也是生成原油的源岩。还发现生油潜力最大的煤岩组分,也是生成天然气潜力最大的。上述研究成果,打破了高等植物成因的干酪根只能生成天然气的传统观念,从而提出了“煤成气、煤成油的成因模式和评价方法”,为中国煤成烃开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他们并总结出中国产气率和资源量计算的方法及评价煤成烃性能的指标,提出了苏桥地区寻找煤成油、煤成气的建议,及时地向中原油田、华北油田、大庆油田和新疆、贵州等有关单位提供了研究成果,并撰写论文14篇,主编出版中国第一部《煤成烃地球化学》专着。1987年,傅家谟作为“中国煤成气开发”项目主要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艰辛探索,推动中国油气地球化学新发展

傅家谟领导的学科群体在国家急需的石油资源领域内,主动请战,积极承担油气成因和评价等科研任务,先后承担了西南海相碳酸岩地层找油找气会战、“六五”中国煤成气开发和“七五”、“八五”天然气、塔里木盆地油气等国家攻关任务,中国科学院重中之重和重大项目油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和油田委托的大量研究任务。他还任大庆、华北、江汉等油田的顾问,所完成的大量科研任务锻炼了队伍,展示了优势,并受到国家、部门和油田单位的表彰。

1986年,傅家谟根据改革开放的精神,提出要加强横向联系,发挥优势,促进技术转让。随后组织实验室与南海东部石油公司联合成立了“南海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公司”,以先进的实验技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成因理论,接受外国石油公司的反承包任务。先后承担了Philips、JHN等外国石油公司钻井样品分析,以及单井评价和区域综合评价研究,并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和海南岛等地区反承包中中标,以高技术、高质量和优质服务战胜国外同行业竞争对手,赢得了国际信誉,并创收了外汇。

顽强攀登,开拓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新领域

傅家谟院士始终瞄准学科前沿,开拓创新,不断攀登,努力将中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特别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与应用,引向国际水平。他强调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与国外的合作交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主动为国民经济服务。坚持两条腿走路,才会使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不断深入,永葆青春活力。他在开展以石油、煤为重点研究对象的有机地球化学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学科分支,先后提出并组织力量开展金属有机地球化学及与能源污染有关的环境有机地球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等新领域、新生长点。他在地质体中发现了大量新生物标志物,并应用于油气勘探。

学术论著

代表作有《有机地球化学》、《碳酸岩有机地球化学》、《煤成烃地球化学》和《干酪根地球化学》[5]

承担项目

根据2021年7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网站显示,傅家谟先后负责和参加完成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中国科学院重大等三十余项科研任务。[6]

项目时间

项目名称

备注

2012年1月—2016年12月

高溴联苯醚转化产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及人体内暴露研究

主持,国家级[1]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根据2021年7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网站显示,傅家谟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多名。[6]

学科建设

2005年以来,傅家谟推进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先后取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环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为学院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开辟多个学科交叉领域,并致力于环境健康与毒理研究方向。[3]

学术交流

傅家谟先后到阿尔巴尼亚、英国、挪威、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合作研究、国际会议与讲学,与国外同行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1989年7月,他应德国著名有机地球化学家Leythaeuser教授邀请,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8届世界地质大会。作为亚洲代表,他在“石油地球化学”学术会上,两次被邀请作同一报告,这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是极少见的,为中国乃至亚洲争得了荣誉。

荣誉表彰

综合荣誉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2009年

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杰出贡献奖

2008年

首届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07年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2003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

何梁何利基金

199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0年

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

1989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

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4年

国家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根据2021年7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网站显示,傅家谟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7项,部委级奖20项。[2]

项目荣誉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10年

地质体中复杂大分子有机物质的化学结构与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

一等奖,省级

2007年

大气压基体辅助激光离子源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研制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三)

2007年

珠江三角洲环境毒害有机污染物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4年

珠江三角洲毒害有机污染物研究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1年

麝香的现代分析方法研究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1999年

地质体中生物标志物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1999年

饮用水深度处理组合工艺技术

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1998年

中国油气成因理论若干问题

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1997年

藻类热解成烃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1987年

中国煤成气的开发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

找油找气有机地化新指标新方法及其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8年3月—200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

贵州省人大常委、广东省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与控制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评价

傅家谟不断开创有机地球化学新领域,为发展中国能源资源的成因理论,指导勘探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7]益阳市科学技术局评

傅家谟在有机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8]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评

傅家谟为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付诸了大量心血,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用他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宽以待人的人格魅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师生。[3]上海大学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