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2023最新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百科介绍)

由网友(活在风浪里)分享简介:中国科教院青岛熟物动力取历程研究所(Qingdao Institute of Biomass Energy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青岛动力所”)是由中国科教院、山东省国民当局、青岛市国民当局于二零零六年七月承动筹修的中国科教院“...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Qingdao Institute of Biomass Energy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青岛能源所”)是由中国科学院、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7月启动筹建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管理序列的国立科研机构,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位于山东省青岛市,[1]现任所长吕雪峰、党委书记彭辉[2]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截至2021年底,青岛能源所拥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形成了涵盖生物、化学、化工、材料等领域的学科培养体系,建有中科院生物燃料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生物基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16个省部级平台,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2004项,申请专利1516件,其中发明专利1424件,授权专利604件[1]

青岛能源所坚持创新驱动与需求牵引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并重,聚焦新能源与先进储能、新生物、新材料领域,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系统集成重大创新研究,突破领域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提供重大创新成果和系统解决方案,在满足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1]

研究所简介

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是由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2006年共同发起建设,并于2009年通过验收的新型国立研究机构。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中科院与青岛市又于2011年共同签署协议共建研究所二期,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将研究所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引领我国先进 生物能源、先进生物基材料、先进能源应用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平台。

近年来,我所面向国家能源战略、中科院“创新2020”和山东省、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凝练确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生物、能源、过程三个核心研究领域;提出了“秸秆基百万立方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系统”、“含能材料生物合成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等两个重大突破项目,“微藻光合固碳与资源化利用”、“生物质气化合成液体燃料”等若干个重点培育方向。

建设一支富有朝气、创造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是研究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所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目前共有在职职工420名,在读研究生220名。全职职工中超过95%的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55%,大部分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有数十人次获得国家、中科院、山东省和青岛市等的人才称号和相关表彰,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16名, 山东省“泰山学者”2名。

目前,研究所共承担各类项目合同额近5亿元,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批授权专利若干。“海洋微藻发酵生产DHA”等一批科技成果与企业合作进行了产业化推广。此外,我所还在平度市建设了占地100亩的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用于高新技术验证、储备与示范;与昌邑市签约共同建设占地130亩的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园区,通过栽培能源植物对当地盐碱地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产出高附加值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中科院、青岛市关于共建研究所二期协议的精神,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加速推进“一三五”规划实施,培养引进相结合扩充优化人才队伍,提高加大产业化推广力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打造生物、能源、过程三个领域板块的核心竞争力,为服务于蓝色经济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建所使命

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相结合,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相结合,面向能源、环保与资源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生物加工与转化科技前沿,重点在生物资源、微生物转化、生物过程工程等领域开展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体遗传改良的技术研究,生物过程集成优化研究,提升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生物能源技术体系中生物质资源不足、生物转化和加工效率低下以及生物转化工艺难以规模化生产等难题,引领构建我国生物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立面向社会的工业生物技术与过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结合科技创新实践培养研究生,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知识技术转移转化为社会培养、培训、输送技术人才。

发展目标

通过3至5年的努力,拥有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新型的组织管理体系,建有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有机衔接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形成并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力争为我国生物能源与过程、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做出贡献,成为国内有相当影响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国家级研发机构。

园区建设

研究所位于青岛市松岭路西、北依崂山风景名胜区,东临午山山脉,对面为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毗邻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区,占地面为110余亩。经过三年的建设,将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宜人的具有滨海特色山地建筑风格的现代化科研园区。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将在此举办。

队伍建设

截至2011年7月,研究所总人数571人,其中全职职工为391人,研究生180人。全职职工中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8名,山东省“泰山学者”2名。

研究领域

基于各类生物资源(资源遴选、资源培育),以工业生物技术(物理化学转化、微生物转化)为主线,开发生物基能源、生物基材料的产品、工艺或技术,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在资源开发、能源利用、清洁过程等领域的需求。主要开展能源植物培育与改良、微生物筛选改造、微生物催化与代谢调控、生物降解过程、生物过程工程中反应、分离和放大集成、生物转化过程和计算机系统仿真、重要技术安全性评价等研究领域。

核心理念

研究所确立了四大核心价值理念,即团队理念、平台化理念、面向应用理念和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体制机制

围绕核心理念,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团队管理机制:以科研团队为组织研发活动和进行科研成本核算的基本单元,所有科研人员必须纳入相应团队进行管理。团队规模最少为7人,由领域方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助理三级岗位人员构成,其人员构成比例为1:3:3。团队之间分工协作共同构建生物能源与过程领域从原始创新至战略高技术研发的创新价值链。

平台管理机制:建立现代的平台化研究所运作模式,加强由公共实验室、战略情报与网络中心构成的支撑系统建设,确立研究所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是指导研究所筹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研究所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公共实验室按照“开放、联合、共享”的原则构建,实现实验室资源的“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有偿使用和集中管理”。战略情报与网络中心统筹研究所情报信息、战略研究、网络运行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建立生物能源与过程领域情报信息与发展战略研究的长效机制,为研究所的管理与科研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促进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机制,强化专利技术获取与管理,鼓励科技成果与社会要素相结合,以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技术转移中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

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基于完善的社保措施与绩效考核机制,完备的聘期管理和聘用合同制度,建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聘期管理,考核流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绩效管理,依绩调薪”的原则实施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