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翰馥(2023最新陈翰馥百科介绍)

由网友(情与熟识)分享简介:陈翰馥,体系取节制教野,中国科教院院士。发明的辨识算法送敛性前提,被外洋博著称为“陈氏前提”。他闭于异时使节制以及预计最劣的论文,被外洋偕行博野称为一九八四至一九八六年间顺应节制范畴的“最沉要的论文”之1。取互助者给出了自校对追踪器送敛性以及最劣性的严酷证实,被国际节制界称为沉大孝敬。中文名陈翰馥事业中国科教院院士出诞辰期...

陈翰馥,系统与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现的辨识算法收敛性条件,被国外专著称为“陈氏条件”。他关于同时使控制和估计最优的论文,被国外同行专家称为1984至1986年间适应控制领域的“最重要的论文”之一。与合作者给出了自校正跟踪器收敛性和最优性的严格证明,被国际控制界称为重大贡献。

中文名

陈翰馥

职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日期

1937年2月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发现的辨识算法收敛性条件
被国外专著称为“陈氏条件”

毕业院校

苏联列宁格勒大学

人物简介

百纳千成再推新厂牌,2023年最新三大片单有何亮点

陈翰馥,1937年2月生于浙江杭州,控制论与系统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系统所研究员。1961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IEEEFellow(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学会会士)。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随机系统的辨识、适应控制、参数及状态估计、随机逼近和优化及其对系统控制、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发表期刊论文150余篇,专著7本,其中"陈翰馥:随机系统的递推估计与控制(Wiley,1985)"、"陈翰馥、郭雷:辨识和随机适应控制(Birkhauser,1991)"及"陈翰馥:随机逼近及其应用(Kluwer,2002)"在美国及荷兰出版,而其余4本在国内出版。1999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7年及1997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他现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执委(2002-),曾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1993-2002)、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1993-1999)。IFAC技术局成员(1993-2002)及"系统与信号"协调委员会主席(1993-1999),第十四届IFAC世界大会(1999,北京)的国际程序委员会(IPC)主席。

他先后到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荷兰、奥地利、香港等地做合作研究。他任《系统科学与数学》及《控制理论与应用》两刊物主编,五种国际刊物的编委及顾问,《中国科学》等数种国内刊物的编委

人生经历

陈翰馥(1937)原籍浙江绍兴。控制论与系统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系统所研究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六、七届理事会理事长。曾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会士,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学会(IEEEFellow)会士,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执委,IFAC技术局成员及“系统与信号”协调委员会主席,第十四届IFAC世界大会的国际程序委员会(IPC)主席。

1961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数学力学系。他先后到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荷兰、奥地利、香港等地做合作研究,任《系统科学与数学》及《控制理论与应用》两刊物主编,五种国际刊物的编委及顾问,《中国科学》等数种国内刊物的编委。60-70年代研究随机系统的能观性、不用初值的状态估计,给出最优随机奇异控制。80年代起研究系统辨识、适应控制和随机逼近。在辨识方面,给出常用辨识算法的收敛速度、估出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在适应控制方面,用扰动方法,使参数估计趋于真值,同时使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最优。在随机逼近方面,提出变界截尾算法,引进确定性的直接分析方法,去掉了对回归函数的限制性条件,对噪声要求降到最低,使随机逼近应用范围大为拓广,成功地用到随机适应镇定控制、大范围优化、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等领域。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7年及1997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辉煌成就

陈翰馥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

最近在埃及Alexandria举行的第三世界科学院16届全体会议上,我院陈翰馥研究员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该院以此荣誉充分认可陈翰馥研究员对科学事业以及推动科学在第三世界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陈翰馥研究员1961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随机系统的辨识、适应控制、参数及状态估计、随机逼近和优化及其对系统控制、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发表期刊论文160余篇,专著7本,其中3本在国外出版。1999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7年及1997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执委(2002-2005)、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1993-2002)、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1993-1999)。IFAC技术局成员(1993-2002)及"系统与信号"协调委员会主席(1993-1999),第十四届IFAC世界大会(1999,北京)的国际程序委员会(IPC)主席。他先后到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荷兰、奥地利、香港等地做合作研究。他任《系统科学与数学》及《控制理论与应用》两刊物主编,五种国际刊物的编委及顾问,《中国科学》等数种国内刊物的编委。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IEEEFellow(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学会会士)。

中科院院士陈翰馥因其在随机系统的辨识和自适应控制、随机逼近及其在系统、控制及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方面的贡献,于5月31日当选为IFACFellow。

IFACFellow是由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有关选举委员会根据相关标准严格评选出来的,主要授予在自动控制及相关领域中,以及在促进IFAC在某些领域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陈翰馥于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IEEEFellow,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执委会委员(CouncilMember,2002-2005)、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1993-2002)等职,现任多种国内外学术刊物的主编、编委等。

人物论文

1976

[1]陈翰馥.and W.F.An,Prediction and filtering problems for signals of stationary random process with polynomial superimposed (in Chinese),Acta Automatica Sinica,Vol.4,No.1,60-66,1966.1977

[2]陈翰馥,On Stochastic Observability,Scientia Sinica,Vol.20,No.3,305-324,1977.

[3]Chen,H.F.,Linear singular stochastic control (in Chinese),Acta Mathematica Sinica,Vol.20,No.2,148-152,1977.1978

[4]陈翰馥,On stochastic controllability (in Chinese),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Vol.1,No.2,175-179,1978.1979

[5]陈翰馥,Optimality of estimates without the knowledge of initial values (EWKIV),Scientia Sinica,Vol.22,No.6,615-627,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