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国河(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由网友(缘分)分享简介:沙国河(一九三四年五月七日-),出熟于4川成都,结业于北京石油教院,物理化教野,中国科教院院士,中国科教院大连化教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专士熟导师。[一]首要从事激光化教、份子静态教及化教激光研究。[二]一九五七年,从北京石油教院结业后,调配到中国科教院大连化教物理研究所事情。一九八四年⑴九八六年,正在德国慕尼白Max-P...

沙国河(1934年5月7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

终于找到最全名单 大连一共有多少位 两院院士

主要从事激光化学、分子动态学及化学激光研究。[2]1957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1984年-1986年,在德国慕尼黑Max-Planck量子光学研究所作访问研究。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3]2021年11月,被评为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4]

中文名

沙国河

出生地

四川成都

性别

研究领域

激光化学、分子动态学及化学激光研究[5]

主要成就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次定义并实验测出干涉角
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4]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3]

出生日期

1934年5月7日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教育背景

北京石油学院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人物经历

1934年5月7日,沙国河出生于四川成都。

1950年11月,沙国河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步兵学校参训队受训。

1952年6月,沙国河进入兰州大学干部补习班进行培训了三个月,9月进入西北工学院学习。

1955年9月,沙国河进入北京石油学院学习。

1957年3月,沙国河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1984年-1986年,在德国慕尼黑Max-Planck量子光学研究所作访问研究。

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1年-1996年,担任国家“863”计划强激光主题专家组专家。

1997年-2000年,担任“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分子反应动力学和原子分激发态”首席科学家。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

2006年,72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3]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激光化学、分子动态学及化学激光研究。[2]

主要成就

参与中国燃烧驱动的氟化氢化学激光器的研制工作。把双共振多光子电离方法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激发态分子光谱和动力学的方法;分子碰撞传能过程的实验研究颇有特色,曾首次观察到分子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

60年代,从事硼烷合成、气相爆震波及高温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建立了中国首台化学激波管。首次确定了点火延迟和爆轰波脉动结构的关系,并自行设计和安装了中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研制出性能优良的微波吸收材料。

70年代,研制成功微波吸收材料,满足了国防急需;研制成功连续波和脉冲氟化氢化学激光器,进行了激光与靶面作用研究,给出了激光支持爆轰波传播及等离子体屏蔽的清晰物理图象,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为中国强激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80年代以来,在激光化学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基础研究中,发展了双共振多光子电离技术,研究了分子激发态碰撞传能的机制、倾向规则及取向变化规律。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观察到分子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

20世纪50年代

国家急需发展自己的火箭技术,根据钱学森的建议,大连化物所开创了火箭高能燃烧料研究工作。沙国河被调到这个研究室,研究二硼烷和五硼烷的合成方法。经过两年的工作,他研制出一种新的冷热管反应器,使二硼烷热解聚合为液体五硼烷的产率比文献所载提高了一倍以上。

1961年夏天开始,为加强有关燃烧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张存浩领导下,沙国河开展了气体爆震波脉动的研究,他发现H2,CO燃烧产生的爆震波的不均匀结构尺寸随反应点火延迟增加而增大,并对此现象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进而从实验结果计算出了H2+O2反应的活化能。其后他同张荣耀等人一起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装置和微秒时间分辨的光电测试仪器,首次得到氯化碘分子在1000~2000K的高温下快速反应动力学的数据。

“吸波材料”是一种能吸收雷达所发微波的特殊材料,为国防工业所急需。1969年国防科工委向大连化物所下达了这项任务。沙国河受命研制微波吸收材料,领导十几个人试验了多种原材料和制作工艺,从实验室小块样品测试到野外大型实验,较快地做出了吸波材料样品,其微波吸收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其后几年,在周忠振等人的努力下,产品推广到全国,在上百个单位建立微波暗室。此工作获1977年辽宁省重大成果奖,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4年,国际上出现了首台化学激光器,1965年陶愉生领导的小组开展了这项前沿课题研究,沙国河为小组成员之一,于1967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光引发氯化氢脉冲化学激光器。1972年,张存浩在这个小组的基础上,领导组建了化学激光研究室,任课题副组长的沙国河开始研究燃烧驱动连续波氟化氢化学激光。当时没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考,加上氟气毒性大又极易燃烧,工作难度极大,但经过多方努力,不到一年时间,激光输出功率便从半年前的几瓦达到了千瓦级。此工作获1980年国防科委二等奖。

1978年,为了使激光功率更大,任课题组长的沙国河开始了技术复杂、难度更大的电子束引发脉冲氟化氢激光器的研究,他们用国产设备和元器件建立一台电子束引发的波长为2.8微米的氟化氢激光器,包括300KeV的马克斯发生器和冷阴极电子枪。激光器的单脉冲能量达80焦耳,功率达到100兆瓦。用这台激光器,他们进行了激光支持的爆震波的系列实验。用光二极管和低档示波器代替条纹相机来测量马赫数40左右的波速,其结果与激光支持爆震波的一维理论符合在10%以内,同时用简单的真空靶室测量爆震波的冲量,并与他自己推导的一维理论冲量公式相互验证。由此清晰地给出了2.8微米激光与靶面作用时,等离子屏蔽全过程的物理图象。此工作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90年代,沙国河作为863-410强激光主题专家组专家,根据出光的动力学过程,通过概算,正确地比较了连续波与重复脉冲激光的破坏效果,提出了发展连续波氧碘激光的技术路线,得到专家组一致赞同,使这个重要项目很快取得重大突破。

科研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备注

2007-07--2011-12

复杂体系的反应动力学

主持,国家级

2010-01--2011-12

热补偿法改善激光腔镜热变形研究

参与,部委级

2009-01--2011-12

氧碘化学激光原料研制

参与,部委级

2010-09--2011-08

热补偿法改善激光腔镜热变形的探索研究

参与,市地级

2011-01--2011-12

自发拉曼光谱法同时测定单重态氧产率、氯气利用率和水气含量的研究

参与,市地级[1]

论文著作

根据2020年3月何梁何利基金会网站显示,沙国河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论文百余篇。[6]

人才培养

科普事业

2001年,沙国河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小学生讲科学。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科普教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感受到孩子们对科学的向往之情。此后,科普成了他工作中的又一重点。沙国河将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和与老伴制作的各种小仪器带进了课堂。这种科普演示的形式让“很多学生都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沙国河讲授科普知识的视频还被做成光盘,在大连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不定期播放。[7]

指导学生

根据2020年3月何梁何利基金会网站显示,沙国河先后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30多人。还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6]

荣誉记录

时间荣誉备注
2021年11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4]获奖
2019年7月16日大连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奖
2017年12月12日大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终身成就奖[8]获奖
2016年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9]获奖
2014年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先进个人[10]获奖
2011年十一五”科学传播先进工作者[11]获奖
2011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员[12]获奖
2010年大连市科技局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3]获奖
200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6]获奖
1999年双共振电离法研究激发态分子光谱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
1997年双共振电离法研究激发态分子光谱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
199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2]获奖
1980年国防科委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6]获奖

社会任职

沙国河担任《化学物理学报》顾问委员会委员。

社会活动

沙国河一直热心于面向青少年的公益科普活动,他与夫人余道容还资助贫困中小学生,已经连续资助贫困学生十多年,累计捐款额20万元左右。[14]

2005年8月,沙国河和夫人一同前往乌鲁木齐参加会议。夜宿一位牧民家时,他们了解到当地很多孩子由于家庭贫困不能上学,随即与当地“春蕾计划”联系,提出每年捐助2000元资助5名新疆特困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此后13年,他们的资助从未间断,且资助金一添再添,从最初的2000元增加到4000元又到了现在的6000元。10月,沙国河夫妇二人在回四川老家探亲时又资助了当地5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也从最初的每人每年200元达到每人每年2000元。

沙国河夫妇还两次前往四川贫困山区看望被资助的学生,当了解到一名受资助男孩的姐姐玲玲是聋哑儿童,已经12岁还未上学时,两位老人四处奔波,辗转成都雅安两地,终于为玲玲找到合适的学校,使她能够享受与同龄人一样的受教育权利。

2012年时,当沙国河夫妇了解到大连农村也存在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学生时,他们又资助了5名来自庄河的孩子,每年向他们每人提供2000元用于生活学习,两人表示将资助他们一直到高中毕业。[14]

人物评价

沙国河从小便受家人影响,一心向党,参加工作后因“室、组变迁”、“人事变动”和“十年动乱”等客观原因始终未能如愿。可他在工作中,顾大局、讲政治,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党外布尔什维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一丝不苟,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取得了多个领域内的卓越成就。[7](《中国科学报》评)

沙国河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首次实验观察到量子干涉效应,他在科研上攻坚克难、生活中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在激励着更多学子奋发向上。[14](运城学院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