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骏祥(中国内地男导演、编剧)

由网友(奥奥奥特曼)分享简介:弛骏祥(笔名:袁俊,一九一零年一二月二七日⑴九九六年一一月一三日),出熟于江苏省镇江市,结业于美国耶鲁大教戏剧研究院,中海内地男导演、编剧、做野。弛骏祥曾创做话剧脚本《小乡小说》《边乡小说》《万世师表》《山乡小说》等,后起头担负导演,执导了《回籍日志》《火化》《翠岗红旗》《黑求仇医生》《大泽龙蛇》等影望做品。一九九六...

张骏祥(笔名:袁俊,1910年12月27日-1996年11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中国内地男导演、编剧、作家。

2018 华时代全球短片节华盛顿DC启动式,邀您看不同

张骏祥曾创作话剧剧本《小城故事》《边城故事》《万世师表》《山城故事》等,后开始担任导演,执导了《还乡日记》《火葬》《翠岗红旗》《白求恩大夫》《大泽龙蛇》等影视作品。1996年11月13日,张骏祥逝世,享年86岁。

中文名

张骏祥

出生日期

1910年12月27日

别名

袁俊(笔名)

性别

职业

导演、编剧、作家

毕业院校

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

出生地

江苏省镇江市

逝世日期

1996年11月13日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代表作品

小城故事
翠岗红旗
鸡毛信
春节大联欢
白求恩大夫
中国电影大辞典

人物经历

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1年,从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毕业,留校任助教,研究西洋戏剧。

1936年,进入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专攻导演,兼学编剧、剧场建筑以及布景灯光等多种课目。

1939年,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毕业,获得美术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教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1940年2月,创作五幕话剧剧本《小城故事》。

1941年5月,创作并执导五幕话剧《边城故事》;10月,执导话剧《北京人》。

1943年7月,创作四幕话剧剧本《万世师表》。

1944年1月,执导莎士比亚话剧《柔密欧与幽丽叶》;3月,创作三幕话剧剧本《山城故事》。

1945年,执导曹禺的话剧《蜕变》。

1946年,自编自导喜剧电影《还乡日记》。

1947年,与李恩杰联合执导爱情喜剧电影《乘龙快婿》。

1948年,执导由白杨、陶金、吕恩联袂主演的爱情电影《火葬》,该片讲述了双喜与大鹏之间的悲惨爱情故事。

1951年,担任剧情电影《胜利重逢》的编剧,该片由汤晓丹执导;同年,执导由于蓝、张伐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翠岗红旗》,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故事影片二等奖。

1954年,担任剧情电影《鸡毛信》的编剧,该片根据华山的小说改编;同年,执导由冯喆、王蓓共同主演的剧情电影《淮上人家》。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执导纪录电影《春节大联欢》。

1958年,担任剧情电影《新安江上》的编剧;同年,担任动画片《古博士的新发现》的编剧。

1959年,出版论文集《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

1960年,与沈浮、黄宗英等共同担任剧情电影《六十年代第一春》的编剧。

1962年,与顾而已联合执导剧情电影《燎原》[1]

1964年,执导根据周而复同名作品改编的传记电影《白求恩大夫》[2]

1966年,执导艺术纪录片《大庆战歌》。

1978年,当选中国人大代表。

1979年12月,担任中国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同年,担任上海市电影局和上影厂联合艺委会的主任。

1980年,在期刊《电影文化》第二期上发表文章《用电影的手段完成的文学》。

1982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大泽龙蛇》上映;同年,出版戏剧理论专著《导演术基础》。

1995年10月,由其主编的电影辞书《中国电影大辞典》出版,该书讲述了中国电影的概况和历程。

1997年,关于他的文集《张骏祥文集》出版。

2010年,关于他的自传《张骏祥传》出版,该书叙述了张骏祥一生的经历尤其是在戏剧、电影创作上的探索和成就。

主要作品

时间名称类型
1982年《大泽龙蛇》电影
1966年《大庆战歌》艺术纪录片
1964年《白求恩大夫》电影
1962年《燎原》电影
1956年《春节大联欢》电影
1954年《淮上人家》电影
1951年《翠岗红旗》电影
1948年《火葬》电影
1947年《乘龙快婿》电影
1947年《还乡日记》电影
20世纪40年代《大渡河》话剧
20世纪40年代《牛郎织女》话剧
20世纪40年代《安魂曲》话剧
20世纪40年代《以身作则》话剧
1945年《蜕变》曹禺话剧
1944年《柔密欧与幽丽叶》莎士比亚话剧
1941年《北京人》话剧
1941年《边城故事》五幕话剧

编剧作品

时间名称类型
1965年《白求恩大夫》[3]电影
1960年《六十年代第一春》电影
1958年《古博士的新发现》动画片
1958年《新安江上》电影
1954年《鸡毛信》电影
1951年《胜利重逢》电影
1947年《乘龙快婿》电影
1947年《还乡日记》电影
1941年《边城故事》五幕话剧

文学作品

时间名称类型
2010年《张骏祥传》(作者:吕晓明)自传
1997年《张骏祥文集》(作者: 陈建华)文集
1995年《中国电影大辞典》电影辞书
1985年《影事琐议》论文集
1985年《张骏祥电影剧本选集》剧本选集
1982年《导演术基础》戏剧理论专著
1980年《用电影的手段完成的文学》《电影文化》第二期
1959年《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论文集
20世纪40年代《袁俊戏剧集》戏剧集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总统》话剧剧本
1944年《山城故事》三幕话剧剧本
1943年《万世师表》四幕话剧剧本
1940年《小城故事》话剧剧本

个人生活

1952年5月5日,张骏祥与花腔女高音周小燕举办婚礼。婚后,二人育有女儿张文和儿子张本。1996年,张骏祥逝世,享年86岁,后安葬于上海福寿园。2016年3月4日凌晨0点32分,99岁的周小燕因病在上海去世,她的告别遗仪在3月10日举行。

荣誉记录

荣誉奖项
  • ▪1978 意大利墨西拿电影节评委会奖 《白求恩大夫》 (获奖)
  • ▪1951 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故事影片二等奖《翠岗红旗》 (获奖)

人物评价

张骏祥的创作、理论和电影活动鲜明地折射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他从战后上海进步电影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走来,完成了向新中国红色电影的革命现实主义路线的转型,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当代现实主义深化和发展中却走向边缘和衰落。尽管张骏祥在电影中不自觉地加入戏剧性的元素,但他对电影拍摄的技法却是非常注重的。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张骏祥也不遗余力地使用了“滑稽”的元素。他深受西方戏剧理论的影响,还有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的熏陶,使他的电影作品兼具戏剧性和电影性的特点,并将好莱坞早期喜剧电影与上海市民文化糅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电影喜剧观念(《当代电影》评)

后世纪念

2010年11月22日,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影家协会、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影剧伟业·遗泽长存——纪念导演、剧作家、教育家、理论家、电影事业家张骏祥先生诞辰 10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文联文艺中心举行。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