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市理工类双一流高校)

由网友(分开不是尽头)分享简介:成都理工大教(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成理),座落于4川省成都市,是中华国民共以及国教诲部取4川省共修的重心大教,是国度尾批“单1流”设置装备摆设低校[一]。进选“一一一规划”[二]“卓著工程师教诲造就规划”“国度级新工科研究取理论名目”[三]。现任党委书忘龚灏,校少刘清友。[四]校...

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成理),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四川省共建的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入选“111计划”[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现任党委书记龚灏,校长刘清友。[4]校训为“穷究于理、成就于工”。[1]

这样的双一流成都理工大学,值得你报考

成都理工大学学科优势特色鲜明,以理工为主,地质、石油、资源、核技术、环境为优势,土木、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管理为特色,经管、文法、外语、艺术、体育等协调发展。[1]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成都和宜宾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887亩,校舍建筑面积144.7万平方米。设有20个教学学院,66个本科招生专业(类)。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有教职员工3608人。[1]

成都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的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成都理工学院,同年被确定为部属重点高校[5],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5][1]

截至2022年,成都理工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73名。[6]

中文名

成都理工大学

外文名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

成理、CDUT

现任校长

刘清友

主要院系

地球科学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地球物理学院、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等16个教学学院、2个研究院

所属地区

中国 成都

校址

校本部: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二仙桥东三路1号 、宜宾校区:四川省宜宾市大学城路三段218号

硕士点

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

博士点

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

博士后流动站

6个

主要奖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专利奖金奖各1项

发展定位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国家杰青

8人

本科招生电话

028-84078927

党委书记

龚灏

学校官网

http://www.cdut.edu.cn

校训

穷究于理 成就于工

校歌

理工之歌

旧称

成都理工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1个 、二级学科4个(含一级学科覆盖和1个培育学科)

创办时间

1956年

知名校友

刘宝珺、多吉、王成善、黄润秋、胡昌升、罗强等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理工

属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1]、省部共建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

主管部门

四川省人民政府

硕士招生电话

028-84078699

重点实验室

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校代码

10616

全国综合排名

173名(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7]

ABC排名

第163名(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8]

本科专业

74个

历史沿革

1956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地质勘探学院。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调集北京地质勘探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勘探学院(现吉林大学)、交通大学[5](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多所院校的部分教师及其它机关、部队的干部370余人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并采购和调集了100余万元的教学设备、10万余册图书到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学校开设地质测量及找矿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系,建校当年即面向全国招收首届本科生1551人,10月10日正式开学,专业学制4年。

1958年,学校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11月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

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举办地质类函授教育。

1962年,学校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地质部双重领导改为由地质部直接领导,各专业学制改为五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6年。

1969年,学校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

197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大学生。

到1976年止,先后招收5届大学生3073名。

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后,专业学制改为四年,招生794名。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9年,学校改由地质部直接领导。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学校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9]

1982年1月,国务院批准学校为首批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的高校。

1983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10]

1984年3月,国务院批准学校为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学校正式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6年,学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88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学校“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两个学科评审为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11]

1990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学校建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993年,经国家教委和地质矿产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同年12月,经地质矿产部正式批复确定为部属重点高校。

1995年,学校获得博士生导师自审权。

1997年,学校与四川省国际影视文化传播中心联合建立了“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艺术学院”,掀开了学校与事业单位合作办学的历史。

1997年,学校本部建立了第一个二级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开始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

1998年,根据国家要求,学校高等教育招生并轨并扩大规模招生。

1998年,地质矿产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签订共建成都理工学院的协议。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先后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部省共建重点大学。9月21日,成都理工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评价。

2008年,学校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发挥重点作用,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嘉奖。

2010年,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同年,学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和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2]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7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3]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4][15]11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16]

2019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2]。12月26日,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签署《共建四川大学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学校成为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双一流”高校。[11]

2020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首批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17]7月,学校首批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18]同年,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正式开始招生。

2021年1月,成都理工大学当选第一届宜宾市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19]9月,成都理工大学被确定为第三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20]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1]8月,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在入选的132个产学研协作类创新基地中位列11名。[22]9月,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23]

办学条件

成都理工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截止2023年3月,有教职员工2893人,其中教授(级)465人、副教授(级)804人。截至2022年12月,获国家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208人次,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IEEE Fellow入选者1人、其他国家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5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获省部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518人次。刘宝珺院士担任学校名誉校长。以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两院院士35名。学校现有4个院士工作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5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创新研究群体)、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

师资类别

师资概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宝珺(名誉校长)、王成善(双聘)、郭华东(双聘)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吉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黄润秋、王成善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许强、黄润秋、王成善、庹先国、刘耘、范宣梅、李超、彭强[24]

IEEE Fellow

黄琦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黄润秋、刘清友、裴向军[25]、刘耘[26]、李超[27]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黄润秋、刘清友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黄润秋、许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黄润秋、刘宝珺、李勇、裴向军、刘耘、唐菊兴、范宣梅[28]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金景福、张倬元、倪师军、施泽进、伊向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黄润秋、许强、刘树根、唐川、刘清友、许强、李天斌、庹先国、李忠权、李勇、刘耘、唐菊兴、裴向军、范宣梅[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性研究群体项目

西部地区重大地质灾害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

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带头人

获批年份

级别

地质工程教学团队

黄润秋

2008年

国家级

石油地质系教学团队

张哨楠、刘树根、徐国盛

2007年

省级

地球物理学教学团队

王绪本

2008年

数学地质教学团队

郭科

地球化学教学团队

倪师军

2009年

岩土工程教学团队

许强

2010年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团队

谭书敏

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5月,学校共设有20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1个产业发展研究院。[1]开办65个本科招生专业(类),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23个[30],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一流专业48个[30],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1]

院系专业
二级院系专业设置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地球化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
能源学院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石油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海洋油气工程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 、土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生态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
地球物理学院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物理学、空间科学与技术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机械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
管理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应用统计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院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翻译
商学院会计学、经济学、市场营销、投资学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视觉传达设计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牛津布鲁克斯学院)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旅游管理
产业技术学院(宜宾校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
资料来源: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一流专业48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其中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1]

学校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学校拥有各类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各类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4门。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核资源勘查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地质与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探槽工程布设及采样编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强辐射剂量计算与防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基于VR技术的剧场舞台表演空间认知与体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1]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6个):深层地下卤水吸附提锂3D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夯土建筑更新改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采矿权价值评估与决策虚拟仿真实验、露天矿山配矿过程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斜坡灾害土工离心模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基于VR技术的剧场舞台表演空间认知与体验虚拟仿真项目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地矿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数学应用与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天然气地质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8个):资源环境地质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地质学类工科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核技术与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信息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名单不全):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工业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建筑学

首批高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遗产型旅游景区建设与管理》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试点专业: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化工与制药、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英语、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会计学、建筑学 、广播电视编导、园林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地质工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核资源勘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峨眉山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环境与土木工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地球科学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地球科学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地球物理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省级现代产业学院:页岩气现代产业学院

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球物理学、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机械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广播电视学、环境工程、工商管理、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英语、市场营销、会计学、表演、信息工程[30]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电子商务、法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石油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辐射防护与核安全、表演、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经济学、旅游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应用化学、工程力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空间安全、应用物理学、工业设计、电子信息工程[30]

资料来源:[30]

卓越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探)、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石油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工与制药、生物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建筑学

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法学

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园林

四川省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新闻学

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所属学院

年份

课程类别

C/C++程序设计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8年

国家级精品课程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2004年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2013年

国家级精品课程共享课

C/C++程序设计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3年

遗产型旅游景区建设与管理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2016年

旅游学概论

-

2020年

国家级一流课程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

2020年

崩滑灾害防治学习与体验虚拟仿真实验

-

2019年

探槽工程布设及编录采样虚拟仿真实验

-

2019年

强辐射场剂量计算与防护实验

-

2019年

基于VR技术的剧场舞台演艺空间认知与体验虚拟仿真项目

-

2019年

核辐射测量方法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2010年

省级精品课程

化学工程原理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2010年

采油工程

能源学院

2010年

岩石学

地球科学学院

2010年

地震勘探

信息工程学院

2009年

形势与政策

政治学院

2009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09年

复杂物质分析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2009年

电磁场与电磁波

信息工程学院

2008年

数字通信原理

2008年

线性代数

信息管理学院

2008年

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8年

矿床学

地球科学学院

2008年

基础日语

外国语学院

2007年

油层物理学

能源学院

2007年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2007年

信息管理基础

信息管理学院

2007年

财务管理

2007年

数据库程序设计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7年

旅游学概论

商学院

2007年

铀矿地质

地球科学学院

2007年

渗流力学

能源学院

2006年

工程与环境物探

信息工程学院

2006年

大学英语

外国语学院

2006年

现代化学基础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2006年

理工数学实验

信息管理学院

2005年

矿产勘查地质学

地球科学学院

2005年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2005年

现代工程制图

2005年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

2004年

高等数学

信息管理学院

2004年

大学计算机基础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4年

普通地质学

地球科学学院

2004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能源学院

2004年

环境分析化学

-

2015年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单片微机原理与应用

-

2015年

油层物理学

-

2015年

大学计算机基础

-

2015年

矿产勘查地质学

-

2014年

数字通信原理

-

2014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2014年

化学工程原理

-

2014年

复杂物质分析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2013年

现代工程制图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2013年

形势与政策

政治学院

2013年

电磁场与电磁波

信息工程学院

2013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能源学院

2013年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2013年

C/C++程序设计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2年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2012年

旅游学概论

商学院

2012年

遥感原理与应用

-

2019年

省级应用型示范课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2019年

数字通信原理

-

2019年

机械设计基础

-

2019年

软件工程

-

2019年

高级web应用开发

-

2019年

高光谱遥感

-

2020年

移动应用开发

-

2020年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2020年

学生获奖

截至2018年3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3次获得中宣部、团中央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科技进步奖(交叉创新奖)2项,获省一等奖22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36项;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全国银奖1项、铜奖5项,省一等奖13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55项;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赛Meritorious Winner奖32人次、Honorable Mention奖159人次、Successful Participant奖139人次,全国一等奖67人次、二等奖117人次,省级一等奖207人次、二等奖326人次、三等奖391人次;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全国奖励119项(次),省级奖励157项(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中获得奖励559项(次)。[11]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3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及交叉设置二级学科,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4个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32]、化学[33])进入ESI(基本科学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行列,地球科学学科群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是西南五省(区、市)首个拥有地球科学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校。地球科学学科、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进入首批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34][35][36]

世界一流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7](地球科学学科群)[9]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4个)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重点培育)
四川省重点学科
应用化学环境工程
固体地球物理学岩土工程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构造地质学
地球化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第四纪地质学材料学
核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
应用数学(重点培育)--
资料来源:[13][9][38]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34]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核科学与技术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资源与环境[39]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及交叉设置二级学科(13个):岩石物理学、沉积学(含:古地理学)、矿产资源化学、核资源与核勘查工程、环境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矿物材料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数学地质、资源与环境遥感、地下水科学与工程[35]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力学、网络空间安全[39]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翻译(英语笔译;英语口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风景园林、会计、工程管理、艺术、国际商务[39][35]

学术研究

学校是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截止2021年5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40]、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2个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新型智库、1个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个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生态环保厅重点实验室、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我校牵头建设的“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12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16个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1][41]

科研平台(部分)

平台类别

数量

平台目录

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参与)[42]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共建)[43]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3

构造成矿成藏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深时地理环境重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

2

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参与)[44]

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1

滑坡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1

地质灾害防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3

自然资源部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自然资源部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控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45]

自然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2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四川攀枝花野外基地

地震震中区地质灾害——四川汶川野外基地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5

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攀西碲铋选治与应用重点实验室[46]

页岩气评价与开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参与)[47]

青海省重点实验室1硫酸盐型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青海省重点实验室(共建)[46]
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四川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实验室[41]

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

4

四川省地质环境脆弱区生态修复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省地热能勘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48]
四川省数控装备超精密驱动与传动工程研究中心[49]
四川省油气钻完井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49]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四川省工业互联网智能监测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
四川省土壤地下水环境修复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
四川省地理国情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51]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3

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攀西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盆地及周缘优质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协同科创平台

2

玄武岩纤维协同科创平台(牵头)

钒钛材料协同科创平台(参与)

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

油气地质成都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重点实验室

1

四川省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与资源安全重点实验室[32]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重点实验室

1

戏曲文化传播与文旅产品研发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1

矿产资源化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

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

国家公园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与新经济研究中心

西部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青藏高原及其东缘人文地理研究中心

四川灾害经济研究中心

四川省儿童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巴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长江上游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政策研究中心[52]

四川省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

1

成都理工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

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基地

1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网络国际传播基地

辐射监测与应急联合实验室
工业机器视觉联合实验室
海洋科学研究院
智能探测技术研究院
行星科学与超算联合实验室
四川盆地沉积与岩性古地理研究中心

油气地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研究中心[53]

非常规油气藏地球物理联合研究所

AAPG成都研究中心

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

校内科技基地

6

地热资源研究中心

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研究院

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

地学大数据与智能应用研究中心[54]

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区块链研究中心

资料来源:[41][40][55][56][48][50]

科研成果

成都理工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和四川省的科技平台34个。学校参与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成功获批碳汇与地质固碳研究部。牵头成立国际大型滑坡研究协会(iRALL)等国际学术组织,承担“深时数字地球(Deep-time Digital Earth,简称DDE)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地调计划、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等一大批重要项目。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等奖项共计1040项(次),其中国家级奖项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1]

科研成果概览(部分)
项目名称奖项名称年份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
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及灾害防治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悉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57]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
中国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大规模油气聚集[5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5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
“科学家带你去探险“系列丛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5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
山区高速公路运营保障关键技术及装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
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
复杂渗流岩体多尺度时效损伤评价关键技术与应用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
济阳坳陷非常规油藏组合缝网压裂新技术与规模应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
巨型滑坡演化机制与防治技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
深埋隧道勘察技术研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一等奖2009
中国西南地区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技术研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一等奖2008
强震地质灾害链生演化机制与风险预测[60]
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1
四川盆地一体化高效开页岩气地质工程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
超长深埋高风险公路隧道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
先进核探测信号处理关键理论、技术与应用[60]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1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效应研究[60]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1
基于OUV的九寨沟震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修复关键技术[60]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1
动力电池用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镍基三元正极材料制备技术与关键装备[60]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1
深水钻井“升沉补偿装置-管柱-井控”系统安全控制技术研发与应用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
汶川地震灾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
西部山区大型工程危岩体灾变过程及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
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与地质灾害防治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
粘度时变性灌浆材料扩散与固结研究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3
核辐射环境安全综合监测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3
四川盆地下组合天然气的成藏过程和机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3
大型滑坡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2
油气钻井高效钻头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
铜黄高速公路汤口至屯溪段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优化系统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8
地学核分析与检测理论、仪器开发与应用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
四川九寨黄龙机场高填方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
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8
西南地区水电工程复杂高陡边坡稳定控制技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0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
长大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
铜黄高速公路汤口至屯溪段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优化系统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
深埋隧道勘察技术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
汶川地震公路震害评估、机理分析及设防标准评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
西南地区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技术研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
全球巨型成矿带覆盖区高(多)光谱遥感示矿信息提取技术及应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7
黄骅坳陷新近系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7
贝尔凹陷原型盆地恢复技术研究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7
青海省都兰县五龙沟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7
陆相断陷盆地缓坡带沉积体系与成藏动力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6
三峡库区塌岸预测与防治专题研究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8
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的系统研究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
面向医疗大数据的多尺度监控理论及应用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2
工业园区跨介质协同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2
龙门山冲断带超深层碳酸盐岩勘探理论技术与双鱼石大气田发现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2
低丰度煤系气藏多气合采有利区优选与工业化开发关键技术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1
贡嘎山海螺沟旅游自然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基岩体质量及建基面工程地质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
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重大地质工程关键技术系统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
昔格达地层公路修建技术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
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开挖边坡稳定性的地质工程系统研究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0
高地应力条件下隧道大变形的机制、预测及防治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
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动态设计及施工控制技术系统研究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
天山公路工程地质病害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
四川九寨黄龙机场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08
四川九寨黄龙机场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创新集体2008
铜陵至黄山高速公路第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11
资料来源:[61]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建有2个图书馆,渠东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阅览座位6000个,渠西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阅览座位1200个,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265.9万册[1],拥有数字资源数据库102个,电子图书430万册,电子期刊4.9万种。图书馆实行“藏、借、阅、咨一体化”的开放服务模式,实现了印刷型文献与数字化信息的和谐统一,馆内建有国土资源西南地区科技查新站和四川省高等学校文献传递服务中心。[11]

档案管理达到“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标准。学校主办公开出版发行学术期刊6种,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种、CSCD收录期刊2种、科技核心4种,并与Elsevier合办国际期刊《Ore and Energy Resource Geology》。学校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四川省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基地“育廉馆”等平台。[1]

  • 展示馆所

学校拥有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丰富,其中拥有国家级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大竹重庆鱼”、“隆昌铁陨石”等。博物馆获得包括区、市、省、国家所有级别的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11]

  • 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有CSCD核心期刊2种、中文核心期刊2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种[11]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理工大学主办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前身是1993年创刊的《四川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四川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与《理工高教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内刊)合刊,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期为季刊。2011年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刊期正式转为双月刊。该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获四川省优秀学报(二等奖)。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60年,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60~1993年)、《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002年)。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1992)、第三版(2000) 、第四版(2004) 和第五版(2008);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此外,该刊还是“四川省自然科学学术类质量一级期刊”;先后15次在国家部委和四川省组织的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其中在教育部(包括原国家教委) 组织的科技期刊评比中获一等奖3次(1989年,1999年,2004年)、二等奖2次(1995年,2008年)、优秀科技期刊奖1次(2006年) 、精品科技期刊奖1次(2008年)。根据教育部“教技[1999]1号”文件,该刊于1999年7月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矿物岩石创刊于1980年,属四川省科协主管,由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与成都理工大学主办。主要就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沉积学以及相关学科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地球及空间科学中有关物质成分的学术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服务。先后三次(1996年、2000年、2004年)被遴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EI光盘版全部收录。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创刊于1979年。主要刊登中国国内外地球探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及其应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被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及美国《地质光盘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十多家中国国内外知名文摘收录,还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等知名检索机构的来源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原《地质科技管理》、《地质系统管理研究》)创刊于1984年,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成都理工大学主办,是一份刊载土地、矿产、水、海洋等自然资源科技和管理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 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EPS收录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创刊于1990年9月,为自然科学学术性期刊。主要刊登由地球内部动力和外动力以及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方面的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该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院万方(数据)集体公司《科技期刊群》。

学术交流

成都理工大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项目等多个国家公派项目实施单位,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18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获批实施英国牛顿基金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英合作项目等国际项目。[1]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7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1]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加强行业联系,不断拓展国际联合教学新模式。先后成功举办“国际大滑坡协会(iRALL)—’大型滑坡调查、分析和管理‘ 国际博士培训班课程”、“成都理工大学—以色列申卡尔设计学院国际创客联合实验项目”、“成都理工大学—雷文斯本设计与传播学院国际联合教学项目”等国际联合教学项目。[2]

近年来大批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访问、讲授课程,参与科研,极大的提高了学校教学科研国际化水平。学校邀请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大批世界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国际合作科技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学校聘请外籍专家定期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近5年共聘请400余人次长期外国专家在校任教,规模在四川省仅次于四川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开始与英国数所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是全国较早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现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2]。2019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学院。[11]

2013年,成都理工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签署教育合作备忘录。两校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环境地学等5个本科专业开展“2+2”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先在国内学习两年本科课程,然后到爱丁堡大学继续深造、完成剩余两年的本科课程后,可同时获得成都理工大学的毕业证书、学位与爱丁堡大学的学位。爱丁堡大学是位于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世界顶尖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苏格兰最高学府,英国老牌名校。[63]

文化传统

校名

学校于2001年9月21正式启用“成都理工大学”校名。其中文名标准字体为毛体。

校训

涵义:1、“穷究”:深入钻研,追根寻源,不舍追求。见《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另见朱熹:“格物穷理”;见成语:“穷经皓首”等。2、“于”:在于、及于、对于、自于等等。3、“理”:事理、物理,包括道德伦理、人生哲理、科学真理、事物法理以及理想、理性、理论、理念等等。将寻常所说的道德、道理等尽包其中。4、“成就”:完成、成功,造就、成全,成材、成器等等。指在正确的理想、理念、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成绩。5、“工”:实践、实干,工作、工力,过程、擅长,巧智、巧用,艺术境界等等。如“能工巧匠”、“巧夺天工”、“无意而工而无不工”等等。八字可直译为:在事理物理处穷究钻研,在实践实干中获得成就。亦即:穷究于事事物物之理,成就于实践实干之工。

校标

成都理工大学校标是双圆套特定图形、中英文的“成都理工大学”特定字样和阿拉伯数字1956的徽标。颜色为青花蓝色。徽标内圈是以校训“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英文“ Seeking Truth, Seeking Triumph”中首字母S和T为主要设计元素,两个字母经组合构成成都理工大学英文校名缩写“CDUT” 。阿拉伯数字“1956”代表了学校的创建时期是1956年。外圈的中文“成都理工大学”在上方;英文“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下方。整体上看,校标结构优美,简洁明快,包容性强,体现成都理工大学“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寓示了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

校歌

《理工之歌》
砚湖泱泱,慧园苍苍,这里是放飞理想的地方。穷究于理,成就于工,我们永远铭记心上。五洲四海,弦歌一堂,厚德博学,桃李芬芳,峨眉巍巍,岷江沧沧,我们是社会的栋梁。
资料来源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龚灏
名誉校长刘宝珺
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清友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文
党委副书记黄涛
副校长许强、曾英、侯明才、巨能攀[64]

资料来源:2022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官网[4]

知名校友

姓名

概况

姓名

概况

黄润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胡昌升

第二十届中央委员,甘肃省省委书记

宗国英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原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赖蛟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李彬

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九三学社自治区主委

胡广杰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王世杰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贵州省委主委,原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多吉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罗强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王少雄

原四川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四川省人大会常委会原副主任

许大纯海关总署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65]王昱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台盟重庆市委会主委

范继跃

攀枝花市市委副书记、市长

李永杰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

刘连和

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原司长

丁贵明

国务院国资委原监事会主席、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

袁超洪

福建省南平市委书记

曾洪扬

四川省自贡市委书记

黄方方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原党组书记,南宁市委副书记、市长

宋光齐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原党组书记、厅长,四川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原主任

罗在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原党组书记

王学龙

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正厅级)

吴耀强

四川省地震局原党组书记、局长

刘建达

福建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

吕志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仁杰

四川省攀枝花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李志勇

青海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廖正伟

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原局长,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正厅级)

肖四如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原党委书记、理事长,江西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

苟润祥

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原党委书记、局长,政协陕西省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

曹均绵

原重庆市南岸区委书记、政协主席

简支全

重庆市南川区政协主席

汪丛林

重庆市九龙坡区原人大常委会主任

靳林春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卢映祥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局长

何金良

安徽省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胡忠义

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原党组书记、局长

陈飞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

叶爱斌

湖南省地质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湖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孙传敏

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

李荣强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

吴金炉

四川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一级巡视员

刘廷安

四川省资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九三学社资阳市委主委

于桂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副厅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朱明仓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刘昌荣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

董光国

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熊自力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副司长

游勇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何玉舟

商务部信息化司副司长

李建华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

孙王勇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

王建新

甘肃省酒泉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吴晓莉

重庆市地震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李达帆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移民工作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李增悦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詹云超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副局长

李福良

江西省地矿局总工程师

罗铭玖

河南省地矿厅总工程师

杨新敏

河南省地矿局纪委书记

赵廷周

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董事长

王绪本

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宗浩

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叶文

云南省政府参事,西南林业大学地理学院院长

曾宪荣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李鉴伦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纪委书记、党委委员

段建宝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本金

贵州省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周万强

贵州省地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朱春孝

贵州省地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周琦

贵州省地矿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姬书平

甘肃省工商联副主席,原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副秘书长

袁顺明

成都市成华区委副书记、区长

胡斌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

徐志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周伦斌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建乐山市委主委

雷建新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雷玉春

广东省阳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李克纯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贾瑄

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庆芳

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白春明

河北省唐山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陈厚生

四川省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宜宾市委主委

王新红

山东省东营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胜利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

孙省利

广东省湛江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湛江市委主委

陈曦

广东省韶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韶关市委会主委

徐东甘肃省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丑永魁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级巡视员(副厅级)

科教界

科教界
姓名概况
刘宝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沉积地质学家,中国沉积学奠基人之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成都理工大学名誉校长[66]
多吉中国工程院院士[67],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原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成善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崔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68]
胡瑞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黄润秋生态环境部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四川省委主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原副主席
赵逊中国地质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原秘书长、副理事长,《地质学报(英文版)》原主编,世界地质公园发起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地质公园之父
王世杰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民革中央常委、贵州省委主委,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文安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戴志敏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69]
马胜利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
李松岭
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河南省清洁能源供暖协会副会长
何远信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所长
胡泽松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中国地质调查局稀土资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70]
李文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
王剑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
何长虹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余浩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侯水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蔡耀军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所长
熊盛青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物探与化探》主编
倪师军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成都理工大学原校长
欧阳辉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副理事长,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
刘小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71]
段学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
王涛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李子章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副所长
王彦洪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副主任
高锦曦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副主任
肖唐付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挂职)、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球与环境》副主编,Frontiers in Soil Processes副主编
严金秀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ITA)主席,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人才奖获得者
唐菊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首批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
薛春纪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梁狄刚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荣高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
陈崇成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颜其德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中国第八次南极考察队领队
王之敬
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首席科学家、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前副主席、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系讲座教授[72]
余嘉顺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新西兰华人科学家协会主席[73]、四川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72]
徐永新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南非联邦水资源部首席水文地质师和地下水专家顾问
王洪辉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书记
许从年东华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
刘树根西华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王元君西华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庹先国四川轻化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王果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党委常委
帅开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党委副书记
马鸿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副校长,矿物材料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
喻祥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原副校长
杨立中西南交通大学原副校长
张大林贵州大学副校长[74]
巫晓兵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75]
郭朝辉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76]
汤彬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赵明阶重庆科技学院院长
魏文彪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查涛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会(The Econometric Society)会士(Fellow),埃默里大学经济系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杰出访问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特聘教授
刘志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法国政府学术棕榈骑士勋章获得者,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弟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尧德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Fellow[77]
许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
陈鸣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仁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符力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胡修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永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吴春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Science Bulletin地学副主编、《岩石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郑春苗南方科技大学领军教授,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合作基金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国际合作部部长
胡晓农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合作基金获得者,美国地质学会会士[78],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主编,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万大庆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教授,海外杰出青年,国际华人数学家晨兴数学银奖得主[79]
夏江海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主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席,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80]
余刚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总经理高级技术顾问
李彦荣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副院长[81]
李祥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范宣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韩喜球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执行理事会委员,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张金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深地装备室地震探测技术学科组组长,主持基金委“嫦娥四号巡视雷达成像”专项基金,负责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月震仪研制任务[82]

工商界

工商界
姓名概况
周心怀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83]
唐岩陌陌科技联合创始人、CEO、董事长
周源知乎创始人、CEO
夏庆龙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总裁、执行董事[84]
梅非奇中国银行高级管理层成员 ,原中国银行董事会秘书、公司秘书
冯勇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审计监督部部长、总审计师,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85]
柳江长虹电子控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86][87]
杨德平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天津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86]
郭彤楼
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西南油气分公司总经理
付锁堂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长庆石油勘探局局长
王小牧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原董事长
李洪铎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广州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正厅级)
张鸣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张玉明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林中湘
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88]
何伟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89]
章方良
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1548.HK)创始人、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席、前任董事长,传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ASDAQ: LEGN)实际控制人、前任董事长、CEO[90][91]
胡精沛厦门万里石股份有限公司(002785.SZ)董事长、第一大股东[92]
胡泽松
盛和资源股份有限公司(600392.SH)董事长、总经理[70]
邓一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899.HK, 601899.SH)总经理助理、贵州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晓明紫金矿业集团西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马煜洲
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总法律顾问
王玉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大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
杜金虎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
李亚林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副总经理、党工委常委[93]
俞凯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副总经理
郝蜀民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副总经理
侯洪斌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西部勘探指挥、副指挥兼总地质师
金跃山河南六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志勇河南三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河南洁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易廷斌北京海地人资源咨询公司总裁
马代光北京荷马集团董事长
梁春晓阿里巴巴集团原副总裁、阿里研究中心主任、阿里巴巴商学院副院长,阿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田毅开普天下(北京)传媒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文革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副总经理、集团公司油气开发领域首席专家[93]

学校地址

学校本部: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宜宾校区:四川省宜宾市大学城路三段218号

学校荣誉

2020年6月,成都理工大学相平衡与盐卤化工教研组荣获四川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94]

2022年4月,成都理工大学脱贫攻坚评估团队入选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拟表彰对象公示名单。[95]

2022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脱贫攻坚评估团队被通报表扬为2022年“成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96]

2022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团委荣获成都市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96]

2022年6月17日,被列入首批10个成都市青(少)年领事保护教育基地名单。

获得排名

时间榜单名称
排名
2022年5月
2022年ABC中国大学第163名
2022年4月
2022软科中国大学第173位[7]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