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粤语(2023最新香港粤语百科介绍)

由网友(柚绿时光!)分享简介:喷鼻港粤语(英文通称:Hong Kong Cantonese)亦称港式粤语、喷鼻港话,为畅通于喷鼻港社会的粤语,其特点是插手及交融了没有长英语及其余的外去辞汇,亦有独占白话、辞汇、俚语、鄙谚及细嘴,以至差别行业(例如差人)的术语等。外文名称Hong Kong Cantonese特点插手及交融英语及其余的外去辞汇中文名称喷鼻港粤语...

香港粤语(英文通称:Hong Kong Cantonese)亦称港式粤语、香港话,为流通于香港社会的粤语,其特色是加入及融合了不少英语及其他的外来词汇,亦有独有口语、词汇、俚语、俗语及粗口,以至不同行业(例如警察)的术语等。

外文名称

Hong Kong Cantonese

特色

加入及融合英语及其他的外来词汇

中文名称

香港粤语

别称

港式粤语、香港话

介绍

珠海人小心 去香港这些东西千万别买 不然很麻烦

香港粤语(英文通称:Hong Kong Cantonese)亦称港式粤语、香港话,为流通于香港社会的粤语,其特色是加入及融合了不少英语及其他的外来词汇,亦有独有口语、词汇、俚语、俗语及粗口,以至不同行业(例如警察)的术语等。

然而,学界及香港政府将在香港社会上流通的语言称为“广州话”。香港粤语源于广州,故此大致上与广州话互通,不过与其他分支则存在比较大的分别。随着各地交流频密,香港粤语中的部份词汇被借用至其他粤语使用地区,包括回流广州,互相影响。从香港开埠至今,粤语就一直是香港市区的主要语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人口约50万,当时在香港社会上流通多种方言,包括广州话、闽南话、闽东话、四邑话、潮州话及东莞话等;在新界则有围头话及客家话,以及水上人的闽南话和蛋家话。至1950年,香港人口上升至220万,语言使用情况复杂,逃港情况出现后,使到香港人口以每10年100万的速度增长,当中不少为广州话使用者。于六七暴动后,由于有了语文统一的需要,加上在香港的广州人的努力争取,广州话成为了香港的常用语言,逐渐发展及形成了香港粤语。

根据2001年到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广州话为香港的压倒性常用语言,有89.1%人以此为常用语言,次位为英语,占3.4%,使用者多为香港华人以外的族群,第四位的福建话(闽南话)由1.7%下降到1.1%,第五位、第六位、第八位分别为客家话、潮州话和上海话(及其他相近吴语方言),分别由1.3%下降到0.9%、由1.0%下降到0.7%人口以及由0.4%下降到0.3%使用,这些人大多为老一辈的香港人,普通话的使用者则大幅增长,多为东南沿海省份以外的新移民采用。由第六位升至第三位,由0.9%上升到1.4%。第七位的他加禄语和第九位印尼语多为外籍佣工使用。香港粤语则以广州话为基础加入英文以及不同移民背景因素而成的一种带有香港特色的粤语。此外,亦有列入其他方言的闽东话、围头话等。

历史

主条目:香港语文、香港早期农村社会和粤语历史

香港开埠前,原居民分为四大民系,即围村人(围头人)、疍家人(又称水上人)、客家人和河洛人(闽南人、福佬人),各族群皆有方言(即围头话、疍家话、客家话和闽南话),香港一词的英语译名“Hongkong”就是取自粤语疍家话发音。

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后,中国大陆其他地方的人如广州人、江门人、东莞人、潮州人、闽东人和闽南人陆续入境,各自有不同的语言,如广州话、四邑方言、潮州话、闽东话及闽南话等,当时香港的家庭都使用不同语言或者方言。到清朝末年,土客械斗,大批广州以及江门平民涌进香港,使粤语(如四邑话)人口增加。香港本为小渔港,以全港人口去计算,早期到港的人口大多数为苦力以及建筑工人,而商人则占人口较少的比例,加上广州离香港最近而人口最密集,香港的工人亦大多为广州人。不少广州人在香港以及广州之间打工,广州人是香港最大的群体,但亦有不少其他族群,族群之间很少沟通,但部份或以官话或简单英语沟通。这种情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基本定型。因此在香港市区,广州话一直是市民的主要语言。另外,在新界和九龙北部(新九龙)的香港围村、农村和艇户(疍家人),各种方言依然是当地的主要语言。

二战后至国共内战后的一段时期,大量人口涌入香港,其中包括数量极多的非粤语人口。但此时期移民都是以来自广东以及福建为主,粤语以外的人口大多为闽语的人口,此时的华人资本家绝大多数是游走在福建、香港、南洋和世界各地之间的从事商品转口贸易的闽籍华人,其余则是以游走在广东、全中国和香港的从事鸦片贸易以及华工贩卖的粤籍华人为主,因为国民党的资本大多由闽籍华人提供。粤语亦有多种彼此不互通的方言,使得香港于1950年代变得方言纷陈。但随内地逃港潮,香港人口以每十年一百万的速度增长[来源请求],当中又以广州话人口最多,除了福建省外,其他省籍人口比例大大减少,为方便各民系沟通,香港在教育、广播以及政府机构只使用粤语广州话。香港的战后移民在70年代以后出生的第二代绝大多数只在粤语广州话环境中成长,使广州话成为占绝对垄断地位的香港华人惯用语言以及通用语,而各种方言则保留在部份家庭使用。因为原居民及山东、浙江、福建、江苏及广东里的台山和潮州等移民在家庭使用各种方言,不少港二代及后几代人都通晓多种语言或方言。此外,在1960年至1970年代开始,族群不再坚持通婚,故此下一代人多数转用香港粤语,形成独特口音。如果双方都是源于同一祖籍,亦会一同使用该种非广府话语言或方言。

1970年代开始,香港粤语受到由何文汇提倡的粤语正音运动影响,部份词汇的发音已经偏离标准粤语(广州话)口音,与珠江三角洲粤语系地区的发音脱节。

声调

有鼻音M/N/NG 做尾音的韵母,才有“入声”第七八九声结尾音P﹑T﹑K。 为方便了解声调(单纯考虑9个声调),简化排列部份例子 : 此部份采用香港人常用拼音法和香港粤语九声标示法。

广州话
9声
Sifanyanyeungyimyung(特别例)
1诗si分 fan因yan泱yeung淹 yim翁yung三sam
2史 si粉 fan2忍 yan2样yeung2掩 yim2拥yung2九gau
3试 si训 fan3印 yan3X厌 yim3X四sei
4时 si焚 fan4人 yan4洋yeung4炎 yim4容 yung4零ling
5市 si愤 fan5引 yan5养yeung5染 yim5勇 yung5五ng
6事 si份 fan5孕 yan6让yeung6验 yim6用 yung6二yi
-------
7色 sick忽fat壹 yatXX七tsat
8(锡) sekXX约 yeuk“腌” yip8X八 bat
9食 sick佛 fat日 yat药 yeuk叶 yip9肉 yuk六luk

变调

书面读音同口语读音会有不同。部份香港粤语的口语会将低声调的字读成高声调,叫变调。

阳平变阴平。 如“玻璃”的“璃”,“灭蚊”的“蚊”,“猪栏”的“栏”。

阳平变阴上。 如“陈伯”的“陈”、“上楼”的“楼”、“还钱”的“钱”。

阳上变阴上。 如“书友”的“友”、“老母”的“母”、“仔女”的“女”。

阴去变阴上。 如“鱼片”的“片”、“金铺”的“铺”、“影相”的“相”。

阳去变阴上。 如“笑话”的“话”、“囚犯”的“犯”、“开会”的“会”。

中入变阴上。如“请帖”的“帖”、“麻雀”的“雀”、“填鸭”的“鸭”。用 p/t/k 收音,口语混合阴上声同入声。

阳入变阴上。如“蝴蝶”的“蝶”、“书局”的“局”、“长颈鹿”的“鹿”。用 p/t/k 收音,口语混合阴上声同入声。

中入变阴入。如“光脱脱”的两个“脱”字。

阴平变阳平。如口语“爸爸”﹑ “妈妈”中的第一个字。

借词

香港中西文化荟萃,结合各地文化,从外语借词,大量借词在香港粤语中出现。同时,香港粤语亦影响其他地方文化,香港的词汇被借用到中国大陆、台湾和新加坡等。澳门社会亦长期受到香港文化、潮流用语及网络传播的影响,两地交流密切,故此香港粤语的大部份词汇、用语、口音等亦通用于澳门。

其他语言借入

特别是港式英语借词较多

来自英语

词汇粤拼粤语IPA英语英语发音解释
巴士baa1 si2/paː˥siː˧˥/bus/bʌs/公车(台湾)
公交车(中国大陆)
的士dik1 si2/tɪk˥siː˧˥/taxi/ˈtæksi/计程车(台湾)
出租车(中国大陆)
德士(新马)
多士do1 si6toast/ˈtɘʊst/吐司(中国大陆)(台湾)
朱古力zyu1 gu1 lik1/tsyː˥kuː˥lɪk˥/chocolate/ˈtʃɒklɪt/巧克力
三文治saam1 man4 zi6/saːm˥mɐn˨˩tsiː˨/sandwich/ˈsænwɪdʒ/三明治
士多si6 do1/siː˨tɔː˥/store/stɔː/商店
士巴拿si6 baa1 naa2spanner 或 wrench扳手
士多啤梨si6 do1 be1 lei2/siː˨tɔː˥pɛː˥lei˧˥/strawberry/ˈstrɔːbəri/草莓
啤梨be1 lei2/pɛː˥lei˧˥/pear/peər/梨子
沙士saa1 si6/saː˥siː˨/SARS/sɑːz/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非典(中国大陆)
拜拜baai1 baai3/paːi˥paːi˧/bye bye/ˈbaɪbaɪ/再见
BBbi4 bi1/piː˨˩piː˥/baby/ˈbeɪbi/婴儿
菲林fei1 lam2/fei˥lɐm˧˥/film/fɪlm/胶卷
菲屎fei2 si2face面子
三文鱼saam1 man4 jyu4/saːm˥mɐn˨˩jyː˨˩/salmon/ˈsæmən/鲑鱼
沙律saa1 leot6salad沙拉
taai1tire/tie一、轮胎
二、领带
褒呔bou1 taai1bow-tie蝴蝶型领结
fei1fee
bo1ball
哈啰haa1 lou3hello您好
迷你mai4 nei2mini
摩登mo1 dang1modern时尚、现代
肥佬fei4 lou2fail不合格
咖啡gaa3 fe1coffee咖啡
OKou1 kei1okay可以
kaak1card
啤牌pe1 paai2poker朴克
gei1gay同性恋
(蛋)挞(daan6) taat1egg tart蛋塔
可乐ho2 lok6cola可乐
柠檬ning4 mung1lemon柠檬
扑成buk1 sing4boxing拳击
刁时diu1 si2deuce(网球等比赛终局前的)平分
干邑gon1 jap1cognac法国白兰地酒
沙展saa1 zin2sergeant警长
士碌架si3 luk1 gaa2snooker彩色台球
士挞(打)si3 taat1 (da2)starter启辉器
士啤si3 be1spare后备,备用
士啤呔si3 be1 taai1spare tire备用轮胎
常用以形容人腰腹部位的赘肉
士的si3 dik1stick手杖,拐杖
士多房si3 do1 fong4storeroom贮藏室
山埃saan1 aai1cyanide氰化物
caa1 din3charge充电
六式码luk3 sik1 maa2Six Sigma六西格玛
天拿tin1 naa4 sui2thinner稀释剂,溶剂
比高bei2 gou1bagel过水面包圈
比坚尼bei2 gin1 nei4bikini比基尼泳装
巴士德消毒baa1 si1 dak1 siu1 duk6pasteurized用巴氏法消毒过的
巴打baa1 daa2brother兄弟
巴黎帽baa1 lai4 mou2barret贝雷帽
巴仙baa1 sin1 / pat6 sen1percent百分之一
古龙水gu2 lung4 sui2Cologne water科隆香水
布冧bou3 lam1plum洋李,李子,梅
布甸bou3 din1pudding布丁
打令daa1 ling2darling心爱的人
打比(打吡)daa2 bei2Derby德比赛马
kaa1car(火车)车厢
卡式机kaa1 sik1 gei1cassette盒式录音机
卡士kaa1 si2cast / class1. 演员阵容
2. 档次,等级;上品,高档,有品味
卡通kaa1 tung1cartoon动画片,漫画
卡巴kaa1 baa1kebab烤腌肉串
甲巴甸gaap3 baa1 din1gabardine华达呢
le1level级,级别
叻㗎lek1 gaa4lacquer清漆
sin1cent
他菲亚酒taa1 fei1 ngaa3 zau2tafia / taffia塔非亚酒
冬甩dung1 lat1doughnut炸面饼圈
naai2 sik1milkshake牛奶冰激凌
安士on1 si2ounce盎司,英两,唡
安哥en1 ko1encore再来一个,再演奏(唱)一次
  • 飞的(“的”指“的士”)——乘坐出租车,飞快地行驶。

来自日语

词汇粤拼粤语IPA日语日语罗马拼音解释
卡拉OKkaa1 laa1 ou1 kei1/kʰaː˥laː˥ou˥kʰei˥/カラオケkaraoke详见卡拉OK。
老世/老细lou5 sai3/lou˩˧sɐi˧/世帯主setainushi老板、东主、上司、事头
人气yan4 hei3人気ninki人望、人缘
天妇罗tin1 fu3 lo4天麸罗tenpura日本食品
以鱼、虾、青椒、笋片等蘸面糊油炸而成
玉子豆腐juk3 zi2 dau3 fu3玉子豆腐Tamagodōfu鸡蛋豆腐
他妈哥池taa1 maa1 go1 ci4たまごっちTamagotchi(电子玩具)宠物蛋,淘气蛋

来自法语

词汇粤拼粤语IPA法语解释
冷[毛]laang1/laːŋ˥/laine纱线
梳乎厘so1 fu4 lei4/sɔː˥fuː˨˩lei˨˩/soufflé蛋奶酥
可乐崎ho2 lok3 kei4Croquette炸丸子,炸肉饼

来自泰语

词汇粤拼粤语IPA泰语泰语读音解释
冬荫功dung1 jam1 gung1ต้มยำกุ้งT̂myả kûng(泰国)酸辣虾汤

来自中国语言

晒冷、一条冷(“冷”借自闽南语,指人)——展示自己的全部资产,物品或人数等,也可以指炫耀。[1]

啪针、啪丸——(“啪”借自潮州语、闽南语的“拍”)注射毒品、进丸状的毒品。[1]

架己冷(借自潮州语)──自家人,同常是潮州人向同乡的一种表达方法。

打冷(借自潮州菜)——打冷一词出自香港市民表示去食潮州菜意思。

借出其他语言

中国大陆借用香港港式粤语词汇

普通话词汇汉语拼音粤语粤拼粤语IPA解释
买单mǎi dān埋单maai4 daan1/mȁːitáːn/结账
搭档dā dàng拍档paak3 dong3/pʰāːktɔ̄ːŋ/伙伴
打的dǎ dī搭的daap3 dik1 si2/tāːptɪ́ksǐː/乘坐出租车
无厘头wú lí tóu无釐头mou4 lei4 tau4/mȍulȅitʰɐ̏u/详请参见无厘头文化
靓仔liàng zǎi靓仔leng3 zai2/lɛ́ːŋtsɐ̌i/美男
拍拖pāi tuō拍拖paak3 to1/pʰāːktʰɔ́ː/谈恋爱
很正hěn zhèng好正hou2 zeng3/hǒutsɛ̄ːŋ/非常正点
搞定gǎo diàn/gǎo dìng搞掂gaau2 dim6/kǎːutìːm/办妥
出柜chū guì出柜ceot1 gwai6/ceot1gwai6/同性恋者公开自己的性向
通柜tōng guì通柜tung1 gwai6/tung1 gwai6/囚犯被医官人手探肛检查体内藏毒

台湾借用香港的港式粤语词汇

台湾写法汉语拼音粤语粤拼粤语IPA解释
塞雷
猴塞雷
sāi léi
hóu sāi léi
犀利
好犀利
sai1 lei6
hou2 sai1 lei6
/sɐ́ilèi/
/hǒusɐ́ilèi/
强劲、很厉害,或表示赞叹(原意是坚固锐利、辞锋锐利)

惯用语

去差馆——去警署。

俾差人拉——被警察带走(引伸为拘捕)[2]

摩罗差——本指香港差役中的印度差人,广义上指印巴籍人士,后被误以为是带有种族歧视成份的贬意词。

咕哩──苦力。

新潮口语

擢样──耍出使人窒息的面部容貌。

淆底——一般是指该人没有胆色、害怕、退缩、惊惶的意思。

行业术语

火记──原为香港警察术语,意思是出生入死的同火(亦即伙伴之意),是故多误写为伙记。餐厅侍应,亦被惯常称为伙计,与伙记同音。

飞砂走奶:茶餐厅用语,指纯咖啡(黑咖啡),飞沙指飞走(不加)砂糖,走奶指去走(不加)淡奶,取而代之加炼奶。

斋啡: 茶餐厅用语,指纯咖啡(黑咖啡)。

走青: 茶餐厅用语,一般指粥或面不加葱花。

行街:茶餐厅用语,指外带。

中英混杂

部分以知识分子为主的香港人说话时普遍习惯夹杂英语单字,主要是名词及连接词,例如hard disk, email, notebook等等[8][9],少数人甚至将动词也混杂其中[10]。部份学者及专栏作家认为是香港的文化特色[3]

懒音问题

主条目:粤语懒音

很多香港人[来源请求]在日常生活中不区分n、l,将鼻音n念作舌边音l。广东n/l合一情况比香港轻微,某些地区的粤语方言依然清晰严格地区分n和l声母。

常见例子:

词汇懒音
男人(蓝)人
女人(吕)人
中国中(角),中(割)
广州(港)州
恒生银行(痕身)银(韩)
曾特首(真凸)首

粤语正音运动

主条目:粤语正音运动

粤语正音运动由何文汇博士所提倡,并且得到各大电子传播媒介及香港政府部门的支持,以致香港社会普遍对某些词汇的发音与广泛的珠江三角洲粤语系地区产生脱节。由于要求以古代韵书的切音取代目前通行的粤语读音,因此被不少香港教师认为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学说。现时,支持和反对此运动的两大阵营还在对垒。在学术界的朗诵及教学方面,粤语正音运动的支持者有不少;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无线电视及亚洲电视亦支持之;然而在市民生活中,其学说并未获得很大的支持。

常见例子:

词汇粤语正音运动的读音约定俗成的读音
时间时(奸)时(涧)
购物(救)物(扣)物
纠正(九)正(斗)正
雏妓(锄)妓(初)妓

语言文化

曾经担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的台湾学者龙应台说过,香港人有一怪现象,与中国大陆人、台湾人对话,喜欢劈头一句便说:“对不起,我的普通话不好”,来了香港两年仍然未有学好粤语的龙应台笑说:“该是我道歉才对!”她质疑,别人来到香港,不懂说粤语,为什么香港人要反过来赔不是?龙应台说:“语言是平等的。粤语文化,有其深刻动人之处,是香港最珍贵的宝藏,不应被取代,更非英语所能涵盖。粤语是香港人的资产,不是负资产,香港人应加以珍惜。”[4]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