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县)

由网友(相顾无言)分享简介:盐源县,于4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县,东隔俗砻江取西昌市、德昌县、米易县相视,南交盐边县,西连云南省宁蒗县,北取木里匿族自治县、冕宁县山川相连。[一]境沿海形以4周平地峡谷,中部丘陵盆地为总特性[二],属亚寒带季民风候区[三],齐县天气4季分亮,年均气温一二.一℃。[四]境内储藏着盐、铁、煤、金、铜等四一种矿产资材,齐...

盐源县,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县,东隔雅砻江与西昌市、德昌县、米易县相望,南接盐边县,西连云南省宁蒗县,北与木里藏族自治县、冕宁县山水相连。[1]境内地形以四周高山峡谷,中部丘陵盆地为总特征[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3],全县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2.1℃。[4]境内蕴藏着盐、铁、煤、金、铜等41种矿产资源,全县有可耕地90.18万亩,天然草场340万亩,盛产苹果和花椒。[5]截至2022年,全县幅员8407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街道)、167个村(社区),总人口39万。[6]截至2022年生产总值1628838万元。[7]

截至2022年各级各类学校101所,学前教育学校38所,义务教育学校59所,普通高中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医疗卫生机构数285个。[8]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置定笮县,隶属蜀郡。大理时期,香城郡废治,改为贺头甸。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改置盐井卫。清初仍置盐井卫。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盐井卫改置盐源县。1950年,盐源隶属西昌专区。1978年,随西昌地区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复名盐源县。[9]景点有宝清林海公园、泸沽湖、高峡平湖。[5]

中文名

盐源县

外文名

Yanyuan county

行政区类别

下辖地区

34个乡镇

主要民族

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

邮政编码

615700[10]

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东南缘

气候类型

全县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

车牌代码

川W

坐标

东经100°42′—102°03′、北纬27°06′—28°16′

县委书记

尹江涛[11]

代理县长

段勇纲[12]

面积

83986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

35.6万人(2012年)

地区生产总值

84.89亿元(2014年)

政府驻地

盐源县盐井镇

电话区号

0834

著名景点

泸沽湖、公母山

机场

西昌青山机场

火车站

西昌站、西昌西站

行政代码

513423

所属地区

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荣誉

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榜排名100(2018年)

建制沿革

凉山彝族自治州 搜狗百科

商周及战国之时,为西南夷笮人游牧之地。

西汉元鼎六年(111年)正式置定笮县、大笮县,隶属越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后,大笮县并入定笮县。

晋及南北朝仍置定笮县。

北周天和五年,改定笮县为定笮镇,隶属严州。

隋代,定笮镇仍置。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昆明县,隶属州。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征讨松外夷人,在其地设昆明县。至德元年昆明、昌明二县为吐蕃所占据。

唐观元十六年,唐收复昆明县,昌明县废治。

咸通六年后,南诏占据昆明县,改设为香城郡。

大理时期,香城郡废治,为部落如库部所据,隶属善巨郡。

元至元十四年,如库部内附,立盐井管民千户,至元十年增设金州。至元十七年改盐井管民千户为闰盐州,以俪俪部设普东州,隶属德平路。至元二十七年,立柏兴府,合并普乐、闰盐为州。改金州为金县,并隶柏兴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柏兴府改隶云南布政使司。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降柏兴府为柏兴州。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废柏兴州,改置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领辖打冲河中左千户所、马剌长官司。

清初仍置盐井卫。清雍正六年(1728年)盐井卫改置盐源县,[13]并将盐源原辖阿所拉地划设盐边厅,隶属宁远府。盐源县瓜别设别安抚司。

民国元年(1912年),(仍设盐源县,并将盐中(西昌市佑君镇)划属盐源县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盐源县隶属第十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7年)隶属宁属屯垦委员会。

解放后期

1950年盐源隶属西昌专区。

1952年盐源县城由卫城迁治盐井。

1964年改为盐源彝族自治县。

1978年随西昌地区并入凉山州,复名盐源县。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盐源县辖17个镇、6个乡、1个街道。[14]

区划详情

17个镇:卫城镇、梅雨镇、白乌镇、树河镇、黄草镇、平川镇、泸沽湖镇、官地镇、梅子坪镇、润盐镇、长柏镇、甲米镇、棉桠镇、盐塘镇、金河镇、龙塘镇、兴隆镇。

6个乡:藤桥乡、田湾乡、右所乡、沃底乡、大坡蒙古族乡、洼里乡。

1个街道:盐井街道。[14]

自然环境

盐源县位于青藏高原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地理坐标:东经100°42′09″—102°03′44″,北纬27°06′31″—28°16′31″。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隔雅砻江与西昌市、德昌县、米易相望,南接盐边县,西连云南省宁蒗县,北与木里藏族自治县、冕宁县山水相连。境域东西长133.6公里,南北宽129.4公里。截止2012年,盐源县幅员面积8398.6平方公里,其中盆地面积1049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2.5%;拥有耕地82万亩,已利用耕地仅52万亩,尚有30万亩荒地可待开发。

地形地貌

盐源县境内地形以四周高山峡谷,中部丘陵盆地为总特征。一般海拔在2300米至800米,最高海拔4393米,最低海拔1200米。

气候特点

盐源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全年无霜期201天,年均气温12.1℃,最高温度30.7℃,最低温度零下11.3℃。县境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立体气候特征,[15]年均降水量855.2毫米。

自然资源

截止2012年,盐源县幅员面积8398.6平方公里,其中盆地面积1049平方公里,拥有耕地82万亩,已利用耕地仅52万亩,尚有30万亩荒地可待开发。

矿产资源

盐源县境内蕴藏着盐、铁、煤、金、铜等41种矿产资源。

动物资源

盐源县境内生息着黑顶鹤、熊、獐子等多种珍稀动物。

药材资源

盐源县所产珍贵药材种类丰富,有贝母、大黄、五味子、当归、南星、丹皮、丹参、山楂、乌梅等上百科名贵药材,可入药的植物1400多种;有动物药材熊胆、麝香,水獭、羌活鱼等13种。

人口

2012年,盐源县约35.6万人。

民族种类

民族有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1种民族。

政治

县委书记:尹江涛[11]

县委副书记:段勇纲[16]、安图、胡定显[17]

政府领导

县长:段勇纲

副县长:赫勇、张成武、谢伦春、尹浩、苏扬、沈文清、王作品、罗洪珊瑚[18]

人大领导

人大常委会主任:唐勇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歪都、伍华、董明光、殷明春[18]

经济

2010年,盐源县完成生产总值49.71亿元,较2009年增长19.6%,总量位居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五,增速位居全州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31.11亿元,较2009年增长37.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0亿元,较2009年增长17.1%。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5.86亿元,较2009年增长18.7%;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1亿元,较2009年增长27.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192元,较2009年增加669元,较2009年增长19.0%。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17元,较2009年增加1267元,增长9.8%。

2014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89亿元,增长10.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8.73亿元(不含上划州级部分),增长13.2%;地方公共财政总收入完成12.4亿元(不含上划州级部分),增长13.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04亿元,增长13.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65亿元,增长12.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1587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7458元,增长13.3%。[19]

第一产业

2010年,盐源县新种植苹果1.28万亩,全年苹果产量达到5.6亿斤,实现产值2.58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23.3万亩马铃薯基地实现产量6.18亿斤,实现产值1.14亿元;种植辣椒6.8万亩,产量达1.16亿斤,实现产值1.3亿元;畜牧业产值实现7.74亿元;合同种烟7.33万亩,完成计划内烟叶收购22.42万担,实现产值1.3亿元。

2014年,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6.3亿元,增长4.4%,助农增收人均超过800元。[20]

第二产业

2010年,盐源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7亿元(现价),同比增长63.5%,“规上”企业增加至36户,入驻润盐工业集中区9户。

2010年,盐源县水电产业已建电站16座8.22万千瓦,在建电站9座20.12万千瓦,拟建电站19座18.38万千瓦。矿冶、煤炭、建材、农产品加工项目获得重大进展,部分项目建成投产。平川铁矿完成135万吨原矿生产任务,实现工业总产值11.06亿元,40万吨选厂建成投产,后备矿山勘探项目扎实推进。卫城三块石70万吨铁选厂建成投产。八达硅厂新上一台6300千伏安电热炉投入运行。30万吨还原铁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干塘煤矿技改完成投产5000余万元。金冠100万吨水泥厂工程量已完成95%以上,完成投产3亿元,预计2010年4月试产。金河蕨箕坪100万吨石灰石项目已投产。

2014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0.86亿元,同比增长16.6%。[21]

第三产业

2010年,盐源县共接待游客8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6亿元。

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239.1万人次,增长83.5%,创旅游收入10.23亿元,增长85%。[22]

文化

盐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县历史,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即设置了越西郡定笮县。历代县名几经变异,唐易名为昆明县(又为香城郡),宋称贺头甸,元称润盐州、柏兴府,明称盐井卫,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定名为盐源沿袭至今。1952年将盐源县的原木里宣抚司辖地划出成立木里藏族自治县,盐中区划归西昌市管辖。清代《盐源县志》对县名的诠释为:“盐之云者,于食货重富民之政;源之云者,为若绳”(“若”指若水,今雅砻江;“绳”指绳水,今金沙江)。

女儿国度

盐源是古代南方丝调之路的必经之地,曾以盐铁之利而繁荣,以“南丝绸之路”而兴盛。而今又以盐铁之利、山川之胜和泸沽湖摩梭人婚俗而远近闻名,有神秘“女儿国”之称。盐源扼山川之胜,据湖海之秀,占盐铁之利,拥林木之长,因此而享有“高原明珠”、“绿色长廊”、“中国乌拉尔”、“金盆宝地”等盛誉。

盐的传说

在盐源,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即“摩梭(即纳日人)牧羊女”发现盐井的传说,认为盐源县城白盐井的盐水是古时当地摩梭人的一位牧羊女发现的。据说这位牧羊女在放牧羊群时,看到羊群经常争饮盐井流出的带有咸味的水,才知道羊喜欢喝盐水,而这种盐味也是人的饮食所必需的。于是,她就把这个盐井的地点告诉了汉人,从此汉人就来开采这座盐井制盐了。当地摩梭人责怪牧羊女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汉人,引诱汉人来到盐井地区,将会排挤当地摩梭人,因此便杀死了这个摩梭牧羊女。后来,创办盐井的汉人为这个摩梭牧羊女建庙塑像供奉,纪念她发现盐井的功劳。所以盐源县的中心就叫“盐井镇”。

风俗传统

摩梭人不是“摩梭族”,中国56个民族中没有“摩梭族”。将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识别为纳西族,而四川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则为蒙古族 。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语摩梭语,与纳西语有共同之处,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为达巴文化,信奉藏传佛教。摩梭人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

居住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住宅独具风格。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

衣着服饰

成年女子头上盘绕加以稳牛尾做的粗长假辫,戴交缠式布包头,双耳戴金银铜质耳环为饰。上衣多用黑色或红色金丝绒布料缝制成大襟右衽短衣,长不过脐,袖口紧小,外翻寸许露红里为饰,铜银钮扣从颈项、右胸、腋下分三组两副排列。腰间缠绕花纹艳丽的宽布带子,胸前配戴双须银链,手上多戴玉石、象牙、银质铺子或金银戒指作饰。下着筒状百槽长裙,色彩以素白为普遍,仅在裙身中间用红线彩饰两圈,走起路来,长裙摇曳摆动,颇为美观大方。成年男子头戴宽边呢毡帽,上穿金边大襟短衣,系红花腰带,配腰刀。富有者外罩一件厚呢及膝长衫,宽衣长袖,俗称"楚巴"。外配长刀及偌囊作饰,下穿宽脚长裤、长统皮靴。裤脚折放在靴筒内,不穿长统靴的,则裹绑腿,扎彩带,保有古代牧民遗风。他们走起路来,显得精神抖擞,潇洒利落。

饮食

摩梭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兼食青稞、大麦、洋芋等。夏秋季节,以青菜、萝卜等新鲜蔬菜作佐食,冬春两季以酸菜、干萝卜丝、腌鱼、腊肉等作佐食。肉食中,以猪朦(称琵琶肉)为贵、还有灌猪脚、香肠、米灌肠等风味食品。正餐前,喜欢喝酥油茶。男女老少喜喝苏理玛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属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

成年

摩梭孩子长到13岁时,家人依俗要为之举行成年礼,女孩叫"穿裙礼",男孩称"穿裤礼"。成年礼在农历正月初一清晨举行。到时男孩站在正房左边柱下,女孩站在右边柱下,左脚踩着猪肉,右脚踩着粮食口袋,象征今后吃用不尽。

女孩由母亲为她脱去旧的麻布长衫,穿上美丽穿裙礼的金边衣、百榴裙,系上绣有花卉图案的腰带,为其盘缠发辫,配上项链、耳环、手锡等饰物。男孩则由舅舅为其脱去旧的长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长裤,扎上腰带,佩上腰刀。

禁忌

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脚跨过火塘,禁忌沷水在火塘里。孕妇不得横跨马缰绳,孕妇面前忌谈兔、蛇。孕妇天黑后不出门,产前妇女不参加葬礼。妇女正在分娩时,忌讳生人进家门。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树。果树第一年结的果要让老人吃。同一母系血统内的人不能结交阿夏(情侣)。小孩的头一件衣服须用老人的旧衣服改做。

走婚

走婚是中国云南省摩梭人的一种婚姻模式。摩梭人属于母系社会,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在日间约好女子后,会在半夜时就来女子的“花楼”,传统上会骑马前往,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类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其他人不要打扰。然后在天不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由正门出去。

“走婚”即走访婚,摩梭语"色色"(或"替色色","的色色"等),是摩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外界较多宣传和关注的;走婚的形式"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住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有走婚关系的男女被俗称为"阿肖"或称"肖波","阿肖",由于摩梭无文字,只能用汉字的"阿肖"称谓,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乱婚,群婚制。

地方特产

珍贵药材

盐源县所产珍贵药材种类丰富,有贝母、大黄、五味子、当归、南星、丹皮、丹参、山楂、乌梅等上百科名贵药材,可入药的植物1400多种;有动物药材熊胆、麝香,水獭、羌活鱼等13种。

野生菌

珍稀野生菌类盐源境内有松茸、蘑菇、木耳、鸡综、牛肝菌、鸡油菌等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名。

白瓜子

金边白瓜子出自一种俗名为“砍皮瓜”的南瓜,瓜子洁白,皮的边缘有一圈独特的金边、粒大饱满,营养丰富,是榨油的原料,每年产量在100万公斤以上。

盐源花椒

盐源县是花椒盛产地之一,品种有正路和大红袍。由于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盐源花椒具有纯香和麻味足的特点,是川菜必备的佐料,盐源县 种植花椒8.5万余亩,年产商品椒150万公斤。盐源花椒以其上乘的质量,在许多大中城市占有一席之地。沿雅砻江一带,因气候适应,种植了九叶青花椒,面积约上万亩,色、香、味均不亚于金阳青花椒。

交通

盐源县城东距西昌市153公里,北距木里县城103公里,西距泸沽湖118公里。

盐源有五条公路通道,一条水运通道。五条公路通道是:307线(西昌市——盐源县——泸沽湖);两盐路(盐源县——盐边县);盐宁路(盐源县——云南宁蒗县);盐树路(盐源县——二滩库区);盐木路(盐源县——木里县)。一条水运通道是二滩库区雅砻江水运航道(至攀枝花市)。县内已形成通乡公路网,盐源县 公路通车里程1650公里。

社会

2008年,盐源县政府投入1200万元新建盐井小学、民族小学教学楼,民族中学学生宿舍楼和幼儿园综合楼,完成民族中学学生宿舍楼、盐井小学和民族小学教学楼主体工程。拨款150万元完成了12所村级小学改造工程。装备了14所中学、72所完小、142所村小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招考了138名新教师和152名“特岗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卫生事业

2008年,盐源县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8.4%,全年3.8万余人次受益。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完成盐塘、甘塘、金河、长柏4个乡卫生院业务用房新建、改扩建工程。医护队伍得到加强,招聘了20名医护人员充实医疗卫生单位。盐源县人口出生率为12.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19%,综合避孕率85.24%。

社会保障

盐源县完成桃子草麂、博大马道子等村“三房改造”完工,项目覆盖1100户5000余人;花碉、宝清等7个重点贫困村的新村建设任务完工,项目覆盖1242户4600余人;康复村房屋改造、饮水工程、村道建设、产业扶贫、学校医院建设项目完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盐源县 3.8万余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3000余名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二是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年实施医疗资助救助4.9万余人次,发放救助资金300余万元。三是及时开展应急救援。划拨救灾资金199万元,及时开展救灾救援,确保盐源县 34个乡镇247个村受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得到保障。四是加快住房建设步伐。启动了科技培训中心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实施了中小企业发展局等7个单位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建设经济适用房436套3.91万平方米、政策廉租住房72套3600平方米,解决县城508户2286人的住房困难。

2014年,全年累计保障城乡最低生活对象72.1万人次,发放保障金7185.2万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6.46万人次,发放救助金586.8万元。

基础设施

2008年,盐源县干海、双河、下海、白乌、大河通乡油路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泸亚路续建工程已完成路基工程;盐米路工程进展迅速,路基工程完工;竹巴公路,桃子乡、茅坪子村、藤桥村、芭蕉湾村、德壁村、桃子村、三家村9条通村公路全部完工。实施7600亩中低田土改造,完成棉桠苦竹坝和双河五台山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9070亩。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746万元,各类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开工174处,枧槽沟水库和梅雨大堰等21个病险塘库堰险险加固进展顺利,加固堤防13.5公里,新增有效灌面1500亩,新增节水灌面2000亩。[23]

2014年,林业、农垦、畜牧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实施,289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主体工程已竣工,110套公共租赁住房已完成设计、地勘工作,完成8万户农村D级危房的调查汇总录入工作。2014年,农村移民搬迁安置有效落实,兑现移民建房困难补助费1800万元,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整治力度,移民后期扶持成效明显。[24]

旅游

公母山位于盐源县城西南5公里的柏林山山麓,又称莲花山、连理山,因独特地貌形成的公石、母石而被称为公母山。公母山是该县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朝圣地,有山门揽胜、曲径通幽、石破天惊、雄起冲天、阴阳圣水、古刹晚钟、草坪炊烟等景观。明代建筑报恩寺、玉皇殿、雷祖殿、送子殿及文昌宫掩映于林中,景致十分幽静。每逢庙会,善男信女来此求神拜佛,祈祷保佑合家平安、子孙昌盛。

泸沽湖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西南、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两省交界处,是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湖面形如弯月,又有“香格里拉蓝月亮”之称。全湖总面积58.8平方公里,分为“草海”和“亮海”。湖面平均海拔2690米,最大水深93米,平均水深45米,能见度12米,周长约50公里,水质总体保持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是中国最清澈的高原湖泊之一。

湖区由5个全岛、4个半岛、1个海堤长岛、14个湖湾,17个沙洲、21个冲击带组成。湖周18座山峰合抱,格姆女神山高踞湖畔。逶迤的后龙山楔入湖心,勾画出泸沽湖半月形的婀娜姿态。

草海是在泸沽湖东面的高原湿地,15000亩,37种水生植物

,42种珍禽异鸟,除国家一级珍禽黑颈鹤、黑鹤、白尾海雕、白天鹅外,被联合国列为濒危珍稀动物的“东方白鹳”也时有出现。再加之11种鱼、虾、贝、螺、蛙,构成罕见的生物大观园。

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还保留着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和男不娶女不嫁的奇特走婚习俗,这一奇特的人文景观在全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泸沽湖是中国西南高原上的一颗诱人的明珠,摩梭人称它为“谢纳米”,意思是“母湖”,母亲的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湖的水域面积达58平方公里,海拨2690米,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90余米,透明度高达11米。湖中有五个全岛、三个半岛和一个海堤连岛。在湖的北岸,屹立着一座秀丽的“格姆”山,意思是女山。摩梭人把她视为女神化身。从南边远远隔湖望去格姆女山又像一头昂首而卧的狮子,人们又叫它为狮子山。用于湖上交通的猪槽船,不仅是打鱼的好帮手,现在已成为落水村旅游业的主要角色,是泸沽湖上最有特色的船。它是用整棵树干掏空树腹制成的独木舟,形似猪槽,称猪槽船,这种船经久耐用,不易腐坏,但不能多乘人,还很考驾驭技巧。为游客安全起见,湖上大多是木板楔制的较大木船,可以乘很多人,但游客们最钟情的,还是最古老的猪槽船。走婚桥是横跨草海、连接两岸村落的木桥,长达300余米,主要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走婚人,为“走婚”的“阿夏”提供便捷的通道。

黑喇嘛寺

建在草海旁的黑喇嘛寺,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本波教派”(黑教)宗教场所。是泸沽湖唯一的黑教寺庙。寺庙按律举行的法事活动,成为摩梭人盛大的节日。

水路码头

扎窝洛码头,草海摩梭部落村寨。地处草海边沿深水区。村内有大型摩梭歌舞场所,湖边有餐饮住宿场馆和水路码头。

洛洼堡

摩梭洛洼部落村寨临湖的半岛山包。建有望海亭一座。登上洛洼堡,左看“草海”绿波翠,右看“亮海”碧浪连天,泸沽湖秀色尽收眼底。

博凹湾

洛洼半岛至博凹半岛之间的湖湾,是泸沽湖最优美的湖湾之一。

情侣树

博凹半岛的山坡上,有两棵青松长至半中时陡地左弯右横,两树相连,交织一起,形如拱门,构成天地灵气的奇观。

转山古道

鸟觉山属后龙山脉,茂林中隐藏着摩梭人“转山”的古道。古道翻越后龙山脊,可经博凹湖湾,到洛洼摩梭部落村寨。“鸟觉—洛洼”转山古道,是游山看水的黄金线路。

后龙山

后龙山是楔入泸沽湖心的一个长岛,逶迤长达4公里。后龙是摩梭神话传说中的男山神,他与格姆女神是一至至爱情侣。

洼垮湖湾

泸沽湖地域开阔,横面的女神山,秀美的安娜俄岛,还有十里沙岸,都在湖湾画图中,此处的码头景象十分特别,数十条色彩鲜亮的游船,不是停靠岸边,而是随意漂浮在水中。经过湖湾的沿湖公路通往云南丽江。

安娜俄岛

达祖湖湾中的安娜俄岛,是泸沽湖的一颗珍珠。小岛林木葱笼,岛岸怪石玲珑。沿曲径登上岛颠,前年,大半个泸沽湖尽收眼底;后观,巍巍女神山高耸云间。

女神山

格姆女神山海拔3754.7米,是泸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从达祖纳西村后的转山古道,经柏香林,可到顶端女神庙、女神洞。

泸源崖

泸沽湖总容积在19.53亿立方米,超过云南滇池。湖水补给除雨量和四川泉水外,主要在于泸沽湖自身的地下水。泸源崖就是泸沽湖地下水的出水口所在地。

荣誉

2018年5月,第十五届(2018)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排名”发布,盐源县在2018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榜中排第100名。[25]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