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新城(中国学者)

由网友(泛黄的咖啡店)分享简介:舒新乡(一八九三年⑴九六零年一一月二八日),本名玉山,教名维周,字心怡,号畅吾庐,曾用名舒修勋,湖南溆浦人。出书野、教诲野。曾被选为天下人大代表、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辞海》编委会主任委员。一九六零年一一月二八日,舒新乡正在上海病逝,享年六七岁。中文名舒新乡代表做品谈我顿制研究散、近代中国教诲史料、辞海、晨光事业出...

舒新城(1893年-1960年11月28日),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号畅吾庐,曾用名舒建勋,湖南溆浦人。出版家、教育家。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辞海》编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学者为什么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0年11月28日,舒新城在上海病逝,享年67岁。

中文名

舒新城

代表作品

道尔顿制研究集、近代中国教育史料、辞海、晨曦

职业

出版家、教育家

出生日期

1893年

逝世日期

1960年11月28日

别名

玉山、维周、心怡、畅吾庐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编纂《辞海》

毕业院校

湖南高等师范学校

人物生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舒新城就读都鄜梁学院,翌年,转入县立高等小学堂,成绩优异。

宣统三年(1911),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的革命壮举,加深了舒对清廷的仇恨。他带头罢课,并要求学校发给真枪实弹进行军事训练,引起学校当局的震惊,借故将他开除出校。

1912年,舒新城为逃避封建婚姻,赴常德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附设单级教员养成所。翌年,入长沙游学补习所和武昌文华大学中学部英语补习班学习。由于家境贫困,他常在黄鹤楼前摆摊卖字,弥补学膳费用。同年8月,考入长沙湖南高等师范本科英语部。在校4年,经常向上海《申报》投稿,用稿费购买书报阅读,充实自己。

1917年,高师毕业,先后任教于长沙兑泽中学和福湘女子中学。

1919年,福湘女校无理开除学生,他激于义愤,写了《我对教会学校的意见和希望》一文,发表在上海《时事新报》上,揭露教会学校的问题,被迫辞职。之后,他创办《湖南教育月刊》,又因抨击时弊,被迫停刊。

1921年6月,舒新城任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主任,力图改革当时的教育制度,推行美国柏克赫司特创始的道尔顿制,未能实施,愤而去职,举家迁居南京。

1923年,任东南大学附设中学研究股主任。翌年4月,赴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35所学校讲演,主张推行道尔顿制,废除旧班级制、课时制、实行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由教师担任顾问,学生按兴趣自由支配时间,自由学习,形成教学上的放任自流。年底,著作《道尔顿制研究集》出版。

1925年10月,赴四川任国立成都高等师范教育学校教授,不久又返回南京。此后,专门从事著述,著有《教育通论》、《现代教育方法》、《近代中国教育史料》、《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指南》、《收回教育权运动》等书,还主编《中华百科辞典》。

1928年,舒新城应中华书局陆费逵的邀请,主编《辞海》。

1930年,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编辑了不少有价值的书刊资料。

1933年,再度主编《辞海》。其时,华北局势紧张,抗日战争一触即发。陆费逵为避免日本人的干涉,一再建议删除有关社会科学和政治方面的条目,不要把“一二八”、“九一八”、“上海事变”、“塘沽协定”等条目收入《辞海》,遭到他极力反对。

1936年,《辞海》问世,成为中国现代较完备的辞书。

1936年7月,舒新城把300余册藏书捐赠给淑浦县图书馆,并将家内的几亩田地全部捐献给刘家渡小学。

1948年,在上海开办一小店,楼下卖书报,楼上则成为中共地下组织的联络点,陈虞荪、龚饮冰、许彦飞等中共党员经常在此商讨工作。他还积极承担印刷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迎接上海解放制造舆论。

新中国建立后,舒新城于1953年退休。

1954年和1959年先后作为湖南省和上海市的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

1957年秋,他提议重新修订《辞海》,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支持。

次年春,成立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59年夏,成立《辞海》编辑委员会,舒新城任主任委员。

1960年11月28日病逝,终年67岁。[1]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