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颖(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科学家)

由网友(半瘋半雅半淑女)分享简介:丁颖(一八八八年一一月二五日⑴九六四年一零月一四日),字君颖,号竹铭,出熟于广东茂名低州谢鸡镇,结业于日原东京帝国大教,中国科教院院士,农业科教野、教诲野,农业高档教诲前驱,中国农业科教院尾任院少。[一]丁颖是中国古代稻做科教首要奠定人,持久从事稻做科教研究、农业教诲职业,被周仇去总理誉为“中国国民优异的农业科教野”...

丁颖(1888年11月25日-1964年10月14日),字君颖,号竹铭,出生于广东茂名高州谢鸡镇,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科学家、教育家,农业高等教育先驱,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1]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发言

丁颖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长期从事稻作科学研究、农业教育事业,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2009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1964年10月14日,丁颖在北京病逝。

中文名

丁颖

出生地

广东茂名高州谢鸡镇

逝世日期

1964年10月14日

国籍

中国

毕业院校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职称

教授

出生日期

1888年11月25日

字号

君颖(字)
竹铭(号)

逝世地

北京

性别

主要荣誉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
全国科学大会奖

人物生平

1906年,丁颖自私塾童蒙书馆考上县城的“洋学堂”——高州中学。入学后,他参加了“新高学社”,曾不时议论时政,立志“科学救国”。

1912年9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日语。

1914年6月,曾一度回国;9月,考取日本熊本第五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1919年毕业时,适逢国内掀起“五四”运动,东京留学生为声援中国的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受到日本军警的血腥镇压,气愤之余,不思久留,加之那时家境拮据,乃决定辍学回国。先后在高州中学、高州农校任教,后来改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2]

1921年4月,第三次赴日,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攻读农艺,成为该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

1924年,获学士学位,时年36岁。为了出国深造,他前后奋斗了11年。

1927年,他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积蓄补充经费之匮乏,在茂名县公馆圩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南路稻作育种场。随后又用“卖青草”预售良种等办法解决经费困难,先后又增设了石牌稻作试验总场和虎门(沙田)、东江(梅州市梅县区)、北江(韶关市曲江区)等试验分场,旨在选育优良稻种,改进栽培技术,对发展华南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1938年,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西迁云南,丁颖冒着生命危险抢运稻种和甘薯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校方酝酿再次迁校到海南岛时,丁颖为了维护教育事业和国家财产便毅然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护校行列,反对迁校,并不顾身家安危出面保释为此而被捕的同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丁颖受被任命为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农学院院长,并当选为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945年-1950年,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兼华南农学院院长;主持有中、苏、越3国学者参加的武汉水稻科学技术会议。

1963年,以75岁高龄亲自带队考察西北稻区,从张家口到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地。

1964年,出席了北京科学讨论会。

人物逝世

1964年10月14日,丁颖在北京病逝。

主要成就

运用生态学观点对稻种的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农家品种系统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将中国稻作区域划分为地域分明、种性清楚的6个稻作带,并指出温度是决定稻作分布的最主要生态因子指标,对指导生产有重要作用在国际上首次将野生稻抗御恶劣环境的种质转育到栽培稻种中,育成的“中山1号”在生产上应用达半个世纪选育水稻优良品种60多个,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为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品种提纯复壮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2]

学术论文

丁颖教授一生撰写了140多篇水稻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已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丁颖稻作论文选集》,其中《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反应特性的研究》《水稻分蘖、幼穗发育的研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发表时间论文名称刊载于
1964年
中国水稻品种的生态类型及其与生产发展的关系
作物学报
1964年
关于西北干燥地区的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
1957年
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
农业学报
1949年
中国古来粳籼稻种栽培及分布之探讨与栽培稻种分类法预报
农艺专刊
1933年
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种
中华农学会报
1933年
广东稻作改良及将来米食自给之可能性
中华农学会报

人才培养

丁颖办农业教育,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不同层次的教师和科技人才。他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任人唯贤。华南农学院是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与广西大学农学院(部分)共同组成的。在他的领导下,三校师生不分彼此,融洽相处,教师队伍稳定,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这是他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成功范例,也使同行晚辈深受感召。

“学农、爱农、务农”是丁颖经常对师生进行教育的一句名言,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他的言传身教,对青年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深入基层、艰苦朴素、踏实工作的作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荣誉记录

时间荣誉名称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范人物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

社会任职

任期职务名称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柏林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
---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
---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
---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
---广东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副主席

著作作品

出版时间著作名称出版社
1983年

我国稻作区域的划分

农业出版社

1983年
水稻纯系育种法研讨
农业出版社
1983年
丁颖稻作论文选集
农业出版社
1961年
中国水稻栽培学
农业出版社

个人生活

在华南农学院工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常到他家去拜访,征询发展广东农业生产的意见,见他生活简陋,提出要为他另建新居,以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他坚决谢绝。解放前他的女儿希望考上公立中学以减轻家庭负担,该校校长是他的学生,但他就是不答应写介绍信。建国后另一个女儿报考华南农学院,差2分未上录取分数线,他坚持一视同仁,不予特殊照顾。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毅然送两个女儿参军。[3]

丁颖一贯生活朴素,勤俭节约。抗战期间以红米营养价值高、萝卜干维生素含量丰富为由,教诲孩子们过着清茶淡饭的生活。每当桌上丢落饭粒,就成为他们开展“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话题。他爱惜公物已成习惯,在实验地发现丢下一把镰刀、一根麻绳都要一一拾起来送仓库,甚至连一些旧纸、信封也要收拾起来再用。中山大学迁校到粤北期间,他是农学院院长,经常夹着鼓鼓囊囊的公文包来往于农学院与校本部之间的山区。一次遭到土匪拦路打劫,广东省政府为此给他赔偿损失,他分文不留,如数交给农学院购买兽药为农民防治牛瘟。他的清廉作风和为农民造福的高贵品德,使匪徒亦受感动,自觉把抢劫之衣物附上道歉信寄还给他。1948年,后辈集款购买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祝他60岁诞辰,他一直使用到1964年去世,成为他身上贵重的遗物。

人物评价

在数十年的科研路上,他身体力行地体现着矢志为民、务实求真、身教以德、敬业乐群的精神,并实现了自己“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的誓言,无愧为蜚声国内外农业科技界的“中国稻作之父”。(中国农业科学院评)[4]

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周恩来评)[2]

丁颖一生致力稻作研究,从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等理论研究到稻种系统选育、栽培、灌溉等具体应用技术,他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中国青年网评)[4]

人物纪念

在丁颖诞辰一百周年之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别举行了纪念大会和丁颖学术讨论会。华南农业大学成立了丁颖科学基金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首次用科学家的名字设立“丁颖科技奖”,华南农业大学修建了“丁颖教授纪念室”和丁颖塑像。丁颖(半身)铜像一座安放于华南农业大学校史展览馆三楼丁颖纪念馆,一座安放于广州白云山和黄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5]

丁颖纪念馆是该校为纪念丁颖院士,在百年校庆前专门装修设立的。此外,华南农业大学为继承和发扬丁颖精神,多次举行丁颖教授逝世纪念活动和学术报告会,专门设立了丁颖科学基金。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