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休假(2023最新学术休假百科介绍)

由网友(老公看上了自己的闺蜜)分享简介:Sabbatical Leave(教术戚假)是美国大教西席成长的1种沉要轨制情势,它源于一九世纪终美国研究型大教的突起及其对于西席国际化的需要,后被证明正在晋升西席讲授程度,促成科研立异威力,提低西席步队士气,慢解西席事业倦怠等方面有较着功能。中文论理学术戚假外文名Sabbatical Leave界说“正在亚洲西部古国米底有1...

Sabbatical Leave(学术休假)是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一种重要制度形式,它源于19世纪末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及其对教师国际化的需求,后被证实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教师队伍士气,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等方面有明显功效。

中文名

学术休假

外文名

Sabbatical Leave

定义

37本人文社科好书推荐

“在亚洲西部古国米底有一条古老的河流,这条河六天时间流淌不息,而到第七天就停止流动。”从这则希伯来神话中,有学者找到了Sabbatical的词源。如今Sabbatical Leave(学术休假)坚持了这个词汇原本的精神——每隔一定年限,在全薪或减薪的情况下,研究者外出休整一年或稍短的时间,学习、休养或旅行,它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调整来激发研究者的创造力。

学术休假项目于1880年由哈佛大学首创。据1989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称:在1880年,哈佛学院的校长艾利奥特批准工作七年以上的教师可以休假,休假期间享有半薪。

制度

在美国,学术休假通常只由教务长授予那些一贯有很好的表现的申请合格的院系成员、在以前的研究中获得成功的、拥有良好周密的计划的,或者研究目标需要长时间努力的人。学术休假不会被自动授予,甚至经常没有被排在学院的日程表里。 每个优秀的院系生都有被提供申请机会的权利,学生的第一次学术休假的申请合格一般都在最开始的一段或短或长的等待后来到。在这之后,下一次学术休假需要等待7年的工作后。最常见的安排是半年的全薪休假,或者一年的半薪休假。

学术休假在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制度化,是大学教师在职发展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制度形式,即所有教师在服务一定期限之后都可以申请享有的权利。一些大学还把学术休假作为教师的一项个人福利加以保障。每所学校都将教师的学术休假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规定。

现状

这项在西方国家已经被执行了100年以上的制度,在引进中国遇到了简单却有效的打击。“严格而言,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实行真正的学术休假制度。”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林杰副教授在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难以掩饰他的失望。

春晖计划

尽管学术休假与中国科学家仍有距离,但是中国科学界对此并不陌生。典型事件是中国教育部于1996年设立的“春晖计划”,即利用海外杰出人才的学术休假进行的“柔性引进”。 2000年底又增设了“春晖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

“春晖计划”由政府部门积极推行,有着温情的细节规定: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执行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提供一定数额的奖励津贴、补助经费。受聘的海外留学人才在国内招聘高校工作期限为6个月至1年。

“春晖计划”在作10年总结时写道:共资助140多个留学人员团体,12000人次短期回国工作。

也许是尝到了国外学术休假的甜头,第一批被列入“春晖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试点的高校,也可以算是国内学术休假制度的先行者。尽管相关部门没有提出具体措施,清华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分别在2004年前后相继提出学术休假制度。

“至少从规章制度上提出学术休假是一个教授的权益,这是一个进步!” 林杰是一位乐观的倡议者,“学术休假一般是在工作满6至7年之后,这时候该上的职称也上了,要争取更高职称可能还需要经过几年。所以,这时正适合休假、充电。”

哈佛大学教授何毓琦在科学网博客中讲述了自己在学术休假时坚持每天和研究生散步的事例:1987年我在麻省理工学院“休假”,每天早上我特意把车停到哈佛大学,让研究生们轮流陪我步行两英里,走到麻省理工学院。这样一来,我每周至少有一到两次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讨论每个人的研究进展。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李真真也很推崇学术休假。目前的状态是一些科研机构都在紧紧跟随社会热点或者国际热点,导致研究人员只能考虑很实际的问题,跟着热点走下去,没有静下来思考的时间。“学科积淀会越来越薄。而研究人员有时需要的仅仅是跳出惯有的思维、方法和路径。”李真真说。

然而,学术休假仍然远离着中国科学家。

如果以2004年部分高校高调宣布实行学术休假制度算起,至今2009年,时过5年,却无法在国内找到一位真正享受过学术休假的人,0比“春晖计划”的12000应是一个学界无法释怀的比例。

资金约束?

“推行学术休假主要是资源问题。谁出钱支持这种休假?国内要执行这一制度,主要要看每个科研单位或大学能否有经济力量支持这种休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助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徐扬生在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说。

林杰对美国学术休假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可美国的做法,即学术休假的经费主要应由学校承担或者一些基金会项目的支持。林杰建议,学术休假甚至可以作为教师发展的组成部分,从教师发展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来作为支持。

徐扬生院士提出了资金来源更广泛的可能性。如一种可以是由“派出单位”出,另一种是由本人的科研经费支出,也可以是由“接受单位”支出。他认为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派出单位出一半,另一半由本人的科研经费或“接受单位”支出。

学术休假对相关个人收入规定也不尽相同,有薪水减半、取消课时费等,总而言之,相对在岗期间,个人收入是有所下调的。

不过,收入问题并没有引起被采访者的过多关注,而国内实行多年的访问学者制度,似乎也没有因为国内机构要承担派出学者的基本工资而受阻。

抱憾实施细则

中科院政策所在2001年前后正式提出学术休假,但是一直没有实际演练过,这与其他许多科研院所的情况大致相同。在李真真看来,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实施细则。作为一项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学术休假不仅仅是一个研究人员离开多久的简单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措施。

西方国家学术休假的审批过程为:有此项打算的教师需预先提交一份详细的计划,在得到系领导和院长的同意以后,被送到分管学术休假事务的教师评价委员会讨论通过,最终递交校长和董事会审批。有些大学会对每年享受学术休假的教师数量作出限制;有些大学则遵循预算作出相应的规定。

“首要是管理部门如何考虑。如果一个单位真正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甚至可以采取强制性休假,关键是前期要可操作,后续要可评估。比如,一位教授打算学术休假,提交的计划是写本专著,他销假时就可以用这本书作为考核对象。”李真真说。

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与进化学系教授龙漫远向记者介绍:在美国,只有“终身教授”(tenured professor)才有资格享受学术休假。有了终身职位,不用参加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的短期考评,教授们自然会珍惜自己学术休假的机会,利用这段时间,为自己长远的学术生涯作积累。他说,“一般来讲美国的中青年科学家会珍惜这次机会,我没见到过有到我们实验室来学术休假的人偷懒。”

对于高校,师资力量能否允许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国外高校一般采用模块教学,即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一个模块通常是一个总量为4~8 学期周学时的教学单元。而国内高校教师除了科研,教学任务比较重,特别是一旦承担了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就是一个很长的教学过程,很难真正脱身一段时间去作学术交流。

“因为平时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在教务安排上也难以同时让很多老师学术休假。我们学院一直想推行学术休假,但终因难以平衡而未能实施。”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曹广福告诉《科学新闻》。

休,还是不休?

有资格休假而没有准备去利用这一资源的人,提到学术休假先摇头,管理制度、配套措施、工作环境等不利因素脱口而出。

“学者自身就没有重视学术休假!”李真真没有丝毫犹豫地评说。

但她也认为部分教授可能并不愿意学术休假,“因为涉及考评制度、学术环境等,很复杂”。

还有更多的理由使一线人员无法完成休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科院科研人员分析,现在已经有一定工作年限、出成果的研究人员忙于跑课题,潜规则是一个大课题就那么个小圈子敲定,融入这样一个圈子十分不易。如果你离开了,不要说一年,有可能几次缺席重要场合,都有可能被踢出一个项目的“申请游戏”。

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授黄安年曾在其科学网博客上发表《导师学术休假和研究生培养“放羊”》一文。老教授一片苦心是为了提醒校方,一定要处理好导师学术休假和别让研究生“放羊”的关系,而对那些“放羊”过度的导师们也该有切实的整治措施才是。

李真真则认为不能休假的原因之一,是整个学术环境还没有达到。一个研究课题,可能会因为一个重要研究者的离开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美国很多研究机构则有很好的研究团队,彼此研究水平相当,团队中某一个人的离去,对研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休假还是休息?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研究者Celina Sima曾对美国一所公立大学三个学年被批准的学术休假申请进行调查,发现教师们无论是对学术休假的预期还是实际的目标,都首推学术研究。

在《科学新闻》采访过程中,国内大部分学者也认为学术休假应该是出于学术目的,而非个人放松。

然而在中文语境中,“休假”更多联系着的,则是“休息”的语义。

从网上可以浏览到青岛市发布的的《关于组织2008年专家学术休假考察活动的通知》,内容大意是:国家或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可以参加此休假考察,时间为8天,休假考察路线为云南线(昆明、大理、丽江、玉龙雪山、香格里拉、泸沽湖等)。

“对纯休假,我持反对态度,原因是学术研究本来就是个很有弹性的工作,你某个阶段想做研究,可以专心做研究,若不想做,大可以休息一下,不需要行政安排。”曹广福说。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贾贵儒认为学术休假这个名词翻译不准确,容易产生歧义。

徐扬生对此特别释义了学术休假的概念,“学术休假不是‘休假’,也不是因为职业生涯倦怠,而是学术发展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制度改进

尽管学术休假在西方国家已经实行百年之久,但也有诸多问题。如1991年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院长罗斯(M. Richard Rose)休假四个月为政府部门做研究。虽然他的休假是保密的,但还是被透露出去,引发争议。学校董事会成立专门审查小组,调查结果属实,罗斯因此辞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越来越多的立法者对学术休假持批评态度,那些锐意改革的校董们也主张对这一制度进行审查。

“学术休假应该是所有在职教师都可以享有的基本权益。为了使这项制度达到实效,中国高校在试行学术休假时,很有必要加强休假申请与评估的环节。”林杰说。

也有些大学的学术休假制度所产生的收益并非预期那样高。如全美有关公立大学教师及其学术休假的法律规定最完善的路易斯安那州每年用于教师学术休假的花费甚巨。但统计表明,该州大约只有59%的教师休假后返回原校。因此学生与公众并没有从学术休假中受益多少。

“但是国外并不是否定这一制度,而是在思考如何完善!”李真真说。

吉林大学制度

2012年4月29日,吉林大学推出“学术休假”等一系列旨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制度消息公布。

背景

4月29日启动的《吉林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2011~2020)》提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学术名家自由探索计划和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推动该校哲学科学研究走向世界,该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成为这些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内容

吉林大学享受学术休假的教师在具有教授职务的教师中产生,学校每年遴选20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行全薪学术休假,休假期一年。在学术休假期内,不参与学校学术评价。

学校探索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学术休假”制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教师的学术创造力,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该制度保证高校教师在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内静下心来,在学术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学习和提高,潜下心来专门从事学术访问、交流、培训或著书立说等纯粹的学术活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