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卫星(卫星)

由网友(枕边人)分享简介:碳卫星(TanSat)工程分为卫星体系、运载水箭体系、发射场体系、测控体系、高空使用体系5个体系。二零二二年,中国科教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卫星研究团队结合芬兰景象形象研究所团队初次哄骗中国碳卫星观测定额辨认以及计较都会碳排搁,证明了中国碳卫星具备都会级别碳排搁监测的威力。相干研究成果于一零月二五日正在线揭晓正在SCI期刊《大气科教...

碳卫星(TanSat)工程分为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五个系统。

科技前沿 中国研制出最轻金属结构材料

2022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卫星研究团队联合芬兰气象研究所团队首次利用中国碳卫星观测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碳排放,证实了中国碳卫星具有城市级别碳排放监测的能力。相关研究结果于10月25日在线发表在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1]


中文名

碳卫星

英文名

TanSat[1]

别名

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基本介绍

该卫星始于“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以二氧化碳遥感监测为切入点,研制并发射以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为主要载荷的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旨在为全球学者开展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有益的观测数据,为中国政府开展气候变化谈判和环境外交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作为该颗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的承研单位,同时也是这颗卫星未来业务运行的业主单位,负责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产品生成和分发以及数据同化系统的运行应用。

发展进程

中国自主研制的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于2016年5月出厂,卫星所有载荷已完成初样研制,各项工作也已进入收官阶段,并将于8月发射。[2]

2016年12月22日3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发射升空。[3]

2020年初,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与欧洲空间局签署了温室气体遥感监测合作协议,推动中国碳卫星加入欧洲空间局第三方卫星数据应用计划,也表明中国碳卫星及其观测数据开始逐步走向世界。该研究在该协议的支持下,联合应用了中国碳卫星二氧化碳观测数据和欧洲哨兵卫星(Sentinel-5P)的二氧化氮观测数据,选取了中国唐山(2018年5月6日)和日本东京(2018年3月29日)两个个例,定量计算了人为碳排放和二氧化氮的相关性。计算结果和排放清单给出的结果一致,论证了通过联合应用中国碳卫星和欧洲哨兵卫星的协同观测,可以对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排放比例进行定量监测。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空间监测人为活动碳排放的能力。[1]

成果发布

2022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卫星研究团队联合芬兰气象研究所团队首次利用中国碳卫星(TanSat)观测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碳排放,证实了中国碳卫星具有城市级别碳排放监测的能力。相关研究结果于10月25日在线发表在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1]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