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23最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把酒作清欢)分享简介:中国社会科教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经二零零五年五月一九日中央政事局常委集会核准,并于二零零五年一二月二六日正在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惟研究所的根蒂根基上从头组修,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教部(中国社会科教院6大教部之1)的首要依托单元之1。中文名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立时间二零零五年一二月二六日主管单元中国社会科教院地址北京开国门内大巷...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经2005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并于2005年12月26日在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学部之一)的主要依托单位之一。

中文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成立时间

2005年12月26日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地址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机构简介

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北京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经2005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于2005年12月26日在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国家级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1]

职责任务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三次致中国社科院贺信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学习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基础,以党、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潮,国外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理论宣传和现实应用有机结合,与国内外同行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力求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更好履行中国社科院“三大定位”职责,建设“三大体系”,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1]

组织机构

本院下设5个研究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18个研究室:基本理论研究室、基本方略研究室、党建党史研究室、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室、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室、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室、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室、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研究室、国外左翼思想研究室、国外共产党理论研究室、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室;1个业务部门:信息网络室;5个行政部门:办公室、科研处、人事处、“三办”综合协调处、习研中心秘书处。[1]

本院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等学科的博士后。[1]

科研队伍

本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27人(含资格),其中科研人员106人,科辅人员21人(含编辑部人员)。专业人员中,正高34人,副高39人,中级53人,初级1人;博士学位107人,硕士学位17人,本科3人。本院有17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名学者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荣誉,多人为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和主要专家,有学部委员3人。[1]

现任领导

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副部长级),兼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辛向阳,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龚云,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林建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于俊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1]

科研发展

本院学者多次获国家社科基金(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等,每年多人获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此外,获多项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及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基地项目、特大型项目子项目等。同时,本院每年承担多项中央和中国社科院交办课题。[1]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