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互联网术语)

由网友(沵祗是莪命中的過客つ)分享简介:收集艳养,收集艳养,Digital Literacy,又译做数位艳养。是运用电脑及收集资材的威力去定位、组织、懂得、估价以及阐发疑息。未成年人也应具有的收集疑息鉴别威力以及收集规范及品德涵养等收集艳养教诲的总体计划以及常识。二零一零年天下两会上一五名天下政协委员联名提案,鼎力大举增强未成年人收集艳养教诲,踊跃鞭策收集艳养教诲入教...

网络素养,网络素养,Digital Literacy,又译作数位素养。是运用电脑及网络资源的能力来定位、组织、理解、估价和分析信息。

规模1.75亿 2019年度未成年人互联网 行为大赏

未成年人也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网络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知识。2010年全国两会上1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大力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积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把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和网络道德规范。

中文名

网络素养

提案时间

2010年

分 类

道德

外文名

Net Smart、Digital Literacy

目 的

全面培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能力

基本内容

根据PaulGilster在1997年定义的数位素养(DigitalLiteracy)“它是以不同形式来了解并且使用电脑广泛资源的能力”。

PaulGilster在1998年发表的《DigitalLiteracy》一书中,又定义数位素养定义为“取得电脑网络资源,并加以应用的能力”。而数位素养也与较早出现的资讯素养相关,无论是数位素养、资讯素养、网络素养、电脑素养这些名词定义与内涵都有不同程度的涵盖,且各名称出现时间点与频率亦不相同。

作为一种基本能力:网络素养是一种适应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在信息技术和网络不停地高速发展的当下,网络素养是一种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基本能力。

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网络素养是网络相关能力的综合体现,从通晓基本的互联网工具,如搜素引擎、电子邮箱,到能分类、整理和对比互联网信息,再到参与互联网共建。不光是一种基本的技能,也包含了具备技能后在一定意识下做出的复杂行为。

内容与框架

网络素养框架内容包含了5个层级。

层级Ⅰ:工具层级。即是对基础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包括了搜索引擎(了解搜索引擎功能、搜索技巧等)、信息管理工具(管理信息来源、选择合适信息源等)和个人管理工具(信息导图、知识管理等)三个方面。

层级Ⅱ:识别层级。即在能够使用基础工具的基础上,对信息有分辨和识别的能力,且具备互联网责任。

层级Ⅲ:参与层级。即能够在互联网世界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同时,学会分享和连接更多人。这一层级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个人方面:具有互联网分享精神,并且学会在互联网世界中保护自己的信息。社会层面:链接他人。

层级Ⅳ:协作层级。即在与更多人发生联系与交互之后,产生更进一步的行动和创造。如参与一次互联网社区的共建。

层级Ⅴ:智慧网络人。已经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且能在虚拟和现实的交互中利用互联网来解决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未来信息时代每一个人的竞争力所在。

简介

网络素养,在2010年全国两会提案中政协委员建议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全面培养未成年人与信息化时代相符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能力,建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现有中小学网络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把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和网络道德规范。

联名提案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等1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大力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呼吁尽快开发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材,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1]

郗杰英表示青少年对互联网及网络信息的认识和网上行为习惯都是在接触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孩子处在身体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网络光怪迷离,容易分辨不清。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认为,就网络谈网络永远谈不好,网络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中的应有之义。

提案内容

1、从低年级开始的教育是一种疏导,发生问题之后再去堵难度就大了,教材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课程中分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建议先作为校本教材开展试点,经过两三年的实践,看效果怎么样,看学生的网络素养是否有提高,再作为地方教材来推。

2、如果真想作为义务教育教材,是否考虑与小学的信息教育课程融合,可能做一个整合会更好一些。

3、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社会教育范畴,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公益性文化场馆设施,广泛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

4、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需要各方努力,要进一步提高家长、教师等教育主体的网络素养,创新教育引导的形式。

5、在学校教育中积极使用各类网络应用载体,建立基于网络的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学生之间信任、互动的沟通关系,引导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中正确认识互联网、正确认识社会生活,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亟待教材

张淑琴在学校兼职带安全教育、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她说有时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们会结合实际渗透一些网络素养的内容,但是不会刻意拿出来做这一课,目前没有教材和教学目标,这方面更多的是对教师自身素养的考量。目前中国中小学校普遍设置了网络教学课程,但内容以网络知识和技能为主,缺乏对未成年人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网络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知识。

在《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提案中,政协委员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加[1]大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尽快开发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材。建议教育部等相关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专家队伍,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围绕未成年人应当掌握的互联网知识技能、辩证思维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内容,开发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材,为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及网络信息,合理使用互联网提供正确方法。

培养要素

1、有专家认为,网络素养是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

2、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

3、对网络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