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大学主办的报刊)

由网友(东风寄千愁)分享简介:《武汉大教教报(工教版)》创刊于一九五七年,是由中华国民共以及国教诲部主管、武汉大教主理的工业综合类教术期刊。[一]据《武汉大教教报(工教版)》二零二零年第一二期期刊内页显示,《武汉大教教报(工教版)》编纂委员会共有委员二四人。据二零二一年二月一八日中国知网显示,《武汉大教教报(工教版)》共出书文件质六八三四篇、总被下载...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创刊于1957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工业综合类学术期刊。[1]

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据《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20年第12期期刊内页显示,《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委员会共有委员24人。

据2021年2月18日中国知网显示,《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共出版文献量6834篇、总被下载次数1200750次、总被引次数56091次,(2020)复合影响因子为0.859,(2020)综合影响因子为0.528。[2]据2021年2月1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载文量为3771篇、被引量为50868次,基金论文量2220篇。[3]

中文名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类别

工程科技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国际刊号

1671-8844

现任主编

夏军

语种

中文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创刊时间

1957年

国内刊号

42-1675/T

邮发代号

38-18

编辑部地址

武汉市武昌珞珈山东湖南路8号

办刊历史

1957年,《武汉水利学院学报》创刊,为半年刊。

1960年,《武汉水利学院学报》停刊。

1963年,该刊恢复发行,刊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刊期为季刊。

1966年起,《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停刊。

1974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恢复发行,刊期为半年刊。

197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刊期变更为季刊。

1986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刊期变更为双月刊。

1993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

2001年第1期开始,《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改名为《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其办刊宗旨、刊号、刊期、页码数和订份等都保持不变,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的订户即为《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的订户。[3]

2014年12月,该刊入选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4]

办刊条件

  • 主要栏目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设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电气工程及计算机技术、动力与机械工程、经济管理、数理研究等栏目。[3]

  • 读者对象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主要读者对象是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及生产单位科技工作者。[5]

  • 报道内容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重点报道水利水电、土木建筑、电气工程、机械与动力,计算机及电子技术,兼顾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成果。[5]

人员编制

据2020年《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十二期目录页显示,《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委员会共有委员24人。

编辑委员会名单
夏军李典庆谈广鸣傅少君胡雪蛟槐文信黄介生李义天
巫世晶姜清辉李辉刘胜卢文波茆智阮江军唐炬
吴文平熊立华徐箭徐礼华查晓明张晓星赵福云周伟
参考资料

办刊成果

据2021年2月18日中国知网显示,《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共出版文献量6834篇。[2]

据2021年2月18日维普网显示,《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共载文5632篇。[1]

据2021年2月1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载文量为3771篇,基金论文量2220篇。[3]

收录情况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选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入选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 、英国《科学文摘》(S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中国力学文摘、长江年鉴等刊物的源刊。[5]

影响因子

据2021年2月18日中国知网显示,《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总被下载次数1200750次、总被引次数56091次,(2020)复合影响因子为0.859,(2020)综合影响因子为0.528。[2]

据2021年2月18日维普网显示,《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总被引量21047次;影响因子为0.444。[1]

据2020年2月1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被引量为50868次。[3]

荣誉表彰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曾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曾先后获得电力部优秀期刊一等奖、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中国学术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5]

文化传统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繁荣学术交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水利、电力资(能)源的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与发展、水利电力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6]

投稿指南

(1)论文应具有科学性、首创性、逻辑性,即有新的观点和见解,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推理符合逻辑、结构严谨、数据处理合理、计算正确、结论客观。

(2)论文题名的内涵应与论文的主体内容相一致,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应避免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等。

(3)作者署名和工作单位。作者姓名置题名下方,多个作者之间用“,”隔开;单位不同的须在姓名右上角标序。作者单位宜写至二级单位,同时给出单位所在地(省、市)和邮政编码;单位名称置姓名下方,依据姓名标序排列。

(4)摘要。应简明扼要地阐明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具有独立性与自明性,不要写专业内一般性的泛泛的东西。篇幅在250字左右。

(5)关键词。一般选3~8个,最能反映主题内容的放在前面。

(6)应查出论文中国图书分类号。

(7)英文部分置中国图书分类号下方,从文题到关键词,应与中文相对应,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

(8)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研究方向)和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名称、项目编号)置首页地脚上,内容应齐全。

(9)论文的主体部分应由前言、正文、结论等组成。

(10)图表应有自明性,在文中要有交待。

(11)量和单位的使用要符合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禁止使用已废弃的单位;量的符号(字母)一般用斜体,矢量、向量符号用黑斜体,单位符号用正体。上下角标符号的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

(12)参考文献。该刊采用“顺序编码制”。文献必须在文中标注,且与文献表中文献一一对应。著录要符合规范,中、外作者姓名一律姓前名后,中国人名不用缩写。[6]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主编夏军(中科院院士)
副主编谈广鸣
参考资料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