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城(2023最新泗州城百科介绍)

由网友(活得精彩一点)分享简介:泗州乡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据守淮河两岸及南北京大学运河由淮河进汴河的南端港口,具备凸起的战术、接通以及经济位置。是中华国民共以及国天下重心文物掩护单元之1。泗州乡初设于南北晨期间的北周大象2年(五八零年),清康熙109年(一六八零年)黄河夺汴进淮,泗州乡遭灭顶之灾,至康熙3105年(一六九六年)齐乡完全被泥沙藏匿。二零一一年一...

泗州城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扼守淮河两岸及南北大运河由淮河入汴河的南端口岸,具有突出的战略、交通和经济位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泗州城始设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没顶之灾,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城彻底被泥沙埋没。2011年12月30日,泗州城被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泗州城

地 址

江苏省盱眙县境内

年 代

南北朝时期

埋没时间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简要介绍

请以正确的方式打开最新版 泗洪说明书

泗州城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境内。地面范围3600余亩,除107亩水面外,余下的3500余亩皆是乡村集体性质用地。集体性质土地中:耕地2252亩,承包水面445亩,林地120亩,宅基地325亩,其他土地260亩。

古泗州城遗址内共有居民户455户,人口1702人,房屋2116间(其中:楼房70间、平房345间、瓦房1351间、其他住房350间。)

历史记载

泗州城始建于北周,隋朝时毁于战乱,唐代重新兴建。由于泗州城地处淮河下游,汴河之口,为中原区域之襟喉,南北交通之要冲,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加之漕运事业日渐兴旺,泗州城所傍的汴河对岸又建设了一座新城,新城的发展更快,其规模逐渐超过老城区。明代,两城之间的城墙拆除,使两城合二为一,为防水害,将唐、宋时建筑的土城撤去,更以砖石,成为现今国际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原汁原味的地下(水下)古城。

宋代,泗州城已十分繁华,历史上称为“奔驰马骤无间时”,加之景色秀丽,朝廷政要、文人墨客无不慕名前来,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明代,泗州城城中船舶如流,店铺林立,商贾蚁集,更为繁盛,其鼎盛的原因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一个重大的政治背景,即朱元璋的祖陵建其北侧,每年的各类“祭祀”活动使泗州城成为朱明王朝的“行宫”,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由于古泗州城是一座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名城古镇,加之古泗州城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全国五大名刹之一的“僧伽塔”就建在泗州城内(《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既“僧伽大师”),使泗州古城成为历史上(廛市繁荣、人文荟萃)的名州古城。

泗州城在世945年,曾设治四处。其中以在盱眙境内的时间最长。清康熙十九年(1680)由于黄河夺淮,使其沉沦泽国,成为“中国的庞贝城”之谜。泗州城淹沉后便移治盱眙城达97年之多。古泗州城由于其千年辉煌而又沉重的历史,三百多年来给其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同时又因其震撼世界的资源品位引起了诸多中外专家、学者的探讨追寻。

时代发展

随着国际和国内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中外专家、财团盯上了这一资源,但由于泗州城丰富的地表水使得古泗州城的准确位置一直难于寻觅。

2000年,在省文物、地质、水利专家的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实施了勘探工程,初步确定古泗州城的四址范围,为了理清古泗州城遗址地下城址分布,2002年又邀请了南京大学考古队对泗州古城实施密探工程,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揭开了水下泗州城沉睡三百载的神秘面纱。

经勘探:泗州城周长与史料记载的九里三十步相符。四址范围为(北东)54°,长2.05公里,(北西)342°,宽1.2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

由于古泗州城墙和城内主体建筑大多采用大块条石奠基,上部为明代大砖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混合浇注,因而坚固耐久;加之城墙宽(两道城墙,分别为5米和2米宽),基础深(淤积深度达7米之多),虽受洪水侵害和七十年代分田到户人为影响仍不影响总体形象。

2005年6月,《古泗州城遗址考古钻探报告》、《古泗州城遗址保护利用开发可行性报告》正式通过专家论证,并于2005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十一五规划”开发项目。

历史衰落

北宋以前,淮河乃是一条清水河、下游河口段河床深阔,入海口在涟水云梯关,潮波可达盱眙以上。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楼钥《北行日录》记载:“至洪泽,过渎头,舟胶候潮,潮应,乘风过欧家渡。”《山海经》内东经指出:“淮水”入海淮浦(今涟水县西北)。

从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至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大规模南泛夺淮之前,将近1000年的时间里,洪泽湖地区大小诸湖并存而又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1194年,黄河夺淮河下游入海,因为黄河是一条多沙河流,随着大量的黄水入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使黄淮汇流处的清口以上河段水位抬高,导致淮水下泄受阻,致使洪泽洼地积水扩大,富陵、万家、泥墩、破釜、白水塘等大小诸湖荡逐渐连成一片,汇成一个较大的湖泊。这是洪泽湖形成的开始阶段。据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成书的《淮安府志》附图可以看出,当时淮河下游湖群虽已开始汇聚拓展,但是湖区淮、湖、运并存的形势依然存在。

黄河对淮河的影响加剧,洪泽湖形成加快,是从明朝中期开始的,明弘治七年(1494年),刘大夏主持治河时,堵塞黄陵冈,修筑太行堤,截断黄水北流各泛道,逼黄水南泛,主要走汴泗、睢泗、涡河入淮,使黄河泥沙在淮河下游淤积日益加重。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河道总理潘季驯,主持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到隆庆四年(1570年)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历经十八年,才全面完成从郑州以下至苏北云梯关一线黄河两岸提防。黄河两岸提防形成以后,正如《行水金鉴》卷三十九所说:“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黄河失去了在淮北平原多股泛流这一天然“沉沙池”,四分之三的泥沙带到了下游河道和河口淤积,在黄、淮、运交汇的清口一带河身不断抬高。黄河河床高于淮河,黄强淮弱。淮水在清口受阻,下泄不畅,逐渐在洪泽湖一带聚集,湖面越来越宽阔,高家堰原来的土堤就成为山阳(今淮安)、高宝地区的防洪屏障。

在明嘉靖后期和隆庆时期,河患频繁,不断在徐、邳、睢一线决口。洪水横流,加剧淮河负担,每到汛期,淮河水位抬高,常常在高家堰一带决口,不断冲击运河、淮扬和里下河地区,灾害连年不绝。

随着清口淤积,淮水下泄困难,湖内蓄水量增加,靠原来矮残高家堰土堤,已不能阻挡水东侵决溢为害。为此,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第三次出任总河时,提出“蓄清刷黄”治河方针,在武家墩以南,越城以北,在原有高家堰土堤基础上,筑了六十里的土堤,切断湖周汊流,抬高洪泽湖水位,使其专出清口刷黄,淮黄合流入海。这时的洪泽湖不仅起着淮河防洪作用,而且变成了拦蓄淮水与济运治黄联系起来了。使洪泽湖开始成为淮河下游的一个大型水库。

清代黄淮下游入海水道淤垫严重,黄水从清口倒灌洪泽湖。康熙十五年(1676年),淮河河身由原深6~13米淤浅到1~3米。 “清口与烂泥浅尽淤”,“洪泽湖底渐成平陆”(9)高家堰石工原一丈多高,已淤漫三尺,天然减水坝过水终年不断,共冲出九道河。这时靳辅出任河督,他除奉行潘季驯“蓄清刷黄”,“蓄水济运”政策外,还利用洪泽湖替黄河分洪,实施“减黄助清”办法。从砀山毛城铺至睢宁龙虎山沿黄等处建造了39座减水坝,当黄河暴涨,分水南下入湖,以加大洪泽湖水量,抬高洪泽湖水位,增强御黄能力。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主持挑浚清口,开挖张福口等五道引河;接着又培修高家堰堤岸,堵塞各决口,从周桥向南至翟坝接筑土堤二十五里。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高家堰洪泽湖大堤上创建六座减水坝。至此,洪泽湖大堤基本定型,北起淮阴老坝头,南至洪泽县蒋坝镇,全长60.1公里。通过靳辅的系统整治,使洪泽湖进一步扩大,洪泽湖已成为一座大型人工湖。据中国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对康熙十九年淮河大水淹没泗州城后,残留的滨湖砂堤推算,当时洪泽湖水位高达18米左右,湖面积可达4000平方公里左右。

泗州沉没

过程

从唐宋时期,随着南北漕运的发展,繁荣兴旺了九百多年,淮河下游的一座港口——泗州城,在黄淮水灾频繁的袭击下,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终于被一场特大洪水吞噬了。根据史料分析,泗州城被淹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城址地势低洼;二是黄河夺淮后的频繁水灾;三是明清两代推行“蓄清刷黄”、“济运保漕”政策所致。

关于泗州城址地势低洼问题。从本文第一部分可知,泗州城地处洪泽湖西部,在成湖前,淮河两岸均为湖荡洼地。据《泗州志》记载:“考泗之从来夙称水国,地势低洼,闻诸父老言,唐李谆风建城时,卜泗终有覆盆之忧。”泗州不仅地形低洼,淮河河床也深广,在南宋时期,在盱眙可看到海潮倒灌现象。

唐宋时期,泗州城地面海拔高程查无史料。据1978年建成的盱眙淮河大桥施工技术资料记载,在靠近淮河主河道边的小周滩、二淮河滩及芦苇滩钻探时,在8.1~6.7米高程的地面,遇到大量石块、砖瓦片、烂木料等,这应为泗州城墙及房屋遗迹。再对照《帝年纪略》所载泗州城廓图,淮河大桥工程部分桩基础,正巧在州城东门附近穿城而过。由此断定,古代泗州城地面高程约为6.7米。

1982年,江苏省淮阴市曾对明祖陵地面淤土清理至原始地面进行测量,实测海拔高程为11.57米。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总理河道刘天和所测陵地与淮河水面高差,推算明代以前淮河岸边地面高程是6.56米(这个数与淮河大桥钻探得数基本吻合),而淮河水面高程应为4.39米,苏北黄海废黄河口高程为4.5米,从这两个数字可以说明,在南宋时,在盱眙段淮河里有海潮倒灌现象是可信的。

原因

泗州城城墙海拔高程,据1974年江苏省泗洪县水利局调查时,实测南城墙炮台墙顶海拔高程在10.7米左右。洪泽湖底平均海拔是10~11米。这说明,经过700多年黄河南泛,不仅黄淮洪水淹没了泗州城,而且由于黄河泥沙对洪泽湖区的淤积,还埋葬了泗州城。

由于泗州城地势低洼,在唐代建城不久,即遇到了水灾,贞元八年(792年),泗州城就有被水淹的记载。为了防洪,北宋时开始筑城。欧阳修在《先春亭记》中记述,景祐三年(1036年),泗州知州张殿承主持筑城外防洪堤“九千二百尺……,高三十五尺,土石为坚,捍暴备灾。”这次筑堤用人力八万五千个,用米一千三百石。防洪堤筑好后,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南宋以后,汴渠漕运萧条,泗州城经济地位下降,城外防洪堤年久失修。到了明代,西、南两面护城堤已遭毁坏,仅东、北两面尚存堤址。因泗州为帝乡城池,又有明代三祖陵寝建在城北十三里杨家墩,泗州城又复苏起来。

抗争

城墙难抵挡住洪水侵袭,从明初将两城合一,城外筑防洪堤以后,虽然能防御一般洪水,但遇到黄淮水同涨,洪泽湖水位提高,淮河洪水出路清口受阻,泗州城遭受洪水灾害是难以避免的。据《淮系年表》、《帝乡纪略》等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年)夏,河、淮泛涨,泗州城东北陴垣崩,水内注,高与檐齐,泗人奔盱山漂流。明天顺四年(1460年),夏淮水溢,水自北门水关入城,水势高至大圣寺佛座。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淮河发生百年不遇大水,淮水灌泗州,“涨至陵门,遂浸墀陛”(10)据明代卫前街水尺推算,以上大水年,泗州城内水位海拔高度应在9~10米左右,城内地面水深应在2~3米左右。为了提高城区防洪能力,从正德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1590年),明代先后五次进行修城筑堤。万历四、五年间(1576~1577),巡按御史邵陛命杨化、州守陈永直督修泗州城外石堤,堤长一千四百二十七丈(4566米),高九尺有奇(2.88米),阔一丈有奇(3.2米)。又建水闸于香花门和南门外,以泄城内、堤内积水。泗州城人民为感恩邵陛,除在城内建祠、立碑纪念外,还将此堤命名为邵公堤。

明代后期,由于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政策,把黄河河床固定以后,使淮河出路受阻,造成淮河中下游水灾更加频繁,据万历年间陈应芳《敬止集.论水患疏数》记载:“隆庆三年(1569年),黄淮暴溢,横决高堰,入灌诸湖,遂成巨浸,当数十年所仅见耳!”从此开始了连续水灾年“屈指计之,隆庆五年(1571年)水矣,万历二年(1574年)水矣,四年大水,五年又水矣,以至七年、八年、九年、十一年、十四年、十五年、十七年、十九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年无岁不大水矣!”

关于黄河夺淮带给淮河流域的水灾,从金明昌五年(1194年)到明万历以前,黄河在淮北平原多股分流入淮,每年把大约580多亿立方米天然径流量洪水注入淮河中下游河道、湖泊,淮河河道、湖泊容纳不了,即漫溢泛滥成灾。另外,黄河南泛夺淮河下游入海,把每年16亿吨左右的泥沙带到淮河中下游河道湖泊淤积,抬高了淮河水位,加上黄强淮弱,黄河水在清口倒灌洪泽湖,使洪泽湖水位抬高,一遇夏季大水,泗州城必遭水灾之苦。

结局

淮河水灾频繁,泗州城遭受的水灾也随着逐年加剧。据《明史.河渠志》、《淮系年表》、《泗州志》、《帝乡纪略》等史籍记载统计,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共1059年,泗州城被淹事件29次,平均36年发生一次水灾。从1194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洪泽湖水库初步建成以前,共计384年,泗州城被淹事件达43次,平均8.9年发生一次严重淹城水灾。黄河夺淮后比夺淮前,泗州城遭淹频次增加4倍。

苏北淮阴清口,是黄淮运交汇的地方,为了防止清口淤塞,保证漕运畅通,明清两代推行“蓄清刷黄”政策。多次修筑,加高延长洪泽湖大堤,使洪泽湖水位常保持高于黄河的水位。以全淮之水出清口刷黄济运。据研究,洪泽湖区不同时期水位基准:在“明万历以后洪水是11.2~12.5米,康熙前期在12.8~13.25米。” (11)这两个时段的洪水位,已经高于泗州城墙的高度,虽然泗州城有防洪大堤,洪泽湖大堤上还有五座减水坝泄洪,但是在这样的高水位下,泗州城遭灭顶之灾随时都可发生。在明代还有怕危害祖陵的顾忌,多次修筑防洪堤,在治水策略上也采取过“分黄导淮”和在洪泽湖大堤增设减水坝等措施,但都是亡羊补牢,无力回天。到了清代,无“祖陵”之忧,为了维护漕运命脉,大搞“蓄清刷黄”和“减黄助清”,利用洪泽湖为黄河分洪,进一步提高了洪泽湖水位,使水淹泗州城事件更加频繁,泗州城覆灭厄运已成定局。

灾难统计

据统计,从明万历六年(1578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共102年,在这个期间,泗州城遭水灾淹城事件达29次,平均3.5年就发生一次淹城事件。每次大水淹城,都会发生街巷行舟,房舍顷颓、民多逃亡的惨景。清顺治六年(1649年),六月,淮河大水,泗州城东南溃决,水灌入城,水深一丈多,不少人被淹死。十月水退,城内房屋已倒塌一半,街道上乃有大片积水,“路径阻绝,唯有南门至州署前耳”。有人警告说:“泗之城郭人民不即陆沉为沼者,仅持一堤耳!倘修饬少疏,蚁穴一溃,全城鱼矣,不可刻防也(12)泗州城已到了十分危险的处境。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淮河上下游地区,连续70天阴雨,“淮、黄并涨,有滔天之势”(13)“六月,淮大溢,外水灌注如建瓴,城内水深数丈,樯帆往来可手援堞口。嘻,甚矣哉,官若浮鸥,民皆抱木而逃,自是城中为具区矣……

泗州城湮没地下已经300多年了。在明清两代,由于受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强大自然力面前,只好采取牺牲局部,换取漕运畅通的治水政策。统治者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大筑洪泽湖大堤,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城毁人亡,还使三千多平方公里土地被淹。“千秋功罪,谁人评说“。在封建王朝时代,淮河儿女面对悲剧,只能发出对苍天的诘问和无奈的叹息。

注释:

(1)《后汉书.张禹传》卷74

(2)《后汉书.马援传》附马梭传

(3)《太平寰宇记》卷124

(4)(6)《元史》卷—00,“兵志、屯田”

(5)《元史.昂吉儿传》

(7)《泗州志》

(8)三祖陵:朱元璋祖父朱初一,曾祖父朱四九,高祖朱百六的葬地。

(9)《靳文襄公奏疏》卷一《河道弊坏已极》

(10)明代刘天和《问水集》卷六

(11)1983年华北水电学院研究生张卫东论文《洪泽湖水库的修建——十七世纪及其以前的洪泽湖水利》

(12)《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凤阳府部汇考四》卷830

(13)《明实录》万历二十四年十月

(14)清康熙二十七年莫之翰撰《泗州志》

考古研究

2014年12月19日,在江苏省盱眙县淮河镇城根村泗州城遗址拍摄的碑座。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考古专家、学者汇聚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对盱眙境内的泗州城遗址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研讨,一大批珍贵的文物与各地的专家学者见面。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的“东方庞贝”泗州城,经过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三年多的考古发掘,已确定了古泗州城遗址范围,一大批珍贵的文物“重见天日”。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