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23最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百科介绍)

由网友(二十四桥明月夜)分享简介:中国科教院理化技能研究所(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简称“理化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闭村东路二九号。理化所组修于一九九九年六月,因此物理、化教以及工程技能为教科配景,以低科技立异以及结果转化转移研究为职责任务的研究机构。现任所少汪鹏飞,党委书忘弛丽萍。[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简称“理化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29号。理化所组建于1999年6月是以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为学科背景,以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研究为职责使命的研究机构。现任所长汪鹏飞,党委书记张丽萍[1]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截至2022年12月官网显示,全所现有职工84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5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74人。设有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3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物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50余人。[2] 

理化所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低温科学与工程、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特种功能材料与生物医用技术。全所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若干研究中心和研究组。 [2]

中文名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技术人员

237人

成立时间

1999年6月

副研究员

41人

简介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是以 物理、 化学和工程技术为学科背景,以技术创新与发展为主 的研究机构。总体目标是根据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实验和产业化的前期工作。突出技术创新的战略性、关键性和集成性,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在努力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同时,加速中试工艺线或示范线建设,加强与行业、地方、企业的合作,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把理化技术研究所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 平的研究机构。重点研究领域为光功能材料与器件、低温工程学新技术、绿色化学合成新技术、能源材料与新技术。全所下设若干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研究组。

中国感光学会、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中国制冷学会低温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挂靠在理化所。负责编辑出版的刊物有《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发展沿革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理化所成立于1999年,是由几个研究所、研究组相关部分组成。

组成理化所单位之一:

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创建于1975年,由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室、催化研究室两研究室为主体组建而成,主要进行感光材料的研制工作。经过研究所全体

人员的努力,逐步形成:感光化学、光化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的三个学科方向。是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果180余项,有60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发表论文1400多篇。中国科学院光化学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胶体与界面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感光材料检测中心均设在这里。中国感光学会、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中国太阳能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中国化学会LB膜专业组的依托单位。负责编写出版国家一级学术刊物《感光化学与光化学》。

历任领导:

高 坤(1975-1977)(已故)

邓启明(1977-1982)(已故)

所 长:曹怡(1983-1992.12)

所 长:佟振合(1992.12-1999.6)

组成理化所单位之二: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创建于1980年。是面向全国低温技术综合研究与发展的单位。

创建前期主要任务是:开展低温技术的基础和实验研究工作;研制新的低温设备,并提供小批量生产;开展低温实验研究的技术服务工作,提供液氦和必要的低温实验条件。

经过全体职工的努力,逐步走向:面向全国发展低温物理与技术的基础与实验研究,新型低温设备研制和开展低温实验的技术服务。是凝聚态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博士和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中心以来获各种成果24项;发表论文288篇,其中国际刊物发表91篇。

历任领导: 中心主任:洪朝生(1982.9-1989.2)(中心名誉主任1989.2-1999.6)

中心主任:周 远(1989.2-1999.6)

组成理化所单位之三:

中国科学院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与中国科技大学相关部分组成,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创天主理中心工作。

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改进晶体生长技术,发展检测和后加工技术,不断推出新型人工晶体材料和相关器件;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高技术附加值,尽快形成规模产业,扩大在国际市场的

占有率。经过努力,发明了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BBO和LBO,发展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KBBF、SBBO和KABO等。研究成果曾获国家

发明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陈创天院士本人曾获美国光电子工业技术成就奖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

组成理化所单位之四: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国家研究中心

“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室和所办公司“北京普利高聚物材料开发中心”。1993年,"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原国家 计委正式批准成立。1998年1月,中科院化学所和海尔集团签约,合资共建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当年,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成立,成为首家转制

为有限公司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随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为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依托单位。2001年11月,在有限公司的

基础上,工程中心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自1989年首批试点开始,15年来“工程中心”先后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首家开发成功改性聚烯烃汽车保险杠专用料,填补国内空白;

◆首家通过上海大众桑塔那轿车保险杠专 用料认可,标志着中国的工程塑料改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首家实现汽车用工程塑料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首家实现抗菌剂/抗菌母料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首家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其成功经验被称为“海尔科化模式”,为从事应用研究的各类院所直接面向市场、实行企业化运行机制,探索到了一条新路。

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冰箱是指制冷温度在-40℃以下的冰箱。它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医疗临床、农业、畜牧业等领域中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中长期保存,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和工程中的重要基础设备。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混合工质低温冰箱技术与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组建新公司“中科美菱低温技术责任有限公司”,2002年8月18日在安徽合肥举行了协议签字仪式。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000万元。其中,美菱以生产设备和资金作为出资,占公司注册资本70%的份额;理化所以当前最新的“单压缩机混合工质低温冰箱技术”作为出资,占公司注册资本30%的份额。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了两个单位的合作,称之为“强强”联合。 混合工质制冷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制冷方式,用这种技术制作的低温冰箱具有效率高、制作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并容易实现从-40℃(单级蒸汽压缩循环制冷温度的下限)到-196℃(液氮温度)这样一个广阔的温区。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低温中心)从1994年就开始开展混合工质节流制冷的研究工作。1996年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单级空调压缩机成功地实现了67K的最低制冷温度。1998年又成功地提出了一种新型开式循环,采用新型混合工质成功地实现了51.2K的制冷温度,成为国际上采用该种制冷方式的最低制冷温度。从1999年开始,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我所对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开展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在进行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同时,又开始了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在超低温冰箱中的应用研究工作。成功研制了从-30℃直到-150℃的系列新型混合工质低温冰箱。研制成的产品样机有-70℃、-100℃、-130℃、-150℃等四种系列,多种规格。该项成果已经在2001年12月通过中国科学院成果鉴定,鉴定结论是: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代表制冷技术水平的重要技术指标,如能耗、降温速度等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重要、知名的家电制造、销售企业之一,拥有高素质的技术队伍、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经营业绩。近年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以制冷技术为中心的多角化经营战略,借助制冷技术拓展其经营范围和市场领域。恰好理化所低温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展思路与该公司的多角化经营战略方向不谋而合,促成了“两强”携手合作。

新公司组建两年来,已经展现出很强的生命力。2003年是新公司组建的第一年,已经生产出低温冰箱313台,销售收入167.38万元;2004年,生产了低温冰箱2386台,销售收入1402.33万元,实现税后利润162.93万元。且ML328、MW328、HL328和HW328等四个型号的低温冰箱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从而确立了中科美菱低温冰箱产品在国内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而今中科美菱公司又进行了新的规划,相信2005年及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

几年来,我所一直在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和运行模式,与美菱公司的合作是我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中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的一种尝试。通过与美菱公司的合作,我所利用自己独立研发的混合工质低温冰箱技术促进中国冰箱产业的更新换代,整体提升了中国在深冷冰箱方面的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折射率玻璃微珠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高折射率玻璃微珠是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它是生产反光贴膜、反光布、反光涂料、道路反光标志漆等回归反光材料的核心元件,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港口、矿山、消防、城建等领域的各类标牌和各种劳动服装、救生用品等。以美国3M公司为代表的几个生产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的公司一直把生产高折射率玻璃微珠技术列入保密范围,也不单独销售高折射率玻璃微珠产品。国内生产高折射率玻璃微珠大都采用高温熔融法,该法必须采用昂贵的铂金坩埚做熔融载体,且在高温成珠时必须严格控制粉体的粘度、表面张力,成珠气氛、温度等。我所采用软化学方法制备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省掉了高温熔炼工序,达到节能、简易、低成本的效果,且组份调整不受容器腐蚀及高温条件的限制,有利于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

2000年在济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关心和支持下,中科院理化所与济南山水集团等六家股东单位在山东省济南市组建了济南华明微珠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该公司是一家集微珠粉体材料、反光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也是山东省济南市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在2000年年底建成了年产300吨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生产线,2001年开始投入生产,2002年产品开始销向国外。目前济南华明微珠材料公司巳成为国内生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粉体的第二大企业。由于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具有独特的性能,可以满足欧洲环保标准要求,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实现产品70-80%出口。

磁性两面神微球

2018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发出“磁性两面神微球”,只需两分钟左右就可分离出水中的微小油滴,分离效率高达99%。[3]

所长简介

刘新厚,男,1951年8月6日出生。1992年毕业于UniversityofSussex,England,获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领域:

1.分子聚集体结构与性能的研究。主要研究有序高级结构分子聚集体,提出理论模型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当前有序分子聚集体的研究是材料科学的热点。许多宏观性能的研究归结为对微观及介观有序分子聚集体的研究。研究涉及到在微观以及介观层次上的有机或无机分子在形成聚集体时的驱动力、结构以及对性能的影响。以计算机模拟的主要研究手段,其中也包括精确的量子化学计算。

2.聚合物光功能材料的研究。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新型聚合物光功能材料的研究兴趣。新型聚合物光功能材料与器件,包括聚合物光波导材料,集成光学材料、未来一代光通讯关键器件等。研究涉及到材料的分子设计、材料的合成、集成光学器件的设计与制备等。

代表论著:

1.LiuXHetal,“Preparationofcauliflower-likePMMAparticlesandtheirformationmechanism”,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Vol.22,No.3(2004),295-297

2.LiuXHetal,Preparationofagraded-indexpolymericperformbyswollenbulkpolymerization,Journalofpolymerscience:PartA:polymerChemistry,Vol41,1813—1818(2003)

3.LiuXHetal,Aone-stepmethodtopreparemonodispersePolymerparticlesintheMicron-sizerange,Colloidandpolymerscience,(2003)282:48--55

4.XinhouLiu,etal,ModellingCu,AgandAusurfacesusingempiricalpotential,MolecularPhysics,1998,vol.93,No.6,921-924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申请的课题或项目

1.聚合物列阵光栅的研究;主持人

2.宽带低衰减聚合物光纤的研究;负责人

3.聚合物光子学研究;负责人

4.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设计;负责人

主要院士

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工作。发现半导体锗单晶中低温电导与霍尔效应反常现象并提出杂质能级导电唯象模型,成为国际上无序系统电子输运机制研究的开端。作为建立具有液氢和液氦条件低温研究室创始人,致力于推动中国低温工程与应用超导的研究、教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担任物理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清华、北大、科大物理教授,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获科学大会奖和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由于对中国与国际低温工程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获2000年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门德尔松奖。现任理化技术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名誉主任。

佟振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有机光化学研究,涉及光化学反应中的微环境反应、疏水-亲脂作用对光化学和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等方面。利用特殊微环境作为微反应器,在高底物浓度条件下高选择性地合成大环化合物;并提出在烯烃光敏氧化中得到单一类型的氧化产物的新方法;提出疏脂性的概念并证明其存在。此外,研究了用硬链段连接的给体-受体分子内远程电子转移和三重态能量传递,用光化学和光物理相结合的方法为通过"化学键"进行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提供了成功的例证。曾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所长,现任J.Phtochem.andPhotobiol.,J.Phtochem.,J.Photoscience编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成员,理化技术研究所科技委员会主任。

陈创天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晶体材料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晶体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离子基团"理论,并成功地运用于新型无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探索研究中。他领导的研究组相继发明了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BBO和LBO,近年来又陆续发展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KBBF、SBBO和KABO等,并同合作者一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Nd:YVO4激光的6倍频谐波光输出(177.3nm)。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本人曾获美国光电子工业技术成就奖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等。现任理化技术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周远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低温工程技术研究,在建立液氦和液氢温区条件及其应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新型制冷技术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绩。在国内首先采用直拉进排气阀式长活塞型膨胀机替代液氢研制成氦液化器,为中国超导技术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国内首先开展脉冲管制冷机的研制工作,首先提出了二级脉冲管制冷,揭示并实验验证了双向进气脉冲管的优异性能,发明了多路旁通流程;率先将同轴结构、多路旁通和对称喷嘴结合用在微型高频脉冲管制冷机上。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级奖2项,部委级奖4项,中国物理学会首届胡刚复实验物理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曾任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现任理化技术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许祖彦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可调谐激光、全固态激光器和光学非线性过程研究,发现光学参量效应相位匹配折返现象的普遍性,合作发明多波长光参量激光器、复合腔光参量激光器,高功率宽调谐纳秒、皮秒和飞秒光参量激光系统。合作研究深紫外谐波产生,并提出多种专利技术,实现了1μm激光的6次谐波和深紫外宽调谐激光。牵头研制出全固态高功率红绿蓝三基色激光器,并成功实现了激光大屏幕显示。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现任国家973顾问,863专家委员会顾问,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

吴以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成院士长期从事无机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在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探索、晶体生长及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晶体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能相互关系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2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项、日本发明专利授权2项,是“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LBO”的第二发明人、“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CBO”的第一发明人、“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LCB”的第一发明人。曾获得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国家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福建省王丹萍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

科研装备

理化所部署“十一五”科研装备规划,围绕光功能材料与器件、低温工程学新技术、绿色化学合成新技术、能源材料与新技术等研究领域,发展中国科学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固态激光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和研究单元,重点建设一些关键技术平台:制冷剂做冷源的液氦到室温宽温区材料热物性测量装置研制、有机光子学材料及器件综合测试系统研制、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表面等离子共振仪器、宽温区高精度流体密度计、热声学介观测试系统、基于微悬板传感器的分析仪的制造及检测系统、多功能超低温力学性能测试系统、激光微粒子捕获及原位动态稳态发光光谱检测仪等技术平台。

理化所已纳入“北京纳米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中关村物质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建立了理化所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并承担相关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保障技术支撑系统的稳定运行

理化所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包括仪器测试中心、低温计量站、抗菌检测中心、精密与特种加工中心和相关研究单元,大中型仪器主要分布在光功能材料及器件、低温工程学新技术、绿色化学合成及应用新技术等领域。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实施方案》中规定的相应所级中心建设标准,依据理化所十二.五装备规划,在原有测试中心和低温计量站基础上成立的综合性所级技术支撑系统。中心宗旨: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开放共享。同时,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研究所与其它部门的交流合作,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中心拥有各种先进的分析测试设备26台,总价值约6200万元人民币,仪器设备的配置主要针对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分析和低温原器件检测,为材料研究、材料应用与器件研究提供各种先进的分析测试和评价手段。服务范围包括: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分析、光谱分析与光学性能表征、有机物分子量和化学分析、低温物性和温度标定、计算材料学研究等。

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人员队伍,其中既有长期从事分析测试工作的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又有刚毕业的博士和刚出站的博士后,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为中心内部大型公共仪器设备的管理、运行、维护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心管理的深入,所有大型设备将逐渐向科研人员开放,由培训合格的科研人员直接进行仪器操作。

国际合作

理化技术研究所在光化学、低温工程技术、非线性光子学、人工晶体、纳米材料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研究机构保持合作往来。每年科研人员学术交流出访与来访保持在100人次左右。截止到2011年,理化所先后有十余名科学家在相关专业的国际组织中任职,聘请了27位知名科研人员作为理化所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理化技术研究所先后同俄罗斯工学院、日本学术振兴会、日本大阪大学、香港大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国外研究机构在相关领域签订了多项国际合作协议。同时,承担了科技部中日政府间合作基金“等离子人工介质材料与光功能器件应用研究”与“中日先进光子技术联合实验室”、科技部中以合作基金项目“低维硅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光学性质及光电子器件的应用”、科技部中国-欧盟科技合作项目“氢能加注站验证手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微反应器控制的有机光化学反应的选择性”、中国科学院 “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香港裘槎基金“Ⅱ-Ⅵ族半导体纳米结构的控制生长与光学性能(Controlled synthesi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II-VI semiconductor nanostructures)”和“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薄膜表面修饰及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Surface modification of diamond and cubic boron nitride films for sensing applications)”、ITER低温系统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理化所拥有2个“中科院香港联合实验室:功能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新材料合成和检测联合实验室”。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与香港地区联合实验室第三次评估中,功能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新材料合成和检测联合实验室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四名。

2011年8月,理化所将主办“第25届国际光化学会议(XXV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otochemistry)”。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