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2023最新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越界)分享简介:山中医科大教药教院是一九七九年药教院第1代带领人正在校小马农场创立了山西省第1个药教业余,由此开承了山医药教教诲的篇章。历经几代人艰辛守业以及没有懈起劲,教院的讲授、科研事情与患上了昭著前进。昔时小马村的药教博科已成长强大成为领有原科、硕士、专士多条理教诲的药教院。院址已搬迁至省低校园区山医大新校区亮德楼,教院的讲授科研前提患上...

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是1979年药学院第一代领导人在校小马农场创建了山西省第一个药学专业,由此开启了山医药学教育的篇章。历经几代人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当年小马村的药学专科已发展壮大成为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教育的药学院。院址已搬迁至省高校园区山医大新校区明德楼,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学院研究生教育拥有临床药学博士授权点,药学、中药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教育有药学、药剂学和中药学三个专业,药学专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山西省品牌专业,药物制剂和中药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以及省药学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省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中医药现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教学科研平台与团队。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1085余人,在校博士1人、研究生134人。[1]

中文名

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

创办时间

1979年

所属地区

山西

在校生

800余人

基本内容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与山西医科大学共同组建成立山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科学院

  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是山西医科大学的二级学院,前身为山西医科大学药学系,始建于1979年,同年开始招收药学专业学生。199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198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山西省唯一的一个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药理学等全部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与复旦大学药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是一个拥有多层次药学高级人才培养模式、集教学、科研与开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教育机构。至今,已为社会培养药学人才3000多人。目前,在校本科生共有60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50人。

  药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有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三个本科专业。设有5个综合教研室、3个综合实验中心、1个药物研究所、1个山西省中医药现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院行政办公室、1个培训基地。

  学院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山西省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各1人;省高校首批青年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各1人;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6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者占青年教师总人数的91.3%。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已达100%。

  近5年来,药学院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共60项,其中10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师骨干项目),省部级34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另外有两名教师参与了一项国家863项目。90%以上的教师主持或参加了校级以上的科研项目。近5年来,取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省教学成果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在国内外核心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300余篇,被SCI收录30多篇,在新药的研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协助和指导企业研发新药10余项。

药物化学学科

药物化学为药学院二级学科,是山西省较早拥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拥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1人,山西省高校中青年创新拔尖人才1人,山西省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2 人。承担药学院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中药学专业、ISEC国际班的《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硕士研究生的《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前沿导论》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药物化学》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机化学》为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药物化学学科近年来主持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等13项国家级和25项省级科研课题,其中“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1项、“863”课题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获得/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5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100余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获山西省和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参)编多部国家级教材,1人入选山西省教学名师。本学科长期从事创新药物的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①基于代谢和机制研究的药物设计合成、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②抗炎性肠病药物的设计合成和中药新药的研发;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药物分析学科

药物分析学科属于药学院二级学科,1984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硕士生导师8人。拥有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高校“131”领军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人。分别获山西省高等学校技术进步一等奖和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奉献奖”先进个人一等奖1人。承担着本科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波谱分析、药物分析和中药制剂分析等五门课程以及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和体内药物分析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本学科目前已形成了中药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体内药物及其代谢物分析、复杂样品的分离、富集和浓缩、药物质量控制评价及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与体内外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毛细管电泳及色谱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及其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等与药学联系紧密的研究方向。本学科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可为药物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体内外评价方法,是药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药物分析学科已完成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家基金4项,国家创新药物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4项,山西省归国人员基金和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3项,山西医科大学创新计划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编写和参编专著6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项,参编国家统编教材24部,其中主编或副主编6部。鉴定科研成果1项,获国内领先水平。参加国家级学术交流会议10次。

药剂学科

药剂学属于药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由药学院药剂学和临床药学两个教研室构成。本学科于1999年开始按药物分析专业招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新剂型等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于2003年获批药剂学硕士点,是山西省唯一的药剂学硕士点,现已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有40余人,在校硕士生30余人。于2008年本学科承担的《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成为校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成为校级优秀课程;2009年《药物制剂工程》和《中药药剂学》成为学校校优秀建设课程。2014年《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成功申报为省级网络资源共享课,《药剂学》申报为校级网络资源共享课。

药剂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两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1: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缓控释新剂型研究,带头人:张淑秋

该方向主要是采用液质联用技术、药动学原理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机理与动态变化规律,揭示药物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缓控释新剂型研究是通过制剂学手段使药物达到缓慢或恒速释放,在体内长时间保持有效药物浓度,从而达到减少血药浓度峰谷波动、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和降低副作用、减少给药次数等目标。

研究方向2:药物新剂型,带头人:田青平,梁桂贤

该方向主要进行微乳、凝胶、微乳凝胶等经皮给药新剂型以及微囊、微球、滴丸等药物新制剂的研究。以微乳、凝胶、微乳凝胶为给药载体,进行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真菌药物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使药物以恒定速度经皮渗透,提高了局部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避免了口服引起的胃肠道刺激和全身毒副作用;利用球晶造粒等技术制备微囊、微球,提高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使药物浓集在肿瘤部位并较长时间缓释,延长药效同时减少全身毒副作用;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和改变剂型的方法,将中药有效成份制成片剂、滴丸,以提高其吸收效果。

本学科目前共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高级实验师2人,实验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总人数的43%;专任教师中有4名取得博士学位,占总人数的28%,另有5名教师正在协和医院、沈阳药科大学等国内名校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本专业的前沿科研工作;专任教师中有1名校中青年教学能手,1名山西省教学名师。

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8项;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5项被授权。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药物代谢研究与合理用药》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学科现有2个药剂研究室、1个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研究室。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2台,Agilent 1200)、包衣造粒机(BZJ-360MⅡ)、超微粉碎机(Q/01 BJ 001-2000型)、超临界萃取装置(HA221-50-60)、高速多功能冷冻离心机(MR23i)、超低温冰箱、压片机、溶出仪、透皮吸收测定仪等,均运行良好。可进行药物新剂型的制备及质量评价、药代动力学和局部组织分布研究。

中药学科

山西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中药学成立于2012年。本学科 2007年开始按药学一级学科生药学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中药学学科共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0人;现有中药学硕士生导师4人。本学科学科带头人为高建平教授、杨官娥教授、梁泰刚副教授,学术骨干为张琼、白云娥、刘恩荔、葛睿、李建宽、杨飞等老师。本学科包括中药资源与中药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生物转化、活性天然产物的作用机制研究三个研究方向,构成了中药创新药物及基础研究的较完整支撑体系。近5年完成国家自然基金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省部级项目8项,市级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6项。本学科本科生招生规模达到70人以上。新校区中药标本馆建成后,将继续向全校开放,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教师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全省或校内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业务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学科建设整合现有科技平台资源,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中心、20人以上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使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一流水平。学科将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争取在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有较为显著的成绩。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