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野战军(2023最新华东野战军百科介绍)

由网友(她曾是我的月夜)分享简介:华东家战军,是解搁战役期间中国共产党正在华东地域带领创立的沉要军事组织,是中国国民解搁军主力军队之1,是国民解搁军4大家战军中与患上闻名战争最多、战因最丰、体例最复杂的威猛之师。华东家战军于一九四七年三月由本山东家战军以及华中家战军合编而成,本山东家战军司令员陈毅为华东家战军司令员兼政事委员,本华中家战军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

华东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东地区领导创建的重要军事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是人民解放军四大野战军中取得著名战役最多、战果最丰、编制最庞大的威猛之师。  

华东野战军 搜狗百科

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3月由原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而成,原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原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故也称陈粟大军。1949年2月,奉中共中央军委令,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歼灭国民革命军245万人,在解放军5支战略部队(东北、西北、华东、中原、华北)中排名第一。

中文名

华东野战军

参谋长

陈士榘

后改称为

第三野战军

组成

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一部逐步改编扩建而成

成立时间

1947年2月1日

副司令员

粟裕

副政委

谭震林

改称时间

1946年1月7日

参与战役

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

司令员

陈毅

基本介绍

1947年1月,中央军委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山东军区、华中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将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粟裕、宋任穷先后任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特种兵纵队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纵队。[1]

8月,增建第十三纵队。华东军区所辖东江纵队改称两广纵队,归华东野战军建制。并迅速组建了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东线兵团。

10月,增补渤海纵队。

1948年3月,华东野战军将所属各纵队分编为四个兵团。

5月,中央军委决定粟裕代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全权指挥华东野战军。同时又决定粟裕兼任华东野战军第二副政治委员,宋任穷任第三副政治委员。[1]

1949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又发出指示,指出:根据战争的发展,11月1日关于各野战军冠以军区地名已不适合,决定改为按序数排列,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改称 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

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1949年1月至6月,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先后进行了整编。与此同时,在长江以南各地区坚持斗争的4支较大的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分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随后,其他地区的游击队也先后进行了整编,编成纵队或总队。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1]

人物简介

(East China Field Army)

(图片左起:叶飞、丁秋生、韦国清、邓子恢、陈毅、唐亮、粟裕、陈士榘、谭震林)

组成情况

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一部逐步改编扩建而成的。抗日战争胜利后,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 “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罗荣桓等率领山东军区部赴东北,陈毅等率领新四军军部及第7师、第2师第4和第5旅、第4师第9旅、苏浙军区第2和第4纵队及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等部,由华中先后北上,执行巩固和发展山东解放区的任务。留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于1945年10月25日成立华中军区,张鼎丞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治委员,粟裕、张爱萍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辖苏中、淮南两个军区及四个军分区,全部兵力约13.5万余人。同年11月10日,正式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刘先胜任参谋长,下辖第6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第7纵队,吉洛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8纵队,陶勇任司令员;第9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全部兵力约4.7万余人。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指挥。[2]

山东军区组成

1946年1月7日,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新四军军长陈毅兼山东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饶漱石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副军长张云逸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黎玉任新四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新四军参谋长兼山东军区参谋长,舒同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辖滨海、鲁中、鲁南、胶东、渤海等五个二级军区,全部兵力约20万人。[2]

山东野战军组成和保护华中与山东

与此同时,组成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宋时轮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纵队(含第1、第2、第3旅),叶飞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第2纵队(含第4、第5、第6旅),罗炳辉任司令员,赵启民任政治委员;第7师(含第19、第20、第21旅),谭希林任师长,曾希圣任政治委员;第8师(含三个团)何以祥任师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总兵力约7.4万余人。山东与华中该军在统一编组的同时,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 向日伪军进行大反攻,并坚决回击国民党正规军的进犯。经过五个多月的作战,歼敌近4万人,解放县城及重要市镇约90处,巩固和发展了华中与山东解放区。[2]

山东野战军调整和保护华东解放区

从1946年3月起,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在进行“百日”大练兵运动中及其以后,进一步调整了部队的战斗序列。5月间,中央军委任命罗炳辉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韦国清为第2纵队司令员。同时,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改为第1师,粟裕兼师长和政治委员;第6纵队改为第6师,谭震林兼师长和政治委员;第7、第9纵队番号不变;华中第5军分区基干武装及向投诚的赵云祥部改编为第10纵队,谢祥军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治委员。6月2日,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决定: 以第7纵队兼苏中军区,第9纵队兼淮北军区,第10纵队兼苏北军区。7月,东江纵队等部和中原军区第13旅,先后到达胶东和苏皖解放区,分别编入山东和华中该军。至此,山东与华中野战军13万余人,军区部队26.6万余人。[2]

1946年夏季,蒋介石集中约占其进犯解放区总兵力三分之一的正规军,即62个旅(师)约50万人开始向华东解放区进攻。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山东、华中野战军和军区部队,分数路迎击进犯之敌。至1947年2月,该军在苏中、淮北、淮南及宿北、鲁南和莱芜等地区连续作战,歼敌有生力量约30万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华东解放区的全面进攻。[2]

山东野战军等组成华东野战军等

1947年第一季度,山东与华中该军进行统一整编,撤销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以陈毅为司令员,饶漱石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司令员,黎玉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辖鲁南、鲁中、胶东、渤海、苏北、苏中等六个军区及滨海分区和东江纵队,共约36.6万余人。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粟裕任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辖第1纵队(含第1、第2、第3师和独立师),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2纵队(含第4、第5、第6师),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3纵队(含第7、第8、第9师),何以祥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第4纵队(含第10、第11、第12师),陶勇任司令员,王集成任政治委员;第6纵队(含第16、第17、第18师),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第7纵队(含第19、第20、第21师),成钧任司令员,赵启民任政治委员;第8纵队(含第22、第23、第24师),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第9纵队(含第25、第26、第27师),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含第28、第29师),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特种兵纵队,陈锐霆任司令员,张潘任政治委员。[2]

另外,原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为第11纵队,兼苏中军区(辖第31、第32旅和三个军分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吉洛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与苏北军区一部合编成第12纵队,兼苏北军区(辖第34、第35旅和三个军分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整编后,华东野战军约有27.5万余人(不包括第11、第12纵队)。[2]

山东抗战

[2]从1947年3月起,蒋介石先后集中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4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在泰安歼敌第72师。接着,转移至蒙阴、新泰和莱芜以东地区隐蔽集结。至7月底,举行了孟良崮及南麻、临朐等战役,歼敌近8万人,其中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精锐整编第74师3.2万余人,基本上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

华东野战军引向蒋管区战略方针

1947年8月,遵照党中央关于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方针,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确定:

以第1、第3、第4、第6、第8、第10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组成外线兵团,由陈毅和粟裕率领,执行外线进攻作战任务;

以第2、第7、第9纵队和新组建的第13纵队(由周志坚任司令员,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组成内线兵团,由许世友和谭震林率领,担负山东内线作战任务;

以第11、第12纵队和各军区武装继续坚持敌后斗争,配合外线和内线兵团作战。[2]

华东野战军胶东解放区抗战

9月初,蒋介石集中20个旅向胶东解放区进攻。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为吸引敌人,策应外线兵团作战,集中4个纵队,在军区武装的配合下连续作战5个月,歼敌有生力量6.3万余人,迫敌撤出胶东腹地,彻底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

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防御体系

9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除留第10纵队等部在鲁西南继续箝制敌人外,主力分5路于徐州和开封间横越陇海路,挥戈南下豫皖苏区,于12月下旬,连续举行了进军豫皖苏、破击陇海路和平汉破击战(与陈谢兵团共同举行的)等战役,歼敌7万余人,配合刘邓和陈谢大军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粉碎了敌人在中原战场上的防御体系。同时吸住国民党军约90个旅,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任务。[2]

军队整编

1948年1月-3月, 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先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随后,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华东野战军以第1、第4、第6纵队组成第1兵团(亦称粟裕兵团),粟裕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叶飞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金明任第二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准备挺进江南,担负开辟华南战局的任务(后该兵团奉命仍留中原作战);[2]

许谭兵团留守

以第7、第9、第13纵队及渤海纵队(1948年2月组建的,袁也烈任司令员)组成第2兵团(亦称山东兵团和许谭兵团),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兼政治委员,兵团继续留在山东执行内线作战任务;[2]

陈唐兵团归统一指挥

以第3、第8、第10纵队组成第3兵团(亦称陈唐兵团),陈士榘兼司令员,唐亮兼政治委员,兵团归刘伯承、邓小平统一指挥。抽调原内线兵团之第2纵队南下华中,会同原在华中的第l1、第12纵队组成第4兵团(亦称苏北兵团和韦吉兵团),韦国清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后未随兵团行动),吉洛任副政治委员,兵团留苏北地区执行进一步开展华中战局的任务。[2]

华东野战军等解放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这时,华东野战军36万余人,华东军区部队38万余人。1948年5月上旬,中央军委决定陈毅到中原局工作,并任命他为中原局第二书记和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5月21日,中央军委决定粟裕全权指挥华东野战军。6月至7月,华东野战军第1、第3、第4、第6、第8、第10纵队,两广纵队(原东江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9、第11纵队,在粟裕等同志的统一领导指挥下发起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至[2]8月,山东兵团连续举行了胶济路西段(周村、张庄)、胶济路中段(潍县)、津浦路中段(兖州)等战役,共歼敌14万余人。同时,陈唐兵团会同中原野战军陈谢兵团解放洛阳,歼敌2万余人;苏北兵团先后进行了益林、盐(城)南、陇海路东段、众兴和涟水等战役战斗,歼敌2万余人。1948年秋,华东野战军主力奉命在中原野战军之第9、第11纵队及部分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了济南战役,全歼守敌10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使山东省除青岛等少数城市外全部获得解放。同年11月上旬,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在部分军区部队的配合下进行淮海战役,歼灭敌军55.5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为该军渡江和解放江南大地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2]

正式改编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 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为第一副政治委员, 张震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辖4个兵团和1个特种兵纵队。[2]

第7兵团,王建安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姬鹏飞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迎希任参谋长,辖第21军(含第61、第62、第63师),滕海清任军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第22军(含第64、第65、第66师),孙继先任军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第23军(含第67、第68、第69师),陶勇任军长,卢胜任政治委员;第35军(含第103、第104、第105师),吴化文任军长,何克希任政治委员。[2]

第8兵团,陈士榘任司令员,袁仲贤任政治委员,江渭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以祥任参谋长,辖第24军(含第70、第71、第72师),王必成任军长,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第25军(含第73、第74、75师),成钧任军长,黄火星任政治委员;第26军(含第76、第77、第78师),张仁初任军长,王一平任政治委员;第34军(含第100、第101、第102师),何基沣任军长,赵启民任政治委员。

第9兵团,宋时轮任司令员,郭化若任政治委员,覃健任参谋长,谢有法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0军(含第58、第59、第60师),刘飞任军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第27军(含第79、第80、第81师),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治委员;第30军(含第88、第89、第90师),谢振华任军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第33军(含第97、第98、第99师),张克侠任军长,韩念龙任政治委员。[2]

第10兵团,叶飞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陈庆先任参谋长,刘培善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8军(含第82、第83、第84师),朱绍清任军长,陈美藻任政治委员;第29军(含第85、第86、第87师),胡炳云任军长,张藩任政治委员;第31军(含第91、第92、第93师),周志坚任军长,陈华堂任政治委员。[2]

特种兵纵队番号不变,陈锐霆任司令员,张凯任政治委员。[2]

以胶东军区武装编为第32军(辖第94、第95师),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暂归山东军区指挥。

两广纵队拨归第四野战军建制,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2]

第三野战军组成后进行渡江作战

这时,华东军区约42万人,第三野战军约58万余人。第三野战军组成后, 主力于3月中旬进至庐江、无为、除县、六合、扬州和如皋一线, 进行渡江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4月中旬,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随后解放了杭州和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至6月1日,京沪杭战役胜利结束,歼敌约40万余人。 第7兵团在第二野战军与华东军区一部的配合下,解放了浙江省及沿海大部分岛屿。第10兵团于7月上旬由苏州地区车运南下,向福建进军,8月17日解放了福建省会福州市。接着又举行了漳(州)厦(门)金(门)战役,至10月中旬,解放了福建省及沿海大部分岛屿,歼敌约10万余人。[2]

第三野战军合并调整

为了完成中央军委所赋予的各项任务及建设现代化的革命军队,统一和加强华东地区的军政领导,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的领导机关于1949年7月合并(其名义仍保留)。同时,对野战部队的机构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第7兵团兼浙江省军区,该兵团第23军拨归结9兵团建制,第35军全部地方化;第8兵团部撤销,大部与华东军政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华东军政大学(陈毅兼校长和政治委员),小部与第34军军部合并组成南京警备司令部(含第24和第25军),第26军拨归第9兵团建市;第9兵团第20、第23、第26、第27军,准备执行解放台湾的任务(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30、第33军调归淞沪警备司令部建制;第10兵团在福州市解放后,即兼福建省军区。 至1949年12月,第三野战军发展到82.5万余人。1950年1月3日,中央军委决定撤销第三野战军第30和第35军番号,其成员拨归华东海军建制。8月,撤销第二野战军前委,组成新的华东军区党委,以陈毅为第一书记,粟裕为第二书记,唐亮为第三书记。野战军部队全部归华东军区领导。11月, 以第29和第32军军部组建为铁道公安司令部。[2]

电视剧

内容包括:《七战七捷》《英雄孟良崮》《豫东之战》《济南战役》

第三野战军(即原华东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本套节目中收录了四部关于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的战争影视作品,影片重现了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当年在战争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却连战连捷的战争奇迹。华东野战军歼敌之多,付出代价之少,在当时都创造了全国战场的空前记录。被毛泽东誉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部队”。连国外的军事家都声称“是神奇的,不可思议的部队”。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