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23最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笑死大姨妈)分享简介:华南理工大教修建教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 China University),建立于一九九七年,是华南理工大教下设的2级教院,[一]名望院少何镜堂,院少彭少歆,党委书忘叶志锋。[二]截至二零二三年三月八日官网显示,修建教院由修建系、都会计划系、风光园林系构成,教院有修建设计及其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 China University),成立于1997年,是华南理工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1]名誉院长何镜堂,院长彭长歆,党委书记叶志锋[2]

截至2023年3月8日官网显示,建筑学院由建筑系、城市规划系、风景园林系组成,学院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1个国家培育的二级重点学科和建筑学、城乡规划学2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314人。[1]

前身为襄勤大学以及1938年并入的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1952年组建华南工学院建筑系。1979年成立综合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1997年成立建筑学院。知名校友有莫伯治、佘峻南、容柏生等人。[1]

所属地区

广东省

学校属性

卓越大学联盟、985工程、211工程

学校类型

理工

中文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学院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学院有1个国家培育的二级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2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本科专业。目前在读的本科生909人、研究生697人。已为国家和地区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8000多人,先后孕育了莫伯治、佘峻南、容柏生、张佑启、何镜堂、吴硕贤等六位院士,袁培煌、黎陀芬等九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学院现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咨询队伍,已形成以何镜堂院士、吴硕贤院士等为学术带头人,老中青结合,综合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学科人才体系。学院现有教职工304人(含建筑设计院176人),专任教师128人,其中教授(正高)29人,副教授(副高)46人,研究生导师6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73%。。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国家工程设计大师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3人,全国性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1人,城乡规划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1人;现有列入“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教师1人,省级培养教师2人,校级培养教师5人,国家、省部级先进教师5人。2008年,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建筑技术科学”获批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亚热带公共建筑可持续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获批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建筑学院学科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学科优势和地位得到加强和提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先后被列入“211工程”、“985一期、二期”建设。2005年获准建设“亚热带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成为全国高校唯一的建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该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建设验收。

近五年来,学院的科研工作成绩骄人。新增各类科研项目1062项,合同总经费5.54亿多元,科研实际到校经费 3.51亿元。纵向科研立项呈现良好态势,新增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7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6项,广东省部产学研重大重点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重大专项1项,其它纵向项目193项。发表各类科技学术论文1161篇,其中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579篇,被三大索引收录(ISTP、SCI、SCIE及EI)的文章有173篇次,主编或参编并出版各类专著、译著34部,教材10部,申请专利32个,授权专利18个。共获各类科研奖项29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获奖17项,包括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级建筑奖87项,省部级建筑奖99项,包括世界建筑节公共建筑大奖1项,IOC/IAKS国际体育建筑奖功勋奖、金奖、银奖、铜奖各1项,联合国亚太遗产保护奖卓越奖1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3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28项。还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钱学森图书馆、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等国家级标志工程和2010广州亚运会南沙体育场馆和游泳跳水馆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精品工程,设计实力和综合水平跻身国内前列,在全国尤其是在华南与港澳地区拥有较大影响,有良好的声誉。

学院己在亚热带建筑设计、亚热带城市规划设计、岭南风景园林、建筑与文化研究古建筑文物保护修复、岭南民居研究、亚热带建筑技术科学等方面办出了特色,形成了优势。我们将继续努力,办成国内一流水平,为国家尤其是华南地区的建筑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3]

师资力量

我院有职工526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高级工程师111人,一级注册建筑师52人,一级注册结 构工程师27人,有近一半的技术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各专业技术带头人,设计水平和综合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设计项目

我们精心设计、刻意创新,创作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科技含量高的优秀设计项目,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珠海机场航站楼、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大都会广场及中国市长大厦、星海音乐厅、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乐山大佛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及摔跤馆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设计。[4]

学院历史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发端于1932年的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1938年并入中山大学、1952年调整入华南工学院(1970一77年改名为广东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1980年成立建筑学系,1998年成立建筑学院,2008年成立城市规划系。我校建筑学科至今经历了三个时期:华南现代建筑教育的探索时期(1932—1945)、华南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及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时期(1945—1976)、岭南建筑学派的全面兴起与发展时期(1977年以来)。

现代建筑教育的探索时期(1932—1945)。

陈济棠主粤时期,广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伴随有大量的建设活动,产生了对建设人才的需求。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应时而生,为纪念广东国民党元老古应芬(字勷勤,1873-1931),在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的基础上于1932年创立,建筑工程系同时创办,为中国南方诸省工科大学之首。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学院、曾随Tony Garnier工作的林克明为首任系主任、教授。1938年因日本侵华战争,勷勤大学裁撤,曾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建筑史的胡德元受命于国难之际,将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完整带入中山大学并任系主任。自林克明和胡德元始,华南大地上实现了真正的建筑学教育,是为华南建筑学科的发端。

在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中,也有提倡新建筑和遵循巴黎艺术学院体系(Beaux-Art)两种思潮的并存,从主要教师的受教育背景中,可以看到这两种倾向的来源。勷勤大学本来以土木系为基础,从开系之初便有了技术主导的教学班底。除林克明、胡德元外,勷勤大学和中山大学前期的主要教师还包括获得MIT硕士的过元熙教授和罗明燏教授、毕业于密歇根大学的陈荣枝教授、先后就读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谭天宋教授、毕业于巴黎土木工程大学的金泽光教授、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的杨金、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李卓、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林荣润、曾协助美国建筑师茂飞(H.K. Murphy)制定南京“首都计划”的黄玉瑜教授等。

在当时中国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较强的正统性意识形态影响下,广州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国传统样式的新建筑,例如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等。但岭南地区素有开放、开明的商埠文化氛围,讲求建设实效、建造速度和技术质量,在客观上鼓励了对建筑新技术的运用,同时也呼唤建筑的新风格。 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建筑形式、速度和经济性的要求在这一时期的建筑教育中得到了响应。勷勤大学的建筑教育具有注重技术和实践等鲜明特点,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强烈兴趣和积极主动的追求,重视实用性技术课程,开始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建筑教育探索之路。在当时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这种追求。

1933年,林克明在《什么是摩登建筑》一文中系统介绍了他称之为“摩登建筑”的现代建筑运动的原因,以及现代建筑的本质和特点。1936年10月,勷勤大学学生郑祖良、黎抡杰等创办《新建筑》,介绍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对传播现代建筑精神起到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刊物的外文以德文的“Neue Baukunst” 为标题,体现了对当时席卷全球的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的向往。《新建筑》在创刊词中明确提出 “反抗现存因袭地建筑样式,创造适合于机能性、目的性的新建筑”的现代建筑信念。

系中的多位教授都有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或曾参与当时广州市工务局的事务,保持着高水平的实践,林克明教授是中山纪念堂的合作设计师和中山图书馆、勷勤大学校园建筑等一系列重要建筑的设计师,陈荣枝是爱群大厦的建筑师,过元熙后来应孙立人将军之邀设计了新一军公墓。¬¬

由一批留学法国、日本、美国的教授们创立的华南现代建筑教育事业,迅速与广东开放的文化风气结合,培养出了第一批学生投入到当时的教育和设计实践中。惜逢战乱,漂泊不定,但留下的现代建筑教育“火种”随着二战后教育环境的相对稳定,带来了华南建筑教育的新发展。

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及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时期(1945—1976)。

1945年,中山大学从粤北迁回广州,教学归于稳定,随着龙庆忠、陈伯齐、夏昌世三位教授的到来,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进入了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时期。在以三位教授为主的教学团队带领下,坚持现代建筑的教育思想,坚持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理性态度和对现代性的追求,强调对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关注,面对社会现实,探究经济、实用、美观、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创作策略。为华南教育开拓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亚热带建筑科学研究、华南建筑史学研究等整体发展的学科建设道路。这一时期也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六十年代,华南开现代建筑创作风气之先,创作了一批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先锋作品: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筑群、中山医学院教学楼群、华南工学院教学楼群等等。其中,1952年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会是教师的一次集体创作实践,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建筑现代性的理解,为当时的中国建筑学界带来清新的空气。

华南建筑教育的重要人物龙庆忠先生、陈伯齐先生、夏昌世先生及其教育、研究和创作活动对华南建筑学科的建设发展意义深远。值得我们将此精神永远铭记,发扬创新。

龙庆忠(非了)先生(1903-1996)193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先后任教于重庆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等高校,与中国营造学社诸君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紧密的联系,学术上与梁思成、刘敦桢等人的研究互为补充。他是华南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开创者,创立了建筑防灾学和建筑文化学。龙先生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编写了《建筑制图》、《中外建筑史》、《建筑图解力学》和《中国建筑结构》等许多教科书,三十年代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了《开封之铁塔》(三卷四期,1933年)和《穴居杂考》(五卷一期,1934年),他的主要论文辑录于《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一书。龙先生提倡建筑学要有中国的建筑理论,提倡建筑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天下为己任。他提出应把我国传统建筑的防火、防洪、防震、防台风与城镇规划、园林、古建筑的三保(保护、保管和保修)等方面的经验继承下来,主张建立由防灾学、建筑、城镇、园林规划设计及建筑修缮保护构成的学科体系。龙先生以非凡的体魄和执着的精神,躬耕学术田野,在文革后成为我国第一批建筑史博士导师,培养了一大批建筑历史和理论人才。

陈伯齐先生(1903-1973)于1930年留日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1934年转德国柏林工业大学,1939年毕业,1940年回国。历任重庆大学首届系主任、同济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和华南工学院教授、系主任,1962年起任全国建筑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他是亚热带建筑研究和创作的开创者,倡导以亚热带地区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为中心的办学宗旨,强调在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陈先生创建亚热带建筑研究室,进行住宅热工和通风测试,奠定了亚热带建筑研究的基础。正是在他的主持和倡导之下,华南工学院的建筑热工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1978年曾获中国科学大会奖。陈伯齐先生将其国外教育背景的阅历,运用到教学制度,学科设置、和培养方式上。高年级开设建筑与经济、特种结构和形式等课程,设计课程高低年级混班学习,注重年轻教师参与设计实践,强调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结合。由他主持设计的主要作品包括重庆浮图关体育场、广州女子师范学校规划及设计、华中工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武汉测绘学校的校园总体规划、中山医学院校区总体规划、华南工学院总体规划及一号楼、化工楼设计等,他还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广西桂林风景城市规划的设计。

夏昌世先生(1905-1996)于1928年毕业于德国卡斯鲁厄大学,1932年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艺术史博士。曾先后任教国立艺专、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是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开拓者。

夏昌世先生大力提倡现代建筑思想,推行现代教育方法。重视建筑教育中的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强调设计动手能力。夏昌世先生自己绘制的教学楼施工图,图面美轮美奂,布局匀称,线条流畅,字体端正,交待详尽,堪称绝好的教学样图。另一方面,利用战后重建的机会,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筑实践,针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从遮阳、通风、隔热等建筑的基本问题入手,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建筑作品,对其后岭南现代建筑的探索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的建筑创作集中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有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馆、华南工学院的图书馆改建、行政办公楼、三、四号教学楼;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医学院生理生化楼、基础科楼、药物教学楼、病理学教研室;以及鼎湖山教工疗养所、广州华侨医院等。他还参加了桂林市规划、漓江风景区设计和兴安灵渠风景区规划、带着研究生何镜堂设计了南海大会堂、广西医学院门诊部; 1981年至1982年从侨居的德国回国指导设计广州华侨医院。

夏昌世先生还一直注重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1953年他和陈伯齐、龙庆忠、杜汝俭、陆元鼎等开展民居建筑研究,其后还成立民居研究所(夏昌世任所长,陈伯齐任副所长),研究岭南民居建筑的合理性,指导建筑创作。60年代开始,夏昌世先生研究重心转向园林建筑传统,并发表了《漫谈岭南庭院》(《建筑学报》1963年第3期)和《粤中庭院水石及其构图》(《园艺学报》1964.3卷2期)等文。而《园林述要》则是一部晚了三十年的著作,因为政治上的牵连,到1996才在学生们的努力之下得以出版。

夏昌世带领莫伯治、何镜堂(当时是夏先生的研究生)进行岭南庭园建筑的研究。夏先生对岭南庭园建筑的热爱、高超的设计水平以及务实节约态度,给了后辈深刻影响。在莫伯治初踏入建筑设计领域时,也有幸接受到夏昌世的言传身教。夏昌世对岭南园林建筑研究,对后期岭南现代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其后,岭南现代建筑的主要创作团队“旅游设计组”在当时林西副市长的带领下, 在1964-1983年间创作了白云山庄旅舍、广州新爱群大厦、广州宾馆、矿泉别墅、白云宾馆、中山温泉宾馆、白天鹅宾馆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建筑作品,该小组的主要成员包括:莫伯治、佘畯南、林兆璋、陈伟廉、蔡德道、吴威亮、陈立言等,他们都受到华南教育传统深刻的影响。“旅游设计组”的重要成员莫伯治、吴威亮分别为中山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36年、50年毕业生,蔡德道、陈伟廉和林兆璋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建筑系48年、59年和62年的毕业生。

而何镜堂院士——当年是夏昌世先生唯一的硕士研究生,也是文革前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唯一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就学期间深得师传。80年代后,回归华工的何镜堂教授带领建筑学院通过建筑创作和理论思考,延续了华南建筑教育的发展脉络,学院教育与设计创作的结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

龙庆忠、陈伯齐、夏昌世等教师们一道,将所接受的现代主义思想与南方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以技术理性、务实致用、问题分析为教学主导思想,形成了统一而清晰的教育方法和氛围,培养出了一代优秀的建筑专才和教学团队。这一时期的部分杰出毕业生包括杜汝俭、贺陈词、蔡德道、金振声、陆元鼎、 罗宝钿、李允鉌、袁培煌、邓其生、饶维纯、陈伟廉、何镜堂、蔡健中、彭继文、黎佗芬、林兆彰、石安海等等。

文革期间教育事业停顿,老一辈教授皆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华南建筑教育亦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能以估量的损失。当时,只有建筑热工和剧院设计方面的研究还能继续进行。所幸的是,文革后活跃在华南建筑教育领域的著名教授皆是他们的学生,这使得现代建筑的教育传统得以延续,也为新时期岭南现代建筑创作和学科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一批优秀人才。

岭南建筑学派的全面兴起与发展时期(1977年以来)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随着人才培养和教育学术平台的重新起步,华南的建筑学教育和研究逐步回复了元气,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凭着开放创新的精神,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迅速发展。

龙庆忠先生开拓的建筑史和理论方面,建筑与城市防灾研究、民居研究和地域传统建筑研究得到发扬光大(以陆元鼎教授、邓其生教授等为代表),龙庆忠先生文革后培养的博士硕士如吴庆洲教授、程建军教授等逐步成为了华南建筑史研究的主力。华南在建筑与城市防灾、建筑文化、民居研究和历史遗产保护等领域取得了突破,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培养了三十余位博士生,主持的古建筑修缮两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为广东的遗产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伯齐先生创立的亚热带建筑研究得到继续发展,逐步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亚热带地域建筑学科架构。气候性建筑问题和建筑物理技术方面发展迅速(以林其标教授、孟庆林教授的研究为代表),吴硕贤院士带领的建筑技术科学在建筑声学、热工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岭南园林及庭院建筑研究硕果累累(以杜汝检教授、刘管平教授、叶荣贵教授等代表),还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罗宝钿教授、张锡麟教授等)、居住建筑(金振生教授)及公共建筑(赵伯仁教授、林永祥教授、陶郅研究员、孙一民教授等)诸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成绩,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因为亚热带建筑研究的长期努力,2007年,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批准进入建设阶段,成为国内建筑学科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由夏昌世先生开创的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也呈现了多元化和繁荣发展的景象。1979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以一个系设计室的班底起步,逐步建成一个综合甲级资质的设计院。在创院之初以“研究”命名,强调“产、学、研”的结合,与学院教学、学术的互动融合。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创作研究,经历林克明、陈开庆两任院长的开创、夏昌世先生的顾问(指导广州华侨医院设计),迎进了莫伯治、佘畯南教授,以及1983年何镜堂先生的回归及至后来任院长主持工作,岭南建筑界的创作力量在80年代初得到汇聚,这是一个跨越两代岭南建筑人的汇聚,也是接近半个世纪对现代建筑探索力量的汇聚,更是一个时代机遇的整体氛围的汇聚。这种汇聚,重新带动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整体发展。

一方面,以当年“旅游设计小组”成员为主体的的广州建筑创作力量,继续发挥着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英年早逝的陈伟廉先生(1936-1985 ),当年“旅游设计小组”的主力建筑师,后任珠江外资设计院副院长,其80年代创作的广州世贸大厦和金融大厦堪称难得的现代建筑佳作。也要看到,一些逐步远离华南学术主体的建筑作品,逐步丧失了其发展更新的精神根源,难免走入了“表现主义”、“手法主义”的“样式探索”道路。企图以岭南建筑的“风格”或“样式”作为地域建筑创作的出路,严重偏离了现代建筑精神,也恰恰是当年《新建筑》杂志创刊词所要反对的东西。

另一方面,以学院为依托,传承岭南现代建筑思想,强调与建筑教育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来实现综合发展的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教授的带领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岭南当代建筑创作的主体力量,形成了理性、实干的创新理念与团队工作模式,完成了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摔跤馆等众多大型工程,高水平完成了200多个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系列遍布大江南北的建筑作品引起了建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何镜堂院士在总结岭南现代建筑创作思想和学科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 “两观三性”(即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思想。正如当年三老创立的学科基础和整体发展模式一样,华南的建筑学科的整体发展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动力。

¬¬¬建筑学派的形成,须有其传统之承传、共同而独特之思想精神、高素质的建筑师群落和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纵观当代岭南建筑的发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步;五、六十年代岭南现代建筑思想系统形成并付诸实践,开拓了清晰的学术研究架构和建筑创作方向;七、八十年代延续和发展了这一方向,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九十年代学院以来整体发展,继续了对地域性建筑创作、改革建筑教育和扩展学术研究的探求,地域现代建筑创作精神得到了提升,并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影响,一大批中青年建筑师和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各方面建筑创作和研究成绩突出,岭南建筑学派正处在成长时期。

中国建筑的发展需要超越流派,而发展出自己的学派,形成异彩纷呈的多个学派是实现中国建筑腾飞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岭南建筑学派进行积极探索的意义之所在。

建筑学系(建筑学院)历任系主任

1952~1953 黄 适 院系调整领导小组组长

1953~1959 黄 适 建筑学系主任

1959~1960 陈伯齐 建筑学系主任

1960~1968 陈伯齐 建筑学系第一主任

1968~1974 卢兆华 建筑学系革命领导小组组长

1974~1978张发明建筑学系革命领导小组组长

1978~1981罗崧发建筑学系主任

1981~1984 金振声 建筑学系主任

1984~1989 张锡麟 建筑学系主任

1989~1992 叶荣贵 建筑学系主任

1992~1995 刘管平 建筑学系主任

1995~2003 吴庆洲 建筑学系主任

2003~2007 何镜堂 建筑学院院长

2003~2007赵红红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建筑学系主任

2008~至今 何镜堂 建筑学院院长

2008~至今 孙一民 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建筑学系主任

2008~至今王世福城市规划系系主任

学科团队

建筑学院第三期“兴华人才工程”学术团队清单

建筑学院第三期“兴华人才工程”学科团队成员名单

姓名聘任岗位岗位级别学术团队名称学科名称
何镜堂教授学科带头人现代建筑创作建筑学
倪阳高工校级学术骨干现代建筑创作建筑学
汤朝晖高工校级学术骨干现代建筑创作建筑学
郭卫宏高工校级学术骨干现代建筑创作建筑学
刘宇波高工院级学术骨干现代建筑创作建筑学
王扬工程师院级学术骨干现代建筑创作建筑学
蒋涛工程师院级学术骨干现代建筑创作建筑学
李晋讲师院级学术骨干现代建筑创作建筑学
王静骨干教师现代建筑创作建筑学
张振辉助工骨干教师现代建筑创作建筑学
邓巧明助教骨干教师现代建筑创作建筑学
吴庆洲教授学科带头人建筑文化与建筑防灾建筑学
程建军教授校级学术骨干建筑文化与建筑防灾建筑学
郑力鹏副教授校级学术骨干建筑文化与建筑防灾建筑学
肖旻讲师校级学术骨干建筑文化与建筑防灾建筑学
冯江讲师校级学术骨干建筑文化与建筑防灾建筑学
刘晖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建筑文化与建筑防灾建筑学
李哲扬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建筑文化与建筑防灾建筑学
张智敏助教院级学术骨干建筑文化与建筑防灾建筑学
郭祥建筑师骨干教师建筑文化与建筑防灾建筑学
刘虹讲师骨干教师建筑文化与建筑防灾建筑学
潘莹讲师骨干教师建筑文化与建筑防灾建筑学
苏畅讲师骨干教师建筑文化与建筑防灾建筑学
林哲骨干教师建筑文化与建筑防灾建筑学
吴硕贤教授学科带头人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学
赵越喆副研究员校级学术骨干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学
朱小雷高级工程师院级学术骨干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学
陈建华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学
王红卫骨干教师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学
王朔讲师骨干教师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学
孙一民教授学科协调人都市建筑设计建筑学
林家奕副教授校级学术骨干都市建筑设计建筑学
肖毅强副教授校级学术骨干都市建筑设计建筑学
缪军副教授院级学术骨干都市建筑设计建筑学
苏平讲师院级学术骨干都市建筑设计建筑学
袁粤讲师院级学术骨干都市建筑设计建筑学
叶红工程师院级学术骨干都市建筑设计建筑学
汪奋强工程师骨干教师都市建筑设计建筑学
江泓讲师骨干教师都市建筑设计建筑学
吴桂宁副教授学术负责人建筑与环境设计建筑学
叶荣贵教授校级学术骨干建筑与环境设计建筑学
陆琦教授级高工校级学术骨干建筑与环境设计建筑学
鲍戈平副教授校级学术骨干建筑与环境设计建筑学
罗卫星副教授院级学术骨干建筑与环境设计建筑学
周玄星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建筑与环境设计建筑学
施瑛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建筑与环境设计建筑学
杜宏武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建筑与环境设计建筑学
庄少庞讲师骨干教师建筑与环境设计建筑学
张小星讲师骨干教师建筑与环境设计建筑学
许自力讲师骨干教师建筑与环境设计建筑学
孙卫国工程师骨干教师建筑与环境设计建筑学
周剑云副教授学术负责人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学
张春阳教授校级学术骨干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学
姜文艺讲师校级学术骨干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学
陈坚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学
王璐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学
罗林海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学
戚冬瑾骨干教师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学
孟庆林教授学术负责人亚热带建筑热环境与节能建筑学
赵立华副教授校级学术骨干亚热带建筑热环境与节能建筑学
陶杰副教授院级学术骨干亚热带建筑热环境与节能建筑学
李豫高工院级学术骨干亚热带建筑热环境与节能建筑学
胡文斌助研院级学术骨干亚热带建筑热环境与节能建筑学
张宇峰讲师骨干教师亚热带建筑热环境与节能建筑学
陶郅教授学术负责人建筑文化与城市更新建筑学
刘业副教授校级学术骨干建筑文化与城市更新建筑学
杨勐工程师校级学术骨干建筑文化与城市更新建筑学
陈子坚工程师校级学术骨干建筑文化与城市更新建筑学
吴宙航高工院级学术骨干建筑文化与城市更新建筑学
邓寿朋工程师院级学术骨干建筑文化与城市更新建筑学
陈向荣工程师骨干教师建筑文化与城市更新建筑学
郭嘉助工骨干教师建筑文化与城市更新建筑学
肖大威教授学科带头人岭南城市、景观环境与建筑文化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郭谦副教授校级学术骨干岭南城市、景观环境与建筑文化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许吉航讲师校级学术骨干岭南城市、景观环境与建筑文化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韦克威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岭南城市、景观环境与建筑文化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黄翼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岭南城市、景观环境与建筑文化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魏开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岭南城市、景观环境与建筑文化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方小山讲师骨干教师岭南城市、景观环境与建筑文化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赵红红教授学术负责人亚热带地区城镇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
阎谨副教授校级学术骨干亚热带地区城镇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
王国光副教授校级学术骨干亚热带地区城镇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
谢纯副教授院级学术骨干亚热带地区城镇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
王成芳讲师院级学术骨干亚热带地区城镇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
蔡伟明讲师骨干教师亚热带地区城镇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
张颖讲师骨干教师亚热带地区城镇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
田银生教授学术负责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王世福副教授校级学术骨干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汤黎明讲师校级学术骨干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费彦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魏立华讲师院级学术骨干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遇大兴讲师骨干教师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组织机构

学院各组成机构负责人

单位正职副职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 任:吴硕贤常务副主任:孙一民副主任:孟庆林 吴波 肖大威
建筑设计研究院院 长:何镜堂副院长: 韦宏 陶郅 孙一民 倪 阳 郭卫宏
建筑系系主任:孙一民副系主任: 吴桂宁 王国光 肖毅强刘宇波 冯 江
城市规划系系主任:王世福副系主任:周剑云 汤黎明 谢 纯
《南方建筑》杂志社主编:何镜堂主任:肖大威副主编:肖大威 肖毅强 王世福常务副主任:邵 松副主任:赵红红 郭卫宏 王世福 肖毅强 赵越喆

学院常设委员会

委员会名称主任副主任委员
学术分委员会吴硕贤孙一民何镜堂、吴庆洲、孟庆林、肖大威、倪 阳、田银生、程建军、 陆 琦 赵红红
职称评审委员会何镜堂肖大威吴硕贤、吴庆洲、孟庆林、孙一民、郭卫宏、陶 郅、赵红红
教学指导委员会孙一民孟庆林田银生何镜堂、吴硕贤、吴庆洲、程建军、田银生、肖大威、孟庆林、赵红红、倪 阳、陆 琦
教学工作委员会孙一民王世福、肖毅强、王国光、汤黎明、吴桂宁、周剑云、谢 纯、赵立华、刘宇波

学院工会

主席副主席委员
郑力鹏陈 莹黄耿平吴秀兰、杨海英、孙卫国、潘 莹、龚模松、侯雅娟

学院教代会

主任副主任委员
郑力鹏陈 莹黄耿平吴秀兰、杨海英、孙卫国、潘 莹、龚模松、侯雅娟

学科建设

学科简介

(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九五”开始一直是“211”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 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培育的重点学科。该学科师资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镜堂教授以及孙一民教授、陆琦教授等在国内外亨有盛誉的专家,还有一批海外学成回国,以及建筑设计与理论方面学有所长的中青年学者。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8人。多年来,在何镜堂院士的带领下,努力开拓、奋力进取,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学派”,并以“两观三性”的设计理念,在校园规划、博览建筑、体育建筑、超高层建筑等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创作实践中均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发展的前沿。该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有:类型建筑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包括校园建筑、体育建筑、医院建筑、博览建筑、观演建筑等)、绿色建筑构造技术、近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等。

近年来,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资助。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同时,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学术研究、工程设计等多项奖励,在全国亨有较高的声誉,积累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力量和经验。现本学科学科带头人为何镜堂院士、孙一民教授。

(2)建筑技术科学学科

建筑技术科学是建筑学的二级学科,其核心是建筑物理学(建筑热工学、建筑声学和建筑光学)。我校建筑技术科学经过“211工程”第一、二期的建设,已居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建筑技术科学已经成为我国首个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三个实验中心之一——建筑技术科学实验中心,正在建设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建筑声学子实验室和建筑热环境与节能子实验室,并着手筹建建筑光学子实验室。预计建成后的建筑热环境与节能子实验室面积将达1200m2,建筑声学子实验室将增加800m2新实验室。建筑光学子实验室也将达400m2。

我校建筑技术科学学科所在团队现已成为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并已是“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二期培育项目之一,在国内建筑技术科学学科中实力已居前列,是国内建筑院系中少数博士点之一,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我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唯一的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教授。

我校建筑技术科学的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环境声学和建筑热工与节能研究方向,在建筑光学与建筑构造学研究方向相对较弱。本学科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粤港攻关项目、广东省及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及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为包括广州歌剧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新电视塔、厦门海峡国际会议中心、长沙滨江文化园等一批全国和省内重点建设项目提供科技支撑,并与国际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一直居于国内本学科方向的前沿地位。作为该方向我国第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在相关领域具有优秀的传统和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尤其是在客家民居和岭南传统建筑与城市研究方面。老一辈建筑历史学家龙庆忠教授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建筑防灾研究室并培养了第一批本方向的博士和硕士。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建筑历史文化研究和建筑防灾学、古建筑研究、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

近年来,共完成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同时将研究成果积极应用在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与申报、文物建筑保护、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区保护规划、人居环境改善、现代建筑与景观园林设计和城市规划等方面,近5年共获得科研经费246万元。防灾学方向先后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博士点基金项目和2项教育部基金项目,并参与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研究”,近5年共获得科研经费61.5万元。依托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和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开展跨学科研究的优良条件。

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是吴庆洲教授和程建军教授。

(4)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

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始办于五十年代,是新中国开设最早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规划专业之一,1986年在国内第一批招收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1998年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拟定了专业教育评估标准,同年是第一批招收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的学校。

城市规划专业已经是省级名牌专业,硕士和本科教学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通过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华南地区唯一),获得专业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的12所院校之一。景观专业于2004年正式成立并招收硕士生和五年制本科生。

城市规划学科依托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结合,1999年以来在所完成的包括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北京航空大学等近100所高等院校和大学城的规划设计中成功实践了“并行设计”,在国内赢得了声誉。另外,还积极参与珠江三角洲和广东省的规划设计工作,为建立亚热带及岭南地方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服务,在地方法规建设、规划指引编制、重大项目决策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果。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2人,学科带头人是肖大威教授和赵红红教授。

(5)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

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历史悠久。自20世纪50年代起,本校已经在建筑学科中开展风景园林研究生课程教育。1985年以来,先后在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建筑技术科学以及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中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2003年,在建筑学一级下全国较早自设了景观建筑学二级学科、2004年全国较早开设了景观建筑设计专业、2005年成为了全国首批风景园林硕士培养试点单位、2011年获得了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本学科重视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科研成果突出,师资结构合理,人才培养出色。2007年,本学科作为建筑学一级学科组成部分成为了广东省重点学科,也是全国首个建筑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学科之一。部分教师具有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教育背景。教学质量在华南地区同类学科中首屈一指,如2010年伍亮等曾获国际竞赛“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国际概念设计比赛”公开组比赛第一名。

经过多年的积淀与发展,本学科现已形成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该方向在岭南传统园林基础上,已拓展至园林与古建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研究与保存、中国近现代园林史、声景学等研究领域,重要成果为《岭南庭园》等岭南园林系列专著和东莞可园等名园修复。

(2)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该方向在校园总体设计基础上,重点研究亚热带居住区园林设计、高密度人居环境公共空间营造和建成室外环境使用后评价、珠江三角洲水系景观以及区域绿地规划和管理等,重要成果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等。

(3)生态园林建筑技术:该方向依托厚实建筑学平台,融合了园林建筑技术、生态技术、生态性能评价等研究资源,将现代建筑与园林环境融合创新,研究建筑与园林整体化的营建技术,重要成果为《园林建筑小品》系列著作和《园林建筑设计》统编教材等。

(4)园林工程技术与植物运用:华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工程方式、技术手段、亚热带植物、研究内容都有较大特点。该方向重点研究室外热环境的模拟、评估与改良,气候适应性设计,以及地带性植物造景等,近期重要成果为《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等。

近年来,通过与建筑科学技术、建筑设计等学科的合作,本学科在室外热环境、室外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和声景学等新领域的研究水平和成果位居国内前列。

新闻动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获国际大奖

近日,由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办的2013年大学生设计竞赛在新西兰奥克兰市公布评选结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建筑设计专业2008级本科生提交的“渔夫与大海——一个海边小镇生活环境再造”设计方案荣获表扬奖(commendation)。这是自去年以来该专业本科生获得的又一重要国际奖项,体现了华南理工大学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教学得到较高认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提交的该设计方案研究场地位于中山市南朗镇横门社区。它曾经是中山市唯一的渔业公社,但现在是一个日益衰落的地区。设计小组通过多次实地踏勘、对比研究,发现了围海造田、近海航运增加、海水质量下降等因素导致了该社区渔业的衰退。同时,设计小组以批判性思维,提出该地区可以发展水产生态养殖模式,即把过去填海区改造为红树林天然渔场,既改善渔民的生计,又恢复区域的生态环境,还延续了社区的渔业传统文化景观。在设计过程中,成员们查阅了大量红树林与水产养殖资料,深入研究了红树林生理生态、栽培养护的机理以及红树林基围营造技术与经济效益,以及传统社区文化遗产的传承等。这些扎实的研究、新颖的设计、详实的分析、精美的制图,最终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

荣誉记录

据悉,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于1948年成立,是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的国际风景园林行业国际学术最高组织。该组织每年都主办大学生设计竞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体现了全球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水准,获奖者多为研究生。本次设计竞赛共收到全世界18个国家139个方案,共15项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名,评委会奖2名,表扬奖10名。

2018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5]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