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正文化中心(2023最新国立中正文化中心百科介绍)

由网友(虔誠-看芲亽)分享简介:中注释化中间,位于台湾台北市中邪区的中邪留念堂园区以内。卖力谋划办理位于台北市的两厅院(“台湾戏剧院、台湾音乐厅”)、台湾接响乐团、演出艺术纯志社、演出艺术藏书楼、两厅院卖票体系等文明举措措施,是台湾最沉要的艺文演出机构之1。中文名中注释化中间性子艺文演出机构位于中邪留念堂园区以内相干人物蒋中邪汗青沿革一九七五年,蒋中邪逝...

中正文化中心,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的中正纪念堂园区之内。负责经营管理位于台北市的两厅院(“台湾戏剧院、台湾音乐厅”)、台湾交响乐团、表演艺术杂志社、表演艺术图书馆、两厅院售票系统等文化设施,是台湾最重要的艺文表演机构之一。

中文名

中正文化中心

性质

艺文表演机构

位于

中正纪念堂园区之内

相关人物

蒋中正

历史沿革

高雄中正文化中心旅游攻略

1975年,蒋中正逝世,台湾当局为表达对他永恒的崇敬与追思,决议兴建中正纪念堂、台湾剧院及音乐厅等三项大型建筑以作为纪念。建筑由和睦建筑师事务所负责设计;德国奇巨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与其他专家组成顾问组负责音响、舞台、照明等;结构建筑、消防排水另由荣民工程处。

1987年10月6日,两厅院正式完工启用,并将管理机构定名为“中正文化中心”,属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管理。

2004年3月1日,两厅院改制为行政法人组织,并更名为台湾地区“行政法人中正文化中心”,监督机关为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为台湾第一个行政法人机构。

2005年8月1日,台湾音乐厅交响乐团改制为台湾交响乐团,成为该中心第一支附设演艺团队。

行政组织

2004年3月1日,中正文化中心改制为行政法人,成立董事会,董事由监督机关报请台湾行政部门院长聘任,董事长由监督机关提请台湾行政部门院长就董事人选聘任,由当时台北艺术大学校长邱坤良先生担任董事长之职务。设艺术总监一名,由董事长提请董事会通过后任免之。受董事会督导,对内综理业务,对外代表该中心。

2012年元旦台湾行政部门组织调整后,拟更名为台湾表演艺术中心并改由台文化主管部门监督(设置条例草案已完成协商)。

董事会

第一届董事会

董事长:邱坤良(2004.3.1 - 2006.4.9)、吴静吉(2006.4.10 - 2007.2.28)

董事:陈郁秀、邱坤良(台湾行政部门文化建设委员会代表),吴丰山(台湾行政部门代表),吕木琳(台湾教育部门代表),吴静吉,赖碧霞,申学庸,马水龙,朱宗庆,周理俐,孙大川,吴东亮,高志尚,陈蔼玲,黄茂雄

第二届董事会

董事长:陈郁秀(2007.3.1 - 2010.2.28)

董事:邱坤良、翁金珠、王拓、黄碧端、盛治仁(台湾行政部门文化建设委员会代表),吴丰山、林锦昌、曾志朗(台湾行政部门代表),吕木琳、林聪明(台湾教育部门代表),陈郁秀,唐美云,刘富美,李能棋,刘凤学,彭圣锦,吴静吉,孙大川,吴东亮,陈蔼玲,黄茂雄,郝广才

第三届董事会

董事长:郭为藩(2010.3.1 - )

董事:盛治仁、曾志朗(台湾行政部门文化建设委员会代表),曾志朗(台湾行政部门代表,兼任,曾志朗是台湾行政部门政务委员兼台湾行政部门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史上第1人),林聪明(台湾教育部门代表),郭为藩,黄碧端(2010年3月10日转任艺术总监),廖琼枝,刘凤学,赖声川,吕丽莉,魏海敏,申学庸,杨渡,张杏如,林百里,辜怀群,许胜雄

监事会

第一届监察人:陈春荣,黄秀兰,林瑞容

第二届监察人:陈春荣、洪玉芬,简静惠,刘坤亿

第三届监察人:洪玉芬,简静惠,叶潜昭

经营团队

艺术总监

朱宗庆(2004.3.1 - 2004.8.31)

平珩(2004.9.1 - 2007.2.28)

陈郁秀(2007.3.1 - 2007.4.17,董事长兼代)

杨其文(2007.4.18 - 2008.1.31)

陈郁秀(2008.2.1 - 2008.4.30,董事长兼代)

刘琼淑(2008.5.1 - 2010.3.9)

黄碧端(2010.3.10 - )

副总监

刘怡汝(2004.3.1 - 2007.3.31)

李世民(2004.3.1 - 2007.8.31)

谢翠玉(2007.7.1 - 2010.5.31)

邱瑗(2010.5.1 - 2010.8.31,台湾交响乐团执行长兼任)

邱大环(2010.6.1 - )

企划行销部:节目一组、节目二组、场地管理组、整体行销组

演出技术部:统筹管理组、技术组

推广服务部:电子商务组、客服组、营运组、专业杂志社、图书资讯组

工务部:营建组、机电组、资讯事务组、安全事务组

管理室:采购管理组、人力资源组

财务室

建筑设备

台湾戏剧院位于中正纪念堂右侧,为戏剧、舞蹈等表演活动的场地,经常举办大型的表演活动,包括京剧、戏剧、儿童节目等等,观众席有四层楼,可容纳观众座位有1526人。

位于戏剧院三楼设有“实验剧场”,可容纳180-242席,是亚洲地区第一个采用“张力索式顶棚”(俗称“丝瓜棚”)的小剧场,“张力索式顶棚”由许多钢索编织而成,可同时承受20位75公斤以下的工作人员进行装台工作,设计者可以在任何地方悬吊布景及灯光。主要的演出团体,均曾在此累积表演的经验。

台湾戏剧院的造型为中国风格,屋顶类似北京故宫之太和殿造型,拥有台湾罕见之庑殿顶,围绕建筑四周有大型红色柱廊罗列,门厅内有高达四层楼高的水晶吊灯。演出场地内部的隔音设备具国际水平,所有天花板、地板、及墙壁都经过精心设计及测量,以展现最完美的隔音效果。

台湾音乐厅

台湾音乐厅位于中正纪念堂左侧,是台湾地区最具水平的音乐展演空间,经常举办室内乐,交响乐等大型的音乐活动,观众席共有三层,可容纳2074名观众。音乐厅中的管风琴号称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

音乐厅地下层有363个座位的演奏厅,提供独奏会、室内乐等小型演出,以及讲座、说明会或示范讲座等,是两厅院中最精致的表演场地,也是台湾当代作曲家最佳的展现场域。地面层并设有台湾音乐厅文化艺廊,为长廊式览场地,办理文化艺术相关之展览活动。

音乐厅的屋顶类似故宫之保和殿,尊位较太和殿略低,但与戏剧院相同为中国传统建筑外观,深具传统色彩,拥有歇山式屋顶、黄屋瓦、雕饰红柱回廊、及斗栱等皆展现出中华文化深厚的根基,门厅内有高达三层楼高的水晶吊灯。

两厅院广场

两厅院的广场共有四区:艺文广场(Main plaza)、剧院生活广场(Theater Terrace)、音乐厅生活广场(Concert Hall Terrace)、小广场(Terrace),不但陆续由两厅院策划主办各项表演活动,也提供场地外租服务,例如广场艺术节、知名交响乐团的户外转播、“云门舞集”或“明华园”的户外演出,让民众享受更多欣赏表演艺术的机会。面对维也纳爱乐户外转播聚集六万余乐迷,指挥小泽征尔说:“我从未看过这么多户外的知音!”

服务项目

1987年完工启用当时,提供服务项目内容有所属场地管理及经营、主办节目与推展各项表演艺术活动与讲座、提供表演艺术相关讯息、经营售票系统以及表演艺术相关视听图书借阅等范畴。

行政改制后该中心网站与表演艺术数据库之建制,大幅提升了该网站功能,成为台湾重要表演艺术入口网站与数据库。“两厅院售票系统”全面更新,增设24小时网络购票,以及台湾各地艺文或文化娱乐票券代售服务功能。

2005年推出两厅院广场艺术节“艺术游乐园”,提升该中心主办节目多元性;期程长达三周的户外表演艺术节,总计参与观众超过10万人。

附属作业组织、附设表演团队

表演艺术杂志社(Performing Arts Review,PAR)

表演艺术图书馆(Performing Arts Library)

两厅院售票网(ArtsTicket)

台湾交响乐团(NSO)

两厅院之友(Dear Friends)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