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老舍作品)

由网友(只有我的吻才能让你安静)分享简介:《草本》是古代做野老舍创做的1篇集文,于一九六一年一零月一三日揭晓正在《国民日报》。[一]该做品讲述了他第1次拜候蒙古大草本时所看到的斑斓景致以及蒙古族异胞热心接待遥谈而去的汉族异胞的感人情景。经由过程那些所睹、所闻、所感,体现了大草本的斑斓景致以及蒙古族国民对于汉族国民的深挚交谊,抒发了做者对于故国边陲的冷爱和对于平易近族友情的称道。...

《草原》是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于1961年10月1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1]

老舍散文草原介绍PPT作品下载

该作品讲述了他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2]

中文名

草原

作者

老舍[3]

发布时间

1961年10月13日

外文名

grassland

文学体裁

散文

作品原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2]

字词注释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意思为:蒙古人和汉族人友谊深,不忍马上分别,在夕阳下,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离别之情。

主要内容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字词导读

清鲜:清爽而新鲜。

明朗:本课形容光线充足。

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一片碧绿,十分广阔。

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柔美:柔和而优美。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回味:从回忆里体会。

无限: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旋。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转[zhuǎn]:改换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

乘[chéng]:又读shèng,如“千乘之国”。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等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使态度显得不自然。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和县等地。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套马:套马是鄂温克族传统体育项目,原为牧民放马匹时的一种技能。运动开始时让烈马疾奔,众骑手纵马飞驰追赶,至适当距离时即迅速套马,以先套住马头、拉住烈马者为胜。

忍:忍心

涯:水边,泛指边际。

话斜阳:在夕阳下告别。

学习目标

认识四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渲染,勾勒,洒脱,迂回”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重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产生了解西部的兴趣(难点)。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难点)。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1948年唱过黄梅戏,受到严凤英的表扬。由于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享年67岁[5]

1899年2月3日,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次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老舍的父亲身为护军永寿镇守正阳门(《清史稿》作天安门)。面对来犯的日本军队力战殉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老舍的家曾遭意大利军人劫掠,当时才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而幸免于难。

由于父亲的阵亡使得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9岁的时候,由满族贵族刘寿绵(宗月大师)资助,老舍才得以入私塾读书。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6],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业余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以新加坡为背景的小说《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6年间,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国家状况,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1936年写出长篇小说文学代表作品《骆驼祥子》。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