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彩塑(2023最新敦煌彩塑百科介绍)

由网友(惊觉)分享简介:敦煌彩塑武艺是甘肃省古老之处传统雕塑工艺。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果敦煌石窟是开凿正在砾岩上,是以多为木架布局。正在人工建造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内服细泥,再敷粗泥,压松抹光,再施黑粉,最初彩画。初自106国,直到清朝,尚存彩塑三零零零多身,此中圆雕二零零零多身,浮塑一零零零余身。其生存现代彩塑之多,用时之少,武艺之精,...

敦煌彩塑技艺是甘肃省古老的地方传统雕塑工艺。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因此多为木架结构。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始自十六国,直到清代,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敦煌彩塑的主要形象是各种佛像,如释迦牟尼、弥勒、药师、三世佛及七世佛等;其次为菩萨像,如观音、大势至及供养菩萨;还有弟子、天王、力士和飞天等。[1]

中文名

敦煌彩塑

所属

甘肃省古老的地方传统雕塑工艺

目前尚存彩塑

3000多身

外文名

Painted sculptures in Dunhuang

性质

敦煌石窟的主体

技艺

敦煌彩塑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敦煌彩塑技艺

彩塑

敦煌彩塑是以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地区约577个洞窟里遗存的佛教艺术品的主要部分,这些施以彩绘的塑像,有三十多米高的巨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像,计3000余身。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但保存得十分完好。 敦煌彩塑的主要形象是各种佛像,如释迦牟尼、弥勒、药师、三世佛及七世佛等;其次为菩萨像,如观音、大势至及供养菩萨;还有弟子、天王、力士和飞天等。

因石窟开凿在砾岩上,不能雕刻,便采用泥塑的传统方法塑像。 主要形式有:圆塑——指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四面欣赏的,完全立体的塑像。主要用于表现佛、菩萨、天王等。 浮塑——是在平面上塑出凸起的形象。如塑像的衣服、飘带及人字披的背、檐等。

形式

影塑——多为"模制"而成,然后贴到墙上,再涂上色彩。主要有千佛、飞天等等。 由于塑像地位不同,塑像在窟内的布局方式也有所不同。 主要有: 一、独立式,指独立设计制作的单身塑像,与其他塑像无连带关系。 二、向心式,以佛居中而坐为中心,两侧对称排列弟子菩萨、天王和力士。相互之间有尊卑关系,是彩塑中最常见的多种组合方式。 三、多中心式,在洞窟中安置好几组塑像。四、平列式,主要指造型一致、按纵横等距排列的影塑千佛等。

特点

敦煌彩塑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整窟塑像和壁画互相结合,互为一体,互相陪衬,互相补充。佛龛、佛坛上的彩塑与四壁的绘画辉映呼应,相得益彰,既达到了整窟艺术的统一和谐,又衬托出塑像在窟中的主体地位。另一特点是丰富多彩,姿态各异。所塑神像在洞中重复出现,容易千人一面。但古代雕塑家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将同一神像塑造出形神风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的彩像,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

发展

敦煌彩塑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可分三个时期。(一)发展期,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代,历时180年。早期洞窟形制有三:1.禅窟,塑像在正龛;2.方形或长方形殿堂窟,塑像置于正龛或南北壁列龛内;3中心柱窟,塑像置于长方形柱四面之龛内。(二)极盛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历时300多年。洞窟多为方形殿堂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里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三)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鹘、元几个时代,历时460余年。继承晚唐时代殿堂中心佛坛窟形制,塑像置于中心佛坛上

详述

彩塑是我国传统的“绘塑结合”的雕塑工艺,这在彩陶文化时,已经有了绘彩的陶塑品。秦汉时期的陶俑,也多用色彩涂绘,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佛教雕塑兴起之后,彩塑更加流行,技术也更成熟。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综合性的佛教石窟艺术。因此,在莫高窟系统地保存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11个朝代1500多年的彩塑3000余身,包括圆雕塑像2000余身,影塑1000余身。

在元代以前的2000多身彩塑中,基本完好的原作计1400余身,其余大都经过后代(特别是清代)妆色或重塑,有的已失去原作面貌。像敦煌莫高窟这样,保存古代彩塑的数量多、延续时代长、塑绘技术又很高的石窟,举世罕见。

莫高窟开凿在砾岩上,不能雕刻,因此一开始就是采用传统的泥塑妆銮方法塑造的。古代的工匠们,先根据拟塑人物的动态,用木制成骨架。然后抹以粗泥,捏塑胚胎,再以捏、塑、贴、压、削、刻等技法,塑出简洁明快的具体形象,用棉花或麻筋、细沙、胶泥合成的泥膏塑造形态表面的细致部分。

经过修整,涂以胶质泥合了白垩的地色,然后用点、染、刷、涂描等绘画技法敷彩,画出细部,在手、足、颜面和肌肤露出的部分,涂以颜料润饰皮肤,使之色泽鲜亮,并呈现柔软和韧性,从而达到“神彩具足,栩栩如生”的效果。对线条的直曲,体积的起伏,角度的转折,斜度的动势,光暗的变化都富于节奏感,刚柔相济,虚实对比。衣纹的深、浅、浮、实是根据内在体积运动而成形,透过衣纹能体察人体肌骨的形状,有的脉管隐约可见,衣带的来龙去脉和结扣的穿插分明,惟妙惟肖。由于衣饰摹仿丝绸袈裟的逼真,像是在迎风微动,使观者更增加了真实感,可以窥见古代塑造家们的精湛技术和创造才能。

敦煌莫高窟彩塑的发展过程,是吸收、消化外来雕塑艺术并把它融合到中国传统艺术之中的过程,也是中国佛教雕塑逐步中国化、民族化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莫高窟彩塑艺术,在本土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博彩众长,由最初的模拟到彻底的消化,从而自成体系,形成独特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雕塑艺术的一块丰碑。

与佛教的关系

塑和绘的结合不仅关系到一身塑像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关系一龛、一壁、一窟中的塑像与壁画的统一和谐。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像,不但形象的塑造很成功,而且熟练地运用了配色手段,红、黄、绿、青、蓝、黑、白等各种色彩交替,使对比强烈、鲜明而又统一和谐。这些彩塑和佛龛内外五彩缤纷的壁画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热烈奔放、瑰丽无比的气氛。人们步入洞窟之中,仿佛身心已经进入庄严华丽、迷幻神奇的佛国净土。在这里,佛教艺术充分显示了它的巨大魅力。

敦煌莫高窟彩塑,在我国的佛教雕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早期发展阶段(包括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它继承着西域佛教雕塑的某些风格,给中国西北、中原一带的石窟雕塑以重大影响,可以说是中国石窟雕塑的一个重要起点。经过中期鼎盛阶段(隋、唐)达到了高峰,到了五代、宋、西夏、元、清则逐步衰落。

敦煌彩塑能够获得高度的艺术成就,是由于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了佛教造像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大胆地以“伎女”、“宫娃”、“胡商”、“梵僧”、“将军”等现实人物为蓝本,并加以概括、提炼、想象、夸张,塑造了富有社会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形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23日 第七版)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