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民国时期军学泰斗)

由网友(杀死喜欢)分享简介:杨杰(一八八九年一月二五日⑴九四九年九月一九日),黑族,字耿光,又名漱石,出熟于云南京大学理,结业于日原陆军大教,平易近国期间军教泰斗,以及蒋百里、黑崇禧、刘斐1起被外国人称为“中国3个半顾问少”。他身世于滇军,后舍弃中将军衔入日原陆军大教深造,结业后成为蒋介石的顾问少,正在新军阀混战中帮忙蒋介石博得决议性的华夏大战的胜利,果正在...

杨杰(1889年1月25日-1949年9月19日),白族,字耿光,又名漱石,出生于云南大理,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民国时期军学泰斗,和蒋百里、白崇禧、刘斐一起被外国人称为“中国三个半参谋长”。

看看在日本人眼里的中国三个半参谋长都有谁

他出身于滇军,后舍弃中将军衔进日本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成为蒋介石的参谋长,在新军阀混战中帮助蒋介石赢得决定性的中原大战的胜利,因在抗日战略上和何应钦冲突而退出中枢,出任陆军大学教育长和驻苏联大使。他的《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学》和《战争要诀》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每一个想成为高级军官的必备读物。1949年9月19日,因倾向革命,放言无忌而被蒋介石亲自下令暗杀。

1982年6月,党和政府追认杨杰为革命烈士。[1]

中文名

杨杰

别名

杨漱石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889年1月25日

出生地

云南大理

性别

祖父

杨宣

配偶

赵丕欣

身份

军事战略家

耿光

民族

白族

逝世日期

1949年9月19日

毕业院校

日本陆军大学

代表作品

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学

父亲

杨汉章

儿子

杨重萤、杨重歌

人物生平

1895年,开始在大理读私塾,他的思路宽广,所提问题往往把老师同学问的膛目结舌。

1900年,入大理敷文学院就读。

1905年,年仅16岁的杨杰徒步到昆明报考京师大学,因考期已过,便转考云南陆军速成学堂并被录取,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在校期间,他接触的新思想、新科学渐多,不久就悟出了“那么大的中国,为什么打不过远来的外国强盗。”的原因,奋笔写下了“东鲁文章旧,西欧教化新”的对联赠友人。不久又入保定北洋陆军军官学堂学习。

1907年,被清政府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预备学校学习,在这里认识了蒋介石。

1909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两年学习期满后,蒋介石下放部队锻炼,他则考试合格,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0期炮科学习。

1924年冬,杨杰以优异的成绩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

军事经历

1911年,毕业回国参加辛亥革命。

1912年5月,任沪军威武军第一团团长,授上校军衔,因遇兵变回到云南参加蔡锷的军队。当时贵州局势混乱,蔡锷派唐继尧率兵2000援黔,恰逢原来的贵州都督杨柏舟领兵万人反扑,他向唐继尧分析战局,铜仁是全局要点,而大鱼塘则是铜仁的要点,应在此处展开口袋阵伏击敌军,经过两日激战,以少胜多,迫使杨柏舟退回湖南。滇黔战史上把此役称为杨杰黔东大捷。

1913年3月,任黔军步兵第10团团长,5月任黔军第1旅旅长,二次革命的时候率部突入重庆镇压熊克武,兼重庆卫戍司令官、重庆道尹、四川省政务厅厅长、重庆警察厅厅长,授少将军衔。

1915年12月5日,任护国军第3军(唐继尧)5支队支队长,后改任护国军第1纵队司令。

1916年2月,任护国军第4军(黄毓成)参谋长兼叙南卫戍司令和第1梯团团长,黄部原来没有基干力量,是由地方团警、新招募士兵组成的杂牌队伍,纪律松弛,组织涣散,武器装备简陋,只有毛瑟枪和鸟铳一类的枪械,战斗力非常低下。杨杰率部加入后,对部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编,加强了军事训练,使官兵素质迅速提高,很快成为转战滇、川、黔地区的一支劲旅。

1916年6月,任中将。

1917年1月,任北京大总统府军事咨议兼陆军部顾问,他本想实行自己军事报国的志愿,但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使他看到北京官场的黑暗,不久回滇任靖国联军第4军参谋长;8月任靖国联军中央军总指挥兼泸州卫戍司令,指挥金汉鼎和朱德两部大破川督周道刚部,收复泸州。他见滇军已经转为胜势,便接受朱德还政于川人的意见,保举熊克武为四川督军。

1918年春,因父丧回昆明守孝,期间两个儿子患白喉癌,在一个星期内相继去世,他从此再没有亲生子女,只有将一个侄儿杨兆龙带在身边为养子。

1921年,被顾品珍委任为云南省留日学生监督赴日本。

1925年3月,任国民军前敌总指挥,一举打败了在洛阳的刘镇华“镇嵩军”;9月任河南陆军训练处教育长,对现役军官进行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26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总参议,辅佐军长程潜参加北伐;12月,任第6军17师师长。

1927年3月,被蒋介石任命为改编第六军后的第1纵队队长;4月任第6军副军长,并代理军长,指挥第一军第一、第三师和第六军继续北伐;7月部队改番号为第18军,他继续任军长,不久蒋介石强攻徐州大败,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淮南行营主任兼总预备队指挥官,负责淮河防御;8月蒋介石下野前,将北伐第二路军退守长江南岸,交他指挥。

龙潭战役后,他指挥第18军,第14军,第32军渡江追击孙传芳,一举攻克扬州、宝应,南通等地。

1928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常委兼办公厅主任,旋任第1集团军参谋长,参加二次北伐;5月,蒋介石车到泰安,恰逢日军出兵占领济南商埠,杨杰随即打开地图对蒋说:“日本出兵早在预料之中,应该命令部队绕开济南,继续北上,以收北伐全功。使第一集团军顺利到达德州;6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北平行营主任、北平宪兵学校校长,与冯玉祥、阎锡山周旋。

1929年3月,任陆海空总司令部行营总参谋长,随蒋介石参加蒋桂战争;10月,任南路军行营总参谋长、讨逆军第10军军长兼左翼指挥官,随蒋介石参加蒋冯战争,当时西北军代总司令宋哲元东出潼关,发动强大攻势,蒋军整个正面危急,登封不守,密县将陷,临汝被围,他率徐源泉的47师,王金钰的48师增援,以一部封锁临汝冯军进攻要点,率主力侧击登封,并分兵迂回冯军后方,一举打败冯军,扭转整个战局。

1930年2月,任洛阳行营主任兼第10军军长,随蒋介石参加蒋唐战争;同月任宁、镇、澄、淞四路要塞总司令;5月,任第2炮兵集团指挥官、陆海空总司令部总参谋长,随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

1931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2月任陆军大学校长。

1932年1月,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兼陆军大学校长。

1933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参谋长兼华北第8军团总指挥,参加长城抗战,指挥古北口、冷口、喜峰口一带的军事,他在居仁堂军事会议上提出后退配备的主张,要求大胆放弃一线阵地,将敌引入密云山地,集合三个军布成口袋阵歼灭日军部队。

1934年12月,任参谋本部参谋次长、代参谋总长,城塞组长、防空委员会主任。

1935年1月,兼陆军大学教育长,按日本陆军大学校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教育学员。

1938年2月,任军令部次长;5月任中国特命全权驻苏联大使,在苏期间,他经常受到斯大林、伏罗希洛夫等领导人的接见,争取到总共2.5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

1944年,任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赴英美考察军事设施,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他批评艾森豪威尔诺曼第登陆后,战略部署扇形展开,包打败仗。不久果遭德军反击,有阿登之败。云南远征军反攻的时候,他正好在大理家乡省亲,卫立煌等亲自登门拜访求教军事战略战术。

1945年5月,再次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46年,任《民生报》(原名《民主报》)社长,并组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

1948年1月1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与民主促进会等国民党民主派组织联合,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杨杰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负责西南地区的组织发展和活动等工作。

人物逝世

1949年9月19日,因倾向革命,杨杰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个人生活

他的祖父杨宣是裁缝,父亲杨汉章行医,母亲徐氏是勤劳自强的妇女,在她刚成年时,就因为夜夜缝补而被松油熏瞎了双眼。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二,长兄继续行医,大弟弟曾经当过县长,小弟弟随他第二次去日本留学的时候患肺病而死。

1914年,经好友周益存介绍,和赵舒益之女赵丕欣结婚。以后生有两子,大的叫重萤,小的叫重歌。

荣誉记录

1982年6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追认杨杰为革命烈士。[1]

人物评价

此人将必成东亚杰出军事人才。(霞飞元帅评)

耿光同志致力民主革命贡献甚多,当此新中国正在诞生,反动统治宣告灭亡之日,耿光同志死而无憾。(民革中央评)[1]

杨杰是爱国将领,军事救国是他执着的理念。杨杰是蒋介石的高参,在“第二次北伐”和中原大战中,为蒋介石出谋划策,扭转危局;

杨杰是军事学者,他不但出任陆大校长,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而且被斯大林称为“战略专家”,被英国国防大臣称为“军学泰斗”;

杨杰是民主斗士,他不满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为此,蒋介石对他恨之入骨,在新中国诞生之际指令特务杀害了他;

杨杰是革命烈士,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特地提出,由主席以大会名义向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杨杰家属致唁。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