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2023最新科尔沁沙地百科介绍)

由网友(碎花裙的夏天)分享简介:科我沁沙职位地方于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中下流相近,是中国最大的沙地。科我沁沙高空积约莫五.零六万平方公里,每一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七五万亩。今朝科我沁沙地邪以每一年一.九%速率正在成长。地貌特色沙层有宽泛的笼罩地势南北低、中部高、西部低、东部高中文名科我沁沙地拼音keerqin shadi地域大兴安岭以及冀北山地之间外文名Hor...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中下游附近,是中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面积大约5.06万平方千米,每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75万亩。目前科尔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发展。

地貌特点

沙层有广泛的覆盖

地势

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

中文名

科尔沁沙地

拼音

keerqin shadi

地区

大兴安岭和冀北山地之间

外文名

Horqin Sandy Land

地理位置

明沙地变旅游区 科尔沁沙地生态综合治理见闻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中下游通辽市附近,处于大兴安岭和冀北山地之间的三角地带。地势是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西辽河水系贯其中。是中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面积大约5.06万平方千米。

地理风貌

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沙层有广泛的覆盖,丘间平地开阔,形成了坨甸相间的地形组合,当地人称它为“坨甸地”。沙丘多是西北——东南走向的龚岗状,西辽河上游老哈河流域还有沙黄土堆积。

植被

在沙岗上广泛分布着沙地榆树疏林,以虎榛子灌丛和油松人工林为主。科尔沁沙地西部翁牛持旗松树山及附近沙地分布有油松林,沙地东南部大青沟内分布有水曲柳林。

气候

科尔沁沙地离海洋较近,受湿润气流的影响,平均降水量可达300—400mm。降水量多集中于7—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沙地南部由于受海洋气团影响相对较大,降水量高于沙地中部。受蒙古冷高压和太平洋暖低压消长变化影响,当地冬春季以西北风和偏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自2011年以来突遇近20年来的大旱,连续380多天滴雨未下。

土质

科尔沁东部和东北部有少量钙土分布,科尔沁西部大兴安岭山前冲积扇上主要为栗钙土;南部黄土丘陵山地主要是褐土、黑垆土。沙质平原广泛分布,其中风沙土是主要土壤,按土壤分类,可分为:流动风沙土、生草风沙土和栗钙土型风沙土。风沙土是科尔沁沙地的基本土类。

流动风沙土是风沙土中分布面积最广的。生草风沙土主要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的东部,翁牛持旗松树山的沙地油松林生长在此之中。它们可固定沙丘、沙地和丘间低平地,成土时间较早,土层较厚是草原植被长期作用形成的。大青沟沙地水曲柳林生长在此种土壤中。栗钙土型风沙土主要分布在科尔沁沙地西部和西北部,有钙积层和盐酸反应,是沙地榆树疏林分布。

形成原因

科尔沁沙地主要处在农牧交错带,它的形成有三个自然方面的原因: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机制不稳定,风势强劲。而且风的作用和干旱季节是同期的。在科尔沁地区,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植被是处于逐渐恢复的状态;而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环境总是趋于恶化,沙漠化急剧发展。

科尔沁沙地原来是科尔沁草原,由于人们超载放牧,加上气候干旱,使得草原演变成了沙地。在嘎达梅林“抗垦”前后,科尔沁草原就“出荒”十一次。今天大部分草原都已沙化,成为科尔沁沙地,属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风蚀沙地半固定状态为主。如今科尔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发展。有关当局者在努力使沙漠化逆转,当尚无明显成效。有些时期以人为因素为主,是由人的破坏造成的,也就是人们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发造成的。科尔沁沙地系半干旱地带的温带疏林草原,属森林草原与干旱草原的过渡带,土质属于松散的沙性土壤,在天然植被的调节下,保持沙地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状态,自然环境不会产生剧烈的退化,然而一旦人为地过度干扰,沙性土壤潜在的自然因素便会激化与活化,从而产生土地沙漠化。科尔沁沙地的变迁史告诉人们,不科学地对待自然.盲目地去开发,会造成土地的沙漠化;过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也会造成土地沙漠化。过度垦荒耕种是土地沙化最重要的原因。

国内外无数经验证实,开发过程,在很多地区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开发与沙漠化并非孪生兄弟,其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前苏联在50年代的垦荒,曾造成严重问题,但随之投入巨大力量而制止了环境恶化,问题在于开发与补给的背离。在半干旱地区,无论是沙荒地还是天然牧场,如果没有补偿措施,一经开垦土地即沙漠化,1958--1973年,内蒙古曾经两次开荒,最终造成133.3万公顷土地沙漠化。科尔沁沙地因乱开荒造成84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过度放牧和采樵也造成草场退化、沙化,植物遭到破坏,科尔沁沙地89.8万公顷土地因此而变成了沙漠。

治理措施

西辽河南部与教来河以东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年均降水450毫米左右,丘间滩地面积较大,低湿地较多,植被组合复杂而茂密;在东部边缘的西辽河与东辽河汇流地区,水热、土地、生物等资源十分充足,是农、林、牧的高效生产区。今后应对土地利用进行更科学的合理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并营造防护林,或进行草田轮作,增加牧业生产比重,使农、林、牧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全面综合发展。在西部广,大坨甸地区,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只能利用一小部分作为农业用地。总之,教来河以东沙地,除东部边缘外,其余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宜过大,并营造防护林,增加植被。对流沙要尽快采取植物治沙措施或栽植防风固沙林加以治理[3]。

科尔沁沙地

其二

西拉木伦河南部与教来河以西地区。这里气候逐渐干旱,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流沙面积增大,沙丘间滩地数量少,面积小植被覆盖度较低,由光沙蒿、乌丹蒿等沙生半灌木群落及一年生的先锋群落组成最基本的植被类型,灌丛和疏林都不发达,仅在老哈河以东有一些榆树疏林分布。沙地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20%,其中流动沙丘占7%,半固定沙丘占7%,固定沙丘占6%。本小区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较重。

今后发展方向应以牧为主,林牧结合;对固定沙丘和甸子地草场进行轮牧,严禁滥垦、滥牧;对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进行围封,建立草库伦、基本草牧场和稳定高产的粮料基地;对流动和半固定沙丘进行人工补播和飞播沙生植物,并栽植灌木和乔木;选择适宜地段,营造以锦鸡儿为主的灌木饲料林柳灌等经济林和杨柳用材林;逐步形成乔、灌、草结合,带、网、片配置,建立林牧经济区,达到治理沙害、发展生产的目的。

其三

老哈河与教来河的中上游地区,基质转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沙地面积不大,约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1%。因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气候比较温和湿润。河谷滩地可作农业用地;陡坡应种草植树。科尔沁沙地北部,即大兴安岭东南侧山前的低丘漫岗及西拉木伦河、查干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呼虎尔河、霍林河等洪积平原上的沙地治理,应从这里的自然条件出发。该区地带性土壤为暗栗钙土,草原植被为优势群系,灌丛化草原为常见群落,大都已开垦为农田,沙丘多集中于河流中下游一带,沙地面积267万公顷,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3%,其中流动沙丘占5.5%,半固定沙丘占20%,固定沙丘占27.5%。从治理角度,此区可分东、西两个小区。在西半部,即西拉木伦河与新开河西北部沙地,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42%,其中流抄占5%,半固定沙丘占15%,固定沙丘占22%。这里的天然草原是良好牧场。今后应加强基本农田和草原建设,对不合理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牧;对退化的沙化草场,采用围封和人工种植优良牧草,逐渐恢复草场生产力;对现有森林资源应加强保护和抚育,同时要建立农田、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因地制宜营造薪炭林和灌木饲料林,逐步扩大森林覆盖率,发挥其综合效益。

在东半部,即新开河与西辽河之间的冲积平原,由于历史上河水频频改道,形成了冲积沙堆与河流故道的低湿地交错分布的景观特色。沙地镶嵌其上,占科尔沙沙地总面积的11%。这里沙地面积少,流沙比例小,水土条件优越,是重要的农业区,如今农田防护林已成林网。今后在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同时,应扩大林牧比重;对现有草甸可建立基本草牧场或粮料基地,促进猪、羊、肉牛的饲养;在搞好防护林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树种营造多种林种;促使农林牧结合、协调发展,可建设成为岭东沙地的高效经济区。[1]

治理启示

第一,对沙区经济建设要有生态意识,我们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并不优越,在开发时,必须克服随意性,在那里搞经济建设必须以生态建设为主线,要搞无污染的工业,搞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

第二,要搞沙产业,沙地的自然环境不同于其他地区,要搞成套的、有特色的沙产业,以发挥沙地的优势。

第三,对沙区的开发建设要有辩证观。科尔沁沙地的土地资源丰富而多样,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高、储量大,便于开发利用,且光热充足,雨热同季,生长期长,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如何开发利用这里的土地资源,使它变成经济优势,则需要有新思路新观念,即必须牢固对立辨证的开发观,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好原生植物基础上做一些合理的开发。在沙区内开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开发林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得当,沙区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财富来源,而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不注重保护,不考虑生态平衡,盲目地掠夺性的开发利用,沙地资源不仅不能成为优势,而且完全是劣势了。

第四,树立新的发展观。由“掠夺性开发”转向“可持续性开发”。长期以来,对沙地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实行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对沙地资源和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实施沙地开发与治理,必须注意以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为重要前提,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要对沙地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封沙育草,发展乔灌草药相配合、农牧林副经相协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

第五,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绿色产业。科尔沁沙地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植被景观比较多样、污染较轻的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综合发展农林牧各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草产业、沙产业、旅游产业、畜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

绿化成果

另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林业局最新监测,科尔沁沙地每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75万亩。

今年,科尔沁地区森林、草原覆盖率再创历史新高,仅今年完成综合治理工程任务35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0万亩、封沙育林及飞播造林94.5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退化沙化草牧场治理123万亩、饲草料基地建设52.5万亩。“双千万亩”工程坚持依法治理、规模化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围绕三个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集中打造了科左后旗努古斯台、奈曼旗常兴穿沙公路两侧、科左中旗珠日河三个超10万亩的治理项目区。四个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罕山示范区的监测点、补饲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繁育基地和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与救助基地已完成选址,植物繁育基地全面完成苗木栽植,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已收集野生动植物标本350件;大青沟示范区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基地完成了苗木栽植,鸟类救助放飞地完成选址,正在施工建设中。乌斯吐示范区珍稀濒危树种展示繁育区完成苗木栽植,饮水点和补饲点完成选址和设计。老哈河南岸沙化土地示范区1600亩沙障已完成,栽植榆树、樟子松、五角枫等人工促进恢复900亩,基础设施全面完成。[2]

民族风情

待客语言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当草原上来了客人,不论相识与否,见面总是先问:“赛百奴!”(您好)。随后,主人热情地接待你到蒙古包里坐,叙谈中就以奶茶、奶制品和油炸面食招待。客人告别时,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日太!”(再见)。

食品款待

如果尊贵的客人在蒙古包里就餐过夜,或住上几天,主人将用"手扒肉"等食品款待你,席间还用哈达托着酒壶,用盘子托着酒壶,用盘子托着酒盅向你敬酒,这是表示特别的欢迎和尊敬。为了气氛欢乐和助兴,男主人或女主人手捧金怀唱起敬酒歌劝酒,使你喝好喝足,尽情畅欢!

普通礼节

蒙古族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之日,也常用献哈达这一礼节。对于长者和客人还有递鼻烟壶吧,这是蒙古族礼俗中的普通礼节。鼻烟壶是一个装鼻烟的小荧,样子像个小磁瓶,制作精巧。牧民把它视作珍品,经常佩带着。陌着人相见,总是互行此礼表示尊敬。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略举鞠躬,然后互品对方的鼻烟。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长者欠身递壶,少者应单膝下跪双手接壶,互品之后还回。递鼻烟壶这是蒙古族人民对客人表示敬意和友好。一般在蒙古包里作客,落坐后,好客的主人常常要行这样的礼节。

习俗禁忌

在蒙古族的习俗中,过去有很多禁忌。比如:骑马列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进包时要把马鞭放在门外;入包后坐在右边;离包时走原路,待送行的主人回去再上车或上马。在蒙古包内,主人献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睡坐时脚不能伸向西北方。平素不宜用烟袋或手指指人头,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还有包里若有病人,便在门外右侧缚一条绳子,一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者就不应入内等等。

历史地位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沙地,总面积达42300平方公里,位于东北和华北的交界地带。我们四平西北部地区,为这块沙地的接壤处。现在的科尔沁沙地,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科尔沁大草原,但由于在清朝的放垦开荒,战乱和建国初期“以粮为纲”大力发展农业的作用下,科尔沁草原下的沙土层逐渐沙化和活化,再加上气候干旱,使这个秀美的大草原,演变成我国正在发展中面积最大的沙地。

生态警示

远在人类出现以前,我们这个星球已是历经沧桑。地质史上以亿万年计的长期变化姑且不论,就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中。特别重要的是,从“全新世”开始以来的地质史上,这是最后一段时期的变化,因为现代的自然环境,包括现代的地形和水文网的基本形态以及动植物的分布,正是在这段时期中才逐渐形成的。

  在现代自然环境这一形成的过程,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在日益加剧,特别是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人的社会生产劳动,是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说过:日耳曼民族移入时期的德意志“自然界”,现在只剩下很少很少了。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可是德意志自然界在这个时期中没有人的干预而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微乎其微的。以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其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是远远超过日耳曼民族对德意志自然界的影响。不过,人类在其进行的早期阶段,影响自然界的能力,还是微不足道的。就是到了后期——例如到了大约近两万年以前,生活在北京附近周口店的“山顶洞人”,虽然已经能够制造出比较精致的石器和骨器,从事有意识的劳动,可是他们依然是纯粹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从自然界取得现成的维持生命的物质,还极少创造出自己所必需而在自然界中所没有的东西。直到他们懂得了不仅是驯化动物而且更重要的是驯化植物之后,人类才真正在自然界中开始打下了自己明显的烙印,这就是原始农业的出现。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